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搜索文档
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华网· 2025-10-01 07:20
宏观经济长期增长表现 - 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2024年达到134.9万亿元,年均增长8.8% [2] - 国内生产总值在"十四五"时期先后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2024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2] - 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远高于全球经济同期约3%的增速水平 [2] 经济发展战略与治理体系 - 通过编制中长期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实现长中短期目标任务相互衔接 [3] -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持续释放出来 [5] -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 市场体系与生产力发展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5]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断优化的新动力 [5] -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届三中全会,始终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命题 [5] 市场规模与创新驱动 - 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十足的国内市场 [6] - 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优质的人才资源为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提供突破性进展基础 [6] - 供需之间良性互动互促有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快技术迭代更新 [6] 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 - 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4] -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国家发展"大图景"与人民群众"小目标"同频共振 [4] - 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全国“九连冠” 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等指标均居榜首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28 15:56
报告核心观点 -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实现九连冠 [1]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表现 - 企业创新与创新环境两个一级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1] - 创新绩效与知识创造两个一级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二 [1] - 知识获取指标排名全国第四 [1] - 企业创新指标效用值为68.11,显著高于第二名的57.15,连续九年位居全国首位 [1] 企业创新具体表现 - 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强度、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基础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1] -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突破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6% [2] - 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2] 创新环境与基础设施 - 财政科技支出、发明专利授权数、教育经费支出等基础指标位居全国榜首 [1]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2] -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相继启动建设 [2] 政策与体系建设 -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 - 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 - 主要科技指标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梁平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献智赋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9-27 13:04
活动期间,11位专家深入产业和基层一线,对电子信息、低空经济、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教育、卫生等 领域的10个项目进行"一对一"指导、"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传授、"点对点"破题,为梁平区带来最前 沿的技术理念和最宝贵的实践经验。(完) 中新网重庆9月27日电(记者肖江川)26日,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梁平"暨明月山绿色 发展示范带人才交流活动在重庆市梁平区落下帷幕。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领衔 的高层次专家团对接指导10个产业项目,为梁平区打造"川渝东北边际地区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献智赋 能。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梁平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核心板块,正着力建设特色产业之城、平安诚 信之城、宜养宜居之城、创新创业之城,高水平建设"新和富美"特色城市。 "今天的梁平,正以创新政策集聚人才,以高效机制赋能人才,以专业平台成就人才,以优质服务关爱 人才。"梁平区委书记周恩海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共同探索人才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 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共同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高地。 作为领衔专家,郝跃院士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架设桥梁,推 ...
创新成果闪耀世界 四川建设西部创新高地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发展网· 2025-09-26 17:37
综合创新能力 - 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1500亿元,较2020年增长40%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预计达6.5% [3] -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4件,为2020年的2.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较2020年翻一番 [3] - 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31.9%提升至40.9%,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超20% [4] 创新平台建设 - 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包括国家实验室、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及4个国家级创新中心 [5] - 加快建设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及"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取得突破性成果 [5] - 天府实验室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全部实体化运行,成为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核心力量 [5] 技术攻关突破 - 航空航天领域配套嫦娥六号、天问一号等国家工程,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歼-20、翼龙无人机实现量产 [6] - 电子信息领域发布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C86芯片实现大规模国产替代,柔性显示屏出货量全国领先 [6] - 