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200芯片
搜索文档
英伟达上季营收加速增长62%,本季指引再超预期,黄仁勋称“Blackwell销量远超预期”
硬AI· 2025-11-20 09:53
核心财务表现 - 第三财季总营收达5701亿美元,同比增长62%,为两年来首次同比增速加快,超出分析师预期及公司指引[6][11] - 第三财季非GAAP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30美元,同比增长60%,增速为本财年内最高[7][13] - 第三财季调整后毛利率为736%,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740%,但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7][16] - 第四财季营收指引中值为6500亿美元,同比增长逾65%,超出分析师预期中值[10][14] - 第四财季毛利率指引中值为750%,预计为六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10][16] 数据中心业务 - 第三财季数据中心营收达51215亿美元,创单季新高,同比增长66%,环比大增246%[8][12] - 数据中心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近九成,其同比增速较前一季度提升10个百分点[8][11][12] - 公司CEO表示云端GPU已售罄,训练和推理的计算需求均呈指数级增长[2] 其他业务板块 - 游戏和AI PC业务第三财季营收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略低于分析师预期[8] - 专业可视化业务第三财季营收76亿美元,同比增长56%,超出分析师预期[8] - 汽车和机器人业务第三财季营收592亿美元,同比增长32%,略低于分析师预期[8] 管理层评论与前景 - CEO称公司已进入AI的良性循环,并反驳AI泡沫论[2] - CFO重申新一代芯片未来几个季度预计将带来5000亿美元收入,并称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存在数万亿美元机遇[2][18][19] - CFO透露六年前发货的A100 GPU目前仍满负荷工作,新一代GB300芯片对营收贡献已超过前代产品GB200[2][21] - 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AI芯片H20第三财季销售额仅为05亿美元,公司正寻求出口更具竞争力产品的方法[21]
亚太算力争夺战:孙正义、安巴尼、黄仁勋推下多少筹码?
36氪· 2025-11-12 18:03
项目投资 - 英伟达与杨忠礼电力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合作开展43亿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开发计划,其中24亿美元已用于建设200兆瓦的数据中心集群[2] - 杨忠礼集团2021年押注该业务,计划在柔佛州建成相当于新加坡总数据中心容量的设施[2] - 郭鹤年旗下K2 Strategic计划在几年内将其在马来西亚的数据中心容量扩大三倍,达到240兆瓦[4] - 亚马逊、谷歌和微软预计将在未来五年内投入2400亿美元,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超大规模业务布局[7] - 阿达尼企业与谷歌合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150亿美元,在印度安得拉邦开发该国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园区[10] - 信实工业计划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建设1吉瓦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并与谷歌和Meta合作开发人工智能平台[10] - SK集团与亚马逊网络服务合作,投资50亿美元在韩国蔚山建设数据中心[12] - Kakao投资4.38亿美元在韩国首都东北部建设数据中心[12] - 富士康与英伟达投资14亿美元在中国台湾建设100兆瓦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12] - B.Grimm Power与Digital Edge联手,投资10亿美元在泰国各地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首期建设100兆瓦的数据中心[14] - 