创新
搜索文档
“十四五”期间 厦门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10-23 15:25
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6384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8589亿元,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大关 [1] - 人均GDP从12.4万元增加到16万元 [1] - 以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省14.9%的GDP、26.8%的财政收入和46.9%的外贸进出口 [1] -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3%,收入增速持续超过GDP增速 [3]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0.3:36.6:63.1 [2] - 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达30% [2] - 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4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超过2.1万亿元 [2]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7% [2] - 新培育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3个千亿元产业链群 [2]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6%,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和全省平均水平的3.1倍 [2]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5件 [2]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7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13家 [2] - 海辰储能、瑞幸咖啡已成长为全球独角兽企业 [2] - 战略布局嘉庚、翔安、鹭江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实验室 [2] 改革开放与制度创新 - 累计形成60余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29项获国家部委发文推广 [3] - 核心竞争力源自制度创新的“源头活水” [2] - 全力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 [3] 民生与社会发展 -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以上用于民生 [3] -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缩小到2.09 [3] - 新增32.9万个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和13.6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 [3] - 布局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密度全国最高 [3] - 人均预期寿命达83.6岁 [3]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永不停息的创新(亲历者说)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21
公司战略 - 公司35年来专注于弹簧制造,未转换赛道 [1] - 公司战略为从“能做”向“顶尖”转型,以应对高端汽车和精密机械行业对性能提升的要求 [1] - 公司投入重金搭建先进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引进精密设备,投资额达几千万元 [1] 技术与创新 - 公司致力于实现技术突破,追求0.01毫米的精度跃升 [1] - 公司认为没有夕阳产业,只有永不停息的创新 [1] - 弹簧被公司视为无数宏大系统精密运转的关键部件 [1] 市场与行业 - 高端汽车和精密机械行业对弹簧性能要求有极大提升 [1] - 公司早期依靠性价比打开市场 [1] - 公司专注于弹簧领域,认为其前途光明美好 [1]
没有夕阳产业 只有永不停息的创新(亲历者说)
人民日报· 2025-10-23 05:55
公司战略 - 公司自成立以来35年始终专注于弹簧制造领域,未转换赛道 [1] - 公司认为弹簧是无数宏大系统精密运转的关键部件,市场前景光明 [1] - 面对市场波动和利润压力时,公司通过专注保持战略定力 [1] 技术转型 - 公司从早期依靠性价比转向追求技术顶尖,实现从"能做"到"顶尖"的转型 [2] - 转型过程中投入重金建设先进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引进精密设备 [2] - 技术突破需要坚持到临界点,公司曾为0.01毫米的精度提升而持续攻关 [2] 研发投入 - 公司在研发上投入数千万元资金,经历长时间无明确成果的研发周期 [2] - 研发团队面临巨大压力,但最终实现精密制造的技术突破 [2] - 公司认为没有夕阳产业,只有永不停息的创新 [2] 市场定位 - 公司早期通过性价比打开弹簧市场 [2] - 随着高端汽车和精密机械行业对弹簧性能要求提升,公司定位转向高端市场 [2] - 在产业升级浪潮中,公司通过专注弹簧领域实现坚实发展 [2]
21评论|丁爽:释放创新与消费的“双引擎”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9:25
核心观点 - 会议将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创新被置于首位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1] - 政府将出台措施激励私营部门扩大研发投入,并充分利用STEM人才库 [1] - 中国将继续投资以巩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1] - 将多措并举拉动国内需求以实现供需平衡,包括收入福利再分配和进一步开放服务业 [1] 创新与科技发展 - 创新在“十五五”期间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挑战 [1] - 技术进步,包括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应用,是渣打银行上调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估计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1]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已跃升为全球第十大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 [2] - 政府将利用每年500万名STEM学科高校毕业人才的优势,并出台激励措施,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人型机器人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2] - 将更加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并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是一个明确信号 [2] - 将加快新兴技术在重点行业中的应用,培育新经济增长引擎,并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 [2] 制造业与产业政策 - 为巩固制造业竞争力并增强供应链韧性,将继续强调保持制造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的稳定 [2] -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 - 未来或将出台更多措施避免地方政府重复投资、削减过剩产能以及治理低价倾销 [5] 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 - 绿色发展议程是产业转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碳目标”或被细化为年度目标 [3] - 中国或将继续投资以保持在风电、太阳能、氢能、智能电网及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 [3] 内需与消费促进 - 在外部环境严峻及外需不稳定的背景下,提振内需已成为实现供需平衡的关键 [3] - 将再度强调有效投资,例如持续加力以稳定房地产市场 [3] - 投资将集中于高端制造业、创新和绿色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用于支持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 [3] - 为促进消费,将采取措施改善居民就业及收入状况,降低预防性储蓄需求,改革资本市场以提高投资者回报,并增加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3] - 将通过降低低收入群体税负、增加福利、推动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和医疗福利水平来努力缩小收入差距,考虑到该群体具有更高消费倾向 [3] - 将提振服务消费,包括教育、医疗、育儿和养老、房地产和财富管理、旅游及娱乐服务等领域,政府强调在服务行业将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 [4]
红鸟资本合作伙伴董事长约翰·L·桑顿:新一代要肩负起推动全球合作与进步的责任丨顾问委员进课堂
搜狐财经· 2025-10-22 10:32
