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储能
icon
搜索文档
河南新型储能新政解读
2025-10-22 22:5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中国及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特别是电化学储能(锂电储能)[1][3][5] * 公司层面提及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易纬科技和海波特等企业在储能领域被看好[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政策驱动与市场前景 * 中国储能市场在取消强制配备后,转向容量补偿和容量电价政策,预计未来将全面推广,国家层面将有统一规划[2] * 河南省发布新型储能政策,为独立储能提供兜底收益每度电0.383元,全年覆盖不低于350次放电,并明确容量电价测算方法,旨在提升装机总量[1][6] * 河南省政策出台背景是当前有效调度运用的独立储能装机量不到3GWh,远低于2025年6GW功率及12GWh容量的规划目标[7] * 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持续高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超过90GWh,全年新增预计接近150GWh,明年预期增速保守估计30%~40%,全年可达200GWh以上[1][9] * 全球储能周期处于高增长阶段,是新能源领域增速最快且最容易超预期的板块,欧洲和新兴市场去年已爆发,美国市场表现良好[3] 项目进展与区域动态 * 河南省正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包括2.3GW储能装机容量,对应超过5GWh储能容量,以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1][10] * 保守估计河南省明年将新增超过10GWh独立储能装机量,加上源网荷一体化项目,总装机量预计超过20GWh[8] * 除西北地区外,东北三省对储能需求最为迫切,存量新型储能装机量非常少,未来几年空间巨大[18] * 内蒙古地区截至9月份新开工十几个GWh锂电储能项目,在建项目总计超过40GWh[31] * 广东省市场容量巨大,每个220kV变电站都可建设独立储能站,全国220kV以上变电站超一万个,提供广阔发展空间[32] 技术路线与投资回报 * 锂电材料结束三年通缩周期进入通胀周期,整体利好锂电储能[1][5] * 绿电直连项目投资回报率较高,西北省份绿电成本低,即使考虑自建电网成本,最终电价仍低于电网购电价格[1][15] * 离网型绿电直连适用于冶金等不太敏感负荷,并网型则适用于数据中心等对用电可靠性要求高的负载[14] 供应链与成本压力 * 电芯供应非常紧张,头部电芯企业排产已排到明年2月份以后,导致储能集成公司面临成本上升和项目交付延期风险[4][22] * 近期电芯价格上涨,储能设备报价大幅提升,目前2小时储能设备平均报价已接近每瓦时0.55元及以上水平[22] * 当前头部六到七家电芯企业技术差距和价格差距较小[27] 政策细节与风险提示 * 河南省容量补偿细则按满功率放电时长与最长净负荷高峰时长比值计算,例如当地煤电容量电价为165元每千瓦每年,2小时储能站可获得约55元每千瓦每年补偿[23] * 补贴政策(如兜底收益)一般持续1至2年,预计覆盖2026年项目并可能延续至2027年上半年,市场成熟后退出[28] * 政策明确禁止高充低放(充电价格高于放电价格),目前平均日运行时长已从满负荷2次充放降至1.2次[29] * 明年1月1日起所有风光发电竞价形成将进入现货市场,可能导致价格波动更加剧烈[19][20] * 分时电价峰谷时段未来将不再固定,用户侧价格与发电侧现货价格更好衔接,对储能系统调节能力和EMS要求更高[21] 其他重要内容 * 发改委发文指出未来容量电价更适宜在发电侧建立健全,并在工商业用户侧分摊,河南煤电容量补偿标准为165元每千瓦每年,高于全国多数省份的约100元[4][16] * 河南省独立储能项目可以同时获得容量补偿和容量租赁,但不能同时拿这两者[25] * 补贴资金来源预计列入系统运行费用,由全体工商业用户分担[26] * 备案量不等同于实际开工量,例如广东省今年备案上百项目,但实际独立储能开工项目不到十几个[31]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专题研究:新型储能产业链之河南概况(二)
中原证券· 2025-10-22 18:27
行业投资评级 - 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新型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行业已从政策驱动迈入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6][15] - 全球及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市场,预计到2027年累计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2025-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4.63% [6][20][21][24][26] - 新型储能下游应用以电网侧为主导,独立储能是核心场景;河南省新型储能发展目标明确,支持政策力度位于全国前列,是重要的区域市场 [6][9][113]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行业发展阶段与定义 -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涵盖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多种类型 [6][13] - 相较于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具备建设周期短(电化学储能项目仅需3-6个月)、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毫秒至秒级响应)等显著优势 [14] - 2025年以来,行业从政策驱动迈入市场驱动新阶段,标志性事件是2025年2月“136号文”明确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 [6][15][16] 装机规模与市场格局 - 2024年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74.1GW/177.8GWh,同比增长62.5%/61.9%;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装机规模达165.4GW/381.7GWh [21] - 全球市场集中度高,2024年中国、美国、欧洲三地新增装机占比超过90% [21]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4.91GW/222GWh,较2024年底增长近29%,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 [6][24]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2024年新增装机规模42.5GW/107.1GWh,同比增长109.5% [24] - 地域分布上,内蒙古(1023万千瓦)、新疆(857万千瓦)、山东(717万千瓦)位列2024年末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前三 [27] - 技术路线上,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以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为主,占比近90% [33];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占比56.8%)首次超过抽水蓄能 [36] 新型储能下游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定义与分类 - 从电力系统角度,储能下游主要应用于三大场景:电源侧(装设于电厂、风电场、光伏电站内部)、电网侧(直接接入公用电网)、用户侧(建设在用户场地或邻近) [6][39][40][41] 各场景发展现状与盈利模式 - 2024年储能装机应用场景分布(装机能量口径):电网侧储能占比60.0%(其中独立储能占57.6%),电源侧储能占比32.3%(光伏及风电配储合计占30.9%),用户侧储能占比7.7% [6][57] - 电源侧储能:核心价值在于平滑可再生能源出力、促进消纳、参与调峰调频;盈利模式包括参与调频辅助服务市场、纳入新能源成本、容量租赁、获取补贴等 [43][44][55][56] - 电网侧储能:核心功能是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维护系统安全;独立储能已成为增长主力,盈利来自容量租赁、电力现货交易、调峰调频补偿等 [48][51][55][56] - 用户侧储能:主要为工商业应用,依靠峰谷价差套利、需量电费管理、需求响应等获取收益 [52][53][55][56] -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调用效率提升,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911小时,比2023年提升约300小时;年均等效充放电次数221次,比2023年提升约59次 [63] 下游代表性企业 - 市场参与者以大型发电集团和电网公司为代表的央国企为主,涵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南网储能、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国家电投集团/上海电力/中国电力、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三峡集团/三峡能源、华润电力、国投电力、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广核集团/中国广核、中国能建等 [9][64] - 关键企业数据:国家电网经营区截至2025年6月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624.25万千瓦,2025年新增装机量1748.25万千瓦,同比增长100.34% [65];南网储能截至2025年6月底新型储能投产装机规模65.42万千瓦/129.83万千瓦时 [68];国家电投集团截至2025年5月底新型储能装机7436兆瓦/17151兆瓦时 [73];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业收入284亿元 [106] 河南新型储能下游发展情况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河南省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新型储能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力度位于全国前列 [113] - 发展目标: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为超过500万千瓦(力争600万千瓦),2030年装机目标为1500万千瓦以上;根据《河南省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到2025年/2027年目标分别达到600万千瓦/1000万千瓦 [9][117] - 关键政策包括《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年6月)首次确立独立储能市场主体身份,并创新容量租赁机制(2023年租赁参考价每年每千瓦时不超过200元)[114];后续政策持续优化,如独立储能放电电价按燃煤机组平均上网电价的1.72倍执行(2024年6月)[116];允许新能源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2024年12月)[116];独立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2025年6月)[117] 产业现状与代表性公司 - 河南省在新能源消纳压力较大地区及用电负荷中心布局电网侧储能,加快独立储能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配储转独立储能,拓展用户侧应用场景 [9] - 下游应用端代表性及相关性公司包括:豫能控股、易成新能、国家能源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河南分公司、华润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中西分公司、中核汇能河南能源有限公司、中广核新能源河南有限公司、多氟多等 [9]
367亿元!中国电建前三季度新签新型储能项目142个
