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工厂
icon
搜索文档
雷军黄仁勋12年后再同框,英伟达开启“中国生态2.0”战略
36氪· 2025-07-21 07:34
英伟达与小米的战略合作背景 - 英伟达CEO黄仁勋与小米CEO雷军时隔12年再次同台亮相,引发科技圈关注 [1][3] - 2013年小米3发布会上黄仁勋曾力推Tegra芯片并自称"米粉" [3] - 2025年英伟达市值达4万亿美元,小米完成从手机厂商到智能汽车制造商的转型 [3] - 小米正打造万卡GPU集群进军AI大模型领域 [3] 英伟达的中国市场战略 - 2025年黄仁勋三次访华,创下跨国科技CEO访华频率新高 [4] - 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英伟达前两季度累计损失135亿美元收入 [4][5] - 中国市场每年贡献171亿美元营收,是英伟达全球第四大市场 [4] - 美国政府批准H20芯片对华出口许可证,英伟达立即恢复销售 [4] - H20芯片性能约为H100的15%-30% [5] - 同时发布符合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标准的RTX Pro GPU [5] 英伟达的技术转型 - 开放NVLinkFusion架构,支持第三方CPU和AI加速器集成 [7] - 实现单链路900GB/s带宽,是PCIe 5.0协议的7倍 [7] - 从硬件供应商转型为AI基础设施协议制定者 [7] - 通过技术授权模式构建柔性生态护城河 [7] AI工厂战略 - 英伟达突破传统半导体企业边界,成为AI时代核心基建提供者 [9] - 全球数据中心将从数据存储为核心转向以AI计算为核心的"智能工厂" [9]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 [10] - 202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60万亿元,市场规模连续9年世界第一 [10] - 小米等企业的终端生态成为英伟达边缘算力的落地载体 [10] 人形机器人战略 - 黄仁勋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下一个万亿美元产业" [11] - 中国制造业成本仅为美国的65% [11] - 英伟达开源的Isaac GR00T平台与中国企业在机电一体化的优势互补 [11] -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颠覆性技术 [13] - 北上广深出台补贴政策,为英伟达提供"合规试验场" [13] 英伟达与小米的互补性 - 英伟达市值从2013年100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4万亿美元 [17] - 小米成长为横跨消费电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科技巨头 [17] - 两家公司都完成从硬件厂商到生态构建者的身份蜕变 [17] - 英伟达需要小米维持技术影响力,小米需要英伟达算力支持 [17] - 华为昇腾910B等本土芯片性能提升,腾讯、百度启动"去英伟达化" [17] - 2024年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仍在进行 [17]
雷军黄仁勋12年后再同框,英伟达开启“中国生态2.0”战略
美股研究社· 2025-07-18 20:55
英伟达与小米的战略合作背景 - 英伟达CEO黄仁勋与小米CEO雷军时隔12年再次同台 两人上一次公开同台是2013年小米3发布会 当时黄仁勋力推Tegra芯片并自称"米粉" [1][2] - 2025年英伟达市值达4万亿美元 小米完成从手机厂商到智能汽车制造商的转型 并进军AI大模型领域 [4] - 双方领导人在战略思维和公司发展轨迹上高度相似 均完成从硬件厂商到生态构建者的转型 [21] 英伟达的中国市场战略 - 2025年黄仁勋三次访华 创下跨国科技CEO访华频率新高 凸显中国市场重要性 [4][5] - 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 英伟达2025年前两季度累计损失135亿美元收入 中国市场每年贡献171亿美元营收 是其全球第四大市场 [5] - 美国政府批准H20芯片对华出口许可 2025年4月H20芯片性能约为H100的15%-30% [5] - 发布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RTX Pro GPU 符合美国对华出口限制标准 [5] 英伟达的技术转型与生态布局 - 开放NVLink Fusion架构 支持第三方CPU和AI加速器集成 单链路带宽达900GB/s 是PCIe 5 0的7倍 [7] - 从硬件供应商转型为AI基础设施协议制定者 构建柔性生态护城河 [7] - 提出"AI工厂"战略 将传统数据中心重构为以AI计算为核心的"智能工厂" [11] -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约30% 物流市场规模连续9年全球第一 为AI工厂战略提供场景优势 [12]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 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下一个万亿美元产业" 中国是其商业化关键支点 [14] - 中国制造业成本仅为美国的65% 小米等企业提供机器人量产所需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14] - 英伟达开源Isaac GR00T平台解决算法仿真 中国企业如小米在机电一体化领域占据优势 [14] -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颠覆性技术 北上广深出台补贴政策 [16] 双方合作的战略意义 - 英伟达需要小米等本土伙伴维持技术影响力 小米需要英伟达算力支持汽车智能化突围 [22] - 面对华为昇腾910B等本土芯片的竞争 与小米合作有助于英伟达平衡政治风险与商业利益 [22] - 对中国科技产业而言 保持与英伟达的合作有助于在自主可控的同时连接全球创新网络 [22]
不仅做“链主”更做“生态主”!山东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破900亿元
