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搜索文档
消费金融公司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
金融时报· 2025-06-26 09:39
消费金融行业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消费金融公司是连接金融资源与消费需求的桥梁 致力于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 [1] - 《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形成系统性政策框架 推动机构探索多层次、差异化的扩内需促消费路径 [2] - 行业功能性定位明确 为零售端消费者提供用于消费的信贷服务 [2] 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创新与科技赋能 - 行业聚焦传统业务升级和科技赋能创新 形成覆盖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需求的金融服务网络 [2] - 招联消金拥有"好期贷""信用付"两大产品体系 覆盖购物、旅游、教育、装修等消费场景 [2] - 哈银消金自主研发"星斗智能风控体系" 实现智能实时信贷审批 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风险识别降低违约风险 [2] - 蚂蚁消金通过三方面增加金融供给:加强薄弱人群服务、紧贴线上消费时点、增加免息供给降低消费成本 [2] 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特征 -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庞大且需求多元 不同机构服务不同层次客户 [3] - 消费金融公司深耕细分市场 凭借场景数据增强风控能力 与各类机构共同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3] - 行业特性为业务小而散、客群千万级 需通过数字模型替代人工判断实现精准风控 [3] 自营能力建设与数字化转型 - 管理部门引导提升自主获客和风控能力 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3] - 因第三方渠道流量饱和且获客成本攀升 行业加速自营渠道建设 [3] - 招联金融App迭代至7.0版本 根据用户画像推荐提额降息方案 [4] - 南银法巴消金App上线"个人碳账户"功能 强化绿色消费激励并增加客户黏性 [4] - 中原消金围绕春节、"五一"等节点创新场景 提高获客精准度 [4] - 海尔消金依托产业基因布局场景金融 覆盖1.1万个商户并为300万用户提供分期服务 [4]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互联网及新兴技术突破服务时空限制 盘活闲置资源并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便捷金融服务 [5] - 未来方向包括精准配置金融资源至真实消费需求领域 通过科技降本增效 依托场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5]
引金融服务入田间地头 保险业助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证券报· 2025-06-26 04:36
农业保险政策推动与行业发展 - 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包括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进精准投保理赔等 [1] - 保险业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深化科技赋能等措施,将金融服务引入田间地头,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 [1] 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发展 - 农业保险覆盖面与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包括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 [2] - 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支持保费规模达1521亿元,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 [2] - 国寿财险2024年承保三大主粮作物种植面积超1.15亿亩,其中完全成本保险约8688万亩,提供风险保障约805亿元 [2] - 国寿财险2024年还承保大豆及油料作物1766万亩,提供风险保障超112亿元 [2] 地方特色保险产品创新 - 国寿财险在山东枣庄推出石榴种植保险、收入保险等 [3] - 人保财险在甘肃为花牛苹果种植户提供全产业链保险服务,包括苹果种植成本保险、苹果期货保险、果树气象指数保险 [3] - 太保产险在温州平阳县推出稻渔综合种养(小龙虾)综合保险,涵盖价格跌落及病虫害等责任 [3] "保险+"服务模式探索 - 太保产险在山西开展"五位一体"的"养殖保险+活体抵押贷款"模式,助力中小企业贷款8000余万元 [4] - 平安产险创新"科技+服务"模式,通过产前增信融资、产中风险管理、产后溯源协销,已开展680个产业振兴项目,撬动产业发展资金123亿元 [4] 人身风险保障服务 - 中国人寿在定点帮扶地区为近49万人提供超280亿元的人身风险保障,包括大病保险、人身意外险、"两癌"险等 [5] - 新华保险推出三款乡村振兴专属保险产品,2024年承保36万人次,面向脱贫户和边缘户的意外险费率折扣幅度从15%升至30% [5] 科技赋能农业保险 - 人保财险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地面移动查勘技术,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保险立体服务体系 [6] - 国寿财险推广"安心防"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防损减损服务 [7] - 太保产险通过"太保e农险"技术构建"保、防、减、救、赔"一体化的风险减量服务模式 [7]
