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期

搜索文档
车企60天账期承诺:从170天到60天的资金大考
环球网· 2025-06-12 11:04
车企账期调整 - 17家头部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 引发行业资金压力关注 [1] - 当前12家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70天 远超60天承诺 其中北汽蓝谷248天 小鹏汽车233天 长安汽车超200天 蔚小理均超160天 广汽集团108天为最低 [1] - 比亚迪 上汽集团 吉利控股应付账款规模最大 分别为2440亿元 2411亿元 1824亿元 12家车企应付账款总规模超1.1万亿元 [1] 应付账款财务影响 - 12家车企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平均超40% 其中奇瑞 长安 赛力斯 蔚来 北汽蓝谷达50%左右 仅广汽集团低于30% [1] - 车企通过延长账期改善经营性现金流 相当于获得无息融资 但将资金风险转嫁给供应商 [2] - 部分车企要求钢铁供应商降价超10% 叠加延迟付款 导致钢厂资金压力倍增 汽车板业务已无毛利 [2] 行业资金链挑战 - 60天账期承诺将加大车企现金流压力 对比亚迪 吉利等资金充裕车企影响可控 但对融资难车企构成严峻挑战 [4] - 新能源领域高投入导致负债率攀升 赛力斯连续多年亏损后2024年才盈利 蔚来仍处烧钱阶段 依赖外部融资 [5] - 车企需平衡供应链稳定与资金管理 行业扩张期叠加账期缩短形成双重资金考验 [5]
“60天账期承诺”可操作空间大?车企如何履约→
第一财经· 2025-06-12 09:55
行业动态 - 17家头部自主品牌车企公开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缩短至60天内 [1] - 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明确表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3] - 行业普遍存在通过延长验收时间、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拖延账期的现象 [1][3] 供应商痛点 - 实际账期计算存在操作空间 车企可能从开票日而非交货日开始计算60天 导致实际回款周期延长 [1] - 供应商需额外支付费用加速验收流程 或被迫接受承兑汇票 导致现金流压力加剧 [1] - 近三年汽车价格战导致整车厂普遍要求上游降价并延长账期 供应链矛盾突出 [1] 车企财务策略 - 延长账期被视作"免息贷款" 车企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转移财务成本至供应商 [2] - 比亚迪高管透露行业存在超过200天账期的案例 表明当前60天承诺仍优于行业极端情况 [2] - 付款流程缺乏透明度 多数车企未公布60天账期的具体实施细则 [3] 执行挑战 - 行业需规范交付-验收-开票-支付全流程时间节点 否则60天承诺可能流于形式 [2] - 仅2/17家车企明确结算方式 显示行业整体缺乏统一标准 [3] - 付款环节存在权力寻租风险 可能滋生腐败问题 [2]
“60天”的承诺:汽车供应链告别“无息融资”时代?
36氪· 2025-06-12 09:17
行业支付账期问题 - 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等头部新能源车企联合承诺将供应商采购款项支付周期控制在60天以内[1] - 长期以来车企利用强势地位通过商业承兑汇票延长支付周期,形成"无息贷款"资金池[1] - 供应商被迫承担贴现成本,如100万汇票贴现后仅得97万,3万成为额外负担[3] 供应链传导效应 - 一级供应商拖欠导致二级、三级供应商连锁反应,形成"三角债"困境[3] - 中小企业议价能力弱,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3] - 扭曲商业信用,抑制供应链创新活力[3] 财务风险与核查难度 - 长账期增加信用风险,商业承兑汇票坏账评估难度大[4] - 供应商流动性脆弱,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4] - 复杂应收账款核查成本转嫁给利润微薄的供应商[4] 执行细节待观察 - 60天计算起点不明确(货物送达/发票开具/质检审批)[4] - 支付形式未说明(现金/短期承兑汇票)[6] - 可能通过质量罚款等名目变相挤压供应商利润[6] 国际车企最佳实践 - 特斯拉采用30-45天快速支付锁定战略资源[6] - 丰田"精益生产"将供应商视为命运共同体[8] - 通用汽车保持30天支付周期保障供应链稳定[8] 行业变革方向 - 头部车企可借此巩固供应链优势[9] - 弱势车企面临"戒断反应"可能加速淘汰[9] - 需建立双向信任机制,将供应商视为合作伙伴[11] - 健康供应链将促进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11]
治理汽车业“长账期”问题可探索强化立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07:26
自6月10日开始,陆续有国内汽车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部 分企业承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此次汽车产业集体发声,是落实"反内卷"政策导向的具体措施,以此避免无序"价格战"破坏行 业的稳定与高质量发展,也是为响应2025年6月1日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该条例核心内容包括,明确60日支付期限、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强化 协同监管体系等,旨在解决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优化营商环境。 在过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争夺燃油车市场,采取了持续降价的 方式,带动包括燃油车在内的乘用车价格不断下降,而承受降价成本的,主要来自上游供应 商。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降本增效,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我国汽 车产业整体发展。 大型国际车企基本都能够实现60天内付款,首先是遵守法律的结果。比如德国对商业交易延 迟付款现象设有专门立法,一旦超出标准付款期限,债权人将有权以比基本利率高9个百分点 的利率获得违约利息。其次,是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行业共同体。比如日本车企与上游供应商 是稳定协作的关系,强调生产质量、技术与 ...
