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国资母基金来了
投资界· 2025-01-13 08:56
上海科创基金发展 - 上海科创三期基金目标规模60-80亿元,管理规模将跨越200亿元里程碑[6][7] - 基金由上海国际集团发起,成立于2017年,是全国首家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市场化母基金[10] - 成立8年管理规模140亿元,子基金80%资金投早投小,投资组合中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占比超90%[11] - 已投资90+支子基金,子基金管理总规模近2500亿元,投资企业25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13家、已上市企业149家(科创板71家)[11] - 重点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化及AI、先进制造、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累计投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相关企业超400家,金额226亿元[11] - 构建"一体两翼"产品矩阵:母基金为本体,S基金(15亿元)和直投基金(目标100亿元)为两翼[11]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布局 - 规模100亿元,由上海财政全额出资,期限15年(可延3年),采取"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12] - 子基金出资比例最高达50%,设回购让利机制,重点关注未来健康、信息、能源、空间、材料、制造六大产业[12] - 未来信息产业聚焦科学智能、大模型前沿、量子计算、具身智能、硅光等领域[12] - 2025年将落地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AI for Science、量子科技等项目[13] 上海国资整体动态 -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首批签约GP认缴67亿元,总规模250亿元(放大倍数3.73),启动第二批遴选[14] - 上海国投公司与浦东新区发布首期10亿元具身智能基金,与徐汇区发布首期10亿元大模型基金[14] - 截至2024年三季度,上海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发起/管理基金300+只,总认缴金额超6000亿元[14] - 2024年上海新增引导基金、母基金规模超900亿元,新增规模全国第一[14] - 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9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比重超43%,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15年全国第一[14]
2025,第一篇投资人万字分享
投资界· 2024-12-31 19:41
欢迎来到2025。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这是2025年的第一天。 2024年,创投行业依旧是洗牌与新生交织,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一个向上的拐点。 人来人往,身处河流中的每一位都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体会。 虽然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伟大的创新往往就诞生于周期低谷。 但是如何调整姿势,正在拷问着每一个置身其中的投资人。 也许越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越会好奇别人怎么做。为此,投资界联系数十位一线创投人,带来这份 中国创投最新观察与思考。 (注:以下分享不分先后,以姓名音序排列) 曹毅 源码资本 我们正在见证这一幕:AI正在重塑计算,从芯片、操作系统到应用都将发生系统性变革。 身处浪潮,我们应思考在变化中不变的是什么:对优秀商业模式的审美不能变,对好的创业者 的要求不能变,与时代和国家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不能变。 展望2025年,我们一方面会持续思考AI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则要脚踏实地, 用心体验眼前的具体的事物,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曹永刚 弘毅投资 过去一年,全球宏观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有周期性变化,以926政治局会议为起点,我国正式进 入"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模式,这标志着 ...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4-12-28 15:29
母基金动态 - 北京300亿诚通科创母基金签约,中国诚通基金投资板块规模超6500亿元 [2] - 三亚高质量发展产业母基金启动,定位百亿规模,由三亚发展控股联合招商局资本发起 [8] - 郑州航空港百亿产业母基金发布,首期50亿元,围绕"4+3+3"产业方向设立子基金 [15] - 北京经开区将设立100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二期,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未来产业 [6][7] - 中国人寿出资50亿元以S份额方式投资北京科创基金,该基金是全国首只硬科技政府母基金 [9] 国资基金创新 - 上海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国资基金考核办法,建立分层分类长周期评价体系,明确五种免责情形 [3] - 全国首支跨行政区产业基金签约,沪苏浙三地政府联合交通银行等共同出资组建 [11][12] - 湖北省文旅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聚焦文旅关联项目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10] - 云南计划构建500亿元以上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不低于1000亿元 [53] 产业专项基金 - 北京30亿元集成电路装备并购基金设立,北方华创等企业参与出资 [5] - 国投聚力联合杭实集团成立10亿元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打造杭州生物制造产业高地 [13] - 扬州航空航天产业母基金公示首支5亿元子基金,聚焦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领域 [43] - 苏州战新母基金出资两支10亿元子基金,分别聚焦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产业 [46][47] - 鼎晖与京东产发完成50亿元物流基础设施基金募集,布局大湾区、长三角物流园区 [41] 科创早期投资 - 武汉首支备案科创种子基金武创星火设立,规模2亿元,单个项目投资不超500万元 [14] - 深圳首支种子子基金完成备案,规模2亿元,存续期15年,首批投资4个硬科技项目 [40] - 安徽海源科转基金备案,规模3亿元,专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早小型科技企业 [18] - 东莞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发布,首期1亿元,支持高层次人才产业化项目 [34] - 香港大学创投基金获3.7亿港元承诺,支持港大相关初创企业发展 [26] 区域基金布局 - 