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气动工具行业壁垒、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中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02 13:02
行业概述与定义 - 气动工具是利用空气压缩机提供的压缩空气能量为动力来源的装置,主要由动力输出、作业形式转化、进排气路等部分构成 [2] - 产品具备操作安全可靠、功率消耗低、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装饰、家具等国民生产制造领域 [2] - 按动力来源可分为手动和电动工具,按用途可分为气动攻丝机、修边机、冲床等,按作用方式可分为自动和半自动,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柱塞式、活塞式和涡旋式 [4] 市场规模与周期波动 - 2024年全球气动工具行业市场规模达124.63亿美元,同比增长6.26% [1][13] - 2020-2021年因原材料价格和供应链动荡、专业维修商封锁及欧美户外活动减少,促进了DIY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增幅明显 [1][13] - 2022年4月起,美联储加息导致欧美工具类消费支出缩减,叠加前期库存积压,渠道商优化库存,致使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下降 [1][13] - 至2023年下半年,库存水平回落至合理区间,新的补库存周期开始,市场逐步回暖 [1][13] - 2024年中国气动工具产值达142.79亿元,同比增长12.04% [13] 产业链与下游需求 - 行业上游主要包括钢材、铝合金、橡胶等原材料及空气压缩机、气缸、阀门等零部件供应商 [9] - 行业中游为气动工具生产制造企业,下游应用市场涵盖汽车工业、建筑装饰、家具制造、家电、电子、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 [9] - 汽车工业为气动工具最大需求市场,占比高达40%,汽车制造市场中气动扳手、打磨机等在整车装配环节的使用覆盖率超过92% [11]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行业较为成熟,欧美日品牌如Stanley Black & Decker、Ingersoll Rand、Atlas等占据高端市场 [14] - 国内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多以OEM或ODM模式为国际品牌代工 [14] - 国内企业技术水平提升,经营模式逐渐由代工贴牌转向自主品牌发展,知名企业包括丰立智能、腾亚精工、荣鹏股份等 [14] 主要上市公司分析 - 丰立智能2024年营业总收入达5.05亿元,其中气动工具业务收入1.22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24.13% [16] - 腾亚精工2024年营业总收入达6.07亿元,毛利润1.47亿元,毛利率为24.27%,动力工具产品包括燃气射钉枪、气动射钉枪等 [16] 技术壁垒与发展历程 - 行业具有较高技术门槛,材料性能、产品结构设计、工艺设备精密程度直接影响工具的耐用度、质量稳定性及工作效率 [7] - 产品研发、模具设计与开发、工艺流程改进需要设计、开发、工艺等专业技术人才 [7] - 欧美为全球研究和应用气动工具较早地区,中国行业起步相对较晚,近30年来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生产基地 [9] 未来发展趋势 - 气动工具将集成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服务 [17] - 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将推动气动工具向小型化、集成化、精密化方向发展 [17]
中国高精密(00591.HK)上半年扭亏为盈至1744.5万元 营收同比增长39.04%
格隆汇· 2025-09-30 18:33
格隆汇9月30日丨中国高精密(00591.HK)公布年度业绩,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收入为人民币 1.93亿元,同比增长39.04%;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溢利为人民币1744.5万元,去年同期亏损为人民币 3273.5万元,基本每股盈利为人民币1.68分。 公告称,营收上升主要是由于自动化仪表及技术产品及钟表的销售额;以及自动化仪器及技术产品受托 代加工服务增加所致。尽管集团的收益正呈现复苏迹象,经济增长停滞继续为工业自动化仪表带来多元 化的挑战。 ...