阿里巴巴计划投资约530亿美元,扩大其在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云计算基础设施[18] - 软银斥资约60亿美元,将夏普在大阪的旧液晶工厂改造为400兆瓦的数据中心,并签约投资OpenAI在美国的5000亿美元数据中心项目[18] - 黑石集团牵头的财团以160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数据中心公司AirTrunk,该公司13个设施的已安装容量超1吉瓦,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一倍以上[19] 设施容量与技术 - 马来西亚柔佛州的数据中心园区占地664公顷,电力容量达20兆瓦,内部GPU每秒可处理1.8太字节信息[1] - 戴德梁行表示,亚太地区的数据中心容量预计将从2024年的12吉瓦增长至2030年的29吉瓦以上,到本十年末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数据中心市场,仅次于美洲的32吉瓦[7] - DCI Indonesia在大雅加达地区拥有119兆瓦的已安装容量,计划将规模扩大十倍以上,达到1.9吉瓦[15] - 腾讯在21个市场运营着55个数据中心,目前正在日本和印尼建设新的数据中心[18] 区域发展与合作 - 马来西亚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领先的人工智能国家,利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改善公共服务,并建设可持续、包容且符合伦理的数字经济[4] - 分析师预测,未来五年内,马来西亚有望实现数据中心容量超越邻国新加坡的目标,这一愿景受人工智能热潮推动[5] - 柔佛州凭借充足的土地、电力和水资源,成为数据中心热门选址[4] - 金光集团与K2 Strategic合作,在印尼大雅加达地区开发数据中心,选址靠近AWS和微软的数据中心[16] - Triputra Group与ST Telemedia全球数据中心合作,在印尼首都附近建成首个数据中心,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再建设多个数据中心[16] - 尚泰发展与Evolution Data Centers合作在泰国布局数据中心[14] - Gulf Development与谷歌合作在泰国建设人工智能驱动的云设施[14]
成本惊人:英伟达“烧钱”散热,单套液冷组件将飙至近40万元
证券时报· 2025-11-07 07:53
英伟达AI系统散热成本分析 - 英伟达GB300 NVL72机架级AI系统的液冷散热组件价值高达49860美元,比GB200 NVL72系统高出约20% [1] - 下一代Vera Rubin NVL144平台的散热总价预计将增长17%,达到约55710美元,其中交换机托架的冷却模块价值预计将显著增长67% [1] - GB300 NVL72系统的散热总价值中,计算托架部分为40680美元,交换机托架部分为9180美元 [2] 液冷技术发展趋势 - 数据中心CPU和GPU性能提升导致功耗激增,散热成本上涨趋势明显,从GB200到GB300再到Vera Rubin,散热需求持续激增 [4][5] - 英伟达芯片功率不断突破,从H100的700W TDP,到B200的1000W,GB200的1200W,未来Vera Rubin平台GPU最大TDP将飙升至2300W,2027年的VR300更将高达3600W [5] - 液冷技术从备选方案变为必需品,技术路线呈现渐进式升级,从单板单向冷板+风冷组合,到全冷板液冷方案,并布局两相冷板液冷与浸没式液冷耦合方案以应对未来超高功耗 [5] 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预测 - 预计2025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33.9亿美元,同比增长42.6% [6] - 2025至2029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48%的超高增速,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2亿美元 [6] - 英伟达相关芯片配套的液冷需求占据核心份额,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引擎 [6] 液冷产业链相关公司动态 - 多家液冷概念股年内股价翻番,部分公司前三季度业绩表现亮眼,如依米康、同飞股份、科创新源、飞荣达等归母净利润同比翻倍 [7] - 高澜股份、曙光数创、思泉新材、依米康、同飞股份等营收同比增幅超50% [7] - 冰轮环境、银轮股份、飞龙股份、中石科技、思泉新材、同飞股份获机构密集调研,调研机构家数均在100家及以上 [7][10] - 冰轮环境为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提供一次侧冷源装备和热交换装置 [7] - 银轮股份展望数据中心热管理远期将超过其数字与能源事业部整体规模的50% [7] - 飞龙股份子公司拥有4条液冷领域生产线以支持业务快速增长 [7] - 中石科技全新VC吸液芯散热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大客户新一代AI PC [8] - 同飞股份在数据中心领域推出了冷板式液冷和浸没液冷全套解决方案 [9]