泉州华侨许氏家族在香港成立家族办公室,拓展香港家办版图 [4] - 江西赣江新区10亿元江金新智产业基金备案,聚焦光电信息等省内重点产业 [25] - 湖州签约设立10亿元国君产投科创母基金,采用"子基金+直投"模式 [29] - 苏创太湖湾5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发布,聚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 [30] - 金华武义10亿元中金产融基金完成备案,重点布局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39] 前沿领域投资 - 科大讯飞等成立5亿元人工智能创投基金,投向AI领域股权投资 [20] - 杭州4亿元算力产业基金完成备案,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算力产业链 [33] - 长江新能源智造基金签约设立,规模1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中心 [35] - 未来产业(无锡)天使基金落地,规模10亿元,培育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 [36][37] - 上海支持脑机接口、计算生物学等医学AI前沿领域创新探索 [56]
北京300亿母基金签约
投资界· 2024-12-25 16:24
以下文章来源于解码LP ,作者吴琼 解码LP . 投资界(PEdaily.cn)旗下,专注募资动态 央企云集。 作者 I 吴琼 报道 I 投资界-解码LP 投资界-解码LP获悉,近日,中国诚通、中国石化、中国航油、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共同签 署合作框架协议,诚通科创投资基金正式签约。 说起诚通,一级市场并不陌生。作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诚通已经构建了 基金投资、股权管理、资产管理、金融服务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孵化的" 4+1"平台布 局,至今基金投资板块规模超650 0亿元。 此次成立新基金,无疑是央企响应政策号召,发力早期科创投资的一幕。 巨无霸联手 300亿投资基金落地 具体来看,诚通科创投资基金总规模3 00亿元,首期规模不低于100亿元。基金将按照投 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要求,充分发挥母子基金放大投资功能,加强对行业科技 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央企产业链上下游科技企业的投资力 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投资方向上,诚通科创投资基金将着重关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绿色 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过,关于新基金具体的股权架构尚未公布。但从基金名称 ...
一级市场往哪走
投资界· 2024-12-20 11:06
行业趋势与投资方向 - 科技向新和创投向实成为股权投资行业的核心主题,聚焦硬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3][6][7] - 硬科技投资热度上升,模式创新面临挑战,需要更强的技术支撑和长期投入 [7][8] - 生物医药领域关注细胞治疗、干细胞、免疫细胞以及中药材科学化种植的创新应用 [5][6] - AI赛道商业化落地成为重点,仓储机器人、无人驾驶、3D打印等细分领域存在机会 [6][7] 机构动态与策略调整 - 纪源资本投资节奏放缓,但看好未来五年宏观和地缘变化带来的机会 [5] - 松禾资本设立四支新基金,聚焦细胞与基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并向中型规模转型 [6] - 金石投资募资超百亿元,投资领域覆盖硬科技、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半导体设备 [6] - 民营机构募资难度增加,投资策略转向前端布局,更加谨慎 [6][7] 政策与市场期待 - 呼吁资本市场支持硬科技企业并购,简化上市公司并购程序 [8][10] - 期待国企与民企深度融合,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创新 [9][10] - 希望政策支持流动性提升,包括IPO通道多样化和税收优惠 [10][11] -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需与海外合作伙伴达成共赢,扩大开放 [8][9] 细分领域机会 - 大模型、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受关注 [6][7] - 3D打印供应链80%-90%集中在中国,机器设备和上游材料存在投资机会 [6] - 中药材全生命周期溯源和复方制剂创新成为生物医药新方向 [5] - 职业教育实训环境的科技化改造需求增长 [5]
晚点独家丨小红书迎来新战略负责人,同时筹建战投团队、主投科技
晚点LatePost· 2024-12-17 22:59
人事变动 - 今日资本原合伙人戴丽丹加入小红书 负责战略工作 向核心管理层汇报 [3] - 戴丽丹统一管理小红书各战略方向 并计划组建战略投资团队 专注硬科技尤其是AI应用领域 [3] - 戴丽丹职业背景包括百度地图产品经理 哈佛商学院MBA 今日资本合伙人(2022年升任) [3] 投资布局 - 小红书近年主要投资消费品牌 覆盖食品/潮玩/美妆/母婴等领域 案例包括奢侈品电商识季SENSER和咖啡品牌M Stand [4] - 2023年起加大AI/科技领域投资 案例包括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跟投)和MiniMax [5][6] - 计划组建的战投团队将重点投向AI应用领域 [8] AI战略发展 - 2023年3月自研大模型"小地瓜" 并推出多款AI产品:AI绘画"Trik"(4月)/文生图"此刻"(7月)/AI聊天"DAVINCI"(9月) [7] - 2024年内测AI搜索功能 正值AI应用投资热潮(全年超500起/总金额3000亿人民币) [7] - 平台日均搜索量达6亿次(百度为10亿次) 成为AI产品重要营销渠道(MiniMax投放占比42%/阶跃星辰92%) [9] 业务协同 - 内容社区属性与AI存在双重协同:优化搜索/内容生成场景+成为AI产品核心推广渠道 [9]
静水湖创投旗下S重组基金完成扩募并已完成交割,引入又一知名母基金机构
IPO早知道· 2024-12-12 09:37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静水湖鼎辰此前已成功引入元禾辰坤,成为今年业内少见的知名母基金出手水下S资产交易 机会的案例。 据IPO早知道消息,静水湖创投日前对外宣布旗下管理的S重组基金——苏州工业园区静水湖鼎辰创 业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静水湖鼎辰")完成扩募,与知名国资母基金厦门国升基金建立合作。 资料显示,厦门国升基金是是厦门国有资本公司下属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平台,在市场化母基金、产业 化投资基金、项目直投等方面都有布局,重点聚焦新能源、半导体、先进制造、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投 资机会。已经合作的基金管理人包括中金资本、惠友资本、经纬创投、辰德资本、顺融资本等十数家 知名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 这是静水湖创投在今年逆势引入又一知名母基金机构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 此 前,静水湖鼎辰已成功引入业内知名的市场化母基金管理人苏州工业园区元禾辰坤股权投资基金管理 中心( 以下 简称"元禾辰坤"),成为今年业内少见的知名母基金出手水下S资产交易机会的案例。 (详情见:与元禾辰坤落地S基金,对话静水湖创投:底层标的资产的质量是S交易的关键) 这里不妨补充一点, ...