装备制造领域白鹤滩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可靠性达世界领先,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及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投入应用 [6] - 生物医药领域首款TROP2国产抗体偶联药物获批,重组三价新冠疫苗及Flash放疗设备进入临床 [6] - 先进材料领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至50%、35%,航空级海绵钛等技术国内领先 [7] 创新主体活力 - 高新技术企业达1.9万家,为2020年的2.4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4万家 [8] - 企业牵头承担科技项目比例提高至60%,研发经费投入较2020年增长58.4% [8] - 国省级孵化载体达565个,存续私募基金规模达2927亿元,通过"天府科创贷"等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8] 人才队伍建设 - 在川两院院士达67人,研发人员突破4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454万人 [9] - 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省级科技项目负责人比例超60%,每年支持基础研究项目2000项以上 [9] - 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优化外籍人才服务,使成都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地 [9] 区域协同创新 - 川渝共建西部科学城,设立11个联合重点实验室,实施257项科技合作项目,共用大型仪器设备1.4万台套 [10] - 成都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升至第24位,绵阳全国科技创新城市排名升至第15位,德阳、泸州等特色创新高地协同发展 [10]
创历史新高!今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发布,扬州51家企业入选
扬子晚报网· 2025-09-25 17:35
扬子晚报网9月25日讯(通讯员柯季记者陈咏)记者25日从扬州市科技局获悉,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24日发布2025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 结果。扬州共有51家企业入选,入选企业数创历史新高。 | | LULI - / / / H / / / H | I | | --- | --- | --- | | 序号 | 企业名称 | 地区 | | 1 | 高邮市汇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2 | 扬州金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3 | 江苏顺冕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4 | 三克尚同机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5 | 扬州托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6 | 江苏久中电源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7 | 江苏钧瓷科技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8 | 江苏上和口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9 | 江苏旭泽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10 | 扬州展冠新材料有限公司 | 高邮市 | | 11 | 江苏国羽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 仪征市 | | 12 | 扬州诺得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仪征市 | | 13 |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南京排名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第15位
南京日报· 2025-09-25 10:21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南京PCT申请量为8241.81件,在全球总量中占0.63%,排名 百强集群第20位;科学出版物发表量为136094,在全球总量中占1.66%,排名百强集群第5位;今年新 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为1266,在全球总量中占0.54%,排名百强集群第35位。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南京市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首批国家 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重点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第一批知识产 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我市知识产权工作连续6年作为实施知识 产权战略成效明显地区,被省政府列入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在省对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 专利质量指标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7.9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4.25件,数 字经济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占区域有效发明总量比重达62.9%,持续位居全省第一。 据悉,接下来,南京将持续以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扣"全省争第一, 全国争一流"的目标,聚焦"六高六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面 ...
21社论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成就中国创新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08:28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 中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10位 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稳居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 2013年以来累计上升25位 [1] - 创新产出排名全球第5位 较2024年上升2位 创新投入排名全球第19位 较2024年上升4位 [1] - 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1] 知识产权与创新指标 - 多项知识产权细分指标位居全球第一 [1] - 单位GDP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二 [1] - 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排名全球第二 企业供资研发总支出占比排名全球第二 [1] 创新集群发展 - 创新集群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连续四年领先 [1]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榜首 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1] - 北京集群排名第4位 上海—苏州集群排名第6位 均位居全球前十 [1] 研发投入与产出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 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2497亿元 [2]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2] - 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国增长接近1% 占2024年全球申请量的四分之一 [2] 企业研发表现 - 全球1510家企业研发支出达1.3万亿美元 为2010年以来年名义增长最慢的一年 [3] -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3] - 比亚迪研发投入增长34.4% 东方盛虹增长23.9% 美的集团增长11.3% 腾讯增长10.3% [3] 全球创新趋势 - 全球研发支出2024年增长2.9% 低于2023年4.4%的增长率 为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 [2] - 国际专利申请2024年同比增长0.5% 远低于过去十年2.5%的年均增长率 [2] 产业优势领域 - 在机器人 电动汽车 高速铁路等领域具备投资与回报优势 [4] - 在电动化 智能产业与创新药等领域构筑全球优势 [4] - 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速技术迭代进化 [4]