中国电建2025年1-9月经营情况 - 公司新型储能业务新签项目142个,新签合同金额达366.98亿元 [2][3] - 公司能源电力业务整体新签项目4013个,合同金额5852.28亿元,同比增长12.89% [3] - 水电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494.3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8.82% [3] - 风电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828.74亿元,同比增长54.67% [3] - 太阳能发电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379.18亿元,同比下降33.36% [3] - 火电业务新签合同金额338.29亿元,同比下降46.25% [3] 大型新型储能项目详情 - 和田邦锦500MW/2000MWh构网型独立储能电站项目EPC合同金额17.8亿元 [4] - 乌兹别克斯坦努库斯二期200MW+100MWh风储项目EPC合同金额15.39亿元 [4] - 磴口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电源侧独立储能项目子项目EPC合同金额12.95亿元 [4] - 通辽奈曼旗5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电网侧储能项目EPC合同金额11.08亿元 [4] 储能行业活动与背景 - ESIE 2026被描述为储能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5] - 中国电建此前披露2025年上半年新签96个新型储能项目,合同金额209亿元 [6] - 中国电建储能安全技术中心已揭牌成立 [7]
这家能源央企,新签破9000亿元
中国能源报· 2025-10-22 10:31
总体经营业绩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新签合同总额达9045.27亿元,同比增长5.04% [1] - 新签境外合同金额为2137.54亿元,同比显著增长21.45% [1] - 2025年9月单月,公司新签合同金额在人民币5亿元以上的单个项目共有37个 [8][9][10][11] 按业务类型分析 - 能源电力业务是新签合同的核心支柱,合同金额达5852.28亿元,同比增长12.89%,占总额的绝大部分 [3] - 水电业务表现突出,新签合同1494.3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8.82% [3] - 风电业务增长强劲,新签合同1828.74亿元,同比增长54.67% [3] - 抽水蓄能业务新签合同653.87亿元,同比增长15.26% [3] - 新型储能业务新签项目142个,合同金额366.98亿元 [3][11] - 太阳能发电业务新签合同1379.18亿元,同比下降33.36% [3] - 火电业务新签合同338.29亿元,同比下降46.25% [3] - 水资源与环境业务新签合同843.91亿元,同比下降24.86% [3] -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业务新签合同1881.06亿元,同比下降5.07% [4] - 其他业务新签合同468.01亿元,同比增长45.10%,其中数字化业务新签合同123.33亿元 [4] 按地区分布分析 - 境内市场新签合同金额为6907.73亿元,同比微增0.83% [6] - 境外市场增长动力强劲,新签合同金额2137.54亿元,同比增长21.45% [6] 主要签约项目亮点 - 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重要组成部分,如太阳沟项目(57.52亿元)和江西赣县项目(46.77亿元) [8] - 境外新能源项目广泛布局,涉及越南(29.91亿元)、孟加拉(25.14亿元)、乌兹别克斯坦(15.39亿元)等多个国家 [8][9] - 大型储能项目开始放量,如和田邦锦独立储能电站项目(17.80亿元) [8] - 境外传统基建项目仍有斩获,如几内亚公路项目(23.55亿元)和安哥拉大坝项目(17.74亿元) [8]
中国电建2025年1-9月新型储能订单366.98亿元
鑫椤储能· 2025-10-22 09:34
公司整体经营概况 - 2025年1月至9月,公司新签合同总额为9045.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4% [6][9] - 期内新签项目数量总计6306个 [6] - 境外业务增长强劲,新签合同金额达2137.54亿元,同比增长21.45% [9] 能源电力业务表现 - 能源电力业务为新签合同核心,金额达5852.28亿元,同比增长12.89% [6] - 水电业务表现突出,新签合同金额1494.3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8.82% [6] - 风电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828.74亿元,同比增长54.67% [6] - 太阳能发电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379.18亿元,同比下降33.36% [6] - 火电业务新签合同金额338.29亿元,同比下降46.25% [6] 新型储能业务亮点 - 新型储能业务新签项目142个,合同金额达366.98亿元 [1][6] - 2025年9月单月,单个合同金额超5亿元的新型储能项目包括:和田邦锦项目(17.8亿元)、乌兹别克斯坦风储项目(15.39亿元)、磴口独立储能项目(12.95亿元)、通辽奈曼旗电网侧储能项目(11.08亿元) [2][11][12] 其他业务板块情况 - 水资源与环境业务新签合同金额843.91亿元,同比下降24.86% [6][7] -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881.06亿元,同比下降5.07% [6][7] - 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金额468.01亿元,同比增长45.10%,其中数字化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23.33亿元 [6][7] 重大单项目录 - 2025年9月,新签合同金额前五的单个项目分别为:太阳沟抽水蓄能电站(57.52亿元)、江西赣县抽水蓄能电站(46.77亿元)、越南薄辽省风电项目(29.91亿元)、孟加拉风电场项目(25.14亿元)、几内亚公路项目(23.55亿元) [11] - 主要签约项目清单共包含37个大型项目,覆盖抽水蓄能、风电、光伏、储能、煤电、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10][11][12][13]
权益类理财三季度平均涨16% 榜首新能源产品涨5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23:23