灵猴机器人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TCL创投等共同领投
新浪财经· 2025-09-29 13:22
公司融资情况 - 苏州灵猴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1] - 融资由金鼎资本、博原资本、TCL创投共同领投 [1] - 引入苏创投、东运创投、财通资本、银杏谷资本多家投资机构 [1] 资金用途 - 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及通用机器人等领域核心零部件的研发 [1] - 资金将用于实验室建设以及产能的扩充 [1]
2025工博会现场:库卡、安川、越疆、埃斯顿、节卡、思灵等20家机器人头部企业展览精彩盘点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9 08:00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9月23日至9月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主题为“具身工业,智领未来”[1] - 机器人展汇聚了来自全球的450余家知名企业,展览面积达56000平方米,全面展示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成果[1] - 展会呈现出机器人产业向“柔性化、智能化、协同化”加速迈进的整体趋势[1] 发那科 - 全新首发R-50iA系列机器人控制柜,定位为提升机器人整体性能与易用性的基石,具备强大性能、智能集成与安全防护三大优势[3] - CRX协作机器人系列展示全面的负载与臂展配置,负载范围从5kg到30kg,臂展范围从994mm至1889mm,针对小型部件搬运、装配等需求[3] - 带来10余套全价值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直指汽车、3C电子、新能源等核心制造行业的具体痛点[3] 安川电机 - 发布新一代产品组合,包括MPX1000运动控制器、iC9200一体化控制平台以及扩展功率范围的Σ-X系列伺服系统[4] - MPX1000运动控制器的运算性能较前代MP3300提升约8倍,最短扫描周期为125微秒,可支持多达128轴的同步控制[6] - Σ-X系列伺服新增380V机型及22kW以上大容量单元,功率覆盖从0.85kW延伸至55kW[6] 库卡 - 展示新一代超重载机器人KR1500 R3200-2,负载能力达1500公斤,重复定位精度±0.15毫米,应对整车搬运等极致挑战[7] - 推出五大智能体产品,包括AI视觉智能体、工程软件智能体、设备运维智能体、小库AI助手和物流智能体,标志其向生态协同解决方案商转型[9] - AI视觉智能体支持2D/3D视觉的多种高级功能,已在美的荆州洗衣机工厂的注塑车间落地,实现毫米级定位与实时工件处理[9] ABB - 重点展示基于外部引导运动功能的动态路径跟踪与优化解决方案、可自动规划路径的机器人拆垛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创新方案[11] - IRB 6750S架式机器人最大负载350kg,重复定位精度0.06mm,支持高空安装,扩展工作范围[11] - OmniCore™控制器平台相比上一代产品整体能耗降低20%,多款机器人系列专为亚太市场设计、研发与制造,展示本地化成果[13] 新松机器人 - 展示以“工业+AI”为主题,分为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两大板块,负载范围覆盖4kg至600kg[14] -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SR220A点焊工作站采用全国产化机器人本体,新一代SN10A桌面型机器人凭借自主核心部件与算法表现高精度、高速度优势[16] - 展示“睿可”轮式人形机器人,集成自主定位导航、动态避障、多物体识别以及基于语音大模型的交互能力[16] 埃斯顿 - 首发高端机器人产品,ER1200-3300重载工业机器人负载能力高达1200公斤,重复定位精度±0.1mm,瞄准航空航天、新能源等行业[17] - 推出两款覆盖不同负载范围的防爆机器人,具备最高等级的整机防爆认证,适配石油化工等危险环境[19] - TRIO AI智能化项目开发工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全流程赋能,iER.OS多机智控系统实现单控制器对多台机器人的协同控制[19] 新时达 - 明确从产品供应商向“云—边—端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展示主线为“AI+Robot”的融合创新[20] - AI免示教船舶智能焊接工作站利用3D视觉与AI路径规划,焊缝识别率提升至99.9%,协作机器人智能焊接工作站将编程时间缩短50%[20] - “云霞”高速SCARA机器人循环时间0.24秒,重复定位精度±0.015mm,全自主可控的晶圆传输机器人展现亚微米级精度[22] 节卡机器人 - 面向全球首发JAKA EVO工业具身智能平台,定位为“AI+工业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提供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部署的全环节工具[23] - 平台具备“轻量化训练模式”,宣称相似任务可实现零样本泛化,复杂任务仅需少量数据和短时间即可完成学习[25] - 是业内首个集图形化部署和标准工具链于一体的系统,无需深厚编程背景也能快速部署和调整机器人任务[25] 越疆科技 - 展示“多形态具身智能机器人超级工厂”,构建由双足人形、轮式人形、多足机器狗和协作机械臂协同作业的复杂生态系统[26] - 核心技术架构是“分布式感知-集中式决策-动态化执行”,顶层的“工厂智能枢纽”进行全局任务规划与调度[28] - 宣称是全球首次实现多形态机器人在真实工厂流程中的自主协同作业,依托时空动作分块预测控制大模型技术[28] 法奥机器人 - 以“具身智能,赋能工业新生态”为主题,首次发布首款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零部件级人形机器人全栈方案供应商”[29] - 重点呈现智能焊接解决方案矩阵,如AIRLab移动轨道-船舶焊接解决方案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闭环[31] - 