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目标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再易通”再生资源交易开市
搜狐财经· 2025-06-17 06:04
全国首个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再易通"正式开市 - 全国首个由国家备案交易场所搭建的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再易通"正式开市 上线首笔成交废塑料22.965吨 成交金额86519.75元 经测算可减少CO2排放29.85吨 [1] - 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支撑 构建"5+2+1"服务体系 引领再生资源行业进入"数字化流通+绿色价值转化"新时代 [1] - 2024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4.01亿吨 回收总额达1.34万亿元 [4] 平台创新特点 - 首创再生资源与企业碳账户联动模式 解决传统交易"信息孤岛、非标定价、信任缺失"三大痛点 [4] - 建立"5+5"全流程管控体系 实现交易全流程线上留痕 确保透明与规范 [5] - 推出"双冻结"安全交易机制 最快可实现"T+0"交收 大幅缩短交易周期 [5] - 采用"蜀信链"区块链技术 实现全链路溯源 提升行业信誉度 [5] 平台服务模式 - 推行"零门槛"政策 用户可免费注册账户和发布供需信息 仅按交易额收取服务费 [6] - 整合5大核心功能、2项配套服务和1套交易系统 形成西部首个再生资源一站式交易枢纽 [5] - 叠加供应链金融服务 直接降低中小企业交易成本 [6] 行业影响与发展规划 - 平台促进再生资源高效流通与利用 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减少原生资源开采 降低碳排放 [4] - 未来将持续优化升级 拓展业务领域 加强与产业链各方合作 [6] - 致力于打造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再生资源交易平台 引领行业绿色变革 [6]
新能源量质齐升有支撑
经济日报· 2025-06-17 06:04
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 - 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创历史新高,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六成以上,预计全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新增2.8亿千瓦 [1] - 2024年风电累计装机达5.2亿千瓦,光伏累计装机达8.9亿千瓦,全球最高海拔光伏项目、最大"渔光互补"项目投产 [2] - 中国贡献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领域投资的三分之一,为20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产品,境外水电、风电、光伏项目签约金额合计达380亿美元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2024年陆上风电最大下线单机容量提升至15兆瓦,海上风电最大下线单机容量达26兆瓦 [2] - 光伏晶硅电池转化效率显著提升,光热发电成本下降,储能技术加速迭代 [2] - 构网型新能源、大容量储能、氢能耦合等技术将增强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6] 市场化交易与电力系统调节 - 2024年绿电绿证交易电量44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4%,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47% [3] - 全国首次分布式新能源保安全促消纳市场化交易在浙江省嘉兴市尖山新区试点,出清容量10兆瓦并全部执行 [2] - 从2024年6月1日起,新投产新能源发电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市交易,电价由市场决定 [6] 水电发展现状与规划 - 2024年常规水电累计装机3.77亿千瓦,占电力系统11.3%,发电量1.3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13.7% [4] - 水电在清洁电力供应中占比接近40%,是电力系统重要的支撑调节电源 [4] - 将加快推进重大水电基地和龙头水库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优质中型水电开发 [4] 抽水蓄能发展 - 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 [5] - 抽水蓄能电站调节能力更强,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撑 [5] - 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抽水蓄能工程造价水平 [5] 新能源发展驱动因素 - 新能源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技术驱动" [7] -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将长期增长,新能源仍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抓手 [6] - 国家持续推进"沙戈荒"基地、海上风电、水风光一体化等重大工程项目 [6]
运达股份(300772) - 300772运达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6
2025-06-16 19:38
业务规模与增长 - 预计2025年国内风电装机规模保持增长,公司装机规模也将因海外业务拓展而增长 [1] - 2024年公司海外中标容量同比增长超100%,连续两年翻倍增长 [2] 盈利能力改善 - 通过风电机组产品关键参数迭代优化、LAC系统降载、桨叶优化统型、超高扭矩密度齿轮箱应用等新技术应用和设计优化,提高主力机组成本竞争力 [1] - 基于设备运营数据,将研发和设计延伸到部分核心部件,从核心零部件自研入手提升公司毛利率 [1] 海上风电业务规划 - 在大连太平湾、温州洞头投资建设海上风电总装基地,形成“一南一北”布局 [2] - 发挥浙江省内资源和省属国企优势,实施谋划一批近、远海风电项目 [2] - 积极布局沿海省份市场,特别是深远海市场 [2] 海外业务情况 - 中国陆上风电技术和供应链保障能力世界一流,成本优势明显,国际竞争力增强,未来全球很多区域中国风电机组占比将提升 [2] - 公司在中东、北非等市场实现突破,首次获取项目订单,未来将加速全球战略布局,加大海外新业主开拓力度 [2] 业务发展驱动因素 - 政策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 [2] - 技术进步提升风电在新能源中的战略地位 [2] - 海上海外市场快速扩展 [2] - 公司行业认可度和市场份额提升 [2] - 公司其他业务板块增长 [2]
以伊战火熔断全球天青石!“亚洲锶王”崛起,或现十倍牛股基因!