陆晓芳:非遗保护传承要做好三个坚持
经济日报· 2025-06-25 08: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 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和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 [1] - 非遗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反映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1] - 非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 [1] - 非遗技艺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1] 非遗保护传承的核心理念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2][3] - 搭建多元共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3] - 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非遗传承队伍建设 [3] - 注重非遗与人民生活的融合,通过节庆活动、文创产品等方式提升文化认同 [3] 非遗的守正创新 - 非遗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和创新性特征,需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 [4][5] - 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产品 [5] - 促进文旅融合与生态整体性保护,将非遗嵌入地域文化生态链 [5] - 注重非遗教育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 [5]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 - 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6]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为非遗保护注入新活力 [7] - 3D扫描、AI修复等技术可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 [7] - VR、AR和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受众 [7] - 区块链技术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7] - 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实现个性化定制 [7] - 数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宽非遗传播和商业化路径 [7]
体育产业新生态带动多场景消费升级,展现经济活力与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6-24 20:37
体育产业多业态融合 - 体育产业以"体育+"模式撬动文旅、商业、制造等领域协同发展,展现强劲增长动能 [1] - 体育产业成为激活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引擎,重塑消费生态 [1] 赛事经济 - 2025年一季度全国体育娱乐用品类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4.2%,远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3] - 2025年3月全国举办32场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超42万 [3] - 无锡马拉松带动周边产业效益5.05亿元,武汉马拉松吸引7万人次外地跑者,消费总额近3亿元 [3] - 武汉马拉松串联20余处樱花打卡点,赛事期间赏花景区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超5倍,赛道周边酒店预订量暴涨364% [3] 制造端与消费端 - 山东宁津作为全国最大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产品占据国内70%以上市场份额并远销170多个国家 [3] - 北京首钢园改造后日均客流量超千人,工业遗存与运动场景结合创造新型消费空间 [3] 科技赋能与政策创新 - 上海体育消费资源整合平台将赛事资源与金融服务、商业配套深度对接 [5] - 智能健身器材、VR运动训练等新产品普及,运动体验突破时空限制 [5] - 我国经常锻炼人口达5.4亿,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较疫情前增长57%,智能装备消费占比28%,运动康复服务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5] 政策支持 -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5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 [5] - 北京丰台区通过"丰BA篮球挑战赛""花街夜市"等IP激活夜间经济 [5] - 上海将拳击、旱地冰壶等赛事引入商圈,体育消费走向大众生活场景 [5] 产业升级 - 体育产业与城市更新、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同频共振,释放经济动能 [6] - 体育从"小众爱好"升级为"国民生活方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6]
申港证券:外资券商赛道上的差异化突围样本
上海证券报· 2025-06-24 03:22
