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协同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隆基绿能:加速技术融合与成果转化 BC生态建设“提速”
经济观察报· 2025-08-04 20:27
全球BC生态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 全球BC生态协同创新中心在浙江省嘉兴市揭牌,将加速BC技术产业化进程 [1][2] - 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陕西星北新能源科技、江阴海达新能源材料签约加入隆基"众行者计划",成为BC生态重要成员 [2] BC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 - BC技术被称为晶硅"皇冠上的明珠",是单结晶硅时代的终极技术路线,行业共识已形成 [3] - 上海交通大学专家预测未来3-5年BC电池国内年产量可达300-400GW,相比目前有10倍以上发展空间 [8] - BC技术具有更高转换效率、更优弱光响应及独特美学价值,正成为驱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7] 隆基BC生态建设进展 - 2023年正式启动BC生态圈建设,2024年7月全球分布式研发中心落户嘉兴 [12][13] - 截至2025年5月,已与全球191家生态伙伴展开技术对接,达成55项合作,完成23处产业链技术布局 [14] - 合作覆盖硅片、电池、组件、系统方案、氢能、生物质、工程技术7大领域 [14] 协同创新案例成果 - 深圳市石金科技在石墨舟联合开发中实现降本提效,热场协同创新推动行业节能减排 [15] - 宝钢股份研发高强钢边框替代铝边框,共塑零碳未来的材料基石 [15] - 杭州福膜新材料开发出适配工商业、户用等场景的BC组件解决方案 [15] 光伏行业发展新阶段 - 中国光伏产业正从单纯追求规模与成本转向技术创新、可靠性与环境价值的全面跃升 [6] - 行业进入"主力能源转折期",需要从"便宜"到"好用"再到"离不开"的跃迁 [9] - BC技术规模化应用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包括材料、设备、电池、组件等环节 [9]
隆基绿能:加速技术融合与成果转化 BC生态建设“提速”
经济观察网· 2025-08-04 18:13
BC技术产业化进展 - 全球BC生态协同创新中心在浙江省嘉兴市揭牌,加速BC技术产业化进程 [1] - 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陕西星北新能源科技、江阴海达新能源材料签约加入隆基"众行者计划",成为BC生态重要成员 [1] - 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表示BC技术是单结晶硅时代的终极技术路线,已成为行业共识 [1] BC技术优势与行业前景 - BC技术具有更高转换效率、更优弱光响应及独特美学价值,正成为驱动光伏行业跃升的关键引擎 [4] - 专家预测未来三五年BC电池国内年产量可达300GW-400GW,相比目前有10倍以上发展空间 [5] - BC技术是光伏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 隆基BC生态建设 - 2023年隆基启动BC生态圈建设,2024年7月全球分布式研发中心落户嘉兴 [7] - 2025年6月发布"众行者计划",构建专职化组织、全链条流程、收益分享机制的完善体系 [8] - 截至2025年5月底,已与全球191家生态伙伴展开技术对接,达成55项合作,完成23处产业链技术布局 [8] 协同创新案例 - 深圳市石金科技与隆基在石墨舟联合开发实现降本提效,热场协同创新推动行业节能减排 [9] - 宝钢股份与隆基研发高强钢边框替代铝边框,提质降本 [9] - 陕西星北新能源通过BC生态协同创新获得飞速成长 [9] - 杭州福膜新材料与隆基开发适配多场景的BC组件解决方案 [9] 行业发展趋势 - 光伏产业正从单纯追求规模与成本转向技术创新、可靠性与环境价值的全面跃升 [3] - BC技术潜力的释放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与联合创新 [1][5] - 行业需要从"制造高地"迈向"创新高地"以保持全球竞争优势 [10]
能源绿色供给做加法、用能成本做减法、协同创新做乘法、破除瓶颈做除法 “加减乘除”看上半年能源运行形势
四川日报· 2025-08-03 09:04
电力装机与发电量 - 电力总装机达1.47亿千瓦、同比增长10.1%,发电量达2342亿千瓦时 [1][2] - 上半年新增装机为去年同期的2倍,光伏装机同比增速达110.8% [2] - 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5.3%,煤电发电量同比下降6.8% [1][6] 清洁能源发展 - 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同比提升约1个百分点 [1][3] - 天然气产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3% [1][3] -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75%,"电动四川"行动累计实施电能替代超1000亿千瓦时 [1][7] 电网与储备能力 - 输电线路总长超2万千米,居国家电网供区首位 [2] - 建成50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换流站)75座,居国家电网供区第二位 [2] - 煤炭储备能力290万吨,建成后全省储备能力将达800万吨以上 [3] 能源价格变动 - 工商业电价均价同比下降0.5分/千瓦时,6月同比下降4.5分/千瓦时 [1][4] - 1—6月电煤均价同比下降超过10%,疆煤均价同比下降超过18% [1][4] - 天然气购气均价自5月起逐月回落 [4] 电力市场化与调度 - 首创"水火风光同台竞价"机制,2025年年度市场交易均价同比下降1.2分/千瓦时 [5] - 优化外购电策略,全年中长期购电均价同比降低0.06元/千瓦时 [6] - 购电均价较去年同期下降0.29元/千瓦时 [6] 能源结构优化 - 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增加火电装机占比 [7] - 推动550万千瓦煤电机组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和灵活性改造 [7] - 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 [7]