从“芯”到“电”,美银:中国AI基础设施非IT投资规模将达8000亿元
美股IPO· 2025-11-03 23:31
AI投资趋势转变 - AI基础设施投资热潮正从传统芯片、服务器等IT设备转向电力、冷却、金属等非IT基础设施领域[1][2] - 到2030年,中国AI总资本支出将增长至2-2.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非IT基础设施投资将达8000亿元,占总支出三分之一[2] - 中国在AI电力基础设施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包括充足电力产能、比发达市场低30-60%的电价、可再生能源供应链主导地位及年轻完善的电网[2][12] 电力需求激增 - AI模型训练和推理需求爆炸式增长,导致数据中心能耗急剧攀升[3] - 中国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将以18%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24年的102太瓦时增长至2030年的277太瓦时,占全球数据中心总耗电量29%[3] - AI算力竞赛本质是电力竞赛,高性能芯片如英伟达GB200功耗达2.7kW,远超H100的700W,未来服务器机柜功率密度预计将达200kW甚至600kW[5][6][9] 非IT基础设施投资分布 - 到2030年,中国8000亿元非IT基础设施投资中,电力系统(发电和输电)将占据38%的绝对主导地位[1][9] - 数据中心建设所需金属投资占比12%,先进冷却系统投资占比10%[1][9] 电力供应投资机遇 - 核电作为稳定清洁的基荷电源,中国装机容量将从2025年的60GW增长至2030年的100GW,占全球在建核电容量的60%[13][14] - 变压器需求激增,中国变压器出口额在2025年和2026年将分别增长超过30%和20%[17][18] - 为保障供电稳定,到2030年与AIDC相关的电池储能系统新增装机量将达55GWh,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22%[19][20] - 数据中心备用柴油发电机需求增长,大缸径柴油发动机销量在2024-2027年间复合增长率达28%[22][23] - AI服务器内部电源系统技术如高压直流、Panama电源供应等将迎来强劲增长[24] 散热与材料需求 - 液冷技术热传导效率比传统风冷高出20-50倍,能节省高达30%的电力,服务器温度每升高10°C设备可靠性会降低高达50%[26] - 中国液冷市场规模在2025-2030年将以42%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到2030年市场规模达790亿元人民币,渗透率从2025年10%跃升至45%[26] - 到2030年,中国AI数据中心直接消耗的铜将达到约100万吨,占全国总需求5-6%,同时将带动695千吨的铝需求[27]
AI数据中心的下半场:电力和节能
傅里叶的猫· 2025-10-09 20:10
AI发展面临的电力瓶颈 - 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OpenAI未来十年计算能力需求将超过20GW,相当于20座核反应堆的发电量[1] - 到2030年,单个AI数据中心训练需求的电力可能达到8GW,相当于8座大型核反应堆的总装机容量[2] - 美国电网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爆发式增长的需求,弗吉尼亚州北部数据中心面临长达7年的电力供应排队等待,xAI等企业需租用便携式燃气发电机维持运营[2] - 美国前总统承认美国电网拖累了AI发展,相比之下中国在电力基础设施上具有显著优势[3] 美国电力供需失衡的严峻挑战 - 科技企业电力需求激增,Meta注册成为电力销售方以储备电力,反映出科技企业对电力的需求已到需要主动囤货的程度[7] - 美国电力需求增长出现拐点,Bernstein预测2024至2030年需求年均增速将达2.3%,区域输电运营商加权平均预测高达4.4%,其中德克萨斯州ERCOT预计增速达13.4%[7] - 