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能源集团:点“绿”成“金”,打造化工产业增长极
新华财经· 2025-10-15 14:15
公司战略转型与产业升级 - 公司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推动产业升级相结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形成煤化工领域新质生产力[1] - 公司化工产业成功开发出高端聚烯烃、煤基新材料、煤基特种燃料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运营模式[1] - 具体成果包括煤基航天煤油助力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首飞,煤基通用柴油应用于北方高寒地区,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 产业协同与运营优化 - 面对化工产品市场价格下行趋势,公司以“协同”为关键抓手,充分发挥内部一体化运营优势,通过精准统筹和科学布局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价值最大化[2] - 公司依托每月生产运营调度会,整合市场信息,制定针对性营销策略,搭建统一销售布局,推动从生产组织到市场供需全链条优化升级[2] - 差异化排产成果显著:包头化工开发出雾度为1.17%的BOPP特种薄膜解决客户难题,榆林化工完成液态二氧化碳销售2800吨实现增收[2] - 公司加强产销研用协同,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从研发到产业的转化路径,例如新疆化工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合作改善反应器结块难题[3] 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 - 公司对煤化沥青开展专项攻关,成功实现变废为宝,开发出其在防水卷材、粘结剂沥青等高端碳材料领域的应用,相关产品每年实现额外增收超10亿元[4] - 新一代煤间接液化技术自2019年底工业化应用以来,已累计生产约900万吨油品,其CNFT系列催化剂技术荣获多项奖项并于2025年获中国专利金奖[4][5] - 公司开发出Ⅲ类+CTL润滑油基础油和Ⅳ类聚α-烯烃润滑油基础油成套技术,工业化产出多种全合成高端润滑油产品并已推广应用[5] - 公司开发高熔融指数、中熔融指数聚烯烃产品制备工艺技术,可生产均聚、抗冲共聚和无规共聚三大系列的多用途聚丙烯产品[5] 国际化发展与市场拓展 - 公司化工产业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2025年1-8月化工产品出口量达21万吨,出口产品牌号增至30种[6] - 聚烯烃产品出口实现三大历史性跨越:从2022年出口“零的突破”到2023年铁路国际联运开通,再到2025年中亚单客户整列采购[6] - 公司化工产品已覆盖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巴西等3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种类拓展到20余种,其中中亚市场在今年1-8月出口已超5万吨[6][7] - 公司充分发挥新疆化工“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布局,成功实现海外市场效益持续增长[6]
从“好邻居”到“超级合伙人” 安阳如何成为河南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
河南日报· 2025-10-15 07:01
安阳的战略定位与协同发展 - 安阳市是河南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城市,成为该省对接京津冀的“独一份窗口”[5] - 安阳致力于构建“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资源在京津、市场在安阳”的互补格局[5] - 安阳从创新、智造、文旅、生态、人才“五条链”上精准对接京津冀[5] 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产业链 - 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的“链主”,其高端显示材料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等终端产品[3] - 旭阳光电为京津冀下游企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并借助其市场和技术资源加速自身迭代升级[3] - 鸿阳科技等10余家上下游企业已落地安阳,安阳巨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近三成产品销往京津冀地区,交货周期缩短30%[4] - 旭阳光电牵头成立河南精密玻璃产业研究院,并与北京、天津的高校建立技术合作,共同攻克显示材料关键技术[4] 低空经济与无人机产业 - 安阳拥有3000米以下自由飞行空域,面积4420平方公里,以及覆盖1200平方公里的3000米以下5G对空专网[9] - 2024年2月,安阳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锦武院士团队合作建成省级蓝天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全省唯一聚焦低空经济领域的省级实验室[11] - 蓝天实验室已开发出33个应用场景,输出14项全国性标准[11] - “安阳造”无人机在河北省邢台市的禁种铲毒行动中,效率提升8倍,漏检率低于1%,1小时可扫描1平方公里,AI算法2秒锁定疑似点位[7][8] 创新资源对接与科技成果转化 - 安阳在北京构建“双中心”科创格局:安阳(北京)离岸创新中心链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余家高校院所;启迪(安阳)科创中心推动成果转化[11] - 截至目前,两地已发布安阳技术需求634项,260项精准匹配创新资源,116项技术合同落地转化[11] - 近三年,安阳累计承接京津冀项目121个,总投资达1047.5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11] - 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链”模式,华能、中核等12家央企落地,总投资299亿元;未势能源、铭镓科技等9个技术密集型项目扎根[12] 文旅生态与人才引进 - 安阳依托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等世界级IP在京津冀进行高密度推介,签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12] - 来安阳的省外游客中,京津冀地区占比近三分之一[13] - 2024年安阳优良天数达到226天,同比增加14天,得益于深度参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13] - 2023年以来,安阳从京津冀引入各类人才3403名,其中博士172人、硕士1037人,采用“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孵化”模式[13] 河南省内区域协同 - 安阳的优质工业产品可通过郑州航空港区的多式联运体系快速辐射全国及全球,郑州的物流资源也为安阳产业升级提供支撑[14] - 洛阳市的轴承产品与安阳的钢铁产业协同,其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是河南对接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的先锋[15][16] - 南阳市利用中药材资源与长三角医药企业协作,打开了河南对接南方市场的“南大门”[16]
