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研发
搜索文档
鼎信通讯:公司获得的平头哥公司授权技术仅用于自主研发MCU芯片 与其不存在任何其他业务合作
智通财经· 2025-09-22 20:16
核心业务与经营状况 - 公司专注于电力线载波通信和智能电网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核心业务围绕智能电表数据传输、电力安全防护和消防业务展开 [1] - 公司核心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1] 市场准入限制 - 公司目前处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市场禁入期间 [1] 技术合作与授权 - 公司与平头哥公司签署授权协议,获得E801/E802/E803技术使用权 [1] - 授权技术仅用于自主研发的MCU芯片,应用于传统电力和安全领域产品 [1] - 技术授权仅涉及公司电表、安防产品,与AI智能推理算力芯片无任何关联 [1] - 除上述技术授权外,公司与平头哥公司不存在任何其他业务合作 [1]
突发!TP-LINK 芯片事业部全员解散,赔偿最高 N+3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9-22 19:07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全球路由器市场领军企业TP-LINK的芯片事业部被爆已全员解散[1] - 此次裁员距2025年6月其外销主体联洲国际位于上海张江的WiFi芯片部门闪电裁员仅数月之隔[2] - 联洲国际此前与普联技术存在关联,目前已独立运营,其业务主要面向海外市场[2] - 联洲国际成立于2008年,于2024年将大陆体系的国内与海外业务分拆,联洲国际成为负责海外业务的主体[3] - 联洲国际总部位于深圳南山区联测大厦,员工规模约1万人,海外业务营收规模预计在90-100亿元人民币之间[3] 裁员赔偿方案 - 芯片事业部赔偿标准分为三档:工作满一年赔偿N+3,工作6个月至一年赔偿N+2,不满6个月赔偿N+1[4] - 赔偿方案维持N+3标准,与2025年6月上海WiFi芯片部门裁员标准一致[2] - 2025年6月上海WiFi芯片部门裁员流程极为迅速,从通知到离职手续办理完毕仅耗时半天[5] 业务战略调整 - 2025年6月裁员主要集中在WiFi前端模组(FEM)研发领域,并非全面退出WiFi芯片赛道[5] - FEM作为连接WiFi芯片与天线的核心组件,研发成本高昂[5] - 公司自2021年组建自有芯片团队以来,相关技术迟迟未能实现商业化,在产品中仍依赖联发科、高通等外部供应商方案[5] - 随着WiFi 7技术竞争愈发激烈,公司或为集中资源攻克主芯片技术,削减了边缘业务投入[5] - 相比2025年6月的裁员,此次芯片事业部的裁撤更为彻底[6]
雷军官宣,《改变》周四见!网友沸腾:好帅,很期待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2 17:53
产品发布 - 小米17系列将于9月25日晚7点正式发布,共推出三款机型:小米17、小米17 Pro、小米17 Pro Max [1] - 小米17被定位为“小米史上最强标准版旗舰”,小米17 Pro为“小米最精湛的小尺寸科技影像旗舰”,小米17 Pro Max为“小米史上最强科技影像旗舰” [1] - 新机全系搭载全新小米澎湃OS 3,产品力实现跨代升级 [1] 公司活动与战略沟通 - 发布会当晚将举办第六次年度演讲,主题为《改变》,将分享小米玄戒芯片和小米汽车的相关故事 [5] - 今年是小米创业15周年,公司重申其“芯片梦”,认为芯片是成为伟大硬核科技公司必须攀登的高峰 [14] 芯片研发进展 - 小米玄戒芯片项目立项之初目标为最新工艺制程、旗舰级别晶体管规模、第一梯队的性能与能效 [14] - 公司为芯片研发制定了长期投资计划:至少投资十年,至少投资500亿 [14] - 截至今年4月底,玄戒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135亿人民币,研发团队超过2500人,今年预计研发投入将超过60亿元 [14] - 公司相信玄戒的研发投入和团队规模在国内半导体设计领域排行业前三 [14] - 首份答卷为小米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力争跻身第一梯队旗舰体验 [14] 市场表现 - 截至9月22日收盘,港股小米集团股价报56.1港元,下跌1.06% [16] - 公司当日成交额为60.79亿港元,换手率为0.50%,市值为14601亿港元 [17]
雷军最新发文!网友沸腾
搜狐财经· 2025-09-22 13:50
小米17系列新品发布 - 小米将于9月25日晚7点正式发布三款新机型:小米17、小米17 Pro和小米17 Pro Max [1] - 小米17被称为"小米史上最强标准版旗舰" 小米17 Pro是"小米最精湛的小尺寸科技影像旗舰" 小米17 Pro Max则是"小米史上最强科技影像旗舰" [1] - 全系新机搭载全新小米澎湃OS 3 产品力实现跨代升级 [1] 年度演讲与芯片研发进展 - 发布会当晚将举办第六次年度演讲 主题为《改变》 将分享小米玄戒芯片和小米汽车的相关故事 [4] - 小米玄戒芯片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 力争跻身第一梯队旗舰体验 [12] - 玄戒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135亿人民币 研发团队超过2500人 今年预计研发投入将超过60亿元 [12] 公司芯片发展战略 - 小米提出至少投资十年、至少投资500亿的芯片研发长期计划 [12] - 小米认为只有做高端旗舰SoC才能掌握先进芯片技术 更好支持高端化战略 [12] - 玄戒研发投入和团队规模在国内半导体设计领域排名行业前三 [12]
