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定档9月8日!敬请期待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北京证券交易所出品的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
期货日报网· 2025-09-07 11:28
核心观点 - 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定档2025年9月8日上线 聚焦资本市场反腐败斗争与监管博弈 展现监管机构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决心 [1][2][3] 剧情内容 - 剧情以资本市场真实案例为蓝本 围绕市场监管部副总监林见蹊与前上司王齐路的正邪博弈展开 涉及股价操纵与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2] - 剧中揭露上市公司实控人高穹光联手王齐路规避监管套现 而林见蹊在纪检办支持下追踪异常交易 逐步揭露更大阴谋 [2] - 短剧通过人性博弈与利益诱惑的呈现 展现监管干部坚守底线、坚韧不屈的正面形象 [2][3] 制作与阵容 - 该剧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与北京证券交易所联合出品 采用微短剧形式在优酷、红果、抖音等平台播出 [1] - 导演为葛文喆 主演包括陈龙(饰王齐路)、牟星(饰林见蹊)、刘冬沁等实力派演员 演员阵容强大且具备市场号召力 [2][3] - 剧情通过专业手法与环环相扣的悬念设计 旨在引发观众及从业者对廉洁与责任的思考 [3] 行业背景 - 中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近年来热度持续攀升 频繁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1] - 金融监管机构持续加强行业监管 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同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与"五要五不"金融文化建设 [1]
陈龙牟星刘冬沁主演,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定档9月8日!
天天基金网· 2025-09-05 19:11
核心观点 - 金融反腐微短剧《K线成长记》定档2025年9月8日上线 聚焦资本市场真实案例 揭露金融腐败黑幕 展现监管与腐败势力的正邪博弈 [1][3][6][9][13] 制作与出品信息 -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与北京证券交易所联合出品 华策影视和凡酷文化共同制作 [1] - 采用微短剧形式 通过真实案例和专业手法展现监管博弈与反腐斗争 [13] 剧情内容 - 主线围绕阳光交易所市场监管部副总监林见蹊与前上司王齐路的正邪对抗 王齐路联手上市公司实控人操纵股价和财务造假 企图规避监管套现 [6] - 林见蹊在纪检办支持下追踪异常交易 调查过程中揭露更大阴谋 [6] - 剧中监管手段源于实际操作 旨在警示金融从业者并彰显监管力量 [9] 演员阵容 - 由陈龙、牟星领衔主演 刘冬沁特别出演 王莹、智泓、孟天兰主演 [3][11] - 陈龙曾出演《琅琊榜》《猎场》《繁花》 牟星参演《非常警察》《镜·双城》 刘冬沁凭借《以爱为营》《爱很美味》等剧人气飙升 [11] 行业背景与意义 - 中国股市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金融监管机构持续加强行业监管 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投资者权益 [13] - 短剧结合当前金融领域反腐败斗争 弘扬"五要五不要"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展现监管铁军的坚守与韧性 [13] - 通过人性与利益的博弈揭露资本市场"众生相" 引发对廉洁与责任的思考 [11][13]
汇顶科技总裁柳玉平上任5个月被立案 敲响科技企业合规警钟
犀牛财经· 2025-09-02 21:15
半导体行业战略地位与资本动态 - 半导体产业战略价值飙升,AI算力需求激增,国产替代浪潮推动其成为经济转型核心引擎 [2] - 政策和资本合力下,半导体板块吸引海量资金涌入,寒武纪股价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单价最贵股票 [2] - 巨额资金涌入技术壁垒高、信息不对称强的半导体领域,导致行业违规现象频发 [2] 汇顶科技总裁内幕交易事件 - 汇顶科技总裁柳玉平因涉嫌内幕交易于8月22日被证监会立案,上任仅5个月 [3][4] - 柳玉平为公司效力二十年的元老级人物,曾任研发工程师、副总裁等职,2022年5月离开后于今年3月21日回归任总裁 [3] - 其曾参与高管增持计划(总金额4000万至6000万元),市场猜测其可能利用内幕信息提前布局或知悉半年报业绩利好 [4][6] 汇顶科技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51亿元,同比下降0.2% [5] - 归母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35.74%,拟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5元 [5] 闻泰科技信披违规事件 - 闻泰科技控股股东闻天下及实控人张学政因未披露一致行动关系、信披违规于2024年6月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8] - "茅惠英"账户由傅丽娜控制,2017年买入闻泰科技4300万股(2019年全部卖出),闻天下帮助融资购买股票,张学政与傅丽娜存在经济利益关系 [8] - 导致闻泰科技2017-2019年年报存在重大遗漏,闻天下、张学政、傅丽娜被责令改正并分别罚款500万元,张学政另被罚款300万元 [8] 闻泰科技控制权变更与管理层变动 - 茅惠英2015年斥资7.5亿元取得中茵股份7.03%股权,为张学政入主铺平道路,但公司曾公告称其与各方无关联关系 [9][10] - 2025年1月张学政退居幕后,其姐张秋红接任董事长兼总裁,6月因出售ODM业务聚焦半导体引发董事会变动 [10] - 7月张秋红、董波涛、谢国声、高雨等多名高管因工作变动辞任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10] 行业监管趋势与市场影响 - 尽管企业强调案件不影响日常运营,但核心决策者行为对投资者信心构成潜在冲击 [11] - 监管层对内幕交易和信息披露违规的追责态度不断加强,触及信息透明和合规治理红线 [11] - 在注册制深化改革背景下,监管趋严传递明确信号 [11]