搜狐财经· 2025-06-16 19:08
伊朗港口爆炸事件影响 - 伊朗阿巴斯港爆炸导致全球55%非石油货物进出口枢纽停运 直接影响中国70%高品位天青石进口 [1] - 事件引发全球天青石供应链断裂 碳酸锶原料供应危机加剧 [1][3] 天青石产业现状 - 全球66%碳酸锶生产依赖天青石 该材料是新能源汽车永磁电机 5G陶瓷滤波器 军工红外导弹的核心原料 [3] - 全球天青石储量超3亿吨 但高品位矿源(85%+)仅占15% 中国主力矿山品位仅35%-60% [3] - 天青石被赋予新能源材料属性 是清洁能源制氢的关键催化剂 [3] 全球供应危机 - 伊朗断供导致中国进口量归零 国内碳酸锶厂商库存告急 部分中小厂商停产待料 [3] - 墨西哥Kandelium工厂火灾致4万吨产能停摆 占全球供应量12% [3] - 西班牙环保审查致主要矿山减产30% 欧盟供应紧张加剧 [4] - 全球天青石供应量环比锐减42% 中国港口库存降至2019年以来最低 [4] 产业链连锁反应 上游 - 碳酸锶价格突破1.6万元/吨 较2024年翻倍 若伊朗停运超3个月或冲击3万元/吨 [6] - 国内低品位矿开采成本高 杂质含量超标 无法满足高端磁材需求 [6] 中游 - 龙头企业面临原料短缺 形成"有价无货"局面 [7] - 高端碳酸锶生产技术68%曾依赖进口 当前危机倒逼国产技术加速迭代 部分企业已实现99.9%纯度量产 [7] 下游 - 磁性材料涨价致新能源汽车电机成本压力骤增 部分车企被迫上调售价 [8] - 5G手机陶瓷后盖 AR眼镜光学元件等高端产品面临供应风险 头部厂商启动战略储备 [9] - 中国天青石年需求20万吨与16万吨有效产能的缺口 叠加伊朗断供 或催生行业整合 [9] 相关企业 - 金瑞矿业覆盖天青石开采到高端锶盐全产业链 [11] - 某未具名企业现有碳酸锶产能3万吨/年 全球市场份额15%-20% 国内市占率超30% 天青石自给率100% 已切入三星 LG供应链 [12][13]
“引擎”轰鸣!成都经开区汽车“军团”全力冲刺“双过半”
新浪财经· 2025-06-16 16:08
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现状 - 成都经开区汽车企业正全力冲刺"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生产线满负荷运转 为全年目标奠定基础 [1][3] - 领克汽车成都工厂采用双班生产模式 日整车产量超1000台 产品涵盖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型 [3] 领克汽车成都工厂表现 - 领克汽车自2020年投产以来持续壮大 已导入领克06EM-P、领克Z20、极氪X、吉利星愿等多款热门车型 [5] - 领克Z20纯电SUV上市两个月交付量破万台 吉利星愿多次成为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冠军 [5] - 2024年1-5月产量达10.23万辆(同比+181.46%) 产值84.48亿元(同比+165.62%) [7] - 预计2024年上半年产量13万台 产值超100亿元 全年目标产量翻番至20万台 产值180亿元 [7] 其他整车企业动态 -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生产线每分钟下线一辆新车 主要生产速腾和捷达系列 2024年将推出捷达全新SUV 2025年推出首款纯电车 [9] - 一汽丰田成都公司2025年定为"高产大干年" 全新亚洲龙一季度增产1331台(同比+219%) 二季度单台生产节拍加快17% [11] - 沃尔沃成都基地第100万辆整车下线 工厂正进行电动化改造 将推出多款高端新能源车型 [11] 成都经开区整体数据 - 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神龙、沃尔沃、领克等整车企业 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 [13] - 2025年1-4月整车产量26.71万辆(同比+29.29%) 产值286.77亿元(同比+23.84%) 其中新能源车产量7.57万辆(同比+450.49%) [13] 行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企业加速导入新能源车型 推动区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9][11]
“共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绿色交易所与环球绿色合作编制国家方法学
合作背景与核心内容 - 深圳绿交所与环球绿色签署国家碳排放权方法学编制研究合作协议 聚焦能源 农业 建筑及燃料飞逸性排放四大领域 [1] - 合作旨在为中国碳市场机制创新与行业低碳转型提供科学支撑 [1] - 方法学作为碳市场基础规则 通过技术创新与行业协同推动碳资产价值释放 [3] 方法学应用的经济影响 - 能源领域方法学应用在全球带动超过数十万亿元产业增值 [3] - 欧盟碳市场农业减排方法学推动相关技术研发及服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3] - 建筑领域方法学预计激活国内绿色建材 智能建造等产业链 潜在市场规模或达万亿元 [3] - 燃料飞逸性排放方法学有望撬动超万亿元低碳技术市场 [3] 合作具体内容 - 组建专业团队完成多项《国家方法学》及配套《编制说明》 [4] - 方法学编订覆盖四大类别下12个细分行业 包括汽车工业 电池工业 建筑工业 能源工业 光伏工业 BIPV 风力发电 水力发电 甲烷及甲醛工业 氢工业 农地 草原等 [4] - 项目聚焦数据调研 模型构建及行业适配性研究 提供可复制减排路径 [4] 战略意义 - 合作标志着碳信用开发与低碳技术领域的深度融合 [4] - 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4] - 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3]