齐鲁晚报网· 2025-07-11 07:32
产业链与品牌建设 - 山东深入推进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强化产业生态韧性培育,链式思维成为产业发展核心[2] - 浪潮海若大模型以93.70%的准确率斩获QASC挑战赛榜首并刷新世界纪录[2] - 海若大模型获得中国信通院泰尔实验室"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文本生成功能)安全认证证书"最高级别认证[2]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保持20%以上增长率[4] - 2024年山东人工智能产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全省重点监测范围内大模型企业达135家[12] - 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超级大脑"成为最关键赛道之一,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5][6] 浪潮战略布局 - 公司覆盖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链全部五层产品和服务,是国内唯一一家[7] - 聚焦行业痛点研发专用模型,在央企国企及政务领域拥有30余年深耕经验[9] - 牵头构建元脑生态,承担100余项省级以上人工智能科研项目[3] 技术创新突破 - 政务服务智能体使服务时长降低25%,派发准确率提高90%[16] - 实现从百亿级参数到十亿级参数模型的技术突破,性能反而提升[16][17] - 在国际TPC测试中计算性能和性价比两项指标均列世界第一,得分较前冠军提升24%[18] 行业应用落地 - 海若大模型已沉淀超过100个应用场景[24] - 医疗领域"数字病人"智能体可同时模拟多学科临床患者体征[21][22] - 制造业智能体实现材料缺陷毫秒级识别,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200%[24] 人工智能工厂 - 建成国内首个面向行业场景的人工智能生产流水线,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27] - 工厂由模型工厂、智能体工厂和训练场组成,涵盖九大业务环节[27] - 支持大模型"回炉再造",实现技术平权与模型普惠[27]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研发数字员工、制造业智能设备和政府智能体三大方向[28][29] - 通过人工智能工厂加速技术迭代,应对每半个月一次的技术更新节奏[19][20] - 定位为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推动AI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25][26]
AI加速一切,英伟达市值飙升至4万亿美元,分析师看涨至6万亿美元
搜狐财经· 2025-07-10 07:12
市值与股价表现 - 英伟达股价在7月9日开盘一度上涨2 8%至164 42美元/股,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 [1] - 英伟达成为全球历史上首个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超过英、法、德等国家的股票总市值 [3] - 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来,英伟达市值从2023年6月的1万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7月的4万亿美元,增长速度远超苹果、微软等巨头 [3] - 较今年4月的低点,英伟达股价已上涨89%,2023年以来涨幅已超10倍 [3] - 英伟达市值约相当于39个英特尔、17 7个AMD [3] 分析师观点与目标价 - Loop Capital分析师Ananda Baruah将英伟达目标价上调至250美元,相当于约6万亿美元市值,预计到2028年各类客户的年度AI支出将增至近2万亿美元 [4] - Wedbush分析师Dan Ives预测英伟达未来18个月内可能达到5万亿美元市值 [4] - 花旗分析师Atif Malik将英伟达目标价从180美元上调至190美元,34位华尔街分析师给出"买入"评级,平均目标价为175 97美元,意味着股价可能再上涨10% [4] AI芯片市场与行业地位 - 英伟达GPU已成为AI基础设施的"黄金标准",几乎垄断了数据中心AI加速器市场 [4] - 黄仁勋预计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将达到1万亿美元,英伟达将受益于此 [4] - 微软、Meta、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预计下一个财年将投入约35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高于本财年的3100亿美元,这些公司贡献了英伟达超过40%的收入 [5] 全球扩张与AI工厂计划 - 英伟达将在德国建设全球首个工业人工智能云设施"AI工厂",配备10000个Blackwell GPU [6] - 黄仁勋表示传统数据中心正在向"AI工厂"转变,智能体系统代表AI从被动接受指令到主动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进化 [6] - 德国工厂将配备1万张GPU,包括DGXB200和RTX PRO服务器,并运行英伟达CUDA库、AI技术平台RTX、虚拟现实和仿真平台Omniverse加速服务 [7] 政策环境与市场担忧 - 美国政府放宽部分芯片出口限制,缓解了市场对英伟达中国业务受阻的担忧 [9] - 此前因H20芯片对华出口禁令,英伟达损失55亿美元库存注销并被迫放弃中国市场150亿美元销售收入 [9] - 华尔街大空头Jim Chanos认为AI热潮类似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企业可能减少资本支出导致项目搁置 [9]
硅谷 AI Leaders 近期「暴论」大盘点!