坚持立体化追责 杜绝“一退了之”
金融时报· 2025-08-27 09:44
证券监管处罚案例 - 福建证监局对*ST紫天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及未按时披露2024年年报行为处以合计罚款超3000万元 [1] - *ST紫天连续两年财务造假 2022年虚增收入7.78亿元(占当期营收44.59%) 虚增利润8528.84万元(占利润总额35.99%) [1] - 2023年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营收78.63%) 公司及管理层12人共被罚2770万元 [2] - 原董事长姚小欣与财务总监李想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 - 公司因阻碍监管执法遭行政处罚 核心管理层及中介机构系统性对抗检查 [3] - 深交所拟终止*ST紫天股票上市交易 [3] 资金占用与财务违规 - 华扬联众因未披露实控人苏同非经营性资金占用1.8153亿元被处罚 [5]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及第三方公司向实控人提供资金 相关定期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5] - 少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导致2021-2022年报虚增利润(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6.72%和10.31%) [5] - 公司被处以500万元罚款 实控人苏同被罚750万元 原高管郭建军被罚200万元 [5] - 截至2023年底被占用资金已全部收回 [6] 退市公司追责机制 - 已退市的泰禾集团因信披违规被福建证监局处以600万元罚款 相关人员合计罚款1740万元 [7] - 公司未披露2020-2022年期间13起重大诉讼 导致三年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7] - 董事长黄其森因涉嫌违法被实施留置措施 [7] - 退市不免除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投资者保护持续有效 [8] 监管执法特征 - 监管部门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追责 重点追究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责任 [1] - 通过处罚决策者和执行者强化震慑效应 体现打击财务造假与阻碍执法行为的决心 [3]
证监会,重拳出击!
上海证券报· 2025-08-23 11:25
中国证监会处罚行动 - 中国证监会于8月22日对多家资本市场违法违规公司采取严厉处罚措施 包括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误导性陈述、实控人违规占资及退市公司追责等行为 [1] - 监管行动传递严监严管、顶格处罚及市场禁入等"零容忍"信号 旨在强化市场威慑力 [1] *ST紫天财务造假案 - *ST紫天连续两年虚增收入24.99亿元 三份财务报告存在造假行为 [1][2] - 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收入7.7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44.59%)和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1] - 2023年半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2.08亿元(占14.56%)和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2] - 2023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78.63%)因收入确认方法违规 [2] - 公司及相关人员合计被罚3840万元 包括原董事长及财务总监被终身市场禁入 [2] - 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被深交所拟终止上市 并面临刑事立案及投资者民事诉讼 [3] *ST汇科信息披露违规 - *ST汇科在2024年度业绩预告中未披露扣除后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的关键退市风险信息 [5] - 公司将未实际履行的903.74万元订单计入收入 导致业绩预告存在误导性陈述 [5] - 公司被处以200万元罚款 高管被罚100万-150万元 [5] 华扬联众资金占用及财务虚假 - 公司前实控人苏同非经营性资金占用1.8153亿元 未在5份定期报告中披露 [6][7] - 资金占用发生额占2021年半年报净资产10.02%和年报7.84% 余额占净资产最高达12.07%(2023年半年报) [7] - 2021年及2022年年报因少计提坏账分别虚增利润1732.96万元(占利润总额6.72%)和6939.31万元(占10.31%) [8] - 公司被罚500万元 苏同被罚750万元 股票于8月26日起被实施ST警示 [6][8] - 公司需满足行政处罚满12个月及财务报告追溯重述条件方可申请撤销ST [10] 泰禾集团信息披露违规 - 公司未及时披露23起重大诉讼 标的额合计158.65亿元(2020-2021年13起96.74亿元占净资产48.21% 2021-2022年10起61.91亿元占41.84%) [15] - 22起诉讼迟至2025年2月6日才披露 滞后最长超4年 [15] - 2020-2022年年报存在重大遗漏 未包含上述诉讼 [16] - 公司被罚600万元 高管合计被罚1140万元 总处罚1740万元 [11] - 董事长黄其森被实施留置措施 公司存在资产冻结及运营不确定性 [12][18] 美尚生态退市后追责 - 公司未将持股95.12%的昌宁柯卡纳入合并报表 导致2020-2022年年报虚假记载 [19][20] - 2020年多记利润8757.17万元(占利润总额1041.29%)和净资产3718.25万元 [20] - 2021年多记利润4752.13万元(占利润绝对值3.86%)和净资产7760.07万元 [20] - 2022年多记利润4092.80万元(占利润绝对值6.09%)和净资产1.12亿元 [20] - 未及时披露2022年涉案4.71亿元(占净资产33.88%)的重大诉讼 [20] - 公司被罚900万元 时任董事长王迎燕被罚250万元 [21]
