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重磅!2025第十七届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公布最新议程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06 23:39
论坛更名与主题 - 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从2025年第十七届起更名为轩辕汽车蓝皮书论坛(英文名称China Auto Blue Book Forum保持不变)[4] - 第十七届论坛主题为"决断",聚焦中国汽车产业淘汰赛周期的关键策略与举措[5] 论坛议程与议题 - 论坛将于2025年6月13日-15日在广州举行,包含十大议题:战略、合资、出行、具身机器人、出海、驾术、设计、场景、营销、AI+[5] - 主论坛将邀请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蔚来CEO李斌等发表开幕演讲[7] - 驾术专场探讨人机共驾平权与技术实现路径,参与者包括百度地图副总经理刘增刚、德赛西威执行副总裁李乐乐等[8][9] - 出海专场讨论主机厂与供应链全球化策略,涉及FX汽车CEO马骁、奇瑞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束学明等[9][10] 行业焦点与参与者 - 合资车企夺回主动权的议题由北京现代董事长吴周涛、东风日产副总经理周锋等参与辩论[11] - 设计专场探讨汽车跨时代设计缺失原因,广汽造型设计院负责人张帆、小鹏汇天总设计师王谭等将发表观点[12][13] - 场景专场未披露具体议程,但论坛宣传提及电动汽车增速放缓与机器人赛道布局等热点[13] 配套活动 - 首日将启动第十届铃轩奖(中国汽车零部件年度贡献奖)评选[8] - 论坛之夜(CABF2025 NIGHT)作为社交环节于6月13日晚举行[10]
“一把20亿,我差点成为长安2022年的‘罪人’”
虎嗅· 2025-06-04 21:09
中国车企出海战略 - 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出海模式从单纯出口转向体系化海外布局[1] - 东南亚成为首选出海目的地,长安、比亚迪等已在泰国罗勇建厂,长安首个海外工厂半月前投产[1] - 行业认为2023-2024年是关键窗口期,需在这期间建立品牌影响力和本地化能力[12] - 海外市场竞争复杂度高于国内,价格战并非万能策略,需构建完整体系能力[1] 长安汽车泰国战略决策 - 2022年底公司高层赴泰调研一周后决定投资20亿建厂,属于战略性选择[3][4] - 该决策直接促成2023年4月发布"海纳百川"海外战略和2024年重组海外事业部为五大区域[9] - 投资回报率测算显示海外项目资本回报高于国内,但风险更大[8] - 目前泰国市场已形成生态壁垒,新进入者机会窗口基本关闭[11] 海外运营挑战 - 价格战引发当地政府干预,泰国要求补偿早期高价购车客户[21] - 质量风险是长期隐患,过快扩张可能导致品牌声誉受损[24] - 文化差异显著,当地员工难以适应高强度工作节奏[39] - 供应链本地化率已从40%提升至60%,目标达到85-90%以匹配丰田水平[32] 市场竞争格局 - 预计2025年将是中国品牌与日系车企在东南亚正面竞争的元年[31] - 日系品牌在东南亚拥有近乎盲目的品牌忠诚度,竞争将异常残酷[31] - 长安采取高端化策略,首推140万泰铢以上车型,避开主流价格带[28][29] - 新能源产品因早期符合欧洲标准,在左舵市场具备先天优势[15] 本地化运营实践 - 泰国团队达1200人,本地化比例70-80%,中国外派员工约100人[37] - 建立三家公司分别负责生产、零部件和销售,形成完整运营体系[37] - 研发聚焦智能化适配,暂缓高级智驾功能,优先满足基础需求[40][41] - 供应链出海面临盈利挑战,部分供应商为抢占市场甘愿承受5年亏损[35]
比亚迪 | 5月: 海外销量再创新高 全球化加速推进【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6-02 22:02
事件概述 - 公司5月新能源汽车批发销售38.2万辆,同比+15.3%,环比+0.6%;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7万辆,同比+14.1%,环比+1.2% [1] - 分品牌看,5月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销量分别为34.8万辆、15,806辆、12,592辆、139辆 [1] 分析判断 批发增长与出口表现 - 5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售37.7万辆,同比+14.1%,环比+1.2%,海外销量8.9万辆创历史新高 [2] - 插混乘用车销售17.3万辆,同比-6.3%,环比-2.4%;纯电乘用车销售20.4万辆,同比+39.6%,环比+4.4% [2] - 王朝海洋销量34.8万辆,秦PLUS DM-i 5.0、海豹06等新车型贡献核心增量;腾势/仰望/方程豹销量3.68万辆,占比11% [2] 海外扩张进展 - 