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探路者 | 《财经》封面
财经网· 2025-08-18 20:08
深圳经济发展成就 - 2024年上半年深圳GDP达到18322.26亿元,同比增长5.1% [1] - 1980年至2024年GDP从2.7亿元增长至近4万亿元,45年间增长超1.3万倍 [6] - 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 [22] 产业创新与集群发展 - 2022年发布"20+8"产业集群政策,布局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 [13] -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600亿元,企业超2800家,综合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23] - 机器人产业集群2024年增加值53.28亿元,同比增长15.9%;2025年一季度增加值14.21亿元,同比增长38% [24]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数量全国占比超30% [16]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1510.8亿元增至2023年2236.6亿元,年均增长13.9% [22]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90% [8] - 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涵盖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 [15] 企业生态与产业链优势 - 形成以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引领的"雁阵式"企业梯队 [23] - 在机器人领域实现全产业链覆盖,汇川技术伺服系统国内市场份额第一,越疆协作机器人全球出货量第二 [25]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项目超2万个,在投本金超9700亿元 [29] 区域合作与开放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推进会发布67个需求场景和140项能力清单 [12] - 深圳东莞地铁互联互通标志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速 [4] - 广东省政府将20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深圳市实施 [31] 改革政策支持 - 中央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 [3] - 政策要求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 - 支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 [27]
“十四五”期间全国政协共举办各类协商活动279场次
新华网· 2025-08-18 13:50
协商议政活动 - "十四五"期间全国政协共举办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各类协商活动279场次[1] - 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召开10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1] - 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召开10次专题协商会 围绕优化区域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召开57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和16次远程协商会[1] 调研与提案成果 - 开展视察考察调研活动413项 提案立案25043件[1] - 创立跨领域专题研究制度 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污染物治理等重大课题开展深度研究84项[2] - 主席会议成员深入委员所在单位开展学习调研148场次[2] 制度建设与机制完善 - 制定修订全国政协协商工作规则等229件制度文件[1] - 完善政协民主监督、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等机制[1] - 通过"调研—协商—再调研"机制提升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
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新华网· 2025-08-12 14:25
经济总量与结构 - 中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53.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114.4万亿元 占全球经济比重从11.3%提升至超18% [1] - 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至超1.2万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3-2021年累计409万亿元 年均增速7.8% [1] - 民间投资占比持续保持55%以上 成为投资增长主要动力 [1] 创新能力建设 - 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升至第12位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 -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5G、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速推进 [3] 改革开放进展 - 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万户增长至4457万户 实现四倍扩张 [2] - 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第96位跃升至第31位 [2] - 与149个国家及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 对外开放成果 - 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亿美元增至超2.6万亿美元 [2] - 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持续提升 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 [2] 民生保障改善 - 城镇年均新增就业超1300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 [2] - 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 人均预期寿命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2] 经济安全保障 - 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 [3] - 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持续完善 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提升 [3] -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3]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19
财政知识体系建构 -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1] -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需围绕基础性、方向性问题进行系统谋划 [1] 根本原则 - 建构中国自主财政知识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 [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构成财政知识体系的"魂脉"和"根脉",需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精髓与传统财政思想精华贯通 [3] - 新发展理念应贯穿财政知识体系建构全过程,体现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和发展模式 [3] 实践基础 - 中国自主财政知识体系的基本来源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财政成功实践的总结 [4] - 当代中国财政实践中的创新做法难以从国外教科书或经典理论中找到,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提炼规律 [4] - 建构过程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将中国财政经验提升为系统化理论 [5] 制度基础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构中国自主财政知识体系最主要的立论基础 [6] -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财政活动需根据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界定边界 [7][8] - 财政既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又要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是调节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变量 [7] 理论创新 - 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取代国家分配作为财政知识体系的逻辑主线,能更好解释财政起源、职能拓展和国际财政现象 [9][10] - 该逻辑主线可系统阐释财政定义、特征、职能及各类财政现象,划定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边界 [11] - 需从人类社会财政发展一般规律和中国特殊规律相贯通的角度构建理论框架 [11] 发展目标 - 财政理论建构目标从"本土化"跃升至"中国自主",体现精神独立和理论自信 [12] - "中国自主"要求摆脱对外部理论的依附心理,形成自主逻辑和概念谱系,同时保持开放吸收国际有益成分 [13] - 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探索重大财政问题解决方案,体现中国立场和智慧 [14] 时代定位 - 财政知识体系建构需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方位 [15] - 现代财税体制对应现代国家治理,本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财税体制,需体现多学科融合 [16] - 要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推进财政理论和制度创新 [15][16]