证监会年中工作会议系列解读: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上海证券报· 2025-07-30 07:16
监管政策方向 - 中国证监会部署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与监管重点任务,提出"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强调"打大、打恶、打重点",同时要求"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效" [1] - 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管协同,提高科技监管能力,整合监管资源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违法行为 [3] - 监管执法需平衡打击违法与保护市场活力,避免"一刀切",为正常经营管理和创新预留空间 [4] 执法成效与机制 - 近年来证监会执法力度持续加大,行政处罚金额屡创新高,刑事责任追究加强,如康美药业案主犯被判12年 [2] - 立体追责体系形成,包括强化行政执法、衔接刑事司法、推动民事赔偿,集体诉讼制度落地扩大赔偿覆盖面 [2] - 科技监管成为突破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监测网络,智能分析交易数据识别异常模式 [4] 监管协同与科技应用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优化司法与监管协作机制,强化联动 [3] - 地方监管机构实践科技监管,如北京证监局召开专题会部署专项排查整改,督促机构强化网络安全主体责任 [3] 市场影响与预期 - 严监管有利于维护市场"三公"原则,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2] - 严监管与激活力不矛盾,有利于优质主体被认可,引导市场向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转变 [4] - 未来监管将紧扣"市场要稳、监管要严、功能要强、队伍要过硬",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5]
证监会对多家上市公司集中立案,监管风暴再次剑指市场乱象
搜狐财经· 2025-07-28 16:32
资本市场严监管信号 - 监管覆盖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类型,包括转型企业、行业龙头和退市边缘公司,靶向性特征显著 [1] - 集中立案触及市场普遍存在的合规痛点,反映监管趋严态势 [1] *ST沐邦案例 - 公司前身为邦宝益智,2021年转型光伏行业,主营光伏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研发生产 [3] - 2024年净利润为负且扣除无关收入后营收仅2.77亿元,低于主板退市红线3亿元 [3] - 存在重大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涉及营业收入、利润等核心指标系统性失真 [3] - 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余额4605.63万元,其他关联方占用3526.25万元 [3] 瑞贝卡案例 - 全球假发制品行业领军企业,产品远销美欧非 [4] - 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具体原因未披露 [4] - 2024年净利润亏损1.18亿元,未按规定披露业绩预告 [5] - 存在未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往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等多项违规 [6] *ST万方案例 - 公司1996年上市,曾涉足农业、军工、土地开发、医疗信息化等多领域 [7] - 控股股东18.7%股权被司法冻结且将拍卖,控制权可能变更 [7] - 在股权拍卖进程、潜在受让方背景等关键信息披露上不及时、不充分 [7] 监管政策与市场影响 - 2024年新"国九条"明确加大退市力度,细化四类退市标准 [8] - 2024年证监会办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128起,罚没金额51.37亿元 [8] - 2025年因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企业已达9家 [8] - 监管常态化、透明化将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导资源向合规企业集中 [10]
每经热评︱ST东时实控人操纵市场获刑 强化刑事追责震慑违法行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3 20:50
