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R
icon
搜索文档
宠物医药:突破从0到1,何以从1至
2025-06-30 09:0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宠物医药行业 - **公司**:瑞普生物、普莱柯、科前生物、中牧股份、爱宠生物、海正动保、硕腾、英威特、柏林格、回顺、科天生物、生股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宠物药品市场特征**:需求爆发与供给瓶颈矛盾,市场规模从 2020 年不到 94 亿元增长到 2024 年将近 210 亿元,年复合增速 22%;需求刚性贯穿宠物全周期,不同年龄段犬猫疾病发病率高;宠物老龄化加速,2024 年七岁以上老年犬占比达 23%,老年猫占比从 3%增至 11%,未来三年超 3000 万只宠物步入中老年;养宠意识提升增强消费意愿[1][2] - **宠物临床用药问题**:存在供给瓶颈,老年病用药紧缺且长期依赖进口;通过人药转化,发布《宠物临床急需使用的人用药品目录》缓解供需矛盾;加速研发创新,今年 6 月实现首个国产单抗药物临床批件[4] - **国产企业核心疫苗进展**:在猫三联疫苗领域取得突破,瑞普生物 2024 年 1 月推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猫三联疫苗瑞苗舒,截至 2025 年 6 月有 11 款国产猫三联疫苗上市;狂犬疫苗和犬联苗领域国产替代加速[5] - **宠物疫苗市场现状**:市场空间广阔,国产替代加速,强制免疫狂犬疫苗市场份额约 30 - 40 亿元,猫三联和犬联核心疫苗分别约 20 亿元左右;国产企业撕破外资防线形成技术集权效应[6] - **国产猫三联疫苗优势**:毒株匹配性高,使用本土猫毒株研发;价格低 20%左右,一针进口妙三多 65 元左右[7] - **国产猫三联疫苗市场竞争**:处于蓝海竞争状态,城镇宠物猫免疫渗透率不到 10%,国产猫三联起步晚,需共同进行消费者教育[8] - **国内动保企业布局**:超 10 家企业涉足宠物疫苗领域,分传统兽药背景派和人用药跨界技术降维派;瑞普生物有 17 项宠物新兽药注册证书,布局前沿品种,2024 年疫苗营收同比增速超 800%;普莱柯推出多种产品并研发犬二联活疫苗;中牧股份布局多种疫苗和化药;科前生物收购宠物医院搭建渠道[10] - **国产动保企业挑战**:渠道建设需打破障碍,外资品牌与连锁宠物医院深度合作,溢价能力强;瑞普、普莱柯、科前等企业通过自建或合作宠物医院缩小差距[11] - **国内动保企业未来趋势**:推进 MRNA 技术布局,创新给药模式等重塑行业格局;老龄化宠物流行病管理需求增加创造市场空间;关注领先和布局完善的公司,创新技术推动企业从替代向领跑发展[1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人用转化药品目录包括化疗、眼科及皮肤等十种类型[4] - 一针进口妙三多售价通常在 65 元左右[7] - 城镇宠物猫的免疫渗透率不到 10%[8]
从授权引进到创新引领:云顶新耀AI+mRNA平台成型,重塑国际竞争力
格隆汇· 2025-06-30 08:54
近日,港股创新药企云顶新耀(1952.HK)举办"2025云顶新耀mRNA创新技术平台研发日"成为生物医药 行业的焦点。此次研发日系统集中展示了云顶新耀自主研发的AI+mRNA技术平台的最新进展,以及基 于该平台开发的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核心管线,标志着"双轮驱动"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与升级。 在业内看来,通过"双轮驱动"战略,以引进的大单品构建现金流基石,以自研mRNA平台开拓长期价值 空间,云顶新耀正重塑中国创新药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 AI赋能+全产业链整合,构筑全球竞争壁垒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mRNA疫苗具有诱导免疫记忆的潜力,有望有效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自体生 成CAR-T,在人源化小鼠肿瘤模型中可快速、深度清除肿瘤细胞,为治愈肿瘤及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带 来了全新可能。 从原理来看,mRNA技术集合了软件式平台、通用型生产平台的优势,具备覆盖从肿瘤到自免、代谢性 疾病、传染病、罕见病等多种难治性疾病的药物开发能力。作为基因技术,mRNA技术可将药物开发 从"分子筛选"转变为"信息设计",实现了"信息即药物",可利用人体自身生成药物,使人体成为为自身 生产药物的"智能工厂。" 在mRNA疗法即将催化 ...