5月新能源出口销量8.9万辆创新高,受益土耳其、巴西、欧洲等地销量增长及滚装船投入 [3] - 2024-2026年将投入4艘滚装船,船队规模扩展至8艘;5月15日比亚迪欧洲总部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 [3] - 公司正积极布局巴西、乌兹别克、匈牙利、土耳其、印尼等地工厂,加速海外市场拓展 [3] 高端化产品战略 - 2025年为高端化产品大年,腾势N9于3月上市(售价38.98-44.98万元),带动品牌4-5月销量达1.5-1.6万辆 [4] - 王朝旗舰车型汉L/唐L4月上市,搭载DiPilot 300智驾系统,支持高速/城市NOA,配备兆瓦闪充技术(5分钟补能400公里) [4]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为9,908.1/11,889.7/13,970.4亿元,同比增长27.5%/20.0%/17.5% [5]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552.0/649.7/746.7亿元,同比增长37.1%/17.7%/14.9% [5] - 对应EPS为18.16/21.38/24.57元,PE分别为19/16/14倍(基于2025年5月30日352.30元/股收盘价) [5]
探寻海外“众生相”,多国市场中的中国汽车面临哪些挑战?
新浪财经· 2025-06-02 11:18
中国品牌全球化趋势 - 中国设计的毛绒怪兽LABUBU成为全球顶流产品,在多个国家引发抢购热潮 [1] - 中国汽车2025年1-4月累计出口215.8万辆,同比增长15.2% [3] -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640.7万辆蝉联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车型出口128.4万辆 [3] 汽车出海面临的挑战 - 汽车出海面临供应链韧性、品牌价值重塑、核心技术自主权等深层产业变革挑战 [3] - 中国车企在泰国、挪威、澳大利亚市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本地化难题 [3] - 汽车出口在"量"的狂飙背后,"质"的突围迫在眉睫 [3] 泰国市场分析 - 2024年泰国新车销量57.3万辆,同比下降26.1%,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约10% [4] - 泰国推出EV 3.5补贴政策,对售价不超过200万泰铢的电动车给予2.5万-10万泰铢补贴 [6] - 补贴政策包含偿还机制,要求车企在泰国本地生产相应数量的电动车 [8] - 中国车企在泰国面临售后体系薄弱、供应链不完善、用户洞察不足等问题 [8][10] - 日系品牌在泰国实现80%零部件本地化生产,中国车企仅能生产轮胎等少量零件 [10] 挪威市场分析 - 2024年挪威新车销量12.9万辆,纯电动车占比88.9% [13] - 中国品牌在挪威市场份额8.8%,MG、比亚迪、小鹏分别占3.6%、2.1%、1.5% [15] - 挪威极寒环境对电动车提出特殊挑战,如充电口结冰、轮胎爆胎风险等 [17][19] - 挪威不允许补胎,爆胎必须换胎,对售后服务能力要求极高 [19] 澳大利亚市场分析 - 2024年澳大利亚新车销量122.1万辆,同比增长0.3% [20] - MG和长城汽车首次跻身销量前十,分别以5.1万和4.3万辆排名第7、第10 [20] - 2025年将实施"新车能效标准",对高排放车型征收罚款,为中国新能源车带来机遇 [22] - 中国车在澳面临导航不准、辅助驾驶不适应、充电桩不足等问题 [23][25]
理想财报会:营收翻番后或推出轿车,出海聚焦亚欧
第一财经· 2025-05-30 08:22
按照此前规划,未来理想汽车将形成L系列、i系列和MEGA三大产品系列。L系列在售产品为四款增程 SUV产品,MEGA不久前推出了MEGA Home版车型,而i系列为纯电产品尚未推向市场。其中,首款纯 电SUV理想i8计划在今年7月份上市,第二款纯电产品i6也将在下半年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在2024年和今年初,理想汽车也曾推出一定促销政策。不过, 该公司管理层强调,理想汽车将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强调价值避免激进的价格战。 邹良军认为,2025年2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市场预计达380万辆,其中纯电销量预计超210万辆,随着i8和 i6上市,理想将切入更大的纯电增量市场。 "当现有的SUV车型,包括增程式SUV和纯电SUV以及其他相关车型全部交付后,达到3000亿元的年营 收规模,且产品覆盖范围达到一定程度后,会根据真实的市场需求,推出价格更合适的MPV和轿车产 品。"理想汽车CEO李想5月29日晚间在2025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 目前,理想汽车在售产品为SUV和纯电MPV,尚未推出轿车产品。该公司去年营收规模为1445亿元, 略不及上述提及3000亿元的一半。 近日有消息称,理想汽车 ...