案件判决与监管动态 - ST东时实控人徐雄因操纵证券市场罪一审被判有期徒刑6年6个月并处罚金1 7亿元 这是2025年以来A股市场第三起因操纵证券市场罪作出的刑事判决 [1] - 2025年1月金运激光实控人梁伟因同类罪名一审被判4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200万元 4月卓翼科技实控人夏传武一审获刑7年并处罚金4500万元 [1] - ST起步及相关人员因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 违规披露信息罪被丽水市检察院提起公诉 甬金股份实控人因内幕交易罪被采取取保候审 瑞斯康达董事长因违规披露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 监管政策导向 - 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通过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双重高压形成新常态 [2] - 打击重点包括操纵股价 虚假披露等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与公信力 [2] - 监管行动加速清理违法主体 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为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2] 市场影响与治理成效 - 密集案件处理形成强大警示效应 消除违法者侥幸心理 推动市场规则重塑 [3] - 监管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 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规范性 [3] - A股监管进入"行政+刑事"并重阶段 对投资者构成长期利好 [3]
打击财务造假 彰显呵护资本市场决心
期货日报网· 2025-07-04 07:43
公司违规行为 - 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相关董监高等造假责任人依法严惩 [1] - 2018年至2022年,公司通过虚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销售等业务、虚假出售资产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相关年度报告等存在虚假记载 [1] 财务造假影响 - 财务造假严重破坏市场的公平性与透明度,误导投资者在对公司财务风险浑然不觉时将资金投入其中,造成投资者重大损失 [1] - 造假公司通过伪造财务数据扭曲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在信息不对称下误导投资者 [1] - 造假公司在财务"美颜滤镜"加持下吸引大量资金,使得真正优质企业得不到应有资源支持,干扰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2] - 长期财务造假将降低整个市场效率,阻碍经济发展 [2] 监管措施 - 监管层持续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力度,深挖"造假链条",全方位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 通过罚单开出和典型案例曝光,使造假者付出惨重代价,传递打击财务造假的坚定信号 [2] - 监管部门应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3] - 企业要坚守诚信底线,规范财务管理,守法经营 [3] - 中介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监督作用 [3] - 投资者要提高风险意识,增强识别造假能力 [3]
监管靶向治理违法违规行为 资本市场主体合规意识显著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7-04 00:07
监管成效与市场净化 - 2025年上半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累计针对160家A股上市公司的258起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涉事公司数量同比下降70.26%,违法违规行为下降60.91% [1] - 市场主体合规意识显著提升,市场生态持续净化,监管通过靶向治理重点打击财务造假、信披违规、短线交易、资金占用等行为 [1] -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精准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强化了市场监督力度,提升规则执行效果,减少违规操作空间,推动市场规范化水平提高 [1] 信息披露违规问题 -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占比达39.15%(101起/258起),稳居违法违规类型首位,违规情形包括定期报告数据失真、延迟披露、重大事项未及时披露及关联交易隐瞒等 [2] - 个别公司存在长期系统性披露违规,如上交所1月27日通报批评某上市公司连续多年未履行关联交易审议程序及披露义务 [2] - 律师朱奕奕指出信披违规导致投资者评估依据失真,加剧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透明度并扰乱公平秩序 [2] 监管措施与整改问题 - 监管针对"拖延整改"问题采取行动,如上交所2月对2家上市公司采取措施,其中1家经多次督促才披露澄清公告,另1家未完成资金占用整改;4月对某公司公开谴责其未如实披露资金占用情况 [3] - 田利辉建议未来需强化法规建设、利用技术实时监测信披、加强管理层培训以解决信披顽疾 [3] - 监管部门坚持"零容忍",通过完善法规、强化执法及提升透明度应对市场治理复杂性 [3] 监管精准度与打击重点 - 上半年监管措施包括116份监管工作函、21份监管警示、59份通报批评、49份公开谴责及13份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董监高的纪律处分 [4] - 13份董监高纪律处分均指向财务报告虚假记载,体现对财务造假"露头就打、打则从严"的零容忍态度 [4] - 证监会强调"追首恶"与"打帮凶"并举,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全面惩处造假利益链 [4] 风险防范与市场影响 - 监管部门通过"抓早抓小"防范风险升级,如深交所1月10日针对某公司股东大会程序瑕疵(股东核验不到位、监票流程不规范)及时采取措施 [5] - 律师朱奕奕认为精准监管增加违法成本,维护市场秩序稳定性,提高透明度并增强投资者信心,长远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