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断链
搜索文档
【王毅同韩国外长赵显通电话】7月28日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韩国新任外长赵显通电话。王毅强调,中韩要做名副其实的战略合作伙伴,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首先要保持政策稳定性,中方始终重视发展中韩合作,对韩政策保持连续稳定,希望韩方对华政策同样做到稳定、可持续、可预期,避免摇摆。二是要坚持独立自主,中韩关系基于双方共同利益,利好两国人民,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应受制于任何第三方。三是要增强互惠互利,中韩经济联系密切,产供链高度互嵌,双方要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作为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
快讯· 2025-07-28 13:47
中韩外交关系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强调中韩要做名副其实的战略合作伙伴,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迈进 [1] - 中方始终重视发展中韩合作,对韩政策保持连续稳定,希望韩方对华政策同样做到稳定、可持续、可预期,避免摇摆 [1] - 中韩关系基于双方共同利益,利好两国人民,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应受制于任何第三方 [1] 中韩经济合作 - 中韩经济联系密切,产供链高度互嵌,双方要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1] - 作为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受益者,中韩要共同反对"脱钩断链",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 [1]
脱钩断链的“搅局者”VS 赋能全球的“稳定锚”
搜狐财经· 2025-07-28 02:07
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 - 全球超过七成国家和地区面临美国关税大棒威胁,但关税政策未能有效解决美国制造业问题,反而加剧全球供应链混乱 [1] - 美国上世纪70年代制造业就业占比达20%,但当前面临工业供应链不足、劳动力技能短缺等问题 [3][6] - 美国电网等基础设施老化,铝业协会指出需25-30年保障电力供应才能支持工厂回流 [6] 美国制造业回流挑战 - 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受到经济学家质疑,认为无法解决美国去工业化问题 [5] - 半导体企业在美国设厂面临劳动力短缺,熟练工人不足制约制造业回流 [6] - 苹果手机供应链依赖亚洲工厂,即便加征关税,在亚洲采购仍比美国重建供应链更便宜高效 [7] 中国供应链优势 - 中国实现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实验室"的转变,成为全球供应链"稳定锚" [1][8] - 苹果全球200家主要供应商中80%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10] - 惠普在中国生产超过4.5亿件产品,依赖数百家本地合作伙伴 [10] 中国市场潜力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进口市场,年消费近50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超50万亿元,进口超20万亿元 [10] - 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为全球供应链重构提供"中国方案" [8][10] - 中国贸促会强调全球产业链需安全稳定、开放包容,反对脱钩断链 [11]
中欧领导人展望下一个50年
环球时报· 2025-07-25 07:11
中欧领导人会晤核心成果 -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建交50年来的合作成果丰硕,提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未来关系发展原则 [1] - 双方共同发表《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承诺维护《巴黎协定》并提交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 [1][4][5] - 欧盟领导人明确表示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欢迎中国企业投资欧洲 [3] 中欧经贸关系动态 - 习近平指出中欧经贸本质是优势互补,中国高质量发展将为欧洲提供新机遇 [2] - 李强总理强调中欧合作顺畅与否取决于相互开放程度,历史证明隔阂会导致双方受损 [3] - 中国德国商会呼吁德国总理尽快访华,指出中国是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9] 气候变化领域合作 - 联合声明确立绿色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核心,覆盖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减排 [4][5] - 国际机构评价称中欧气候领导力填补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空缺,将加速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4][6] - 中国清洁技术出口使全球排放减少1%,太阳能板、电池和电动汽车成为经济增长动力 [7] 国际舆论反应 - 外媒认为联合声明与美方政策形成对比,展现中欧在多边主义中的建设性作用 [5][6] - 专家指出中欧气候合作超越地缘政治分歧,为COP30达成具体成果奠定基础 [6] - 德媒呼吁欧盟调整对华战略,建议将"对手"表述从政策文件中移除 [9]
人为“脱钩断链”是不可能的
搜狐财经· 2025-07-19 05:37
中美经贸关系 - 中美经贸关系历经风雨,双方仍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尽管2018年以来美方挑起经贸摩擦,但双边贸易总体保持稳定 [2] - 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合作是唯一正确道路,贸易和双向投资为两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企业利润 [2] - 中美经贸合作难免出现分歧和摩擦,对话协商是解决问题最好选择,2024年5月以来中美经贸团队在日内瓦和伦敦开展对话磋商 [3] - 中国立场一贯坚决捍卫国家利益,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出口增长7.2% [3] 中国外贸表现 - 中国货物贸易规模2024年达6.16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4%,连续8年全球第一,服务贸易规模首破1万亿美元,全球第二 [4] - 2024年中国内地和香港货物进口占全球13.3%,仅比美国低0.3个百分点,几乎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4] - 2024年货物贸易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18.2%,跨境电商进出口2.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7% [5] - 2024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额比2020年增长38%,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增长近四成 [5] 外贸韧性与多元化 - 东盟连续5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上半年贸易额同比增长9.6% [5] - 2024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比重超过50%,对美出口占比从2020年17.4%降至2024年14.7% [5]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9.9%,但整体出口增长7.2%,实现多元化 [5] 外资利用情况 - "十四五"期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7087.3亿美元,提前6个月完成7000亿美元引资目标 [6] - 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2.9万家,比"十三五"增加2.5万家,外资企业贡献全国1/3进出口、1/4工业增加值和1/7税收 [6] - 2024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4.6%,较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全国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 [6]
新华社经济随笔:从库克到黄仁勋,缘何一年三度来华?
