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icon
搜索文档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何突破“四难”,多方专家支招
第一财经· 2025-08-11 14:5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生态产品面临"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四大难题 [3] - 2021年国家提出到2025年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障碍的目标 [6] - 需要从权属确定、交易体系构建和市场主体培育三方面建立市场平台 [7] 两山理念实践路径 - 东北地区发展林下经济(人参/木耳种植)和森林康养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5] - 浙江经验证明生态优势可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借鉴 [5] - "两山"转化需经历自然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三次转化过程 [6] 绿色产业发展方向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需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能源产业 [9] -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需绿色金融牵引和政策工具箱支持 [9] - 产业经济数字化智能化与自然生态产业化构成"两山论"两大实践领域 [9] 区域特色发展模式 -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多维治理框架 [5] - 不同区域需科学激活生态生产力 如东北侧重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5] - 湖州作为理念诞生地 高校正搭建智库平台服务国家战略 [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何突破“四难”,多方专家支招
第一财经· 2025-08-11 13:34
核心观点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协同推进 通过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机制创新 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1][4][5]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难度量 难抵押 难交易 难变现"的普遍问题 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转化路径 [1][5][7] - "两山"转化需要完成自然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绿色化三次转化 形成完整的路径循环链 [5][7]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是对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的反思 [2] - 采用点面结合 标本兼治方式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核心是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民生议题 [2] - 遵循生态保护一般规律并结合地域特色 探索不同区域生态生产力的科学激活方式 [3][4] - 东北地区案例: 通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发展林下经济(人参 木耳)和森林康养产业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4] 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持 - 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包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绿色产业扶持政策 [4]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文件提出 到2025年解决生态产品"四难"问题 [5] - 需要从生态产品权属确定 交易体系构建和市场主体培育三方面发挥市场平台作用 [7] -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提升试点实践经验的引领作用 [7] 产业发展方向 - 未来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8] - 重点发展绿色制造业 绿色服务业 绿色能源产业 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 [8] - 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工具箱 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 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8] - 自然生态的产业化经济化和产业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是两个重要实践领域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7] 区域实践与借鉴意义 - 浙江经验证明: 正确发展理念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 可在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发展 [1][4] - 该经验对生态环境脆弱 发展模式粗放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 地方高校应搭建平台智库 锚定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 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探索 [7]
云南宁洱完成碳汇“百笔交易” 交易量达7681.77吨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22:07
碳汇交易进展 - 截至7月30日宁洱县完成碳汇交易100笔,交易量达7681.77吨,交易金额26万余元[1] - 碳汇利润分配中60%通过分红交给林农,剩余资金投入碳汇公司运营及附加产业[1] - 碳汇试点为当地村民带来户均2000元收入,通过森林抚育增汇和林下种植实现增收[1] 试点建设成果 - 宁洱县2022年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拥有丰富林业碳汇资源[1] - 7681.77吨碳汇交易验证了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可行性[1] - 交易资金为林业可持续经营和林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1] 业务拓展方向 - 当前开展碳质押、碳票、碳汇保险、司法碳汇、碳标签等多元应用[2] - 拓展零碳会议、零碳园区、零碳咖啡等多样化应用场景[2] - 计划健全碳汇计量监测基础,完善碳普惠交易平台和规范交易流程[2] 区域经济影响 - 碳汇交易实现"绿林"转化为"绿金"的生态价值变现[2] - 为生态资源富集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宁洱经验"[1] - 资金持续投入将惠泽当地百姓并滋养青山[2]
“两山”践悟二十载 浙江湖州“绿满金生”闯新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00:30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湖州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20年来实现生态文明从"先行地"到"示范地"的跨越,构建了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2] - 累计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130余项,其中13项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制定12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 [2] - 获得多项国家级生态文明称号: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等 [2] 环境质量改善 - PM2.5浓度改善幅度57.03%,空气优良率改善幅度56.51% [3] - 入太湖水质连续17年保持Ⅲ类及以上,2024年首次实现Ⅱ类水全覆盖 [3] - 太湖新溇港引入麋鹿和黇鹿,生物多样性大为改观 [3] 绿色经济发展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近20年下降约48% [5] - 