东方因子周报:Beta风格领衔,一年动量因子表现出色-20250628
东方证券· 2025-06-28 20:36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MFE组合构建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最大化单因子暴露构建组合,同时控制行业、风格等约束条件[51]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目标函数:最大化因子暴露 $$max\ f^{T}w$$ - 约束条件包括: - 风格暴露约束:$$s_{l}\leq X(w-w_{b})\leq s_{h}$$ - 行业偏离约束:$$h_{l}\leq H(w-w_{b})\leq h_{h}$$ - 个股权重偏离约束:$$w_{l}\leq w-w_{b}\leq w_{h}$$ - 成分股权重占比控制:$$b_{l}\leq B_{b}w\leq b_{h}$$ - 换手率约束:$$\Sigma|w-w_{0}|\leq to_{h}$$[51] **模型评价**:适用于多约束条件下的因子有效性检验,能更真实反映实际组合构建中的因子表现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Beta风格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股票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13]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使用贝叶斯压缩后的市场Beta值[13] 2. **因子名称**:Trend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捕捉股票价格趋势[13]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Trend_120:$$EWMA(halflife=20)/EWMA(halflife=120)$$ - Trend_240:$$EWMA(halflife=20)/EWMA(halflife=240)$$[13] 3. **因子名称**:Volatility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股票波动性[13]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Stdvol:过去243天的标准波动率 - Ivff:Fama-French三因子特质波动率 - Range:最高价/最低价-1 - MaxRet_6/MinRet_6:过去243天最高/最低六日收益率均值[13] 4. **因子名称**:Liquidity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股票流动性[13]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TO:过去243天平均对数换手率 - Liquidity beta:个股换手率与市场换手率的回归系数[13] 5. **因子名称**:Value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基于估值指标构建[13]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BP:账面市值比 - EP:盈利收益率[13] 6. **因子名称**:Growth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公司成长性[13]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Delta ROE:过去3年ROE变动的平均值 - Sales_growth:销售收入TTM的3年复合增速 - Na_growth:净资产TTM的3年复合增速[13] 因子回测效果 1. **Beta因子**: - 近一周收益:6.95% - 近一年年化收益:42.35% - 历史年化收益:0.72%[12] 2. **Liquidity因子**: - 近一周收益:5.53% - 近一年年化收益:33.85% - 历史年化收益:-3.31%[12] 3. **Value因子**: - 近一周收益:-3.55% - 近一年年化收益:-26.81% - 历史年化收益:7.10%[12] 4. **一年动量因子**(中证全指): - 近一周收益:1.56% - 今年以来收益:-5.61% - 近一年年化收益:-13.27%[40] 5. **DELTAROE因子**(国证2000): - 近一周收益:8.27% - 近一年年化收益:75.23% - 历史年化收益:11.01%[33] 指数增强产品表现 1. **沪深300指数增强**: - 最近一周超额收益中位数:0.11% - 今年以来超额收益中位数:2.13%[44] 2. **中证500指数增强**: - 最近一周超额收益中位数:-0.37% - 今年以来超额收益中位数:3.32%[48] 3. **中证1000指数增强**: - 最近一周超额收益中位数:-0.23% - 今年以来超额收益中位数:5.22%[50]
What's Next For Seagate Stock?