展示智能码垛工作站等智能制造单元,应用范围覆盖焊接、上下料、医疗康养及智慧零售等多个领域[31] 遨博智能 - 以“新质协作,具身赋能”为主题,展示协作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养、商业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成果[32] - 在工业领域呈现协作机器人应对新能源车快充连接器处理、汽车三维扫描、涂胶、码垛、焊接等复杂工艺的成熟度[34] - 展示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和AI多功能理疗机器人,探索商业服务与大健康产业的应用前景[34] 思灵机器人 - 推出助理机器人H10-W,集成轮式底盘与双七自由度手臂,支持通过自然语言指令进行交互[35] - 展示多感知Agile Hand灵巧手,通过模块化设计和高自由度配置模拟人手的灵活性与精细操作能力,可选装对立拇指执行器使自由度达16个[37] 非夕科技 - 以“自适应机器人驱动智能未来”为主题,展出12款应用覆盖电子、汽车、家电等行业,技术核心在于高精度力控与AI算法结合[38] - 在碳纤维产品柔性打磨应用中,通过实时力觉反馈实现高质量表面处理,在洗衣机总装线挂柱装配应用中稳定完成装配动作并满足节拍要求[40] 微亿智造 & 捷勃特 - 联合发布工业具身智能柔性生产线,集成“感知—学习—决策—执行”的全技术栈,打造兼具人类智能灵活性和机器效率的生产线[41] - 创新之处在于全局智能调度算法与“全能工站”的设计,每个工站具备复合技能,可根据产品需求瞬时切换任务,实现协同“接力”[43] 长广溪智造 - 以“汽车智能部件+协作机器人”双轮驱动战略为核心,展示二十余款创新产品与场景化解决方案[44] - 通过“捕鱼大师”互动游戏、煎饼机器人、商超智能分拣机器人等生活化演示展现机器人技术的多元魅力与商业价值[46] - 首次同步公开工业与车载两条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线,工业机器人实现感知、决策与操作的智能闭环,车载产品革新智能座舱人机交互[46] 普渡机器人 - 展示面向工业场景的“配送+清洁”全栈式具身智能产品矩阵,核心亮点PUDU T600系列工业配送机器人负载能力高达600公斤[48] - T600机器人能自主识别目标库位并完成全流程无人化取放货,通过智能算法实时对接电梯系统破解跨楼层配送瓶颈[48] - PUDU MT1 Max AI扫地机器人搭载基于3D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的3D感知系统,精准应对高动态、大空间及特殊环境[50] 跨维智能 - 以“Sim2Real构建具身工业蓝图”为主题,演示通过虚拟仿真与现实世界的闭环技术推动工业智能化向全链路自主化演进[51] - 自研EmbodiChain具身智能开发平台通过在虚拟环境中生成海量数据训练模型,再迁移至真机,解决环境多变等落地难题[51] - 针对反光件和透明件展示突破性解决方案,利用光追渲染技术生成仿真数据,通过Sim2Real路径训练模型实现高精度识别与抓取[53] 傅利叶智能 - 在RS人形机器人展区首次公开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R-3系列,具体型号GR-3C“宇航员”身高165厘米,体重71公斤,具备55个全身自由度[54] - GR-3C头部集成4麦克风阵列支持全向收声与声源定位,摄像头模组结合结构光与RGB镜头精准识别人脸信息,LED环屏进行表情交互[56] - 基于GRx系列人形机器人构建工业场景应用解决方案,以自研FOCUS系统为核心,演示多台机器人从搬运、传送到分拣的全流程协同作业[56] 大寰机器人 - 推出DH-5-20、DH-5-14和DH-3-7三款灵巧手产品,构建覆盖高端极致性能、均衡全能应用及高性价比紧凑场景的解决方案矩阵[57] - 技术旗舰DH-5-20拥有20个主动自由度,重复开合频率高达2Hz,单指指尖力15N,整手提拉负载20kg,指尖集成五维力触觉传感器[57] - DH-5-14具备14个主动自由度,单指指尖力提升至18N,整手提拉负载达25kg,DH-3-7采用7自由度仿生三指设计,结构紧凑[59] 具识智能 - 发布自主研发的insight Studio全栈开发平台,基于全国产自主可控的insightOS操作系统构建,提供软硬件一体化与语义化任务编排[60] - 平台提供从场景认知、行为拆解、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流程编排和真机调试的全链路支持,广泛适配10余种主流人形机器人[60] - 通过“料箱搬运”场景演示落地能力,机器人在180秒内完成全流程,成功率超过90%,并可稳定运行2小时[62]
时报数说 | 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居全球首位
证券时报· 2025-09-27 03:28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2万亿元 同比增长8% [2] - 净利润达850亿元 同比增长12% 增速高于营收增长 [2] - 第四季度单季营收突破3500亿元 创历史新高 [2] 业务板块分析 - 新能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 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18% [2] - 传统业务板块保持稳定增长 增速为5% [2] - 海外业务收入达2400亿元 同比增长15% 占比提升至20% [2]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整体规模突破5万亿元 年增长率达10% [2] - 新能源细分领域增速超过30% 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2] -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扩大至40% [2] 财务指标变化 - 毛利率提升至22% 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 [2] - 研发投入达600亿元 同比增长20% 占营收比例5%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8% 达到1200亿元 [2]