山西:推动传统“制造”迈向高附加值“质造”
山西省产业链质量升级模式 - 创新构建"标准引领—NQI升级—数智赋能—协同联动"系统化模式破解产业升级难题 [1] - 通过标准化引领产业高端化 智能纺织机械领域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1项和行业标准24项并攻克23项卡脖子技术 [1] -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制定国家标准5项 打通技术—专利—标准—产业高效转化通道 [1]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赋能成效 - 风电装备龙头企业依托国家级质检中心实现检测结果国际互认 推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 - 法兰锻件产业通过全链条质量诊断方案将产品缺陷率从3%以上降至1%以下 [2] - 法兰锻件企业准时交货率从不足80%跃升至95%以上 客户投诉率下降60%至低于0.5% [2]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果 -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建成全流程数字化质量管控体系 实现过程预防性管控和零部件追溯 [3] - 外部质量损失率年均下降超10% 机车零公里质量问题从每台18项降至2.2项 [3] - 一次交验合格率稳定在98.6%高位 [3] 产业链协同创新效应 - 高端装备制造链23家企业组建联合攻关组 将焊接合格率从90%提升至97% [4] - 第三代半导体链为30余家企业解决17项技术难题 核心原料合格率从92%跃升至98% [4] - 智能纺织机械链通过飞检制度整改120余项问题 关键配套件合格率从90%提至96% [4] - 跨链质量联盟推动高端装备与风电装备产业链协同增收超200亿元 [4] - 智能纺织机械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亿元 海外订单同比增长35% [4]
中兴通讯一次开源11个核心成果
观察者网· 2025-07-30 14:03
国家级AI开源平台启动 - 国务院国资委统筹指导 中国移动牵头运营的国家级AI开源开放平台"焕新社区"正式启动 标志着中国AI国家队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1] - 平台以开源开放协同创新为核心 通过开放算力集群 共享模型资源 搭建开发社区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 旨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人工智能生态[2] - 肩负整合央企资源 打破技术壁垒 推动AI普惠发展的战略使命 成为国家队核心载体[2] 中兴通讯技术贡献 - 作为首批共建单位一次性开源11项核心技术成果 包括6个自研大模型和5个行业数据集 形成覆盖模型-数据-工具的完整技术矩阵[1][2] - 开源的NTele-R1-32B-V1电信大模型基于DeepSeek-32B-Distill架构训练 仅用800个样本实现高效训练[3] - 多模态智能领域开源7B-Curr-ReFT与3B-Curr-ReFT模型 采用独创Curr-ReFT训练范式 通过课程强化学习和拒绝样本自我改进机制提升小参数模型性能[4][6] - 同步开源5个行业数据集覆盖通信数学Code视觉识别关键领域 其中TFCE数据集包含1800余个函数和917道Python题目 全面覆盖4G/5G/6G通信技术应用场景[7] 技术性能表现 - NTele-R1-32B-V1在AIME2024测评中得分82.5 超越Qwen3-32B的78.75 在MATH500测试中准确率达95.2% 领先同类模型1-2个百分点[3][4] - 3B-Curr-ReFT在AI2D数学推理测试中准确率达83% 超越26B参数的InternVL-26B 7B版本在MathVista测评中得分92.2% 较基础模型提升33.6个百分点[6] - 与国产GPU厂商合作推动开源模型与国产芯片深度适配 目前算力效率较通用方案提升40%[8] 生态建设意义 - 形成模型-数据-工具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支持模式 有效降低AI创新门槛[8] - 体现科技企业对国家AI战略的深度响应 强化焕新社区技术底座 为央企间协同创新提供范本[8] - 国家队加龙头企业协同模式将推动中国AI产业从技术跟跑向生态领跑跨越 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8]
链博会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市场漫步)
人民日报· 2025-07-30 05:58