Forbes· 2025-06-27 17:05
公司业绩与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年内涨幅达60%,远超标普500指数的4%涨幅 [2] - 公司市值自2022财年以来翻倍,主要受益于业务结构改善和HAMR等先进技术的专注执行 [2][3] - 公司2025财年前九个月营收同比增长42%至67亿美元,数据中心和云客户需求强劲 [3] - 公司股价从2022年11月的48.49美元恢复至2025年6月的136.31美元,完全收复通胀抛售期间的58.2%跌幅 [8] 营收与市场动态 - 公司营收从2022财年的116.6亿美元骤降至2024财年的65.5亿美元,跌幅44%,主要因消费级PC和外部HDD需求疲软、亚洲疫情中断及组件短缺 [3] - 尽管SSD抢占市场份额,但HDD因每TB成本优势仍是大规模存储的关键,公司策略性聚焦企业级高容量HDD并减少低容量消费级产品 [4] - AI应用爆发推动高容量硬盘需求,HAMR技术驱动的Mozaic驱动器(单盘3TB,计划提升至10TB乃至100TB)开始量产 [11] 估值与财务指标 - 公司市销率(P/S)从2022财年的1.2倍升至当前的3.2倍,超过四年均值2.2倍及西部数据的1.15倍历史均值 [5] - 公司市销率倍数增长176%,从2022财年的1.16倍升至2024财年的2.30倍,当前约3.20倍 [6] - 公司2025财年第三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1.90美元(同比从0.33美元提升),营收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1%) [11] 技术战略与行业定位 - HAMR(热辅助磁记录)技术成为公司差异化优势,支撑其在数据存储市场的复苏 [2] - 公司避免NAND垂直整合,从铠侠等合作伙伴采购以专注高性价比大容量存储方案 [4] - AI和云需求推动近线HDD销售,HAMR技术提升单盘容量至3TB,未来目标10TB-100TB [11] 股东回报与运营效率 - 公司自2022财年以来投入约22亿美元回购股票,流通股减少5% [6] - 公司启动5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显示对EPS提升的信心 [11] - 2025财年前三季度运营利润率提升至20%(去年同期仅3%),AI和HAMR技术驱动单盘收入增长带来运营杠杆 [11]
商巨科技Micro OLED设备交付某头部客户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6-26 12:47
公司动态 - 商巨科技成功向行业头部客户交付全自动铜箔贴附弯折设备 专用于Micro OLED制造 [1] - 该设备贴附精度达±60μm 适用尺寸范围为10mm×10mm至45mm×45mm 满足AR显示领域核心制程需求 [2] - 公司为新型显示设备领域资深供应商 此前已在PFA RFA STH HTH 3D-thering forming等设备领域实现成功交付 [3] 技术应用 - Micro OLED采用单晶硅晶圆背板 具备轻薄结构和低功耗特性 适用于AR VR等可穿戴设备 [4] - 2024年Micro OLED在AR装置市场占比达54% 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4] - 小派科技5月发布搭载索尼Micro OLED的VR头显Dream Air SE 单眼分辨率2560×2560像素 [4] - TQSKY 6月推出XR眼镜T2 同样采用Micro OLED方案 [4] 行业趋势 - 产业链企业加速布局 Micro OLED显示技术 熙泰科技 睿显科技 广林达等公司推进相关项目 [4] - 资本市场关注度提升 宏禧科技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 推动技术产品发展 [4]
Profound Medical (PROF)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5-06-26 00:19
业绩总结 - 公司在2025年1月前已在超过50个地点安装了TULSA系统,治疗超过3,000名患者[1] - 每年约有299,010例前列腺癌病例被诊断[10] - TULSA治疗的市场机会从20万患者扩展到60万患者每年[106] 用户数据 - TULSA-PRO治疗的患者中,99%为前列腺癌患者,其中28%为低级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33] - TULSA治疗可每年为约200,000名前列腺癌患者和约400,000名BPH患者提供服务,总市场规模约为50亿美元,其中70%为经常性收入[36]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TULSA-AI技术可在55分钟内消融70 cc的全腺体,35分钟内消融45 cc的部分腺体[56] - TULSA治疗的操作和收购成本比标准高场MRI低约50%[81] 临床效果 - TULSA-PRO在治疗过程中实现了0毫升的血液损失,而机器人前列腺切除术(RP)则为100毫升[40] - TULSA-PRO的住院时间中位数为0.29天,而RP为1.24天,且p值小于0.001[41] - TULSA-PRO的患者在治疗后第一周的疼痛显著低于RP患者,p值小于0.05[42] - TULSA-PRO的患者在治疗后一个月内整体健康状况显著改善,p值小于0.05[46] - TULSA治疗后,前列腺体积从56 cc减少到31 cc,且在3个月后改善了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68] - 经过1年的MRI监测,前列腺的中位灌注体积从37 cc减少到3 cc,减少幅度为91%[60] 市场扩张和并购 - TULSA治疗的医院支付(HOPD)为12,992美元,非医院支付(ASC)为10,728美元[78] - TULSA的临床证据包括67篇同行评审的临床出版物和200次医学会议的展示[105] 未来展望 - 2025年1月起,AMA建立的新报销代码已被CMS纳入泌尿科第7级[1] - TULSA治疗的Medicare报销自2025年1月1日起生效,分类为泌尿科7级,优于其他前列腺疾病治疗方式[107] 负面信息 - TULSA治疗的患者中,仅有3/30人恢复使用α-阻滞剂或5α还原酶抑制剂[68] 其他新策略和有价值的信息 - CAPTAIN试验旨在生成前列腺切除术与TULSA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的一级证据[37] - TULSA治疗在TACT关键试验中实现92%的前列腺体积减少[58]
为何它已成全球健康领域的主要威胁?达沃斯论坛上的专家开出了“药方”
第一财经· 2025-06-25 17:06
近年来,全球各国对于人畜共患病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4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多名与会专家表示,新发 传染病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AMR)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主要威胁,二者均与人畜共患病密不可 分,而要有效防控这类疾病需克服两个挑战,即跨部门协作不足和创新成果推广难。 "近几年,国内用于传染病监测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更加成熟、可负担,国产疫苗研发取得了长足进展, 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亦为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机遇。但新型监测技术如何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应 用?农业和医疗与疾控部门的病原学监测和抗生素控制如何形成合力?价格降下来的疫苗为何仍难推 广?这些均是需要反思的问题。"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项目联合主任徐福洁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提 到。 论坛期间,多名公卫学者、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代表均提出,为应对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威胁和多重 耐药菌感染"无药可治"的风险,亟需推动"同一健康"(one health) 理论走向实践,进一步增强部门、机 构、个人、专业之间的连接,并通过多元筹资机制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加强卫生与农业、环境等部门统筹与协同 流行病学统计显示 ...
从确定性到成长性:云顶新耀以“大单品+自研mRNA”双轮驱动,破局创新药全球化新周期
第一财经· 2025-06-24 08:47
政策环境与行业趋势 - 近年来创新药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包括《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和优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的公告,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1]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达369.29亿美元,显示出海交易呈井喷态势 [1] - 云顶新耀举办首次mRNA技术平台研发日,标志着公司从License-in模式向创新药企的战略转型,也反映行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1] 公司商业化进展 - 云顶新耀通过引进耐赋康®、依嘉®、维适平®等重磅产品构建商业化矩阵,预计2030年销售额达100亿元 [2][6] - 耐赋康®作为全球首个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医保覆盖后销量飙升,累计超2万名新患者使用,下半年收入有望翻倍至全年突破10亿元 [3] - 