零跑汽车(09863.HK):毛利率超预期 国内外双轮驱动长期成长
格隆汇· 2025-05-27 09:57
财务表现 - 2025Q1实现营收100.2亿元,同比增长187.1%,主要因销量增长162%至87552辆及单车收入增长4.9% [1] - Q1毛利率达14.9%,同比扭亏(从-1.4%),环比提升1.6pct,受益于规模效应、成本管控、产品结构优化及战略合作 [1] - 归母净亏损收窄至-1.3亿元,亏损率1.3%,营业费用环比减少 [1] - 2025全年目标:销量50-60万辆,毛利率10%-12%,净利润盈亏平衡 [1] 产品与销量 - Q1销量87552辆,C系列占比提升5.7pct至77.5%,产品周期强势 [1] - B平台首款车型B10上市40天交付破万,定价9.98-12.98万,搭载激光雷达及高通8650/8295芯片 [1] - C10改款5月上市,C16/C11改款6-7月上市,全系升级至LEAP 3.5架构,预计改善汽车毛利率 [1] - 2025年将推出B01纯电轿车(7月)和B05运动掀背车(Q4) [1] 渠道与智能化 - 截至Q1销售门店756家、服务门店449家,2025年目标突破1000家,单店店效同比提升50% [1] - 计划25H2推出城市记忆通勤功能,26H1推出城市NOA智能驾驶功能 [1] 海外拓展 - 1-4月出口13632台,居新势力第一,4月海外终端销量3000台 [2] - 当前海外销售T03和C10,C10增程版4月启动批发,下半年计划增加B10车型 [2] - 海外网点超500家(欧洲450+、亚太近50家),兼具销售与服务功能 [2] - 与Stellantis合作推进马来西亚C10本地化组装(2025年底前启动),2026年中计划实现欧洲本地制造 [2] 战略合作 - 与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与Stellantis子公司签订电驱项目协议(2025-2027年) [3] - 全域自研优势有望通过合作摊薄成本,正与其他品牌洽谈新项目 [3]
拆解民营车企三强一季报:新能源助力增长,出海将是未来增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0:42
2025年一季度车市淡季中,比亚迪(002594)、吉利和长城汽车(601633)三家民营车企交出了差异化成绩单:比亚迪以绝对优势领跑,吉利凭借新能源爆 发实现利润激增,长城则因转型阵痛遭遇业绩下滑。 相比之下,长城汽车的处境稍显艰难。一方面,比亚迪的销量和营收已经是长城的约4倍;另一方面,由于2024年同期财报业绩高走,长城的销量、营收、 净利润等关键数据在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销量为25.68万辆,同比下降6.73%;营收400.19亿元,同比下降6.63%;净利润17.51亿元,同比下滑45.60%。 新能源业务发展放缓,海外市场的销量增势也未能直接推动业绩走高,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的毛利率同比下滑1.53个百分点至17.84%。 业绩分化:规模效应凸显头部优势 比亚迪在今年一季度的销量(100.08万辆)、营收(1703.6亿元)、净利润(91.55亿元)和研发投入的规模(142.24亿元)均超过吉利和长城两者之和,稳 居民营车企三强之首。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销量达到747万辆,同比增长11.2%。其中比亚迪同期销量达到100.08万辆,同比增 ...