新华社· 2025-07-18 19:26
跨国公司高管频繁访华 - 英伟达CEO黄仁勋2023年三次访华,分别参加公司年会、访问京沪、出席链博会,强调中国市场的活力和创新力[1] - 苹果CEO库克2022年同样三次访华,参加第二届链博会,表示中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技能密度"[1] - 两位高管行为表明企业自主选择市场,行政命令难以改变市场规律[1] 中国市场吸引力分析 - 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增长至500亿美元,英伟达若被排除将面临巨大损失[2] - 英伟达最新财季中国市场营收占比12.53%,历史峰值曾达全球销售额的25%[2] - 中国被《经济学人》评价为世界研发实验室,跨国企业在华研发中心成为创新摇篮[2] 产业链深度整合 - 苹果200家主要供应商中超过80%在中国生产,库克承认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3] - 特斯拉上海工厂供应链本地化率超95%,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优于美国本土[3] - 第三届链博会美国参展商数量居境外首位,同比增长15%[3] 外资持续加码投资 - 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3] - 巴斯夫投资5亿元人民币扩建上海工厂[3] - 瓦克化学在华特种有机硅扩建项目5月竣工[3] - 2023年前5个月全国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0.4%[3] 中国开放政策 - 中国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5] - 举办各类国际经贸展会,开放大门越开越大[5] - 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体现工商界强烈合作意愿[5]
商务部4句话概括近年中美经贸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19:02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 - 中美经贸关系历经风雨,双方仍互为重要经贸伙伴 [1][6] - 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额6883亿美元,服务贸易额1558亿美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18%和34.7% [6] - 中美贸易占各自份额有所下降,但双边贸易总体保持稳定 [6] 中美经贸合作本质 - 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合作是唯一正确道路 [2][7] - 中美贸易是双方所需,部分领域短期内难以替代 [7] - 中美贸易和双向投资为两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企业利润 [7] 分歧与解决机制 - 中美经贸合作难免出现分歧和摩擦,对话协商是最好解决方式 [3][7] - 5月以来中美经贸团队在日内瓦和伦敦达成共识,推动关系回稳 [7] - 在元首通话共识引领下,中美能妥善管控矛盾并解决分歧 [7] 中方立场与应对措施 - 中方立场一贯,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 [4][8] - 中国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自身权益,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7.2% [8] -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可阻挡 [8] 未来合作方向 - 中美经贸关系需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8] - 中方愿与美方落实元首共识,加强对话沟通以增进合作 [8] - 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回归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轨道 [8]
新华时评|携手维护全球发展“共赢链”
新华社· 2025-07-17 21:50
链博会概况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吸引120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国际化水平更高、链式逻辑更清晰、创新引领更突出[1] - 设立六大展区:先进制造链、清洁能源链、智能汽车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绿色农业链,构建实景对接平台[1] - 空客、英伟达、施耐德等行业巨头首次参展,医疗健康、餐饮化妆品等全球头部企业展示最新产品服务[2] 全球供应链发展现状 - 全球供应链管理推动1970年以来全球GDP总量增长3倍以上,贸易占GDP比重翻番[2] - 当前供应链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碎片化风险上升,制造业转向"韧性优先"策略[3] - 新能源汽车产业催生超长产业链,通过智能零部件应用赋能低空出行和人形机器人领域[3] 中国供应链优势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是唯一拥有联合国全产业分类的国家[4]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11.7%,反映全球资本信心[4] - 持续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科技金融人才要素汇聚[4] 国际合作趋势 - 全球企业通过链博会平台寻求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和未来方向[1] - 英伟达CEO肯定中国对创新的支持及共建繁荣未来的努力[2] - 各国企业期待构建平等包容的产业链伙伴关系,反对"脱钩断链"[5]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7-10 02:2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包括"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等标志性成果,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1] - 科技创新加速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1] - "脱钩断链"和外部打压反而增强了中国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加速了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1] 民生改善与基础设施建设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 [2] -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增长1岁 [2] - 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过1万公里,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 [2] 经济改革与市场发展 - "十四五"期间改革聚焦"畅循环""激活力""提效率""增效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缩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统一市场的做法 [3] - 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 [3] - 民营企业数量增至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至29项 [3]
新闻发布丨“十四五”成绩单来了!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国家能源局· 2025-07-09 14:05
经济发展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总和[3] -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前4年平均增速5.5%[3] 创新驱动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3] - 大型LNG运输船全球领先,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1][4]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C919实现商业飞行[4] 能源与电力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绿电占比达33%(每3度电有1度绿电)[1][8] - 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基础设施体系[1][9]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10] 制造业与产业 -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9] - 钢材生产20%以上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8] 基础设施与交通 - "十四五"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1万公里,总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5]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加速完善[5] 国际合作 - "一带一路"合作范围扩大到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印尼雅万高铁带动当地5.1万人次就业,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10]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量将超35万亿元
中国基金报· 2025-07-09 10:55
"十四五"规划进展 - "十四五"规划纲要设定的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预期[1] - 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稳步顺利推进[1] -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1] 经济增长表现 - "十四五"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在经受世纪疫情、贸易霸凌等冲击下保持这一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2] -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2024年经济总量之和,超过长三角地区总量,也超过世界排名第3国家的总量[3] - 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3] 科技创新突破 - 取得多个"第一"创新成果: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全球领先[4] -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4] -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4] 节能减排成效 - 单位GDP能源消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欧盟2024年碳排放总量的50%[5] - 中国坚定履行"双碳"承诺,行动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