弘正储能创始人、董事长封安华:找准储能行业差异化突围之道
中国能源网· 2025-06-16 11:04
储能行业发展机遇 - 储能行业正经历从功能化设备向智慧化平台跃迁的技术变革,数字化能力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3][4] - "136号文"政策推动储能行业进入市场驱动新阶段,电力现货市场与虚拟电厂机制成熟将带来工商业储能认知拐点[3] - 行业终极形态将是虚拟电厂与电力交易的深度融合,需与电网深度交互实现电力系统调节价值[3] 弘正储能战略定位 - 选择差异化路径深耕工商业储能赛道,避开与头部企业在大型储能市场的资金资源竞争[2] - 聚焦项目分散、定制化要求高的工商业场景,以灵活性和数字化服务能力构建护城河[2] - 战略定力获市场验证,2025年3月以价格策略实现两天内斩获近3亿元订单[5] 数字化技术布局 - 研发投入占比超50%,超半数人员专注研发创新,形成AI算法、智能运维、电池安全诊断三大数字化产品体系[4] - 电力交易决策智能体实现电价精准预测与动态策略优化,新一代COSMOS 2.0平台融合智能运维与精准调控[4] - 构建"云边端协同+AI决策中枢"的"储无忧"产品,覆盖峰谷价差/辅助服务/电力现货/虚拟电厂等多维收益场景[5] 全球化战略实施 - 从泛全球化转向区域深耕,选择欧洲国家作为出海起点,在捷克和东欧探索本地化合作与联合品牌模式[6] - 依托中国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势输出系统解决方案,而非单纯硬件供应[6][7] - 强调需具备对新能源发电、电网、用户及场景的系统性理解能力[6] 行业竞争逻辑 - 硬件趋同化背景下,软件与策略敏捷迭代能力成为价值创造新高地[5] - 工商业储能需打通硬件/软件/算法交易平台全系统,通过定制化方案创造客户价值[2] - 行业"两头卷"现状下,企业需回归市场化竞争本源,强化产品能力与服务黏性[2]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面对石油资源枯竭,这座戈壁小城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新华社· 2025-06-16 10:45
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 - 玉门市从依赖石油化工的单一产业结构转向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煤化工、精细化工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石油化工工业产值占比从主导地位降至53% [3] - 新能源装机规模达628.4万千瓦,占全市电源装机的87%,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74.4亿千瓦时,占比超96% [2] - 煤化工产业链延伸显著,原煤通过深加工衍生出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精细化工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园区内36家规上企业形成循环经济模式 [2] 新能源产业发展与项目落地 - 玉门承接三批次国家"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建成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并启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超16% [2] - 玉门油田首个5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运后年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0万吨 [1] - 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101.65亿元,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15亿千瓦时,主体工程已同步开工 [7] 产业链集群与招商引资 -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吸引9家企业聚集,涵盖风机叶片、光伏玻璃等领域,2024年产值达20亿元 [2] - 风机叶片、轮毂、塔筒等关键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与周边县区协同打造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5] - 近3年谋划实施374个重大项目,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等5个"百亿级"产业链 [5] 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 - 审批时限压减95%以上,通过"一企一策"等措施解决企业难题,如协调天然气供应保障9亿元光伏玻璃生产线投产 [6] - 出台10多项人才政策,提供最高300万元企业创新奖励和30万元个人技术发明奖,吸引化工、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 [8] - 东部产业转移企业投入1.6亿元升级环保设备,产能提升30%,园区构建全流程排放监管闭环 [4] 工业遗产与文旅融合 - 玉门油田老一井等工业遗迹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研学游、工业文化体验游等产品 [9] - 以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为契机,活化利用工业遗迹,推动工业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 [9]