中国汽车“出海”步伐不断加速 自主品牌创新力不断提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5月17日发布《2025中国汽车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为中国车 企更好地走向海外市场提供了专业指导。 报告显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海外专利申请比例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达到30%左右,其中有效专利占 比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达到47%,显示出自主品牌出海创新力不断提升。 记者了解到,这份报告还聚焦了全球汽车市场专利布局与诉讼现状,对比国内外专利申请量前百家企业 发现,我国自主品牌车企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布局海外时,仍有近50%专利未进入目标国,与跨 国车企存在一定差距。专家表示,车企出海专利布局要精准落地,重点是三个"同步",同步摸清当地知 识产权环境和政策取向,同步搭好专利诉讼和专利许可团队,同步对接海外知识产权本地资源,最终实 现海外专利由数量到质量的提升。 专家:保护海外知识产权需关注三核心点 中国汽车"出海"步伐不断加速,知识产权领域的挑战也日益凸显。专家提示,要重点关注专利、商标和 版权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 其次,商标保护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其中商标侵权和商标被抢注是两大主要风险。由于商标权具有地域 性特征,提前完成目标市场商标注册是避免品牌纠纷的关键。 此外,版权 ...
关注产业出海 第十一届成都汽配展在蓉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5-23 03:07
展会概况 - 第十一届成都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览会(成都汽配展)于5月22日开幕,展览规模达5.2万平方米,吸引773家全球知名企业和品牌参展,涵盖整车研发、零部件制造、智能网联等全产业链领域 [1] - 4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报名参观,包括阿联酋、澳大利亚、韩国等,波兰、马来西亚、尼日利亚首次以境外商务考察团形式参与 [1] 产业出海趋势 - 产业出海是本届展会主要关注点,参展企业绵阳新晨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表示国内汽配市场饱和,东南亚、非洲、中东等海外市场增速加快,目标接触更多海外客户 [1] - 凯翼汽车产品已出口至53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国家年出口量增长超100%,2024年一季度出口量近1万台,预计国际市场销售额可能反超国内市场,计划全球布局更多KD工厂 [1] 供应链与国际化战略 - 中国汽车产业需将产业链延伸至海外,融入当地市场,"一带一路"为东南亚、中东、中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提供巨大潜力,建议打造产业生态并抱团出海 [2] - 2024年中国对美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超百亿美元,占美国进口零部件市场10%以上,若受关税影响可能促使采购转向东南亚,但将推动中国加速AI车载芯片研发和EDA软件升级 [2] - AI技术可降低供应链风险,增强韧性,长期赋能汽车产业链升级 [2]
在泰国打败日本,中国车企不能只靠价格战
36氪· 2025-05-22 16:34
前两天,我在一篇文章里说,中国汽车现在集体出海泰国。 从2020年,#长城汽车 收购通用汽车位于罗勇府的制造工厂,到现在,已经七八家中国车企在泰国建厂,产能达到每年60万辆。 而且,迅速拿下泰国80%电动汽车市场。 但问题是: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可能会重演20多年前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悲剧。 越南悲剧是什么?我在文章里也说过: 在1990年代,越南是日本摩托车的天下。 2000年前后,中国摩托车企业开始大举"杀入"越南市场:打价格战。同样的摩托车,日本车卖2100美元,中国车只要1200-1300美元。越南摩 托车市场80%的份额到了中国企业手里。 但中国摩托车企却没有"停战",继续卷价格,摩托车甚至卖出废铁价。 偷工减料,售后服务差成了必然,最终,中国摩托车的招牌,被中国企业自己砸了。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又跌到5%以下,日本企业又回到了80%以上。 不少读者对中国汽车在泰国的情况感兴趣。 今天就简单聊聊。 中国车企,为何选中泰国? 中国汽车最早成规模的出海,可以追溯到2001年。 当时的目标市场是叙利亚。 而在2002年加入WTO时,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只有2.2万辆。 经过缓慢增长,直到十年后,中国销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