公司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4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创新高,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稳居行业前20名,在13家外资券商中资产规模与收入盈利位居前列[1] - 2024年固收业务交易总量达10.36万亿元,银行间现券交易量8.65万亿元,做市交易量7.3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中标量363亿元同比增长74%[3] - 资管业务收入连续翻番,65%固收产品跻身行业前10%,财富管理收入同比激增125%,线上投顾矩阵覆盖人次破亿[4] 业务战略与结构调整 - 用三年完成业务"再平衡",投行与投资业务占比从2021年70%降至2024年50%,资管与财富管理占比提升至50%[1][4] - 投行业务近三年债券承销规模超千亿元,绿色债、乡村振兴债等创新品种发力,指标稳居行业前三分之一[2] - 固收业务采用"轻资本,高流转"模式,执行"去方向"中性策略,报价质量持续优于市场基准[3] 金融科技应用 - 自主搭建"1+N"固收综合运营平台,2025年引入DeepSeek等AI工具推动"算力驱动"转型,年交易数据超10万亿元[6] - 与中诚信合作开发"智象风控系统",融合人工研判与量化分析,实现全流程风险管控[7] - 财富管理采用"线上化+智能化"路径,2024年启动新媒体业务,2025年构建"智能服务闭环"[1][7] 合规与人才管理 - 国内首家通过GB/T 35770与ISO 37301合规管理体系认证的证券公司,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8] - 创建"新申学堂"品牌培训体系,开展"起航、竞航、领航计划"系列培训[9] 未来发展规划 - 固收业务将拓展债券ETF做市、柜台债等创新业务,研究编制地方债指数[9] - 投行业务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大科创板、北交所企业服务力度[9] - 资管业务强化"固收+"策略,探索绿色金融产品,财富管理深化"直播+AI"模式[9]
塞尚乳业深耕乳制品深加工领域—— 科技让牛奶出圈
经济日报· 2025-06-21 06:06
公司发展历程 - 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专注乳制品深加工和生产 [1] - 2018年推出"厚乳拿铁"产品,2023年该产品创造6亿元产值 [2] - 2024年投入近亿元研发经费建立国家级产业专家服务基地等科技平台 [3] 技术研发与创新 - 初期投资2000多万元从国外引进膜技术,提升产品销量 [1] - 投入上亿元研发经费攻克纳滤浓缩膜、脂肪膜重构等技术,自主生产全乳蛋白粉、常温稀奶油等产品 [2] - 已突破200多项专有技术,申请专利60多项,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10余项 [3] 产品与市场 - 产品包括酸奶、蛋白粉、稀奶油、厚乳等深加工乳制品 [1] - 推出夸克奶酪、清乳、0乳糖超滤奶等系列茶饮领域产品 [2] - 成为多家知名咖啡茶饮企业的重要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2] 区位优势 - 宁夏位于北纬38度"黄金奶源带",牛奶谷氨酸含量高,鲜奶可达直接饮用标准 [1] - 独特地理环境为发展优质乳制品提供天然优势,吸引企业入驻 [1] 发展战略 - 从传统乳制品供应商转型为创新型乳制品制造商 [3] -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3] - 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体系形成科学研发流程,为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3]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怎么干?四川《决定》给答案!
中国发展网· 2025-06-20 11:42
四川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 核心观点:四川省委通过《决定》系统部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强调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推动全域全业态发展[2][3][4] - 主线贯穿: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指导思想,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融入文旅发展全过程[3] 文旅融合四大原则 - 文化为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旅发展,赋予旅游文化内涵[5] - 旅游为体:依托文化资源培育高品质旅游产品,打造文化传播载体[6] - 科技赋能:运用数智技术创新文旅场景、产品、模式,实现综合效应[7] - 保护优先:在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前提下有序开发文旅资源[7] 文旅产业实施路径 - 品牌打造:凝练"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提升知名度美誉度[8] - 业态培育:重点发展文博旅游、红色旅游、演艺赛事、生态康养度假、农文旅融合五大领域[9] - 服务提质:以游客为中心完善设施体系,加强多元消费供给[10] - 机制创新:推动经营主体改革、资源配置优化及统筹协调机制建设[11] 全省文旅发展转变 - 思想认识:将文旅融合视为全局性重要工作[13] - 工作格局:形成"一把手"工程,推动文旅与百业相互融合[13] - 工作方式: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一体化推进,打破行业壁垒[13]
科技+场景+资金:消费金融巨头如何筑起“护城河”
经济观察网· 2025-06-19 22:00