电网投资结构不合理,配电投资中仅28%用于扩张,超过一半资金用于维持现状;输电投资中扩张投资刚过四成[8] - 未来美国电价可能从当前的0.10美元/千瓦时涨至0.15美元以上,燃料和购电成本占电价构成的35%,且主要受天然气价格影响[8] - 电网故障风险高,历史案例显示根本原因均为投资不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对电网稳定构成新挑战[11] AI数据中心高功率密度带来的技术挑战 - AI芯片功率快速提升,NVIDIA GB200功率达2700W,单块GPU功率达700W以上较为普遍[13] - AI服务器功率较普通服务器高6-8倍,AI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达20kW-100kW,远高于传统数据中心的5kW-15kW范围[13] - 传统54V直流电源在机架功率超过200KW时难以满足需求,面临空间限制、铜缆重量过大和转换效率低三大问题[14] - 1MW机架若使用54V直流配电,所需铜缆重量达200kg;1GW规模数据中心仅机架式母线铜缆就需要50万吨铜[15] 固态变压器作为电力解决方案的核心优势 - NVIDIA提出开发800V HVDC架构以支撑1MW及以上AI算力需求,计划2027年投产,可使数据中心能效提高5%,铜缆用量减少45%,维护成本最高降低70%[15] - SST固态变压器可将13.8kV交流电直接转换为800V高压直流,省去多级转换环节,系统效率达98%,损耗比传统交流架构降低50%[16][21] - 与传统方案相比,SST可节省约50%的占地面积,现场安装周期缩短75%,具备毫秒级动态响应能力[21] - 数据中心供电架构演进方向为“UPS→HVDC→巴拿马电源→SST直流架构”,效率从95.1%提升至98%[17][19][20] - SST集成电能质量治理功能,支持绿电接入,可将数据中心绿电消纳比例提高至50%以上[22] 固态变压器的市场前景与产业进展 - SST全套设备价格在批量应用后预计压缩至4-5元/W,其中功率器件占比最高,达40%-50%[27] - 假设2030年全球新建AI数据中心规模为100GW且SST渗透率达20%,整体市场空间有望达800-1000亿元,高频变压器细分市场空间达160-200亿元[27] - 谷歌、微软在供电架构迭代方案中明确未来对SST的应用规划;伊顿已完成2MW规格SST样机研发,台达发布了针对数据中心的SST应用方案[27] - 预计NVIDIA、维谛等企业均将于2026年年中推出各自的SST样机[27]
“芯片+应用”双引擎,拥抱人工智能广阔前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3 10:02
核心观点 - 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应通过芯片与应用双重布局以全面把握投资机会 [1] 芯片引擎:国产算力市场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芯片(GB200)二季度开始大规模出货,GB300预计下半年组装出货,芯片迭代周期缩短并加速 [2] - 国内算力芯片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约3000-4000亿人民币),未来年均复合增速约30% [3] - 国产算力芯片渗透率今年约20%-30%,明后年有望提升至50%以上,提升速度快于预期 [4] - 以4000亿人民币市场规模计算,获得10%市场份额对应400亿人民币营收,按30%-40%净利率测算,头部企业可实现100-200亿人民币净利润 [4] - 供给端方面,国内先进制程产能持续扩张,预计至2026年产能不断有新进展,产能不构成重大问题 [5] - 需求端方面,字节跳动今年资本开支预计达1800-2000亿人民币,其中GPU采购规模约900亿人民币,互联网大厂及运营商采购印证3000-4000亿市场规模 [5][6] - 国产算力产业链头部公司明年估值约30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未明显高估 [7] 应用引擎:推理端多赛道发展 - 国内大模型如DeepSeek-R1、字节豆包、美团Longcat等持续迭代升级,推动应用端需求 [8] - 应用软件月活数量出现明显增长,大模型能力提升使下游商业模式更清晰,变现能力增强 [8] - 应用领域涵盖人形机器人、智能家居、AI手机终端端侧SoC等赛道 [9] - 特斯拉Optimus V3版本将明确设计方案及量产指引,人形机器人明年进入量产推进阶段 [9] - 9月消费电子旺季国内外厂商发布AI手机、AI眼镜等新品,存储芯片已出现明显涨价行情 [9] - AI发展逐步从训练侧转向推理侧,推理侧需求将主导未来AI算力需求 [9]
龙头单月翻倍,又一AI金矿爆发