从一颗蜜橘的跨境之旅说开去(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10-15 06:12
产业高效协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物流动脉带动产供链循环畅通,内陆地区将区位特点转化为发展优 势,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在新疆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内,河北毛皮服装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服 务平台,不仅将企业引入区内,还吸引来东部地区高级技师,为当地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全新产业在当 地逐渐发芽生根。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山东渔具企业建起了户外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带动13家渔具及上 下游配套企业纷纷落户,解决当地2700余名劳动力就业,生产的高中档碳纤维钓竿、碳纤维自行车、碳 纤维钓台远销欧美及日韩。物流带动产业升级,激发内陆地区发展新动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制度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物流通道、产业脉动离不开制度环境持续优化。今年,海关总署会同20个 部门(单位)联合部署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一项项具体措施对症精准,让通关更加快捷便 利,物流更加畅通高效。 以通道建设激活经济潜力,通过协同共进汇聚发展合力,用新视角、新理念为内陆地区开放打开机遇之 门 清晨5点,湖北宜昌夷陵区的柑橘园还笼罩着晨雾,果农剪下一颗颗金黄的蜜橘,经分拣、套袋、贴好 含溯源信息的出口标签后装车。一路西行,两天后,载满蜜橘的冷链车驶入位于霍尔果斯 ...
富邦集团护航三载 亚太药业迈向协同发展新阶段
证券时报网· 2025-10-14 19:40
公司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宁波富邦集团入驻三年后,医药产业资深人物邱中勋成为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 [1][3] - 富邦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所持公司14.61%股份以约9亿元价格转让予邱中勋团队,作价8.26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溢价45.68% [4] - 此次产业资本入主被视为公司主动应对行业变局、重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探索 [5] 历史问题化解与资产优化 - 富邦集团入主后系统推进风险化解,包括统筹资金完成可转债偿付以及通过专业化协商妥善解决投资者集体诉讼 [2] - 公司坚持聚焦主业原则,完成对上海新高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并大力清理海外公司资产 [2] - 经过三年治理,公司资产质量显著提升、财务结构稳健、现金储备充足 [4] 研发与产品管线 - 公司确立“仿创结合、创新驱动”方向,截至2025年8月已拥有114个制剂批准文号和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2] - 公司启动总额约7亿元的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将用于溶瘤病毒药物研发、长效与复杂制剂研发以及具有“首创同类”潜力的抗肿瘤生物药项目 [4] - 未来三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预计将显著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4] 新控股股东的产业协同效应 - 新实际控制人邱中勋为医药产业互联网平台“药兜科技”创始人,该平台合作药企近千家、优势药品超千种、下游客户约65万家,2024年营收突破60亿元,累计交易规模达650亿元 [3] - 药兜科技的成熟流通网络与销售渠道将助力公司仿制药产品拓展市场,并为创新药商业化提供渠道支持 [3] - 药兜科技在供应链管理和医药数字化领域的积累将推动公司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加快数字化转型 [3] 发展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发展路径清晰,将采用“产业资源+创新研发”双轮驱动战略,加速向创新驱动型医药企业转型 [4] - 公司正形成“传统业务优化+创新研发突破+产业资源赋能”的多层次发展模式 [3] - 此次控股权变更与国家建设“创新药强国”的战略导向相契合 [5]
方正证券:关注金属包装价格谈判节奏 产业协同有望推动盈利修复
智通财经网· 2025-10-14 11:13
行业核心观点 - 金属包装板块大涨,行业供需格局持续改善,周期底部向上信号明确 [1] - 四季度为行业价格谈判窗口期,建议密切关注头部企业议价进程 [1] 供给侧分析 - 奥瑞金完成收购中粮包装后,金属两片罐行业CR3超过70%,行业格局集中稳固 [1] - 奥瑞金在行业中份额第一,市占率约40% [1] - 行业整体诉求从规模扩张转向追求利润稳健增长,推动整体盈利中枢提升 [1] 需求侧分析 - 中国金属包装市场需求约70%来自食品饮料行业 [2] - 中国啤酒罐化率仅30%+,远低于日本的80%+和全球平均水平的50% [2] - 中国啤酒非即饮渠道消费占比约50%,对比日本非即饮渠道占比超过80%,罐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 啤酒非即饮渠道占比提升将推动罐化率提高,进而推动两片罐需求量稳健增长 [2]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奥瑞金(002701.SZ)、宝钢包装(601968.SH)及昇兴股份(002752.SZ) [1]
重大资产重组!301323,拟购入稀土永磁资产
上海证券报· 2025-10-11 15:17