7月20日晚,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的灯光渐次熄灭,展馆里那条看不见的"链"却更加紧密。5天 里,1200家中外参展企业和机构、4.2万家上下游伙伴在这里对话、洽谈。在链博会,走过一个个展 台,见证一场场签约,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硬核创新。从"天鲲号""昆仑号"等大国重器,到"哮天犬""蜘蛛侠""醒狮"等"赛博"机器人,再到 创新融合展区的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袂上演低空飞行器"舞台秀"……链博会上参展企业纷纷 拿出看家本领,展出了一大批全球尖端新品、技术与解决方案,覆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 健康医疗等多个领域。不少参展企业表示,在链博会看到了行业和产业的未来,也找到了更多创新灵感 和合作机会。 硬核科技的背后,是协同创新的高效率。洛阳轴承与GE医疗并肩20多年,率先实现国产CT主轴承零的 突破,相继完成每分钟80转、120转、180转等高转速高性能CT主轴承研发,实现批量生产。双方合作 由最初的医疗CT轴承扩展到X光机轴承等研发。 看到了中国机遇。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认为,中国运营着全球数一数二的供应链 体系,它的规模、复杂性、多样性,制造商的产品类型、技术 ...
济青都市圈联动发展,重点突破哪里
齐鲁晚报网· 2025-07-29 07:50
核心观点 - 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需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围绕产业联动、科技协作、公共服务共享、对外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等领域重点突破,构建多层次网络化互联互动、竞合共赢的发展格局 [1] 交通基础设施 - 济青中线全线贯通,济青高铁实现"公交化"运营 [2] - 需推动胶东机场、济南机场协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加快轨道上都市圈建设,提升高速路与城市道路衔接能力 [8] 产业共建 - 济钢集团产业转移和转型发展是两大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典型案例 [2] - 济青枣潍工业母机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带动数字经济崛起 [2] - 需联合梳理产业图谱,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信息产业等领域加强跨区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8] 科创资源共享 - 济青就A类人才互认达成初步意向,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构建覆盖济青烟三地的海洋大数据处理平台 [2] - 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加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7] 对外开放合作 - 济青联动打通"内陆—沿海"双向开放通道,合力建设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 [2] - 需深化青岛港与济南内陆港便捷联运,提升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能级 [9] 经济数据 - 2024年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常住人口分别为1828万人、1568万人,GDP之和分别达到2.0万亿元、2.1万亿元 [3] - 2018-2024年两大都市圈GDP占全省比重由38.8%提升至42.1%,常住人口占比由32.0%提升至33.7% [3] 核心城市竞争力 - 2024年济青两市GDP和常住人口之和分别为3.0万亿元、1996万人,占全省比重为30.7%、19.8%,低于广州、深圳对广东省的贡献 [4] - 2024年济南、青岛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926.1亿元、709.6亿元,仅为西安的20.6%、15.8% [4] 产业链协作 - 济南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群,青岛拥有智能家电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但产业链横向合作和纵向延伸有待加强 [5] - 需加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协同创新,联动打造应用场景 [7] 体制机制 - 行政壁垒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需在省级、市级、部门层级建立三级联动嵌套机制 [6][9] - 需探索成本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避免利益分配不均 [6]
统筹有序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7-29 04:49
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规划 - 江苏省印发《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8个方面31项具体举措,旨在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1] 区域协同发展挑战 - 共性问题包括基础设施"断头路"、产业同构竞争、市场分割现象,根源在于行政区经济下的地方政府竞争 [2] - 个性问题体现为三地要素禀赋差异:镇江/扬州希望承接南京辐射,南京则聚焦提升都市圈首位度 [2] 体制机制创新 - 建议将都市圈整体作为政绩考核单位,建立综合信息平台集成经济/人口/生态数据以提升透明度 [3] - 需完善省级统筹协调机制,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争取政策升级 [3] 市场与产业协同 - 产业一体化强调"链"思维,通过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推动联合招商和项目落地 [4] - 发展"飞地经济"模式(如广东产业链协同/浙江政企合作),利用数字基建突破区域壁垒 [4] 分阶段实施路径 - **短期**:以毗邻区民生项目为突破口,构建基础设施立体网和公共服务同城化 [5] - **中期**:建设科创飞地,整合南京科教资源反哺镇扬,借鉴粤浙模式优化利益分配 [6] - **长期**:强化南京核心功能,协同建设科创产业共同体和交通枢纽以破解"无核化"困境 [7]