耐赋康®适用人群扩大3倍,西南证券预测其峰值销售额达50亿元,商业化团队覆盖80%潜力市场,人均效率极高 [4][3] - 维适平®瞄准溃疡性结肠炎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患者达100万人,峰值销售额或达50亿元 [4][5] - 依嘉®2024年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256%,预计2030年销售峰值15亿元,抗感染领域在研产品头孢吡肟-他尼硼巴坦同样瞄准15亿元峰值 [6] mRNA技术平台布局 - 云顶新耀mRNA平台包含个性化肿瘤疫苗(PCV)、通用型肿瘤疫苗、免疫调节疫苗及自体生成CAR-T等多样化管线 [7] - EVM16个性化肿瘤疫苗完成首例患者给药,临床前显示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与PD-1抗体协同 [8] - EVM14通用型肿瘤疫苗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中国IND预计下半年获批,临床样品已放行支持中美试验 [8][9] - 自体生成CAR-T项目将完成大动物验证,相比传统疗法无需淋巴耗竭化疗且可大规模生产,已吸引跨国药企合作意向 [9] 自主研发产品进展 - EVER001共价可逆BTK抑制剂治疗膜性肾病的1b/2a期试验显示高临床缓解率且安全性良好,可能直接进入3期临床 [11] - EVER001在非头对头对比中展现最佳同类药(BIC)潜力,全球超1000万肾病患者群体为其提供市场空间 [11] - 该产品已吸引跨国药企关注,公司计划年内达成海外授权合作,合作伙伴需具备肾病领域专业能力和全球资源 [12] 战略转型与双轮驱动模式 - 公司通过商业化"现金牛"产品创造现金流反哺mRNA等前沿技术研发,形成自主研发与授权引进并进的"双轮驱动"模式 [12][3] - 从依赖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型成功,公司正从Biotech向Biopharma质变,自我造血能力实现突破 [12][2]
智能mRNA药物能自主调整疗效 开启精准医学新窗口
科技日报· 2025-06-24 07:42
新型智能mRNA药物技术突破 - 开发出具有感知和调节能力的新型智能mRNA药物 可根据人体内实时生物信号自主调整治疗效果 [1] - 药物所有组件均由mRNA构成 通过响应特定"体液因子"(如激素或炎症分子)动态调节治疗性蛋白质产量 [1] - 系统由三种合成mRNA组成:受体蛋白mRNA(检测信号) 调控蛋白mRNA(控制翻译) 治疗性蛋白mRNA(药物功能) [1] 技术原理与验证 - 系统可响应多种疾病关键分子:精氨酸加压素(水平衡) 前列腺素E2(炎症) 缓激肽(疼痛) [2] - 实验证实系统仅在检测到炎症信号时才启动抗炎蛋白合成 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2] - 相比传统固定剂量药物 新型药物能根据身体需求实时调整输出 实现个体化治疗 [2] 应用前景与意义 - 技术特别适用于病情动态变化的慢性病治疗 [2] - 可优化mRNA疫苗 实现按需调节免疫反应 提升安全性和有效性 [2] - 首次将疾病信号感知与治疗响应调节功能集成到单一药物中 [3] - 药物按需供应机制可避免过度生产 减少对身体干扰 [3] - 有助于深入研究疾病分子信号通路和细胞机制 [3] - 促进生物学 医学 生物工程等多学科融合 推动复杂治疗方案研发 [3]
汇丰:核能与铀_中国在核电领域的立场
汇丰· 2025-06-23 10:0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对CGN Power维持“Hold”评级,目标价从2.70港元上调至2.90港元 [4][10][51] - 对Dongfang Electric H股和A股均维持“Hold”评级,H股目标价12.30港元不变,A股目标价19.30元人民币不变 [4][10][51] - 对Hyundai E&C维持“Buy”评级,目标价93,000韩元不变 [4][10][5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核电装机容量有望接近翻倍,到2030年占电力供应的比例可达7% [9] - 非常规技术正在兴起,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和核聚变 [9] - 分析了核电新技术的经济性以及参与该主题的亚洲公司,重申对Hyundai E&C的“Buy”评级,将CGN Power的目标价上调至2.9港元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核电规划 - 中国核电规划雄心勃勃,预计到2025/2030年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6GW/110GW(2024年为60GW),到2030年核电将占电力供应结构的7%(2024年为5%) [2] - 国务院自2022年起每年至少批准10座新反应堆,多数为大规模且基于国内开发技术,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被视为核电扩张和技术出口的潜在手段 [2]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商业化路径 - 中国有一系列SMR处于研发阶段,如石岛湾1号和昌江玲珑一号等示范项目已接近或进入商业运营,领先全球同类项目 [3] - 目前中国SMR每台资本支出为50 - 80亿元人民币,平准化能源成本(LCOE)可能比大型反应堆和可再生能源高50 - 700%,短期内国内部署SMR的激励有限,但有设备和服务出口潜力 [3] 核电主题投资建议 - 设备和交钥匙解决方案提供商更能捕捉核电增长机会,因其前期资本支出大,而公用事业公司回报周期长且受电价和铀成本变化影响 [4] - 总结了供应链到公用事业运营商的关键参与者,如东方电气、中广核电力等,并对新兴的SMR和核聚变设备供应链进行了研究 [4] 核电与中国气候战略契合度 - 鉴于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考虑,核电在全球缓慢复苏,与火电相比,核电提供低碳基荷电力,支持间歇性的风能和太阳能,且能源密度高、加油频率低,可保护公用事业免受短期燃料成本波动和供应中断影响 [12] - 中国过去十年在核电新投资方面领先全球,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设定到2025年安装70GW核电的目标,虽实际新建项目因审批和建设延迟略落后于原目标,但预计到2025年底总装机容量达65GW,到2030年超过110GW [13] SMR发展与商业化 - 全球有70种活跃的SMR设计,但因审批延迟、成本膨胀和合同取消等,很少有设计进入最后阶段 [21] - 中国基于大型反应堆经验和供应链发展SMR,如中核集团设计的ACP100(玲珑一号)基于国内开发的HPR1000反应堆,设计紧凑模块化,首堆示范项目预计2026年并网,将用于多用途 [22] - 中国SMR目前与其他电源相比成本不具竞争力,ACP100计划建设周期比大型反应堆短20%,但首堆单位资本支出高达40,000元人民币/千瓦,是大型反应堆的两倍,预计中国SMR未补贴的LCOE为60 - 160美元/兆瓦时,而大型反应堆和太阳能/陆上风电为20 - 70美元/兆瓦时 [28] - 短期内中国不太可能大规模增加SMR商业投资,未来5 - 7年新上线的大部分容量仍为大型反应堆,关键催化剂包括设备规模效率和成本竞争力的改善,以及引入长期企业购电协议(PPA) [30][31] - 中期(2030年代后)中国SMR技术“走出去”有更好机会,特别是向电网容量和大型反应堆融资有限的发展中市场或有分散电力需求的偏远地区,但向发达市场扩张因地缘政治因素可能性较小 [32] 核聚变发电 - 核聚变反应理论上可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比核裂变更安全清洁,但触发核聚变反应需超过1亿摄氏度高温,目前最大挑战是建造能长时间维持核聚变反应并实现净能量增益的反应堆,ITER计划目标是到2040 - 50年建成示范聚变电厂 [33] - 实验性聚变装置成本高昂,如ITER反应堆建设成本估计从最初的50亿美元修订至220亿美元,一些私人初创公司设计的小型实验工厂成本在1500万 - 7亿美元,但商业发电可行性未得到证实 [34] - 中国采用公私合营方式进行核聚变研究,有10多个涉及不同核聚变技术路线的实验装置正在开发,目标是到2035年建造核聚变反应堆工业原型,2050年开始大规模商业发电 [37][38] - 虽然核聚变发电商业化尚早,但供应链设备订单有增长空间,且核聚变研究的溢出效应会带来早期商业化机会,如超导材料可应用于医疗成像设备、电力传输和轨道交通等领域 [42] 燃料市场更新 - 铀价仍处高位,增加了公用事业公司的燃料成本,中国约70%的铀需求依赖进口,现货价格从2024年初峰值回落,但2025年上半年长期合同价格维持在约80美元/磅,高于2019 - 2022年的31 - 52美元/磅 [45] - 按目前建设速度,世界核协会估计到2040年反应堆对铀的需求将比2023年的约65,650吨增加一倍多,中国的铀需求也将翻倍 [45] - 核电公用事业公司燃料成本占运营成本的15 - 20%,中广核电力和中核电力现有的铀供应长期采购合同将在2025 - 2030年续签,铀采购价格上涨将增加燃料成本和运营成本,对电力销售回报构成下行风险 [49] - 下一代核技术如第四代快中子反应堆和核聚变反应堆若提前商业化,可提高铀利用率或不再需要铀燃料,结合乏燃料回收改进,有望实现长期可持续的铀供需平衡 [50] 估值与风险 - 中广核电力采用现金流折现法估值,目标价从2.70港元上调至2.90港元,维持“Hold”评级,上行风险包括核电审批加速、利用率高于预期和电价提高,下行风险包括新机组建设进度慢、利用率低于预期、加油停机次数多、燃料成本高和电价降低 [51] - 东方电气H股和A股采用PB估值法,目标价分别为12.30港元和19.30元人民币,均维持“Hold”评级,H股目标价较当前水平有16%下行空间,A股有15%上行空间,上行风险包括抽水蓄能和氢能业务订单进展快、可再生能源利润率提高和运营效率提升,下行风险包括原材料成本上升、风电业务利润率弱和泵储能水电设备订单增长低 [51] - 现代工程建设采用分部加总估值法,目标价93,000韩元不变,维持“Buy”评级,目标价较当前水平有21%上行空间,下行风险包括保加利亚核电站EPC合同签署延迟、海外项目成本超支和国内住房重建项目订单流失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