车圈60天账期革命,压力最大的是新势力
吴晓波频道· 2025-06-12 02:12
点击上图▲立即收听 " 如果对所有车企都是 ' 一刀切 ' ,那么对那些持续亏损、现金流不足、融资能力又一般的新势力们,恐怕将是一场灾难。 "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气温在升高,车圈的火药味也没降温。六月,一场由账期引发的"反内卷热浪"正在席卷汽车江湖。 周二 晚上,广汽、一汽、东风三家国企及赛力斯率先发声,承诺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 天。紧随其后,吉利、长安接力响应。 昨日凌晨一点,中国第一大车企比亚迪发文称,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图源:比亚迪官微 随后,北汽、上汽、长城、奇瑞等传统车企以及小米、小鹏、零跑等造车新势力纷纷跟进。 就这样,一场由头部车企发起的"账期革命"迅速蔓延,在产业链上空缓缓荡起涟漪,一点点渗入旧有的游戏规则。 口水战 本质而言,此番密集表态,时机微妙,似乎是对近期车企内卷加剧的回应。 五月底,比亚迪宣布了年内第三次大规模价格调整,王朝网、海洋网共计22款智驾版车型最高降幅达5.3万元,创下其智驾车型价格新低。 随后,奇瑞、上汽通用等约10个车企跟进,混战拉开帷幕,引发新一轮车企价格战恐慌。 对此,工信部、汽车工业协会等纷纷发文批评此番降价,车企之间也不再保 ...
汽车业“反内卷”进行时 | 承兑汇票、拖延验收,“60天”账期能否治本
北京商报· 2025-06-12 00:13
车企60天账期承诺与供应商担忧 - 17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账期控制在60天内 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模糊支付方式、账期起算时间不明等问题 供应商担忧"治标不治本" [2] - 供应商普遍面临投资规模大、账期拖延导致的借贷经营问题 高负债率和资金成本使其现金流安全性脆弱 [3] - 60天账期承诺未明确是否包含票据承兑时间 目前过半供应商仍面临"账期+承兑汇票"支付方式 其中商业承兑汇票存在兑付风险 [4] 承兑汇票问题与供应链金融 - 承兑汇票通常需6个月才能兑现 形成"承兑等待期" 仅北汽和上汽明确承诺取消商业承兑汇票 [4] - 比亚迪通过"迪链"金融平台结算 兑付周期为6个月 凭证无法在二级供应商间流通 类似供应链金融平台在车企中普遍存在 [5] - 供应链金融对比亚迪等应付账款多的车企影响有限 但对资金链紧张的车企形成压力 [5] 账期计算规则争议 - 供应商质疑账期起始时间计算方式 合同通常规定以开票日期为准 但开票前需经历产品核验、多部门审核等流程 可能拖延1-2个月 [6] - 车企可能通过验收环节的"潜规则"人为延长账期 如故意设置验收障碍或单据问题 [6]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供应商问题将影响整车质量 主机厂需正视账期压力以保障产业链稳定 [7] 政策法规与行业自律建议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规定付款期限应自交付或验收合格之日起60天内 不得利用非现金支付变相延长账期 [8][9][10] - 法律专家建议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范 将法规条款转化为可操作细则 并对违规企业建立提醒和反馈机制 [10] - 行业协会可协调各方利益 推动落实付款期限和验收标准的透明化 [10]
账期从170天降到60天,车企迎资金“大考”?
