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教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实践赋能 培养应用型期货人才
期货日报网· 2025-08-26 01:41
文章核心观点 - 期货日报组织高校师生赴西北地区调研苹果和菜籽油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管理风险的实践 旨在推动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 展现企业对期货人才需求从基础理论转向期现结合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变化 凸显产教融合和实战育人的重要性 [1][3][4] 企业期货工具应用实践 - 陕西华圣果业作为苹果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自苹果期货上市便积极运用期货工具 连续五年荣获郑商所产业基地称号 并是郑商所首批苹果交割仓库 企业设立期货管理委员会及专业部门 要求员工清楚了解期货及衍生品基础知识 更注重人才的期现结合能力 既懂期货又懂风险防控 [2] - 白水县盛隆果业运用期货工具管理风险的三妙招 借助远期期货合约价格发现功能指导经营 通过套期保值锁定利润降低风险 利用仓单融资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压力 [3] - 陕西农发油脂集团表示掌握运用期货及衍生工具已是油脂行业基本要求 企业更注重研发成果转化和期现业务融通 [3] 企业对期货人才需求变化 - 陕西华圣果业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2] - 陕西西瑞粮油工业设立的大宗贸易相关岗位要求员工熟悉期货及现货市场 能将期货知识融入现货经营辅助企业决策 建议高校多创造学生在期货公司及相关产业企业实践的机会 构建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培养路径 [2] - 白水县盛隆果业表示当前企业急需懂现货会预判能实现期现结合的高端金融人才 建议企业院校与期货公司三方共建实训基地 引入真实案例开展模拟教学 并将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3] - 陕西农发油脂集团建议高校对学生培养应从期货实践切入 注重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吃苦精神 [3] - 调研清晰展现企业对期货人才需求从基础理论知识转向更加注重期现结合预判决策成果转化等综合实践能力 [3] 高校期货教育现状与改革方向 - 高校学生对期货市场认知存在结构性短板 非金融专业学生理解多停留在课本上 金融相关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也存在断层 [4]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经济学院院长段聪颖提出高校应从四个方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革新课程体系融入一线案例 搭建沉浸式实践平台提升仿真模拟真实性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发挥智库功能汇聚学界与行业智慧构建良性人才生态 [4] -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马庆魁表示学生对期货认知往往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运作体会 建议高校主动搭建桥梁将企业现实问题引进来 也让高校教会学生的解决方案走出去 真正实现产学研用闭环 [5][6] - 期货教育应走进产业一线 将大学课堂延伸至田野和工厂 培养既懂金融又懂产业且兼具社会责任感的时代人才 [6]
山东大学师生在内蒙古开展“万里边疆 强国有我”社会实践
内蒙古日报· 2025-08-25 20:07
伊利集团发展历程 - 1999年创立液态奶事业部 在国内首家大规模引入超高温灭菌技术及液态奶生产线 开创中国液态奶时代 [1] - 从内蒙古走向全国 发展壮大历程 [1] - 智慧工厂采用高度机械化乳制品生产线 展现精细高效生产流程 [1] 乳业技术研发与产学研合作 -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学院在乳酸菌等微生物菌种领域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3] - 学院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通过订单班模式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3]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生物芯片用于基因检测等学科交叉技术成果 [3]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乳业学院深度赋能产业链上下游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3] - 基层农牧场存在技术支持与客源拓展的明确需求 [3] - 山东大学内蒙古研究院运用生物工程专业优势服务内蒙古特色产业 [3] 产业人才培育 - 高校集成电路等专业人才可应用于乳业智能化生产线建设 [1] - 订单班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直接对接企业就业需求 [3] - 跨学科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强化产业认知与专业应用结合 [1][3]
在校园中培养,在项目中历练,在企业中成长 高素质工程师如何锻造(解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05
哈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体系 - 学院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联合培养 现有在读硕博研究生927人 校企导师1000余人 [1] - 校内导师调整课题研究方向 既符合学校理论创新要求 也满足企业实践需求 [2] - 校企联合将企业技术痛点转化为科研命题 缩短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周期 [2] - 学院建立多元化评价范式 专业学位申请人可用工程设计报告等实践成果形式进行学位答辩 [2] - 学院承担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者 人才培养枢纽创新者 学位评价改革先行者三种角色 [3] 盾构装备制造及施工技术发展 - 海太长江隧道使用自主研制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 最大开挖直径16.64米 整机长145米 总重量5000吨 [5] - 盾构机配置升级版伸缩功能与监测系统 采用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技术 提高隧道施工稳定度 [5] - 每日掘进进度达12至14米 [5] - 盾构班组形成梯队建设 00后已进入核心岗位 [6] - 国内复杂地质构型提供大量实战机会 海量实践数据为装备制造及施工工艺升级奠定基础 [6] 杭州灵伴科技AR技术研发与人才发展 - 公司研发AR眼镜重量仅49克 基于衍射光波导成像技术投射虚拟界面 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导航购物翻译等功能 [7] - AR产品已进入200余家博物馆和景区 在能源教育医疗等200多个行业场景完成验证 [8] - 研发团队占员工比例达70% 活跃开发者生态突破万人 [8] - 跨界融合催生复合型人才 工程师需同时精通SLAM空间建模与行业专业知识如核电安全规范 [8] - 当地出台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强化智力要素保障 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机制 [8]
动力之城动能澎湃
经济日报· 2025-08-25 06:01