机器之心· 2025-06-28 09:45
01 OpenAI 想做的「终极产品」是什么 - Sam Altman近期频繁出镜,通过多场访谈阐述了对AI能力发展的「终极」定义,并透露了OpenAI的发展计划[9] - Altman认为即便AI实现能力质变,社会可能也不会发生预期中的巨大变化,2025年与之前不会有太大差别[10] - AI驱动的科学发现将形成「复利循环」,AI能力的终极价值在于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加速人类科学进步[10] - OpenAI希望构建的「终极产品」是「AI伴侣」,存在于虚拟空间,整合用户所有数字足迹,提供主动式服务[10] - 「AI伴侣」不是具体设备,而是能无缝集成到各种设备中,支持文字、语音、手势等多种交互方式[10] - Altman强调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重要性,将能源、芯片、数据中心到模型本身视为整体的「AI工厂」[10] - Altman畅想未来注册ChatGPT高级订阅服务时,可能会免费赠送人形机器人[11] 02 AI 存在什么「能力断层」 - 谷歌CEO Pichai对AGI实现可能性持悲观态度,认为通用人工智能可能永远无法实现[11] 03 为什么比起招程序员,用 AI 永远是明智的选择 (无具体内容) 04 行业大模型没必要,单一 LLM 才是未来 (无具体内容) 05 10 年内,全球将涌现万千兆瓦 AI 工厂 (无具体内容) 06 社交媒体正裹挟科研发展 (无具体内容) 07 「蒸馏工厂」是开源最大的魅力之一 (无具体内容)
AI在工业铺开应用,英伟达的“AI工厂”并非唯一解
第一财经· 2025-06-19 21:47
英伟达AI工厂战略 - 英伟达CEO黄仁勋提出AI工厂概念,计划在中国台湾和德国建设配备1万颗Blackwell GPU的超级计算机和工业AI云,并在欧洲建设20余个AI工厂[1] - AI工厂与传统数据中心不同,专为AI创造价值而设计,部署英伟达GPU并搭配Omniverse仿真平台[2] - 英伟达通过Omniverse平台切入工业AI领域,与西门子、Ansys等软件厂商合作,应用于汽车仿真、数字工厂规划等场景[3] - 公司战略是通过Omniverse平台吸引软件和制造厂商,带动硬件销售和算力消耗[3][4] 工业AI应用现状 - 工业领域AI渗透率当前仅7%,预计2028年将提升至25%[8] - 小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设备故障运维、工艺优化、AI质检等场景,在工业AI支出中占比预计保持60-70%[9][10] - 大模型应用主要集中在流程助手、知识库应用和经营决策分析等场景[9] - 合成生物领域有公司通过自研小模型实现研发效率指数级提升,每年AI技术投入占研发投入10-20%[10] 工业AI技术路线 - 英伟达路线侧重仿真和数字孪生,提供虚拟平台而非直接AI应用[5] - 其他厂商聚焦大模型和小模型应用,解决工厂现场实际问题[5][6] - 大模型有望用于串接小模型和跨系统整合,多模态结合是发展方向[11] - 工业场景碎片化特点导致技术路线多样化,不存在单一解决方案[5][6] 工业AI算力需求 - 国内企业倾向自建私有云数据中心,主要考虑数据安全因素[13] - DeepSeek一体机受工业企业青睐,今年国内销售额预计达千亿量级[14] - 小模型算力需求多元,从CPU到GPU不等,大型企业训练大模型需要高端显卡[15] - 工业对算力需求大规模增长还需2-3年,当前算力并非主要瓶颈[15] 行业发展趋势 -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预算减少,AI预算单独列出趋势明显[8] - 数字孪生平台在工厂建设前预训练可缩短投产时间,但目前国内缺乏对标产品[5] - 工业AI发展面临数据缺乏、场景碎片化和部分企业数字化未完成等挑战[15] - 边缘算力需求将随小参数模型应用增加而提升[15]