36氪· 2025-09-01 09:19
AI算力革命推动液冷技术成为核心投资方向 - AI行情从光模块、PCB扩散至服务器电源、液冷等环节 液冷概念股英维克、欧陆通、麦格米特股价创历史新高 [1] - 液冷方案成为下一代算力产品标配 渗透率加速提升 成为AI算力革命下核心投资方向 [2] - 液冷落地延迟因国内外主流高芯片如GB200、GB300系列延迟 B200单卡1.2kW B300单卡1.4kW NVL72机柜120-130kW 机柜功率跨越后必须采用液冷 [5] 液冷技术发展历程与产业落地 - 液冷概念发酵近2年 2023年AI热潮兴起后市场预期从0到1爆发 但产业落地节奏平稳缓慢 [3][4] - 2025年被视为液冷落地元年 因GB200/GB300下半年放量推动渗透率跨越式提升 国内政策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PUE<1.25 三大运营商明确50%以上新建IDC采用液冷 [9] - 液冷零部件包括冷板、CDU、manifold等 冷板因材料成本高且工艺复杂占成本较大 GB300从GB200大面积冷板转为每个GPU芯片独立液冷板 增加冷却硬件用量 [9][11] 芯片功耗提升与液冷技术需求 - NVIDIA GPU功耗持续提升 A100(2020年)300W H100(2022年)700W B200(2024年)1000W B300(2025年)1400W [6] - GPT-5发布带动AI芯片热潮 Blackwell系列芯片放量使液冷需求迫在眉睫 GB200首次推整机柜CDU GB300液冷方案接近标配 Rubin机柜采用冷板浸没混合或全浸没方案 [6] - Meta未来数据中心将大力推广液冷方案 128卡迭代后定制机柜至少采用冷板式 [6] 液冷技术应用场景扩展与渗透率预测 - AMD MI350系列支持液冷散热 博通第二代以太网交换机提供风冷和液冷配置 液冷方案从"坐冷板凳"变为"首发球员" 原生液冷指服务器或机柜出厂即配液冷 [7] - 英伟达B200已上市并被大量客户采用 B300于7月底至8月初全面投产 预计下半年广泛可用 工业富联AI服务器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60% 液冷技术成为高端AI服务器标配 [7] - TrendForce预计2025年Blackwell GPU占NVIDIA高端GPU出货量80%以上 液冷在AI数据中心渗透率从2024年14%提升至2025年33% 未来持续成长 [7][8] 液冷产业链市场空间与成长性 - 以NVL72系统为例 单个计算托盘快接头数量从GB200的6对激增至14对 系统总量从126对翻倍至252对 [12] - 机构测算液冷单机柜价值10万美元 假设2026年出货10万个机柜 ASIC链液冷空间占英伟达链一半 全球AI液冷市场有望达1000亿人民币 [12] - 液冷成长性不亚于光模块、PCB 板块性显著增强 诸多公司投入该领域 国内产业链公司股价大幅上涨 [12] 液冷产业链公司布局与竞争力 - 英维克深耕数据中心温控15年 具备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 Coolinside全链条液冷方案2021年规模化商用 产品覆盖服务器冷板、CDU、manifold等 股价8月涨幅超98% 市值775.5亿元 较4月低谷增长近4倍 [13][14] - 国内液冷产业链公司包括银轮股份(冷板、CDU)、申菱环境(CDU、管路)、中航光电(冷板转接头)、三花智控(电磁阀、浸没液冷)等 [13] - 英伟达链供应商目前主要由台湾OEM厂商主导 偏好台系供应链 但类似PCB行业 内地厂商有望因台厂产能扩张慢而获得订单外溢机会 [20][21][24] 液冷技术路径与行业门槛 - 液冷散热系统主要有冷板式、浸没式和喷淋式三种 冷板式因成熟度占当前市场90% 浸没式因TCO优势(PUE可低于1.2)在高功率场景快速渗透 [28] - 液冷准入门槛不仅在于制造加工精度 更关键的是系统集成设计能力 云厂商和服务器代工厂缺乏经验 需依赖液冷厂商共同研发 [29][30] - GB200大液冷板设计存在运维复杂、维修成本高问题 GB300计划切割大板为小板优化 但因设计能力不足方案未落地 凸显系统集成设计高门槛 [31][32] 液冷行业成长逻辑与未来格局 - 液冷与光模块、PCB一致 是AI上游价值量通胀环节 受益于AI算力增长 具备单机价值量提升和渗透率提升双重驱动 [33] - 液冷渗透率从0到1阶段类似"平地起高楼" 明年接近标配 竞争格局有望出现新龙头 头部公司具备系统设计集成能力(如英维克、高澜) 尾部公司侧重零部件制造 [26][33] - 内地厂商如工业富联、比亚迪电子、英维克已进入英伟达供应链 未来更多公司有望打入全球液冷市场 复制PCB行业胜宏科技(市值超2000亿)的成功 [17][19][22]
龙头单月翻倍!又一AI金矿爆发
搜狐财经· 2025-08-30 17:37