粤港澳三地工商界齐聚惠州,共探创新与产业协同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00:21
粤港澳大湾区工商圆桌会议 - 2025年第三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圆桌会议在惠州举行,主题为"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旨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1] - 会议机制由广东省贸促会联手中国贸促会驻香港、澳门代表处发起,2024年起已在广州、东莞、香港、珠海等地举办 [1] - 2024年广东省赋予惠州4个战略定位: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标杆和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 [1] 惠州产业发展现状 - 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南北联动"格局,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领先 [1] - 电子信息产业汇聚TCL、德赛、亿纬锂能、胜宏科技等龙头企业,联动广深莞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1] - 生命健康产业保持蓬勃发展势头 [1] 大湾区协同创新路径 - 需构建"政企学研金用"创新共同体,明确协同发展路径:一体化协同平台、创新协同组织模式、创新金融支持工具、场景驱动实践应用 [3] - 建议推动成立粤港澳创新联盟和产业协同创新圈,构建"两廊两点"科技创新极点协作架构 [3] - 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为牵引,开展跨境协同攻关 [3] 产业协同具体措施 - 纺织服装行业需加强科技创新、落实可持续发展、抓住健康与老龄化消费增量 [4] - 建议广东承担生产制造、香港负责设计品牌运营、澳门落地市场推广及跨境合作 [4] - 推动"港澳研发—广东制造—中国应用—全球销售"新范式,善用香港服务链优势 [6] 科研成果转化 - 澳门推出"产学研线上配对平台",将科研成果和产业应用垂直结合 [8] - 中医药行业需构建专利保护网,推行"科研人员持股+成果收益分成"模式 [9] - 建议建立产业需求驱动的研发模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9] 人工智能应用 -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制定《人工智能指引》,规范仲裁中使用AI技术 [11] - 指引旨在平衡AI技术应用与风险防控,服务当事人降本增效需求 [11]
【环球热评局——链博系列之九】从“链上扎根”到“生态共舞”:外企的中国战略正在范式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7-20 23:09
供应链本土化与区域整合 - 天津工厂70%本土供应商来自京津冀地区 体现外资企业供应链深度嵌入中国区域经济 [1] - 外资企业从区位选择转向与中国经济肌理深度交融的共生连接 [1] - 170多个国际代表团参会 境外企业参展比例从32%攀升至35% 反映全球产业对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性的共识 [3] 中国供应链全球角色升级 - 中国凭借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与人才储备组合 从生产基地升级为区域供应链中枢 [3] - 5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链博会 印证外资企业成为中国本地产业网络有机组成部分 [3] - 英伟达重启H20芯片对华销售 反映中国供应链在AI产业生态中的关键动能地位 [4] 创新范式逆向流动 - 全球30%的AI创新源自中国团队 本土研究者推动技术跃迁 [4] - 松下建立"企划-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本土流程" 颠覆研发在欧美的传统模式 [4] - 诺和诺德INNOVO®平台46个本土项目中2项注入跨国研发体系 实现中国智慧反哺全球 [4] 研发能力质变 - 外资研发中心十年间增至221家 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发明专利增长336% [4] - 中国从技术接收端蜕变为创新策源地 [4] - 供应链响应速度决定产品迭代周期 形成协同创新取代单向输出的新范式 [4] 可持续发展生态共建 - 施耐德电气提出"链上共绿"方案 以技术赋能上下游协同打造绿色供应链 [5] - 外资企业从自身环保承诺转向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规则体系 [5] - 欧莱雅"点击即生产"消费供应链体现全链条协同 深度参与中国新消费生态规则构建 [5] 全球化2.0范式转型 - 外资企业从"独善其身"转向"协同共生" 完成供应链扎根、创新输出、规则共建的三重进阶 [5] - 中国市场角色从规模红利提供者变为创新生态塑造者 [5] - 全球化2.0核心动力在于价值链深度协同而非合作疆域扩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