消费金融行业融资动态 - 消费金融市场融资活跃度持续攀升,头部机构构建多元化融资矩阵 [1] - 马上消费金融发行10亿元资产支持证券,优先A档票面利率1.85%创年内新低 [1] - 中银消费金融拟发行15亿元金融债券,中邮消费金融已完成15亿元金融债券发行 [1] - 中原消费金融拟发行15亿元资产支持证券,海尔消费金融完成10亿元金融债券簿记建档 [1]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但居民短期贷款前5个月减少2624亿元 [1]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消费金融体系始于1985年首张信用卡发行,2009-2013年为试点期,首批4家持牌公司成立 [2] - 2014-2017年为爆发期,持牌公司增至24家,银行系主导 [2] - 2017年至今进入规范期,监管强化资质、利率、催收等要求,持牌公司稳定在31家 [2] - 行业转向精细化运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成为竞争关键 [2] 行业分化现状 - 前五名头部机构净利润合计占比超60%,尾部10家机构市占率不足5% [3] - 头部机构通过科技、场景、资金三维度构建护城河,传统机构面临转型阵痛 [4] 科技赋能与场景构建 - 头部机构将科技融入获客、风控、审批全流程,提升效率与个性化服务 [4] - 马上消费金融发布"天镜"大模型3.0,招联消费金融大模型使审批效率提升40% [5] - 场景金融成为差异化竞争策略,中邮消费金融上线"YO生活"平台,海尔消费金融覆盖家电、医美等1800多家门店 [6] 资金渠道多元化 - 头部机构拓展ABS、金融债、同业拆借等多渠道融资,平滑市场波动 [5] - 多元化资金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支持业务稳健扩张 [5] 政策与市场展望 - 2025年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国家鼓励加大消费贷款投放,重点发展服务消费 [7] - 服务消费成为内需增长潜力点,消费金融公司可拓展相关金融场景 [8] - 居民贷款率稳定增长,借贷意愿与杠杆空间仍有潜力 [8]
山东招远科技赋能苹果产业品质效益双跃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9 06:19
科技赋能苹果产业转型 -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通过"政府搭台、科研引路、农民受益"模式推动苹果产业向"精准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 [1] - 招远市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合作实施"烟台苹果.招远味道"项目,在全市42个果园开展精准施肥试验 [2] - 项目聚焦"配方精准化、施肥标准化、保障体系化",旨在构建科学施肥技术体系 [2] 精准施肥技术突破 - 根据土壤普查数据发现南片砂壤区钙元素流失、北片黏壤区硼元素匮乏导致裂果率高 [3] - 采用螯合态钙、硼肥补充微量元素,新型缓释技术使氮磷钾利用率提升15%以上 [3] - 化肥施用量降低8%,针对"烟富3号""维纳斯黄金"品种定制差异化配比方案 [3] 示范推广体系 - 构建"三级示范体系":标准化示范基地、"田间课堂"培训、"阶梯式施肥"模式 [4] - 根据果园树龄结构(幼树13.7%、盛果树67.6%)制定差异化施肥方案 [4] - 示范园预计实现单果重提升12%,优果率提高8个百分点 [4] 产学研融合机制 - 成立"苹果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研发中心",建立42个长期定位监测点 [5] - 实施"金都农技人才计划",培养本土农技人才 [5] - 建立"科研-示范-推广"快速响应机制,预计年节约施肥成本15% [6] 经济效益提升 - 果农反馈科学施肥使苹果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收入增加 [4] - 毕郭镇果农陈殿秀种植的红富士苹果在优质果品品评会上获得一等奖 [4] - 通过"套餐肥+技术包"形式将试验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 [6]
让中国科技“点亮”中国故事(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科技赋能文化表达 - 中国故事通过《哪吒之魔童闹海》《唐宫夜宴》等作品展现"中国式浪漫",并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科技含量"[1] -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首设人工智能展区,机器人表演成为焦点,日本大阪世博会的"AI孙悟空"通过讯飞星火大模型实现多语言互动[1] - 大模型、虚拟现实、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博体验,如《黑神话:悟空》激活传统文化叙事的感召力[1] 科技传递理念与精神 - 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运用互动装置、数字科技与人工智能,生动呈现"天人合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2] - 科技赋能的"体验式叙事"有助于消弭文明理解鸿沟,增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情感共鸣[2] 表达范式转型 - 国产游戏、虚拟数字人、元宇宙等新兴载体以年轻人熟悉的语态讲述中国故事,如非遗技艺在虚拟世界焕发新生、汉服文化通过直播风靡全球[3] - 从"文化输出"到"情感共鸣"的范式转变,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注入新动能,如国风音乐在短视频平台广为传唱[3] 科技自身作为中国故事 - DeepSeek、春晚机器人表演、亚冬会100%绿电供应等创新成果展现中国科技实力[4] - 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故事与技术创新成果共同构成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4] 未来发展趋势 - 前沿科技普及将让更多普通人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形式更加多元化[4] - 科技助力中国故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更广,如通过个性化表达激发情感共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