产业规模与结构 - 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年产值达3000亿元 约占全国产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3] - 形成以潍柴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配套企业群 实现几乎所有环节本地化供应 [3] - 本地配套率达45% 形成从铸造配件到整机整车的全产业链条 [11] 企业协同生态 - 大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如潍柴发动机热效率53.09%)和产业生态圈链接上下游 带动产业链发展 [5] - 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如康跃科技的涡轮增压技术)形成错位竞争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山东省首位 [6][7] - 政府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 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 [11] 产教融合机制 - 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实施"产业办在学校里、课桌搬到车间里"的深度产教融合模式 [10] - 大企业(如歌尔)提供真实生产设备培训 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环境 [10] - 职校不仅为中小企业输送人才 还协助解决技术问题并承接生产任务 [11] 产业升级方向 - 高端化:企业(如鲁欧智造)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单台检测设备售价数百万元)实现差异化竞争 [13] - 智能化:智能化改造使企业单台成本降低20% 工信部门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覆盖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等场景 [15] - 绿色化:企业(如东方钢管)通过新材料技术解决海洋防腐难题 成功开拓海上光伏新市场 [16]
北京物资学院、郑商所等共建实践教育基地
期货日报网· 2025-08-25 00:22
合作共建 - 郑州商品交易所 北京物资学院和一德期货三方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1] - 基地通过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高水平专业课程 双师型师资团队和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培育复合型人才[1] - 此次合作是深化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推动期货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崭新起点[1] 人才培养举措 - 郑州商品交易所通过举办郑商所杯 开展期货知识进校园和利用双投教基地推动期货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2] - 一德期货作为共建单位和校友企业 将在专业教学 讲座论坛 人才实训和课题研究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1] - 合作旨在扩大期货市场知识在高校的受众面和普及率 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1] 教育目标 - 实践教育基地是普及证券期货知识的重要举措 让高校师生深入理解衍生工具实际应用 风险管理和市场运行机制[2] - 合作提升学生金融实践能力 风险认知和职业竞争力 为行业培养具备实战潜力的专业人才[2] - 各方将在人才培养 科研合作和投教推广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探索高校合作和人才培养新模式[2]
“三管三促进” 吉林助力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3 05:56
吉林省就业促进政策 - 吉林省实施"三管三促进"政策 明确部门、地市和用人单位促就业工作责任 通过管行业促进就业、管属地促进就业、管生产经营促进就业[1] - "政校企"联动为基本思路 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 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实践学习 毕业时直接落实就业[1] - 产教融合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优质企业资源库 建设校企合作订单班[1] 百校对百县专项行动 - 2024年6月启动"百校对百县"促就业专项行动 校县签订人才供需协议41个 建立实习就业基地96个[2] - 专项行动促成569名毕业生与县市用人单位签约 5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4000余个岗位[1][2] - 开展市州进校园、县长访高校等活动 各市州党政领导携1814家企业进高校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2]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桦甸市政府合作 根据专业特色和黄金产业发展设立三个产业学院[2] - 设立桦甸市黄金产业学院、电子商务数字工厂与机械技术产业学院 推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2] - 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一对一跟踪就业指导服务 2026届秋季招聘将加强校企对接合作[2]
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中国新闻网· 2025-08-22 22:12
中新网天津8月22日电 (记者 孙玲玲)22日,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卓越工程人才产教 融合培养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同期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合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 堂,共议卓越工程人才创新培养。 22日,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卓越工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研讨会同期举行。(南开大学 供 图) 据悉,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筹备成立以来,国内多家业内领军企业大力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目前, 已有12家企业加入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携手打造具有南开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仪式上,南 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与各理事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 据介绍,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与科教深度融汇,南开大学于 2024年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学院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起"一二三 四"培养新范式——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为精神引领,通过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双轮驱动"破解工程教 育痛点,依托"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三重模式打破学科、校企、校际界限,重点聚焦新材 料、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四大领域,借助全链条机制重构与AI赋能提升 ...