第一财经· 2025-06-11 23:58
车企应付账款现状 - 17家头部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目前国内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70天,远高于承诺标准 [1] - 北汽蓝谷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最长达248天,小鹏汽车233天,长安汽车超过200天,"蔚小理"均超过160天 [1] - 广汽集团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最低为108天,比亚迪和吉利控股均为127天 [1] - 12家车企应付账款累计规模超1.1万亿元,比亚迪2440亿元、上汽2411亿元、吉利1824亿元位列前三 [1] - 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平均超40%,11家车企超30%,奇瑞、长安、赛力斯、蔚来、北汽蓝谷达50%左右 [1] 长账期对产业链影响 - 长账期显著改善整车厂经营性现金流,减少外部融资依赖,相当于获得无息或低息融资 [2] - 车企通过延迟支付将资金风险转嫁给供应商,供应商被拖欠货款但不敢断供 [2] - 汽车行业极致降本要求上游钢铁企业降价超10%,汽车板已基本无毛利 [3] - 部分车企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延迟数月支付货款,将融资压力转嫁给供应商 [3] 60天账期承诺影响 - 新政策将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但会加大车企现金流压力 [3] - 对比亚迪、吉利等应付账款多、账期长的车企影响有限,但对资金链紧张车企构成挑战 [3] 车企财务状况分析 - 汽车行业2024年平均资产负债率66.32%,高于大部分制造业 [4] - 蔚来资产负债率87.45%,赛力斯87.38%,北汽蓝谷75.33%,比亚迪74.64% [4] - 新能源转型投入大但收益未达预期是负债率高企主因,造车新势力普遍依赖外部融资 [4] - 赛力斯经多年亏损后2024年开始盈利,蔚来仍处于烧钱阶段导致负债率偏高 [4]
何小鹏:“60天账期承诺”不光要做,而且要快点做到
第一财经· 2025-06-11 22:53
6月11日晚间,小鹏G7首秀发布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回应"60天内向供应商支付 账期"时表示,小鹏在去年上半年的支付账期比较长,但在去年下半年已经大幅度缩短,且在今年一 季度进一步大幅度缩短,所以"支付账期在60天内"跟小鹏的方向是一致的。他还谈到:"此次有17 家车企都宣布了支付账期60天内,对整个行业是明显的利好,对用户也是利好。所以我是非常期待 这个事情能够在未来做到,大家不光要做,而且要快点做到。" ...
业界担忧“60天账期承诺”可操作空间大,车企如何履约仍需细化
第一财经· 2025-06-11 22:03
行业动态 - 17家头部自主品牌车企联合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旨在解决供应商账款被拖长的困局 [1] - 行业存在对60天账期承诺能否落实的疑虑,包括账期计算起点(交货日/验收日/开票日)和结算方式(现金/非现金)不明确 [1] - 近三年国内汽车价格战导致整车厂频繁倒逼上游供应商降价并延长支付账期 [1] 供应链问题 - 供货付款流程包含交付、验收、开票、支付四个环节,车企可通过延长交付或验收时间变相拖延账期 [1] - 部分车企采用承兑汇票结算,供应商需等待数月才能兑现,可能被迫通过私下交易票据维持现金流 [1] - 行业分析指出,仅承诺60天账期不足,需明确交付-验收-开票-支付全流程时间节点以防止腐败和变相拖延 [2] 车企表态与执行 - 比亚迪董秘称行业中存在账期超过200天的车企,暗示其账期相对合理 [2] - 多数车企的"60天账期承诺"仅简单提及,未公布具体执行细则,仅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明确拒绝使用商业承兑汇票 [2] - 车企表示后续将内部明确各环节执行标准,但不会对外公示 [2] 财务影响 - 延长供应商账期对车企相当于获得"免息贷款",可规避银行利息并将财务成本转移至供应链 [2] - 供应商可能需支付额外费用加速验收以获取货款,加剧资金压力 [1]
从“60天账期”改革透视整零信任重塑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6-11 21: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内主流自主车企和新势力企业响应新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承诺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统一压缩至不超过60天,迈出“60天账期”改革第一步,旨在缓解超长账期对供应链资金链的挤压[1][7] - “60天账期”改革有诸多好处,如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优化整车厂预算管理、强化互信驱动创新,但落地实施面临多重考验,需各方协同发力才能实现“软着陆”并持续发挥效用[2][3][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6月10 - 11日,国内主流自主车企和新势力企业响应6月1日生效的新版条例,承诺将供应商付款账期压缩至不超过60天,以缓解行业平均182天超长账期对供应链资金链的挤压[1][7] 点评 “60天账期”的好处 - 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使其可将更多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质量改进,提升供应链竞争力[2][11] - 优化整车厂预算管理,可有效规划财务预算与运营节奏,减少信用风险与法律纠纷,推动内部管理升级,提升采购至付款全流程效率[2][11] - 强化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互信,促进协同合作与技术共享,使行业摆脱恶性价格竞争,以质量和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助推汽车产业由“大”向“强”迈进[2][11] 尚需面对的挑战 - 多数国内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超127天,“商承 + 银承”支付模式使实际回款周期最长达8个月,“寄售制”库存可能锁死供应商资金[3][11] - 全面推进流程优化和数字化转型需投入大量人力、技术和系统建设成本,部分中小车企可能因内部推动力不足而中途止步[3][11] - 行业信用与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评级与惩戒体系,违规成本低,难以倒逼企业自觉履行付款承诺[3][11] - 供应商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验收、结算、开票等环节存在人为延迟空间,实质执行效果堪忧[3][11] - 政府与行业协会监管需与司法执行形成合力,确保逾期利息和处罚迅速落地,否则相关条款可能沦为“空文”[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