688270,董事长突然被留置
证券时报· 2025-09-21 21:50
公司核心事件 - 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郁发新于2025年9月21日被黄石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措施 暂不能履行董事职责 但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 [1] - 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由高级管理人员负责 董事张兵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董事会运作正常 生产经营和资金账户均正常 [3] - 公司未收到相关机关调查文件 未知悉留置调查进展及结论 但表示该事项不会对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3] 公司业务与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 专注于终端射频前端芯片、高密度封装微波模组和微系统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建有省级研发中心 [3] - 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包括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射频开关等 应用于自组网、电台、数字对讲、导航等无线通信终端领域 [4] - 微系统及模组用于星载、地面、车载、船载等相控阵载荷系统 是国内行业通信和雷达领域核心供应商之一 [4]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2.05亿元 同比增长73.64% [4][5] - 归母净利润6231.97万元 同比增长1006.99% [4][5] - 基本每股收益0.29元 同比增长866.67% [5] - 总资产23.40亿元 较上年度末增长4.6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1.99亿元 增长2.72% [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21.14万元 上年同期为-430.60万元 [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2.51% 较上年同期56.98%下降24.47个百分点 [5] 市场表现 - 截至9月19日收盘 公司股价报69.5元/股 下跌2.65% 总市值接近150亿元 [5]
龙迅股份筹划赴港上市 深化国际化布局
证券时报· 2025-09-20 06:22
上市计划 - 拟筹划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深化国际化战略布局并增强境外投融资及运营能力 [1] - 计划与相关中介机构推进H股上市工作 具体细节尚未确定 [2] 业务概况 - 专注于高速混合信号芯片研发和销售 产品包括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和高速信号传输芯片 [2] - 采用Fabless运营模式 委托晶圆厂及封测厂生产与封测 [2] - 产品应用于显示器 汽车电子 工业及先进通信 微显示等领域 [2] - 高通 英特尔 三星 安霸等多家世界领先主芯片厂商将公司芯片产品纳入参考设计平台 [2]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2.47亿元 同比增长11.35% [2] - 上半年净利润7152.05万元 同比增长15.16% [2] 产品战略 - 聚焦显示器 商显及配件 工业及通信类产品线技术升级业务 [2] - 重点布局智能驾驶与智慧座舱 端侧设备 高性能传输等重点产品线 [2] - 在汽车电子领域扩展车载端侧AI应用场景 智慧座舱从单一平台适配扩展到多平台适配 [3] - 覆盖车型和客户持续增加 车载SerDes芯片组处于全面市场推广阶段 [3] - 拓展进入eBike 摄像云台 无人机等新业务领域 [3] 研发投入 - 上半年研发投入5706.07万元 同比增长22.87% 占营业收入比重23.1% [3] - 研发人员数量177人 占总员工数量72.84% [3] - 2025年计划跟踪布局更高芯片工艺 提升性能并降低功耗 [3] - 构建统一芯片设计平台 优化IP复用 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3] - 在车载 HPC 微显示芯片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提升新产品市场份额 [3] - 加强技术国际合作 促进设计和测试等环节高效对接 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3]
龙迅股份筹划赴港上市 深化国际化战略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9-19 18:25