创业板成创新型经济“晴雨表”
经济日报· 2025-09-20 06:18
创业板发展规模与市场地位 - 创业板拥有1385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超过16万亿元[1] - 汇聚宁德时代 迈瑞医疗 东方财富等行业龙头企业[1] - 成为培育新经济动能和推动产业高端化转型的核心平台[1] 上半年财务业绩表现 - 1384家公司合计营业收入2.05万亿元 平均营收14.83亿元 同比增长9.03%[1] - 合计净利润1505.42亿元 平均净利润1.09亿元 同比增长11.18%[1] - 扣非净利润1309.25亿元 平均扣非净利润0.95亿元 同比增长11.80%[1] - 三项核心指标增速位居A股各板块前列[1] 新兴产业增长动能 - 新能源 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表现亮眼[1] - 强劲增长动能印证创业板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1] 研发创新与技术突破 - 整体研发强度达4.89% 高于全市场的2.33% 仅次于科创板[2] -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 全球市场份额持续领先[2] - 迈瑞医疗在CT MRI等高端医疗设备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打破国际垄断[2] 国际化发展成效 - 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21.26% 显著高于国内营收增速[2] - 新能源汽车 光伏组件等高端制造领域出口占比持续攀升[2] - 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2] 经营层面存在问题 - 部分企业盈利模式单一[3] - 94家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70%警戒线 抗风险能力薄弱[3] 产业链层面挑战 - 上游环节自主可控能力不足[3] - 部分企业核心零部件与技术依赖进口[3] 创新生态不足 - 研发资源高度集中于头部企业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滞后[3] - 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产学研协同机制尚未打通[3] 市场治理缺陷 - 部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3] - 个别公司存在财务造假 违规担保等问题[3] 未来制度创新方向 -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权重 将研发投入 专利质量 团队稳定性纳入核心指标[4] - 推动创业板与新三板 区域股权市场互联互通[4] - 探索简化再融资流程 鼓励并购重组整合资源[4] 交易机制优化 - 引入ETF期权等多元化工具[4] - 探索优化限售股解禁安排[4] - 引导社保基金 养老金等长期资本入市[4] 创新支持措施 - 强化税收优惠与知识产权保护[4] - 推动产学研共建研发平台[4] - 鼓励企业以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4] 监管体系完善 -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规则[4] - 利用科技手段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4] - 畅通投资者维权渠道 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4]
山东能源齐翔腾达:让工作室成为创新“强引擎”
中国化工报· 2025-09-19 10:49
公司创新战略与人才培养 - 公司将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作为技术攻关和创新主线 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1] - 工作室涵盖工艺 检修 电气 仪表 质检五个专业 建立月度例会 半年推进会 年度总结会制度[1] - 通过整合资源凝聚智慧 将工作室打造成为驱动公司发展的创新强引擎[1] 技术创新与生产优化 - 工作室聚焦公用工程优化 调整仪表风 氮气指标 整合工业水 消防水 循环水管网系统实现经济运行[2] - 对丙烯酸装置屏蔽泵进行预防性检修 推进PDH装置除尘风机密封改造 坚持修旧利废自主安装维护设备[2] - 开展电力系统抗晃电能力技术攻关 推进丁烯分离MTBE装置仪表系统由霍尼系统升级为中控系统[2] 企业文化与发展规划 - 公司积极探索形式多样 机动灵活 贴近生产实际的人才培养新途径[1] - 创新被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破解一切问题的金钥匙[2] - 公司将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形成创新—转化—增效的良性循环[2]
国家“点名”,为何是合肥都市圈?
国际金融报· 2025-09-16 14:46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 - 国务院批复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 苏南重点城市 杭甬温及合肥都市圈等 试点期限为两年 [1] - 2024年这10个试点地区经济总量合计超过全国经济总量的1/4 [1] 合肥都市圈战略定位 - 合肥都市圈是唯一以"都市圈"命名的试点单元 试点范围包括合肥市全域及周边多个县市 形成经济互补 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 [2] - 合肥都市圈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组成部分和安徽省区域经济核心板块 其发展规划于2024年2月获国家发改委函复 正式晋级国家级都市圈 [2] - 合肥被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西部腹地区域中心城市 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功能性中心城市 [4] - 合肥都市圈空间范围经过多轮调整优化 进一步体现了其作为长三角西部腹地中心城市及链接中部和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枢纽门户的功能 [4] 经济发展与产业优势 - 2024年合肥都市圈GDP达1.66万亿元 以全省17.8%的国土面积和24.5%的常住人口 贡献了全省33%的经济总量 [3] - 同期南京都市圈GDP达5.44万亿元 是合肥都市圈的3倍 [3] - 合肥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在新型显示 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 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显著集群效应 [3] - 作为新能源汽车之都 合肥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型能源融合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8] 科技创新实力 - 合肥人工智能产业2024年总营收达949.91亿元 智能算力超7100P 规模居全国前列 [7] - 合肥在AI领域布局深厚 从1999年中科大孕育科大讯飞 到2019年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2021年建立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 2022年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6] - 通过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等措施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动力 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0] 能源与数字化建设 - 截至2024年6月底 合肥地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624.34万千瓦 占地区电源总装机容量54% 新能源已成为合肥电网第一大电源 [9] - 合肥利用AI算法 5G通信和区块链技术 将分布式光伏 充电桩 空调 储能等资源聚合成"虚拟电站" 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成为全国虚拟电厂建设重要范本 [9] -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提出到2027年要形成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 夯实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 [7] 区域协同发展举措 - 实施方案聚焦新型能源 人工智能等新业态 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5] - 合肥与六安 淮南 滁州 安庆等市建立线上招商项目信息共享渠道 共同打造合作园区 协同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9] - 合淮合作区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 其建设模式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 [9] - 通过打破行业壁垒和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合肥都市圈有望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