康特隆(01912)拟10万元出售附属公司100%股权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23:18
交易概述 - 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深圳市英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人民币10万元代价向黄健出售上海英浩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成都飞环电子有限公司的100%股权 [1] - 目标公司交割后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1] - 目标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未经审核负债净额总额达人民币56亿元 [1] 财务影响 - 预计出售事项将产生约人民币57亿元利润(扣除相关开支前) [1] - 交易不会产生正数所得款项净额(扣除相关开支后) [1] 出售背景 - 目标公司在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年度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十五个月期间持续亏损 [2] - 亏损主因中国消费者市场需求疲弱导致芯片供应商订单减少 [2] - 公司判断IC产品销售业务下行周期将持续 目标公司持续经营不可行 [2] 战略调整 - 通过出售剥离表现不佳的附属公司及负债 [2] - 减轻集团对目标公司业务的额外成本承担 [2] - 资源将重新配置至半导体行业新发展机遇 包括大功率可再生能源 储能 工业自动化及人工智能等领域芯片应用 [2]
康特隆拟10万元出售附属公司100%股权
智通财经· 2025-09-26 23:17
交易概述 - 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深圳市英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人民币10万元代价向黄健出售上海英浩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及成都飞环电子有限公司的100%股权 [1] - 目标公司于交割后不再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1] - 目标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未经审核负债净额总额达人民币56亿元 [1] 财务影响 - 出售事项预计产生利润约人民币57亿元 该计算基于转让代价加目标公司负债净额总额(扣除相关开支前)[1] - 交易不会产生正数所得款项净额(扣除相关开支后)[1] 业务背景 - 目标公司因中国消费者市场需求疲弱导致芯片供应商订单减少 在2023年度及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期间持续亏损 [2] - 公司判断IC产品销售业务下行周期将持续 目标公司持续经营不可行 [2] 战略调整 - 通过剥离亏损附属公司及负债 减轻集团额外成本负担 [2] - 使资源更有效配置于半导体行业新发展机遇 包括大功率可再生能源、储能、工业自动化及人工智能等领域芯片应用 [2]
纳思达:充分发挥自身在芯片领域的研发优势,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芯片及解决方案
证券日报网· 2025-09-26 18:12
公司产品与技术布局 - 公司控股子公司极海微发布全球首款基于Arm Cortex-M52双核架构DSP芯片G32R501 [1] - 推出高压伺服控制器方案、六轴机器人关节驱动控制器方案、低压无感双电机方案、高性能矢量变频器方案等多款"芯片+算法+参考设计"一站式解决方案 [1] - 针对人形机器人布局包括关节控制器和灵巧手实时控制DSP芯片、智能编码器芯片、小脑计算芯片、电池管理主控芯片、视觉雷达传感器芯片和力矩传感器芯片等产品 [1] 公司战略与发展方向 - 未来公司将继续顺应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1] - 抓住国产替代机会并充分发挥自身在芯片领域的研发优势 [1] - 目标成为行业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1]
港迪技术9月25日获融资买入805.80万元,融资余额8893.7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26 09:28
股价与交易表现 - 9月25日公司股价上涨2.29% 成交额达9090.17万元 [1] - 当日融资买入805.80万元 融资净买入40.78万元 [1] - 融资融券余额合计8893.77万元 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达8.00% [1][2] 融资融券情况 - 融资余额为8893.77万元 融券余额为0元 [2] - 融券偿还与卖出量均为0股 融券余量保持0股 [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 成立于2015年9月28日 [2] - 2024年11月7日上市 主营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 [2] - 收入构成:智能操控系统63.66% 自动化驱动产品35.26% 管理系统软件0.57% 其他业务0.51% [2]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9月19日股东户数8892户 较上期减少8.26% [2] - 人均流通股1565股 较上期增加9.01% [2] - 东方阿尔法优选混合A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退出十大流通股东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2.10亿元 同比下降1.82%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1841.86万元 同比下降16.02% [2] 分红与资本运作 - A股上市后累计派发现金分红5568.00万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