上市计划 - 公司拟境外发行H股并申请香港联交所上市 旨在深化国际化战略布局并增强境外投融资及运营能力 [1] 业务概况 - 公司专注于高速混合信号芯片研发和销售 主要产品包括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和高速信号传输芯片 应用于显示器/商显及配件、汽车电子、AI&边缘计算、工业及先进通讯、微显示等领域 [2] - 采用Fabless运营模式 完成芯片设计后委托晶圆厂及封测厂生产与封测 高通、英特尔、三星、安霸等多家世界领先主芯片厂商已将公司产品纳入参考设计平台 [2]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2.47亿元 同比增长11.35% 净利润7152.05万元 同比增长15.16% [2] 研发投入 - 上半年研发投入5706.07万元 同比增长22.87% 占营业收入比重23.1% [3] - 研发人员数量177人 占总员工数量72.84% [3] 产品战略 - 聚焦显示器/商显及配件、工业及通讯类产品线技术升级 重点布局智能驾驶与智慧座舱、端侧设备、高性能传输等重点产品线 [2] - 在汽车电子领域扩展车载端侧AI应用场景 智慧座舱从适配单一平台扩展到多平台适配 覆盖车型和客户持续增加 [3] - 针对汽车市场开发的车载SerDes芯片组处于全面市场推广阶段 已拓展至eBike、摄像云台、无人机等新业务领域 [3] 技术规划 - 2025年计划跟踪布局更高芯片工艺 提升芯片性能并降低功耗 同时构建统一芯片设计平台优化IP复用 [3] - 在车载、HPC、微显示芯片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提升新产品市场份额 并加强技术国际合作以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3]
英特尔(INTC.US)大涨逾25% 获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
智通财经· 2025-09-18 21:52
股价表现与交易细节 - 英特尔股价周四大涨逾25%至31.21美元 [1] - 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收购英特尔普通股 [1] - 英伟达同意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 [1] 战略合作内容 - 双方将联合研发面向个人电脑与数据中心的芯片 [1] - 英特尔将在其下一代PC芯片中采用英伟达的图形处理技术 [1] - 英特尔将为基于英伟达硬件打造的数据中心产品提供处理器支持 [1] 对英特尔的意义与近期融资 - 分析人士称资金注入对英特尔意义重大 助力其应对当前经营挑战 [1] - 英特尔近年来在高性能芯片市场节节败退 无法独立承担先进制程研发的巨额投入 [1] - 英特尔过去几个月已获得美国政府约10%的持股支持 日本软银20亿美元战略投资 并通过出售资产加速融资 [1] - 英伟达的投资进一步稳固了英特尔的资金链 [1]
华为公布未来三年昇腾芯片演进和目标:950PR明年Q1推出
第一财经· 2025-09-18 10:44
公司芯片产品规划 -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首次公布昇腾芯片演进和目标 [1] - 未来三年公司已规划多款昇腾芯片,包括950PR、950DT、昇腾960和970 [1] - 昇腾950PR芯片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对外推出 [1] 公司技术发展 - 昇腾950PR芯片采用了公司自研的HBM技术 [1]
股价催化剂!科技巨头挺进AI“芯”战场,从“拼模型”到“拼算力”
证券时报· 2025-09-15 08:02
算力在AI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 算力已从AI竞争的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 成为必须掌控的关键命门 [1] - 科技巨头加码芯片研发动作表明 算力关乎成本控制与性能提升 供应链安全与生态主导权的战略博弈 [1] - 任何AI算力相关消息都可能引发股价异动 如百度集团和阿里巴巴股价分别大涨8.08%和5.44% [1] 科技公司AI算力布局策略 - 采用自研与投资双轨并行模式加码AI算力布局 [2][4] - 自研芯片能深度匹配自身业务场景 实现算法框架与硬件协同优化 [4] - 投资芯片公司可快速切入前沿技术赛道 分散研发失败风险 [4] - 阿里巴巴旗下平头哥2019年推出首款AI芯片含光800 腾讯已开发三款自研芯片 字节跳动组建芯片研发团队 [3] - 阿里巴巴投资寒武纪等芯片企业 腾讯押注燧原科技等公司 字节跳动入股摩尔线程等芯片公司 [4] 自研芯片的核心驱动力 - 生成式AI对算力的指数级需求驱动底层架构重构 通用GPU难以平衡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效率与成本 [6] - 采购外部芯片成本高昂且供应不稳定 自研AI芯片能显著降低采购成本并避免受制于供应商 [6] - 专用芯片(ASIC/FPGA)相比通用芯片(CPU/GPU)研发门槛较低 更适配自身云计算和AI业务 [6][7] - 不同公司优化芯片的驱动力差异:阿里巴巴聚焦弹性算力池 字节跳动优化实时推理密度 腾讯强化低延时响应 [7] 生态主导权争夺 - 英伟达通过"GPU+CUDA"组合形成软硬一体化优势 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8] - 自研芯片配套开源软件栈和开发者工具 可形成软硬一体完整生态 掌握更大产业话语权 [8] - "自研芯片+开源生态"是打破现有垄断格局 构建自主可控技术栈的现实选择 [8] 自研芯片的优势与挑战 - 互联网巨头拥有海量业务数据和应用场景 具备供应链与成本控制力 能摊薄研发成本并形成生态协同 [10] - 技术迭代风险突出:AI芯片研发需3-5年周期 但AI技术迭代迅猛 可能面临量产即落后风险 [11] - 生态壁垒制约商业化:自研芯片在软件栈等生态环节弱于国际成熟企业 用户迁移成本高 [11] - 可采用Chiplet模块化设计缩短研发周期 实施渐进式替代战略从边缘端向训练端渗透 [11] - 需联合国产厂商搭建平台共建软硬件生态 通过开源模式吸引开发者快速迭代技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