中国-泰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泰启航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2 17:11
泰国中部一区职业教育中心主任诺彭在致辞中表示,共同体依托泰国鲁班工坊将有力推动汽车智能制造行业 的转型升级,为泰国乃至东盟区域参与全球竞争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简承渊摄 泰国大城技术学院院长玛悠丽在致辞中强调,从全球首个鲁班工坊落地泰国,到今日共同体的成立,职业教 育始终是泰中两国协同发展的桥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为泰国及东盟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遇,共同体的成立 将加速产教资源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人民网曼谷8月21日电(记者简承渊)当地时间15日,"中国-泰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 简称"共同体")成立仪式暨中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际研讨会在泰国大城府举行。中泰两国教育官员、院校代 表、相关行业企业、教育研究机构代表莅临会议。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泰职教合作树立了新标杆,也 为鲁班工坊品牌注入了新活力。 在成立仪式上,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助理秘书长素拉鹏表示,共同体在促进泰中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具有重 要意义,共同体精准对接了泰国国家技能发展框架(NSDF)和"泰国4.0"战略,将为泰国汽车产业注入创新活 力,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将大力支持共同体建设,助力本土技 ...
需求失配、能力不适问题凸显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大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1 22:56
工程教育转型背景 - 中国高校超过80%的学科专业为前三次工业革命产物 存在需求失配、内涵老化、名称陈旧和能力不适等问题 [1] - 传统工科教育理念过度专业化 导致人才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 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 [1] - 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发展和内涵升级成为行业共识 学科间"高墙"正被打破 [1] 工科专业设置问题 - 工科专业按工业门类细分的技术支撑体系设置 不符合现代工程科技从应用侧突破的特点 [2] - 传统细分模式易导致知识碎片化 稀释教育资源和弱化知识集成性 [2] - 创新人才培养更强调系统性知识规律 需改变粗放型专业设置方式 [2] 高校改革实践案例 -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2月新成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计算机学院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与人工智能学院协同支撑科技革命 [3]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分拆为工学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聚焦集成电路和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 [3] - 西安交通大学建立8个共享科研平台、30多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 改革本科教学体系 [3] 课程与教学创新 -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采用产学研贯通式教学体系 新增智能制造专业并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 [4] - 课程引入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型、风电诊断技术等国家级项目转化内容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 - 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工程学生修满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 计算机科学专业占本科生总数25% [4] 专业调整数据 - 2023-2024年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 撤销专业2534个 创历史新高 [5][9] - 工学专业新增1395个 撤销823个 调整力度最大 [9] - 人工智能专业新增94个 智能建造新增83个 智能制造工程新增72个 [9][1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撤销36个 工业设计撤销33个 网络工程撤销32个 [9][10] 专业调整方向 - 新增专业聚焦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 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机器人等领域 [9] - 撤销专业以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为主 包括测控仪器、生物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 [9][10] - 改革倡导设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大类专业集群 [12] 政策引导与未来方向 - 教育部提出2025年前优化调整20%专业 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5][12] - 专业设置突出高质量发展逻辑 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 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 [13] - 鼓励从系统、整机和产业新业态出发向下梳理专业方向 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12]
从讲台到客舱:吴江华的“双师型”教师成长记
中国民航网· 2025-08-21 09:25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 上海民航职院乘务学院与春秋航空合作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吴江华担任项目负责人和学校导师,同时作为学员参与培训 [2][3] - 师生共同完成近400课时、6个多月的地面理论培训,涵盖民航规章、机型设备、安全规则等专业内容,并通过30余项考核获得合格证 [3] - 吴江华在带飞阶段累计完成20个航段、50多小时飞行任务,与学生同机飞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5] 教师实践与能力提升 - 吴江华以"乘务学员"身份参与春秋航空航班生产一线,完成航前协同、客舱安全检查等服务程序,并通过放单考核取得乘务员资质 [5][8] - 在非飞行时间,吴江华兼顾教学科研与企业业务学习,参与行业标准追踪和项目开发研讨,最终以92分通过考核 [8] - 吴江华将企业最新实践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校企资源深度共享,为民航职业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 [12] 行业实践与教学创新 - 吴江华通过高强度实操训练(医疗救护、应急撤离、灭火训练等)提升实战能力,强化职业素养 [3] - 春秋航空客舱服务部质量标准处经理钱晓玲担任带教师傅,指导吴江华完成业务培训 [7] - 该实践项目推动"知行合一"职教理念落地,为民航业培养兼具理论与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