中国电动汽车行业 - 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速度引人注目 [8] - 中国企业家在应对挑战时展现出显著的适应性与韧性 能够在面对困难时灵活调整策略、持续探索 [8] - 建议美国企业可更多与中国创业者建立直接沟通 以促进经验交流与理解互鉴 [8] 中美技术与投资合作 - 成功的创业者应避免因过于执着于目标而陷入自我视角 关键在于学会倾听与换位思考 [9] - 中美技术领域双方应努力将彼此视为协作伙伴 [9] - 当前环境中存在一种将技术议题政治化的倾向 这有时甚至被视为一种商业策略 从而波及到非技术领域的合作 [9] 中国在全球市场的角色 - 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9] - 应该同中国企业建立超越市场、超越技术的深度合作 这样才有利于互利共赢 [9] - 以矿业公司与中企合作案例说明深度合作的重要性 [9]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丨勇闯科技前沿 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2 09:29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战略方向 [6] - “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 [9] - 实施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6] 前沿科技领域成就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助力中国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3]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海拔4410米,探测器阵列面积1.36平方公里)首次揭示银河系宇宙线起源的关键线索 [4] - 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从分子原子甚至电子尺度观察微观世界 [9] 创新生态与成果转化 - 大湾区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打破壁垒,成为全球产学研融合“样板” [9] -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创新成果在五年间源源不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1]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 [13] 全球创新地位提升 -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8] -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研发人员 [13]
超百万亿!“新”速度,新突破
搜狐财经· 2025-10-21 16:07
宏观经济表现 -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1] - 年度GDP首次超百万亿是在2020年,今年全年经济总量有望达到140万亿元 [1] - 五年来经济连上新台阶,块头变大且步伐更稳更有劲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动能 -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创新力大幅跃升,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1] - 算力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超5亿并在半年内翻番 [1] - 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经济中"新"光闪耀 [1] 高端装备制造进展 - CR450动车组正在开展运用考核,跑出单列时速453公里的新纪录 [2] - 列车采用新型复合材料使车身更轻,车头设计更尖更细以减小阻力 [2] - 新动能不断累积的中国经济和高铁产业不断创造新纪录、取得新突破 [2]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人民日报· 2025-10-21 13:34
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 国家战略强调必须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1][2]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1][3] -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8][9] 制造业发展成就与规模 - 我国工业增加值从“十四五”初的31.3万亿元增至40.5万亿元 [8]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8] - 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8] - 2024年蝉联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 [8] 企业创新与技术突破案例 - 洛阳轴承集团高端轴承产值占比达70% [1] - 山西太钢将“手撕钢”厚度从0.02毫米降至0.015毫米并实现最薄量产 [4] - 徐工集团蝉联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第四名 [7] - 柳工集团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超过45% [7] - 工程机械企业推出全球最大最高风电动臂塔机、全球首台矿山电动无人装载机等创新产品 [7] 企业发展路径与产业集群 - 企业需坚持自主发展实业,心无旁骛做主业 [1][5] - 福建晋江企业坚守纺织、鞋服、食品等行业,聚焦“一双鞋”“一件衣”,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5] - 我国拥有超6300万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8] 代表性产业成果 - C919大飞机、国产邮轮、CR450动车组等高端装备取得突破 [7] - 碳板跑鞋单只重量仅160克,采用仿生材料的T恤具备自动通风功能 [5]
透过数据看硬核“十四五”创新力 向“新”向“智”点燃中国经济澎湃活力
央视网· 2025-10-21 11:10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揭示银河系宇宙线起源关键线索,探测器阵列面积达1.36平方公里[1] - 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超级显微镜"发现精密部件深层奥秘,使中国在微观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3] - 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可从分子原子甚至电子尺度观察微观世界[8] - "十四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数量是"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创历次五年规划之最[11] 创新体系与集群发展 -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2025年首次跻身全球前十[6] - 24个中国创新集群跻身全球百强,数量比五年前增长超过40%,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6]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登顶全球榜首[6] - 大湾区形成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全链条创新生态成为全球产学研融合样板[13] 前沿科技产业化成果 - 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平均每11小时诞生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已超5000家[17] - 国产脑起搏器全面商用,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19] - 上海、北京、武汉等20多个重点城市建成量子通信城域网,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19] - 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21] 基础科学研究突破 -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研究发现来自太阳系外的CI型碳质球粒陨石撞击残留物,富含水等成分[22] - 研究发现此类陨石在月球表面比例远高于地球,对解释月球表面水来源具有重要意义[22]
“成”势而上 “渝”跃向前——成都重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样本调研
上海证券报· 2025-10-21 02:0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宏观发展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从6.3万亿元增长至8.7万亿元 [1] - 上市公司构成区域产业矩阵的坚实骨架,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硬帮手” [1] 生物医药行业 - 欧林生物专注疫苗研发,其破伤风疫苗销售额连创佳绩,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研发全球领先,并布局幽门螺杆菌疫苗等多线产品 [2] - 苑东生物走“仿创结合”转型之路,从高端仿制药起家,目前创新药布局从“0到1”进入“从1到N”阶段,多条创新管线取得实质性进展 [2] 传统产业转型 - 重药控股经历三次“变身”:身份之变打破地域偏见、业务之变开拓多元赛道、数字化之变以技术提效降本 [3] - 华西证券战略上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术上精选特色业务,将地方政策红利与产业特色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3] 硬核科技行业 - 中自科技专注催化剂二十年,构建“催化剂+新能源+新材料”三位一体业务矩阵 [3] - 再升科技在超细纤维材料领域构筑核心技术,产品应用于空气净化、保温隔热、吸音降噪等领域 [4] - 硅宝科技用27年时间发展为国内有机硅密封材料龙头,产品体系涵盖高端有机硅密封胶、热熔胶、硅烷偶联剂及硅碳负极等 [4] 细分领域领先企业 - 山外山公司血液净化设备核心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覆盖全国市场并实现海外市场“多点开花” [5] - 中光防雷作为国内防雷龙头,通过全链条技术布局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构建独特技术“护城河”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