今年最忙VC:他们投出超70笔
投资界· 2024-12-04 17:07
公司概况 - 中科创星成立于2013年,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发起,是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的平台 [3] - 累计管理基金总规模超110亿元,已投资超过490家硬科技企业 [5] - 2024年以来投资超70家硬科技企业,投资金额超18亿元,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 [7] - 投资轮次集中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占比超90% [7] - 平均每年投资约60家硬科技企业,2024年出手数逆势增加 [8] 投资策略 - 专注早期硬科技投资,科学家创业项目超200家,中国科学院项目占比超1/4 [10] - 提出硬科技ESK价值理念:经济价值(E)、社会价值(S)、知识价值(K) [10] - 投资方向包括光子技术、半导体、商业航天、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新能源、大模型、可控核聚变、eVTOL、具身智能等 [9] -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1家 [10] - 典型案例包括驭势科技(累计投资近亿元)、唐晶量子(5个月完成产线建设) [10][11] 募资与退出 - 北京三期基金规模33.2亿元,LP包括国家级母基金、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上市公司、市场化资本、保险公司 [7] - 国资LP关注前沿赛道布局能力,市场化LP关注募资和退出能力 [7] - 退出方式不依赖IPO,通过老股转让、S份额转让、并购实现退出 [8] - 投资企业再融资率达68%(剔除2023年10月后新投项目) [11] 行业观点 - 当前一级市场低活跃周期是投资良机,估值下降使投资更从容 [8] - 硬科技投资周期将持续二三十年,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 [13] - 科技创新需要"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的风险投资体系 [14] - 提出科技金融"郑国渠"体系:国家级母基金为主动脉,市场化机构为毛细血管 [14] - 并购将成为主流退出渠道,IPO放缓相当于"高考"更严格 [8] 投后服务 - 构建"软服务+硬服务"投后体系,投后赋能占早期机构50%以上实力 [11] - 提供产业资源对接,带领被投企业走访千亿级上市公司获取订单 [11] - 目标成为兼具财务VC判断能力和CVC产业赋能能力的机构 [11]
地平线融资故事:9年32轮,硬科技创业的生存样本
晚点LatePost· 2024-10-29 18:15
公司概况 - 地平线于2023年10月24日登陆港交所主板,募资约54亿港元,成为当年港股最大IPO,首日股价一度涨超30%,收盘市值534亿港元(约69亿美元)[5] - 公司IPO前累计融资32轮,募资总额23.63亿美元,参与机构约100家,投资方包括五源资本、高瓴、DST等财务资本及上汽、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产业方[5] - 2023年上半年营收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150%,同期经营亏损11.1亿元人民币,同比收窄10.7%[12] 融资历程与投资回报 - 种子轮(2015年):超募至1200万美元,估值达5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五源、高瓴、红杉等[17][18] - A轮(2016-2017年):分5小轮完成1.4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6.1亿美元,英特尔领投A+轮[29] - B轮(2018-2019年):15个小轮次融资4.29亿美元,上汽领投B1轮[34] - C轮(2020-2022年):9个小轮次融资15.68亿美元,估值超50亿美元,五源领投C1轮[34][36] - 主要投资机构回报:五源投资8640万美元回报率340.8%,高瓴投资6725万美元回报率231.2%,红杉投资1265万美元回报率1182.6%[7][10] 业务发展 - 2019年战略转型:从多场景探索聚焦至智能驾驶领域,员工从1200人缩减至700人[31] - 产品里程碑:2019年征程3芯片定点长安,2020年定点理想,2021年定点上汽荣威[31] - 生态布局:通过投资鉴智机器人等上下游企业,成立酷睿程等合资公司,分拆地瓜机器人等业务构建产业生态[37] 行业定位 - 公司代表同时需要硬件和软件能力的科技企业类型,处于先进制造业和智能软件重叠地带[38] - 智能驾驶芯片领域面临车企自研挑战,但采取开放赋能策略,支持车企自研同时提供IP授权[33] - 行业特点为技术快速迭代、需求尚未成熟,需要持续高研发投入且长期亏损[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