液冷技术成为AI算力革命核心方向 - 液冷方案成为下一代算力产品标配 渗透率加速提升 有望成为AI算力革命下的核心投资方向[4] - AI行情从光模块 PCB扩散至服务器电源 液冷等环节 英维克 欧陆通 麦格米特等概念股股价创历史新高[1][2] - 液冷叙事逻辑转变 从单公司概念发展为板块性机会 诸多公司投入该领域验证趋势确定性[15] 液冷技术落地加速驱动因素 - 英伟达Blackwell系列芯片持续放量 B200单卡1.2kW B300单卡1.4kW NVL72机柜120-130kW 机柜功率跨越必须上液冷[7] - B200芯片端液冷设计 机柜预留液冷架构是重要前置条件 GB200首次推整机柜CDU GB300液冷方案接近标配[8] - Meta未来数据中心大力推广液冷方案 128卡迭代后定制机柜至少上冷板式[9] - AMD MI350系列支持液冷散热 博通第二代以太网交换机提供风冷和液冷配置 液冷方案完成从坐冷板凳到首发球员转变[10] 液冷渗透率及市场规模预测 - TrendForce预计2025年Blackwell GPU占NVIDIA高端GPU出货量80%以上[11] - 液冷在AI数据中心渗透率从2024年14%大幅提升至2025年33% 未来数年持续成长[12] - 2025年是液冷落地元年 GB200/GB300下半年放量 AI服务器液冷渗透率实现跨越式提升[12] - 国内政策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PUE<1.25 三大运营商明确50%以上新建IDC采用液冷[12] - 按液冷单机柜10万美金 明年出货10万个机柜 ASIC链液冷空间占英伟达链一半 2026年全球AI液冷有望达1000亿人民币[15] 液冷技术方案及价值量变化 - 冷板式液冷占当前市场90% PUE可低于1.2 浸没式液冷PUE可低于1.2远优于风冷1.6[31] - 从GB200到GB300 整机价格从8.4万美元跳到10万美元以上 GB300从大面积冷板覆盖转为每个GPU芯片配备独立液冷板[14] - NVL72系统单个计算托盘快接头数量从GB200的6对激增至14对 系统总量从126对翻倍至252对[15] - 液冷零部件包括冷板 CDU manifold 连接器 电磁阀 TANK等 冷板是核心部件成本占比较大[12] 液冷产业链及主要厂商 - 英维克深耕数据中心精密温控15年 具备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 Coolinside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2021年实现规模化商用[16] - 英维克8月涨幅超过98%接近翻倍 从4月价格低谷21.5元/股计算 市值775.5亿元增长接近4倍[17] - 国内液冷产业链公司包括英维克 高澜股份 川环科技 强瑞技术 思泉新材 曙光数创等[15] - 英伟达链供应商目前主要在台湾OEM厂商 但内地厂商技术实力获认可 未来有望打入全球液冷产业链[23][24] 液冷行业竞争格局及门槛 - 液冷行业公司分两类:具备系统设计集成能力的头部公司如英维克 高澜 曙光数创 和具备制造能力的尾部公司[28][29] - 液冷准入门槛不仅在于制造加工高精度要求 更关键是系统集成设计能力 云厂商和服务器代工厂商需依赖液冷厂商共同研发[32][33] - GB300原计划切割大液冷板为小液冷板优化运维 但因设计能力不足优化方案长期未落地 凸显系统集成设计高门槛[34][35] 液冷与光模块PCB对比 - 液冷与光模块 PCB成长逻辑一致 均是AI上游价值量通胀环节 受益于AI算力快速增长趋势[36] - 液冷具备单机价值量提升和渗透率提升双重逻辑驱动 成长性更突出 渗透率不是慢慢提升而是明年几乎完成标配[36] - PCB行业台系厂商第二年失守 内地厂商如胜宏科技成A股市值超2000亿新龙头 液冷板块可能复制这一机遇[24][25][27]
龙头单月翻倍!又一AI金矿爆发
格隆汇APP· 2025-08-30 17:24
液冷技术行业趋势 - AI算力需求推动液冷技术从光模块、PCB等环节扩散至服务器电源和液冷领域 成为核心投资方向 [2][4] - 英伟达Blackwell系列芯片(B200单卡1.2kW、B300单卡1.4kW)及NVL72机柜(120-130kW)功耗大幅提升 风冷散热极限30kW被突破 液冷成为刚性需求 [7][8] - 液冷渗透率预计从2024年14%提升至2025年33% 2025年成为液冷落地元年 国内与海外同步推进(如上海、深圳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PUE<1.25 三大运营商要求50%以上新建IDC采用液冷) [11] 技术演进与产业落地 - 液冷方案从冷板凳转向标配:AMD MI350系列支持液冷散热 博通第二代以太网交换机提供液冷配置 英伟达GB200/GB300系列采用冷板浸没混合或全浸没方案 [8][9][10] - 