中国核建累建96台核电机组 前5月新签合同665亿增14.3%
长江商报· 2025-06-16 08:5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前5月累计实现新签合同665.06亿元,同比增长14.3% [1][2][3] - 2025年前5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19.22亿元,同比增长3.77% [1][2][3] - 已完成2025年全年营业收入目标的35.62%,新签合同额目标的40.11% [1][3]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35.41亿元,同比增长3.80%,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 [2] - 2024年净利润为20.64亿元,同比增长0.07%,连续两年超20亿元 [2] 订单与业务结构 - 截至2024年末累计新签项目数量达1026个,总金额1634.37亿元,在手订单总金额2777.91亿元 [2] - 工业与民用工程业务2024年新签合同额1082.93亿元,营业收入693.19亿元,覆盖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3] - 2025年目标为营业总收入1177亿元,新签合同额1658亿元 [2] 核电业务进展 - 截至2024年末已累计建设96台核电机组,即将迈向100台里程碑 [1][4] - 同时在建32台核电机组,包括漳州一二期、田湾四期等项目 [5] - 具备华龙一号、CAP1000等多种堆型建造技术,国内市场份额领先 [4] - 已具备同时建设超过40台核电机组的能力,建造能力持续提升 [1][5] 行业背景与项目突破 - 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待建核电机组共102台,总装机容量1.13亿千瓦,全球首位 [4] - 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和一号"、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建设 [5] - 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封顶、国内最大LNG一期项目投产等民用工程突破 [3] 投资者回报 - 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94元(含税),占净利润比例13.72% [5] - 已制定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回馈股东力度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 [5]
把绿色制造融入企业战略决策
经济日报· 2025-06-16 06:03
将绿色制造融入企业战略决策核心。建立由高层管理者直接领导的绿色制造推进机制,确保绿色理念从 战略层渗透到运营层。鼓励龙头企业探索将碳足迹、水足迹等环境影响评估融入产品研发全流程,实现 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方位绿色转型。构建系统化的绿色供应链协同体系,优先选择具备 绿色资质的供应商,推行绿色物流实践。支持领先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平台,形成全链条绿 色管理模式。此外,鼓励开展绿色制造知识培训,建立绿色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绿色意识和技能, 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尽管成绩斐然,但我国绿色制造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相关体系尚待完善,部分行业绿色工厂评价 标准缺乏,绿色供应链标准覆盖面有限;核心技术支撑能力不强,关键设备进口依赖度较高;企业发展 动力不足,绿色技术创新主动性较弱;绿色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区域推进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区制造业 绿色化水平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 未来,要多方着力,全面提升绿色制造发展水平。 构建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依托政府或行业协会,建立统一的绿色制造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对绿 色制造评价机构进行严格资质审查。构建涵盖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