交易概述 - 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草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金南磁材100%股权,交易价格为10.54亿元 [2] - 交易完成后,金南磁材将成为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2] - 公司同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2] - 本次股票发行价格为33.98元/股,发行股份数量为27916420股 [2] 交易对手方与关联关系 - 交易对手方包括圣慈科技、广州易上、华农资产及金诚莱 [3] - 圣慈科技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汪小明持有54%财产份额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的企业,广州易上为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且汪小明担任其董事长,金诚莱为汪小明担任董事的企业,因此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5] - 标的公司金南磁材为实控人旗下资产 [4] 标的公司基本情况 - 金南磁材成立于2009年,主营业务为永磁材料、软磁材料及器件、PM精密合金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州市隐形冠军企业 [5] - 截至评估基准日2025年4月30日,标的公司股东全部权益评估值为105459.88万元,评估增值率为79.09% [9] - 2023年度、2024年度、2025年前4月,金南磁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1788.55万元、50166.92万元、16794.0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5589.59万元、8282.42万元、2198.67万元 [12]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义 - 公司主业为吸附功能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于2023年6月上市,募集资金净额约9.45亿元 [11] - 公司从事的吸附功能材料与金南磁材从事的马达磁条产品虽存在差异,但同属永磁材料行业,交易旨在实现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协同 [12]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整合金南磁材在永磁、软磁及PM精密合金领域的核心技术,实现业务边界的战略性拓展与产业链深度协同,形成"民用+工业双轮驱动"的竞争优势 [13] 业绩承诺与历史问询 - 交易对方承诺标的公司在2025年度、2026年度和2027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156.59万元、8869.17万元及9414.08万元,若承诺期变更则对应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869.17万元、9414.08万元及10036.54万元 [9] - 在公司2023年创业板上市时,深交所曾问询公司与金南磁材是否存在客户/供应商重叠及同业竞争,公司回应称双方产品差异显著,不存在替代性或竞争性 [9] 公司近期财务表现 -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6亿元,同比增长14.94%,实现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5.17% [1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1亿元,同比增长8.27%,实现净利润6720.39万元,同比下滑8.94% [12] - 截至10月1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52.85元/股,总市值为55.45亿元 [14]
301323,重大资产重组!收购稀土永磁
中国基金报· 2025-10-11 11:17
交易概述 - 新莱福拟以10.54亿元交易对价收购金南磁材100%股权 [2] - 交易方式为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 [2] - 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2] 交易细节与估值 - 金南磁材股东全部权益评估值为10.55亿元评估增值率为79.09% [4] -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价格为33.98元/股 [4] - 交易对价基于评估结果经友好协商确定为10.54亿元 [4] 标的公司财务与业务 - 金南磁材2023年度2024年度2025年前4月营业收入分别为41788.55万元50166.92万元16794.08万元 [5] - 金南磁材2023年度2024年度2025年前4月净利润分别为5589.59万元8282.42万元2198.67万元 [5] - 标的公司主营业务为永磁材料软磁材料及器件PM粉末冶金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4][5] 战略协同与前景 - 收购旨在整合双方技术实现永磁材料深入研发形成民用加工业双轮驱动的竞争优势 [4] - 交易有助于公司拓展业务边界实现产业链深度协同提升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 [5] - 新莱福与金南磁材同属永磁材料行业业务定位和应用场景有差异但具备协同基础 [4] 市场数据 - 新莱福10月10日股价报收52.85元/股最新市值约为55.5亿元 [6]
横扫港股IPO!从“固收为王”到“股债双驱”,险资重塑资本角色
华夏时报· 2025-10-10 03:35
纵观全局,险资正在从传统的"固收为主、权益为辅"转向"固收打底、权益增强"的资产配置模式。其在 IPO市场上的频繁出手,不仅是资产端寻求收益突破的战术调整,更是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服务实 体经济、支持国家战略的功能体现。 "险资正在从传统财务投资者向'产业赋能型资本'转型。"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 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险资更关注财务收益,而近年来,随着投资能力、产业研究能力 和投后管理能力的提升,一些险资机构开始通过IPO基石投资、战略配售、联合投后服务等方式深入参 与产业链发展,实现资本与产业的双向价值创造。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近年来,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利率持续下行的双重背景下,保险资金正以前所未有的活跃姿态涌入 IPO市场,成为一级市场中不可忽视的长期资本力量。从港股基石投资到A股战略配售,从半导体芯片 到新能源电站,险资的触角正深入更多具备高成长性与战略价值的产业领域。 港股IPO:险资成为基石力量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迎来多家重磅企业上市,其中紫金矿业旗下黄金业务板块紫金黄金国际的登陆尤为 引人注目。该项目不仅是今年港股募 ...