一件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搜狐财经· 2025-07-01 2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意义 - 我国首部民营经济发展基础性法律正式施行,标志着对民营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志性事件[1] - 法律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有效实践上升为法律制度,传递用法治力量保障发展的强烈信号[1] - 该法实施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产生深远影响[1] 民营经济现状与贡献 - 中国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300多家席位,世界500强中我国民企增至34家[3]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新"经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民企占比均超90%[3] -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立法背景与过程 - 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4] - 旨在将有效制度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补齐短板弱项,发挥法治保障作用[4] - 立法过程数易其稿并履行完整立法程序[4] 法律核心内容 - 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写入法律,明确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方针[5] - 确立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原则[5] - 从公平竞争、融资促进、科技创新等六个方面建立保障机制[5] - 对侵害民企权益行为明确法律责任,实现从政策支持到法律保障的跨越[5] 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 围绕破除公平竞争障碍,从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环节指明制度创新方向[6] - 明确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支撑统一大市场建设[6] - 要求将民营经济工作纳入各级发展规划,建立协调机制[6] - 以法律形式将民企发展嵌入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6]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6-11 09:00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概念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 [2] -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 [2] -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 [2][5]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发展 - 新质生产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 [2] -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贡献 [2] - 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包含技术进步、资源配置优化等综合因素 [5][6] 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意义 -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决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 [6] - 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实现经济跨越 [6] - 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因全要素生产率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6]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技术引进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跃升 [7] - 2008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受技术进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因素影响 [7] - 2012年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市场化改革重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7]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 科技创新是核心,需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 [9][10] -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 [10] - 布局未来产业,孵化独角兽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0] 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 - 需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协同的发展格局 [11]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消除生产要素流动障碍 [11] - 推进制度型开放,优化国内国际资源配置 [11]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原副主任兼秘书长杜万华建言破产法修改:把立法重点从破产事务处理转到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上海证券报· 2025-06-09 02:05
企业破产法修改计划 -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修改列入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1] - 最高人民法院专家杜万华强调构建完善破产保护法治体系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1] 个人破产保护制度现状与需求 - 现行破产法颁布于2006年,已不适应当前企业发展和个人债务处理需求 [2] - 我国1.9亿经营主体中1.3亿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缺乏破产法律保护导致经营困境加剧 [2]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破产法律定位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提出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2] 破产法的社会与经济功能 - 破产保护法通过债务豁免等机制保护善良债务人,维护投资积极性并缓解社会矛盾 [3] - 法律需平衡债权人、债务人及员工等各方权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 [3][4] - 建议将"破产法"更名为"破产保护法",强化对战略投资人、债务豁免权等保护功能 [4] 破产保护法治体系构建建议 - 配套制度需完善府院联动机制、管理人队伍建设及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5] - 程序制度需扩大破产法庭规模,优化重整、和解与清算程序 [6] - 加强破产法律文化建设以消除"父债子还"等陈旧观念,为制度实施营造氛围 [6]
“宣宣”学习笔记㉕丨乱云飞渡仍从容,中国经济展定力
搜狐财经· 2025-06-04 18:16
中国经济基本面 - 中国经济基础稳固 具备规模优势 市场优势 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 同时拥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制度优势 [1] - 14亿多人口构成庞大消费基础 其中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成为拉动内需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 [1]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8万亿元 显示强劲内需潜力 [6] 产业体系与市场格局 - 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 207个中类 666个小类 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6] - 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伙伴关系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进出口额占比超过50% 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6] 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又具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3] - 大国规模优势使中国具备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基础 可依托国内大循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6] 发展潜力与韧性 - 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反而成为未来发展空间的潜力和动力所在 [1] - 企业产业体系完备 经营主体类型多样 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强 居民储蓄率高 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 [1]
新视野丨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辩证关系 -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1] - 供需失衡会导致资源浪费或短缺,引发经济波动,需通过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协同破解结构性矛盾 [1]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供给与需求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现代经济学体现为"双向适配"机制 [2] 供需动态平衡的特征 - 动态平衡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推动经济螺旋式上升,需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3] - 相互转化性:供给侧改革印证"供给创造需求"规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3] - 制度依存性: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推动供给体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3] 供需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 - 供给侧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提升供给质量,需求侧管理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激发消费潜力 [4] - 需打破"供给决定论"或"需求决定论"单向思维,在动态平衡中释放增长潜能 [4] - 国际经验表明供需协同是宏观经济治理核心命题,中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循环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 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制度完备"的高质量供给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 [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6] 扩大内需战略实施 - 构建"消费牵引、投资优化、分配协调"的内需新格局,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7] - 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消费集群,推进5G基站、AI算力中心等新基建 [7] - 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体系,创新慈善信托等公益模式,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7] 数字技术赋能供需适配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匹配的数字化发展范式 [7] - 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数据中枢,归集13个重点领域数据,杭州"城市大脑"提升供需对接效率37% [7] -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推动个性化定制模式,试点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 [7] 政策协同与治理体系 - 完善跨周期调节的宏观经济治理框架,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调控"体系 [8] - 在长三角试点产业链供需平衡指数,建立跨省市产能调配补偿基金 [8] - 动态监测41个工业大类产能利用率,建立战略性资源"产供储销"全链条预警机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