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58家增长至2024年2071家 [5] - 构建"2+8"高能级平台体系,聚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6] 产业转型升级 - 长兴蓄电池行业企业从175家减少到16家,但销售收入提高14倍 [6] - 南浔整治提升企业1.3万家,"三电一板"块状经济实现蜕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6] - 德清实现科技创新鼎、天工鼎、大禹鼎等"六鼎大满贯",是全国唯一一二三产均为国家级平台的县域 [6] 生态价值转化 - 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法",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7] - 吴兴区溇港文化农业旅游项目通过"VEP气候贷"获得授信3亿元,节约资金成本600万元 [7] - 对VEP增值项目提供优先准入、额度提升、利率优惠等绿色信贷倾斜政策 [7] 共同富裕成效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1.53,远低于全国和浙江省水平 [8] - 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95%以上 [8] - 安吉累计吸引青年入乡近4.3万人,每年新增常住人口1万左右 [8]
金融如何助力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 -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推出全国首张"草票" 牧民呼和将5000亩草场经营权流转给当地国企 获得流转租金、劳务费及增值分红 [1] - "草票"未来可扩展至碳汇、防风固沙等领域 形成草原碳票、草原沙票等"草票+"产品 [2] - 金融力量成为撬动生态价值变现、赋能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 [2] 生态资源金融化实践案例 - 湖州银行安吉支行落地安吉县将军庙小流域水生态价值转化项目 打造"治水引流—景观聚客—文旅变现"全链条模式 [5] - 浦发银行杭州分行投放全国首笔水生态产品经营权质押贷款7400万元 用于安吉县梅家堂小流域水生态项目 [5] - 贵州单株碳汇项目覆盖9个市(州)33个县668个村 涉及1.2万户林户 户均增收1475元 每棵树年增收3元 [6][7] 生态价值实现现存挑战 - 全国缺乏明确碳资产属性的法律文件 相关业务规范和指引缺失 限制林业碳汇金融产品推广 [9] - 各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未统一 缺乏全国性生态价值信息发布平台 难以形成价值共识 [9] - 生态产品变现周期长、短期收益有限 部分项目缺乏资金支持 森林可持续经营需长期资金投入 [9] 生态价值实现发展建议 - 需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化 建设全国性核算和信息发布平台 加快市场互认 [10] - 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发展特色生态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加强供需匹配 [10][11] - 将生态产品总值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 构建"生态资源管理应用一张图"服务支撑体系 [11] - 统筹政策性金融与商业融资 构建生态增信及风险分担机制 引导资源投向生态领域 [12]
让金融活水 润泽绿美山川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核心观点 - 普洱市依托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 通过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推动茶产业和咖啡产业等特色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1][2][4][5][6] 生态资源禀赋 - 普洱市拥有55种生态系统类型 占云南省生态系统类型的32% 森林覆盖率达68.23% [1] - 记录高等植物5600余种 包括红豆杉等珍稀物种 以及亚洲象 绿孔雀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91种 [1]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1.2% 包括哈尼族 彝族等14个世居民族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1]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采取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 以守护古茶林 振兴茶产业为核心 推动茶旅融合 [2] - 景迈山形成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 模拟天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2] - 通过头人制度和乡规民约管理资源 划定古茶林外围隔离带 限制砍伐 违反者承担社区服务 [2] - 政府部门颁布《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2] 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 构建政策链-产业链-金融链三链协同机制 推进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 [4] - 推动政府印发《加快普洱市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 建立绿色项目融资对接机制和经营主体名录库 [5] - 拓展绿色金融评价结果运用 将评价指标纳入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评价体系 [5] 产业链金融发展 - 联合职能部门出台金融服务机制推进普洱茶产业融合发展和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 [5] - 制定《金融支持咖啡全产业链工作方案》和《金融支持林草全产业链工作方案》 [5] - 截至2025年3月末 绿色信贷余额234.7亿元 较年初增加19.05亿元 同比增长26.29% [5] - 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17.31%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个百分点 [5] 金融产品创新与资金支持 - 2022年以来运用6.61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 撬动34.16亿元信贷资源支持35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 [6] - 2024年累计发放再贷款13.45亿元 惠及5500户市场主体 [6] - 创新推出七彩云南·普洱贷 牛油果贷 乡村振兴·咖啡贷等专属金融产品 [6] - 落地全省首笔林业碳汇质押贷款600万元和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1200万元 [6] 未来发展方向 - 锚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 [6] - 探索一片茶叶 一粒咖啡 一株碳汇的绿色发展路径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
人民日报· 2025-08-08 09:0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创新 -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将自然资本纳入生产力范畴 拓展自然生产力内涵 [2] -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通过产权界定和标准化计量使生态功能转化为可交易价值载体 [2] - 突破传统发展范式局限 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同演进 [3] 市场化机制设计 - 通过稀缺性重构市场基础 将生态产品自然供给上限转化为市场价格信号 [4] - 采用阶梯定价和生态标签满足差异化需求 通过价格杠杆抑制过度消费 [4] - 建立算法驱动的价格发现机制 解决生态市场出清难题 [11] 技术赋能与标准化建设 - 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生态资源产权确权 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数据资产 [10] - 通过人工智能优化生态生产过程 如无人机播种方案动态优化和神经网络算法求解 [11] - 基于自然规律制定价值核算标准 森林碳汇测算基于树种光合作用效率 水域排污权分配考虑水体自净能力 [5] 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 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康养休闲等绿色产业 [17] - 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资源能耗和环境污染排放 [17] - 构建"人类劳动—生态响应"复合生产函数 产出包括非市场化服务如生物多样性 [8] 区域协调机制 - 建立江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市场化交易结合实现下游反哺上游 [9] - 形成"保护者受偿 破坏者赔偿 使用者付费"激励相容机制 [9] - 通过横向生态补偿和跨区域产权交易矫正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与受益者权责错配 [14] 制度保障体系 -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17] - 建立纵向与横向结合生态补偿机制 中央财政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 [16] - 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建立生态产品损害赔偿制度 [16][1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网· 2025-08-08 06:2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创新 -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路径,通过产权界定和标准化计量将生态功能转化为可交易价值载体 [1][2] - 突破传统发展范式局限,通过"生态系统经济化"与"经济系统生态化"双向转化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演进 [3][6] - 引入稀缺性定价和全生命周期生产理念,重构市场基础并实现生态约束与经济激励的动态平衡 [4][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驱动 - 数智技术推动治理范式革命,区块链实现生态资源确权,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溯源数据资产 [12][13] - 人工智能扩展生态生产可能性边界,优化沙漠治理和红树林修复等场景的供给效率 [13] - 数字平台通过需求侧规模经济和AR技术实现生态产品供需智能化匹配,修正传统需求函数 [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路径 - 生态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构建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19] - 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行业绿色改造,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19] - 建立"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融合机制,形成"保护者受偿、破坏者赔偿"的激励相容体系 [11][1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设计 - 构建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与横向流域补偿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8] -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红线、资源有偿使用等法治保障体系 [19] - 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形成目标体系与奖惩机制联动的制度框架 [1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协同 - 江河流域跨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与市场手段协调上下游利益,破解"保护与增长"悖论 [11] - 生态优势区通过横向补偿和产权交易将生态资本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空间正义 [16] - 建立代际公平分配机制,通过生态权益跨期交易避免"生态赤字"代际转移 [15][16]
运用系统思维做好“加减乘除”,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07:1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核心观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通过"加减乘除"系统思维推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 加法:优化供给结构 - 构建多元供给体系,培育物质供给类、文化服务类和生态调节类等多类型生态产品[3] - 建立生态产品目录制度与技术标准体系,探索"认证+标识+品牌"联动机制提升市场认可度[3] - 推动生态产品供给从单一化、粗放化向多样化、精细化转变[3] 减法:降低交易成本 - 搭建"供给—评估—交易—变现"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精简审批流程[5] - 建立价值核算、信息披露与交易标准化体系,降低中间成本与信任摩擦[5] - 通过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政策组合降低企业参与门槛[5] 乘法:数字赋能 - 运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交易平台,提升交易可信度与安全性[6] - 将生态产品嵌入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场景,探索生态积分等增值路径[6][7] - 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强化生态资源数据底座支撑[6] 除法:破除制度障碍 - 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制,统筹确权、核算、转化全流程[8] - 衔接主体功能区制度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增强政策协同性[8] - 完善"谁保护谁受益"市场机制与破坏赔偿法治逻辑[8]
江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01
生态优势与绿色发展 -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63.35%,林业总产值近7000亿元,生态优势显著[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1] - 江西省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 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 - 崇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32%,试点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林木生长量[2] - 杉木林分年均生长量从0.72立方米/亩提升至1立方米/亩以上,阔叶树林分从0.3立方米/亩提升至0.5立方米/亩以上[2] - 江西省深化集体林改,探索"国有林+集体林"联营共建机制,列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份[2] 油茶产业发展 - 江西省山茶油产量占全国1/4以上,油茶果成为万安县百姓的"致富果"[4] - 实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辐射带动200万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4] - 万安县油茶林获政府补贴15万元,用于扩建厂房、升级设备和改进工艺[3] 林业产业升级与科技示范 - 峡江县建设1万亩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园,试种玉木耳等高效益林下特色产品[5] - 示范园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探索新品种和新路径[5] - 推动油茶、毛竹等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提质升级[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江西省颁发林业经营收益权证,企业凭此获得金融机构500万元授信额度[6] - 全省林权贷款累计发放387.07亿元,林业类生态产品成交额突破138亿元[6] - 建成全省统一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核算平台,连续3年开展试算[6] 生态补偿与自然资源资产交易 - 江西省连续9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累计筹集补偿资金338亿元[7] - 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累计成交33单、总金额156.85亿元[7] - 生态资源权益类生态产品累计成交超320亿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