对价5.98亿元!生物医药“新贵”跨界入主中环环保,他为何“相中”环保产业?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9 22:45
交易核心条款 - 公司控股股东张伯中及其一致行动人中辰投资与北京鼎垣、嘉兴鼎康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转让合计7054.14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6.6171% [1][3] - 股份转让价格定为每股8.48元,交易总对价为5.98亿元 [3] - 交易完成后,原实控人张伯中承诺不可撤销地放弃其持有的1917.41万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占公司总股本的4.5168% [4] 控制权变更影响 - 交易及表决权放弃完成后,受让方北京鼎垣和嘉兴鼎康将合计持有公司16.6171%的股份及表决权,成为新的控股股东 [4] - 原实控人张伯中的表决权比例将从交易前的15.4450%降至7.0670% [4] - 新任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刘杨,标志着生物医药资本跨界控股一家主营业务为环保的上市公司 [2][5] 新任实控人背景与战略意图 - 新任实控人刘杨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赛赋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及董事长,长期深耕生物医药创新领域 [2][5] - 新股东基于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长期看好及内在价值的认可而取得控制权 [8] - 交易完成后,新股东计划发挥自身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公司资产质量和管理,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8] 公司业务背景与转型可能 - 公司主营业务为水处理等环保业务,近年来已开始涉足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领域 [8] - 新实控人的入主为公司未来在科技赛道的转型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8]
为什么长三角是世界级城市群,而珠三角不是?
搜狐财经· 2025-10-09 09:28
经济总量与腹地支撑 - 长三角2022年GDP总量逼近3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近四分之一,经济规模已超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与纽约大都市区相当 [2] - 珠三角GDP超13万亿元,体量约为长三角的45% [2] - 长三角拥有长江流域作为广阔腹地,形成"核心-腹地"的梯度发展格局,辐射半径覆盖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 [2] - 珠三角受南岭阻隔限制了腹地拓展,辐射范围主要集中于华南地区,流域联动效应远不如长江 [2] - 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世界前茅,并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与内陆紧密相连 [2] 产业结构与布局 - 长三角产业结构呈现"制造强国+创新高地"双轮驱动格局,具备上海的国际金融航运科创、杭州的数字经济、苏州的先进制造、合肥的基础科研等多元互补产业生态 [3] - 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均形成完整产业链,以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代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3] - 珠三角以深圳科技创新和东莞先进制造闻名,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制造业 [3] - 珠三角在基础研究、多元产业布局方面与长三角存在明显差距,经济更易受全球电子产业周期波动冲击 [3] 区域协同机制 - 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同机制日益成熟,通过交通一卡通、医保异地结算、G60科创走廊等制度创新不断突破行政壁垒 [3] - 长三角41个城市分属三省一市,但通过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正逐步形成"类同城化"发展格局 [4] - 以上海为龙头的创新链协同,与杭州数字经济、苏州制造业升级、合肥基础研究突破形成良好功能互补 [4] - 珠三角广深双城竞合关系微妙,资源整合与协同效率低于跨省域的长三角,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共治等方面仍有壁垒 [5] 人才储备与文化软实力 - 长三角拥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一体化人才市场建设形成人才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的良性循环,构建多层次多样化人才体系 [5] - 长三角依托江南文化底蕴和复旦、交大、浙大、南大等顶尖学府,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吸引全球人才 [5] - 珠三角在高端人才储备、文化软实力方面逊于长三角,高等教育资源差距更为明显,直接影响长期创新能力 [5] 发展模式与战略定位 - 长三角已初具世界级城市群雏形,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经济规模、多元互补产业体系、高度一体化区域协同、强大人才吸引力与创新能力以及深厚文化软实力 [6] - 珠三角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支持,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加速追赶,具有独特的"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和高度国际化营商环境 [6] - 长三角发展路径展现广度与深度,珠三角体现速度与锐度,两者共同支撑中国高质量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