各国都渴望“主权AI”,结果反而加强了对大国的依赖
财富FORTUNE· 2025-06-19 21:01
主权AI的悖论 - 阿联酋宣布向OpenAI的"阿联酋星际之门"计划投资200亿美元,旨在打造"主权AI",但仍完全依赖美国的芯片、软件和基础设施 [1] - 法国推出Mistral大模型,印度推广BharatGPT,各国声称追求AI战略自主,但技术路线仍依赖全球化体系 [1] - 英伟达CEO提出"AI工厂"概念,将数据中心比作战略基础设施,但无法改变底层技术依赖外国的事实 [1] 技术依赖的深层问题 - AI大模型的核心难点在于权重参数("AI皇冠上的珍珠"),但其迭代速度远超政策周期,基础设施(芯片、数据管道、劳动力)才是长期性挑战 [2] - 法国Mistral大模型曾被视作欧洲主权AI突破,但迅速被中国开源模型DeepSeek超越,其与美国共建的AI工业园区仍依赖美国基础设施 [2] - AI训练数据依赖海外外包劳动力标注,优化工具链锁定美国供应商,法律/医疗等复杂领域进一步加剧对发达国家专家的依赖 [3] 数字殖民主义与生态系统 - 当前AI技术存在"数字殖民主义"特征,各国在硬件、软件、中间层均陷入结构性依赖,即使拥有自主模型权重也难逃底层技术绑定 [3] - 真正的AI自主化需掌控数据与部署基础设施,包括本土数据能力、安全体系、开源工程和芯片替代方案,而非仅追求大模型突破 [4] - 全球仅中美建成完整AI生态系统(本地工具、标准、基础设施、治理体系),欧洲尚未实现,孤立发展AI产业不可行 [4] 战略选择与行业趋势 - 各国面临两难选择:投入巨额资金追求"主权AI"幻觉(如阿联酋200亿美元投资),或务实投资战略性基础设施 [5] - AI产业依赖全球流动的数据、芯片、软件和人才,传统行业(钢铁/石油)的自主发展模式不适用于AI领域 [4]
黄仁勋GTC大会演讲全文:量子计算正迎来拐点,计划在欧洲新建20家“人工智能工厂”
硬AI· 2025-06-12 15:04
英伟达欧洲AI工厂计划 - 计划在欧洲新建20家"人工智能工厂",配备10000个GPU,包括DGX B200系统和RTX PRO服务器 [1][2][4] - 欧洲AI算力将在两年内增长10倍,助力工业领军企业加速制造应用 [2][4] - 与西门子、ANSYS、Cadence等软件供应商合作,运行CUDA-X库和Omniverse加速工作负载 [4][5] 工业人工智能云平台 - 打造全球首个工业人工智能云平台,支持从设计到数字孪生的全流程制造应用 [2][3][4] - 数据中心向"AI工厂"转型,核心任务是生产"智能通证",类比发电厂产生电力 [6][7] - 德国AI工厂将采用Omniverse蓝图框架,利用Cadence数字孪生平台优化设施设计 [4][5] Blackwell架构技术突破 - Blackwell架构专为AI推理设计,NVLink背板带宽达130TB/秒,超全球互联网峰值流量 [9][38] - GB200系统实现30-40倍代际性能提升,液冷设计支持每周量产1000套 [44][45] - 新一代RTX Pro服务器可运行Windows/Linux及AI工作负载,集成8块Blackwell GPU [46][47] 量子计算进展 - 量子计算迎来拐点,CUDA-Q软件工具包将加速于Grace Blackwell 200芯片 [12][13] - 预计逻辑量子比特每5年增长10倍,纠错能力持续增强 [16][28] - 量子计算机通过量子比特叠加态实现并行处理,解决传统计算机难以处理的问题 [15] 智能体与机器人技术 - 智能体AI(Agentic AI)实现从感知到规划执行的进化,物理形态为机器人技术 [17][18] - 机器人"Greg"在Omniverse虚拟世界训练后部署至物理环境,宝马/奔驰等企业已应用数字孪生技术 [20][75] - 人形机器人或成万亿级市场,Thor计算机开发工具包支持传感器到电机控制的全栈开发 [83] 欧洲合作生态 - 与宝马、奔驰、舍弗勒等合作推进工业AI,在7国建立AI技术中心促进研发 [23][53] - 