工业富联AI服务器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60% 液冷技术成为高端服务器标配 GB200等新产品推动液冷机柜出货激增 [10] - 冷板式液冷占当前市场90%(PUE可低于1.2) 浸没式液冷因TCO优势(PUE可低于1.2)在高功率场景快速渗透 [33] 市场空间与价值量 - 液冷单机柜价值量约10万美元 GB300整机价格从GB200的8.4万美元跳升至10万美元以上 冷却硬件用量增加(如NVL72系统快接头数量从126对翻倍至252对) [14] - 2026年全球AI液冷市场有望达1000亿人民币(假设出货10万个机柜且ASIC链占英伟达链一半) [14] - 液冷零部件包括冷板、CDU、manifold等 冷板因材料成本和加工工艺复杂占成本主要部分 [12]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国内液冷产业链公司如英维克(8月涨幅超98% 市值775.5亿元)、高澜股份、曙光数创等股价创新高 板块性增强 [3][16][30] - 英维克作为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Tier1供应商 进入英伟达供应链白名单 间接供应ASIC侧服务器 [21][23] - 台系厂商产能扩张偏慢 内地厂商(如胜宏科技在PCB领域市值超2000亿)有望复制订单外溢机遇 液冷行业需绑定少数可靠供应商 [26][27][29] 技术门槛与成长逻辑 - 液冷行业准入门槛高 需系统集成设计能力(如GB300优化方案因设计能力不足长期未落地) 云厂商和代工厂依赖专业液冷厂商共同研发 [34][35] - 头部公司(如英维克、高澜、曙光数创)具备系统设计集成能力 尾部公司侧重零部件制造 两类公司分别通过品牌出海和台系代工模式成长 [30][31] - 液冷具备单机价值量提升和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双重逻辑 成长性类似光模块、PCB但更突出(从0到1的爆发式渗透) [36][37]
全球牛市有望延续
第一财经· 2025-08-25 07:56
全球央行政策转向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基准前景和风险平衡的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政策立场 暗示降息可能性[2][4] - 高盛认为9月会议降息25个基点是大概率事件 摩根大通 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普遍认为降息将给亚洲市场注入动能[2] - 美联储内部鸽派音量升高 7月会议两名票委主张降息25个基点 为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两名票委投反对票[5] 全球股市表现与驱动因素 - 美股标普500指数8月一度触及6445.76点 纳指创年内第19次新高 年初至今美国主要股指上涨约7%至8%[6] - 欧元区蓝筹股指数Euro STOXX 50年初至今上涨约11% 英国富时100指数8月中旬突破9200点创历史新高[6] - 日经225指数突破43000点大关创历史新高 美国和日本股市大涨很大程度缘于AI热潮[7] 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MIT报告显示仅5%的AI项目能创造百万美元价值 其余仍亏损 给AI热潮泼冷水[7] - 英伟达二季度营收预计达538亿美元 环比增长15% 高于市场预期的528亿美元 毛利率预计高达73.4%[8] - 威灵顿投资管理认为AI不同于以往技术变革 体现在硬件设备普及 发展速度更快 可扩展性更强 企业大规模投资[7] 中国股市资金流动 - 上半年A股市场净流入资金约1.5万亿至1.7万亿元 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保险公司资金配置[9] - 7月零售存款减少1.1万亿元 表明在存款利率走低情况下资金可能流向非银金融产品包括股市[9] - A股两融余额自2015年以来首次突破2万亿元 但仅占自由流通市值4.8% 低于过去十年4.9%的平均水平[10] 中国市场展望 - 中国超额流动性从2024年第三季度占GDP的9.1%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12.6%[9] - 强劲A股涨势可能持续到9月 需关注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 反内卷行动实施计划 季度业绩符合预期趋势等指标[10] - 美联储降息转向对A股构成额外利好 上证综指8月22日冲上3800点大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