法国Mistral合作建设AI云,施耐德电气参与数字化AI工厂设计 [55][56] - 欧洲将新增20个AI工厂,包括吉瓦级设施,推动本土AI基础设施发展 [52][55] Omniverse与数字孪生 - Omniverse构建物理精确的虚拟环境,支持工厂/仓库/交通工具的数字孪生开发 [20][75] - 数字孪生需遵循物理定律以训练机器人,迪士尼/DeepMind合作开发高保真模拟 [84] - 实时数字风洞和工厂模拟优化汽车设计,丰田/奔驰等已部署应用 [75][76] 代理AI与推理架构 - 代理AI通过多步骤规划执行复杂任务,单个提示可生成超万倍标记量 [61][62] - Nemo Tron框架增强开源模型,支持区域语言和企业数据定制 [58][59] - DGX Lepton实现多云AI部署,Hugging Face模型可一键接入Spark系统 [66][70]
英伟达将在欧洲建造20座AI工厂
第一财经· 2025-06-11 21:56
量子计算发展 - 量子计算正接近拐点 第一个物理量子比特在30年前被发现 1995年纠错算法发明 2023年谷歌展示首个逻辑量子比特 [1] - 逻辑量子比特数量将沿每5年增10倍 每10年增100倍的路径演进 纠错能力将更强性能更高 [1] - 公司推出CUDA-Q开源量子开发平台 支持GPU CPU QPU混合编程 已研发数年 [1] - CUDA-Q可在Grace Blackwell 200芯片上运行 量子算法堆栈加速效果显著 相当于重新发明CUDA [2] - 未来超级计算机将配备QPU与GPU协同工作 QPU负责量子计算 GPU处理预处理纠错等任务 [2] AI工厂与欧洲布局 - AI工厂是运行AI算法产生代币的设施 已成为国家基础设施 欧洲正大力建设 [3][4] - 欧洲电信和云厂商与公司合作 20多个AI工厂在建 含多个吉瓦级项目 两年内计算能力将增10倍 [4] - 公司与77国合作建立AI技术中心 目标包括扶持初创公司和生态建设 [4] - 英国AI社区丰富但缺主权AI设施 公司计划在当地投资 [4] 芯片与技术突破 - GB200芯片由供应链协同打造 生产规模史无前例 将AI超级计算推向新水平 [2]
黄仁勋称量子计算正在接近拐点,英伟达将与量子计算公司合作
第一财经· 2025-06-11 20:02
量子计算发展 - 量子计算接近拐点 第一个物理量子比特约30年前被发现 1995年纠错算法发明 2023年谷歌展示首个逻辑量子比特 [1] - 逻辑量子比特数量将沿每5年增加10倍 每10年增加100倍的路径演进 纠错能力将更强 性能更高 更有弹性 [3] - 公司推出CUDA-Q开源量子开发平台 支持GPU CPU QPU资源并行计算 已在Grace Blackwell芯片上实现加速 [3] - QPU和GPU可协同工作实现下一代计算 未来超级计算机将配备连接GPU的QPU 分别负责量子计算和预处理/纠错等任务 [1][3][4] 英伟达技术进展 - CUDA-Q是重新发明的新CUDA 可扩展至经典量子计算 支持模拟运行量子经典加速计算 [3] - GB200芯片由供应链共同构建 规模生产难度大 代表AI超级计算新水平 [4] - 公司在全球与量子计算公司合作 计划在下一代超级计算机中集成QPU和GPU [4] AI工厂建设 - AI工厂是能运行AI算法并产生tokens的设施 已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4] - 欧洲已意识到AI工厂重要性 电信公司和云厂商正合作建设AI基础设施 [4] - 欧洲计划建设20多个AI工厂 包括几个吉瓦级工厂 两年内AI计算能力将增加10倍 [5] - 公司与77国合作建立AI技术中心 目标包括与初创公司合作建设生态系统 [5] 欧洲AI发展 - 欧洲正全力投入AI 在建基础设施数量将增加一个数量级 [5] - 英国拥有全球最丰富AI社区之一 但缺乏本土主权AI基础设施 公司计划在英投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