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A股市场整体表现强劲,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累计上涨12.73%和29.25%,创下自2019年4月以来的最高单季度涨幅 [4] - 创业板指大涨超50%,代表高成长高弹性的板块表现突出 [4] - A股市场总成交金额在2025年第三季度达到139.24万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成交301.92万亿元,超过2021年全年257.28万亿元的成交额,刷新纪录 [5] - 分行业看,通信、电子、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四个TMT相关行业涨幅居前,均超过40% [6] 产品表现 - 理财公司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净值增长率均值为16.02%,其中有12只产品净值增长率超过20% [7] - 在40只样本产品中,仅光大理财的“阳光红300红利增强”产品录得负收益,净值增长率为-1.6% [7] - 业绩榜单中,押注新能源、AI算力、新型储能的行业主题产品收益领先,前三名产品“阳光红新能源主题A”、“华夏理财天工日开理财产品5号(AI算力指数)”、“华夏理财天工日开理财产品4号(新型储能指数)”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1.78%、46.55%和43.99% [8] - 华夏理财、招银理财和信银理财是上榜产品数量较多的理财公司,其中华夏理财和招银理财各有3只产品上榜,信银理财有2只产品上榜 [8] 重点产品分析 - 华夏理财“天工日开理财产品5号(AI算力指数)”为PR5级高风险产品,第三季度净值增长率为46.55%,但其年化波动率超过31% [9] - 该产品权益类投资穿透后占资产比例为94.33%,前五大重仓股为海光信息、中芯国际、长电科技、芯原股份、通富微电,占总资产比例均超过6% [9] - 该产品前五大重仓股在第三季度均上涨超30%,其中芯原股份大涨近90%,但产品在2025年上半年收益为负,净值下跌3.59%,最大回撤为20.04% [9] - 排名第四的“百宝象股票优选周开1号”产品配置相对分散,权益类资产占比52.60%,同时配置公募基金、现金32.27%及银行存款14.62% [10]
发新品!富士康储能放大招
行家说储能· 2025-10-21 20:30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富士康正式发布全新储能品牌“富储科能”,并推出多款储能产品,包括已发布的AIO-261/522 kWh、组串分布式-4320 kWh,以及计划明年面市的AIO-488kWh、集装箱6250kWh和“能量巨兽”-9370 kWh [2] - 储能业务是富士康集团“3+3+3”战略的核心产业板块,是公司面向未来打造新业务增长极的重要支柱 [7] - 公司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进入全球储能行业TOP阵营,业务战略节奏为“广积粮”、“基本功”、“缓称王”,将2025年定调为“打磨年”、2026年为“产品大年” [7][8] 行业趋势与公司观点 - 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量突破140GWh,年度复合增长率达41%,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赛道 [3] - 行业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复杂、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的挑战,同时全球储能安全事故持续攀升,数量由2018年的18件升至2024年10月的106件 [2][3] - 公司认为储能决策逻辑已发生变化,储能电站从成本项转变为收益项,回报依赖于兜底的技术和企业的长期主义 [7] 产品技术与性能特点 - 产品强调“三高一长”标准,即长寿命、高效率、高可靠、高安全,并具备极简运维的特点 [2] - “能量巨兽”-9370 kWh采用CTR+巧叠技术,使标准20尺集装箱电量达9.37MWh,容量相比行业标准提升87% [4] - AIO-261/522 kWh产品综合效率达91%,占地面积仅1.38㎡,组串分布式系统可实现一簇一管理,电芯温差控制在2.5℃以内 [4] - 公司提出“系统级安全”理念,覆盖研发、设计、制造、运输与运维全流程,并以“全生命周期不热扩散”为研发目标 [3][5] 研发与制造能力 - 在研发端,公司投入数千万元建设CNAS实验室,参与41项DVP美标测试,BMS算法支持38项诊断为国标两倍 [5] - 在生产端,公司导入OCT焊接质量在线检测,实现激光焊接良率100%,并通过268项EOL出厂检测确保高可靠性 [5] - 公司采用2mm厚气凝胶,隔热性能达行业两倍,并引入EIS在线检测与虚拟电极技术检测等先进手段 [5] 客户价值与服务承诺 - 公司依托深厚技术积累、稳健财务实力和全球化视野,致力于避免“孤儿电站”出现,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稳定运营的确定性 [8] - 公司强调坚持做客户真正的朋友,围绕真实客户痛点打造未来具备现象级影响力的储能解决方案 [8] - 富士康将电子代工行业的“精工基因”制造能力迁移到储能资产,以服务能源交易为宗旨 [7]
权益类理财三季度平均涨16%,榜首新能源产品涨5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17:37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A股市场表现强劲,创业板指大涨超50%,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累计上涨12.73%和29.25%,创下自2019年4月以来最高单季度涨幅 [4] - 市场交易量大幅活跃,三季度A股总成交金额达139.24万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成交金额301.92万亿元,超过2021年全年257.28万亿元的纪录 [6] - 分行业看,TMT相关行业表现亮眼,通信、电子、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四个行业涨幅居前,均超过40% [6] 权益类理财产品表现 - 理财公司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在三季度净值增长率均值为16.02%,其中12只产品净值增长率超过20% [7] - 在40只样本产品中,仅光大理财的“阳光红300红利增强”产品录得负收益,净值增长率为-1.6% [7] - 本期榜单中,华夏理财和招银理财各有3只产品上榜,信银理财有2只产品上榜 [7] 高收益产品分析 - 三季度收益领先的产品具有强行业属性,押注新能源、AI算力、新型储能的产品位列榜单前三,涨幅均超40% [8] - 具体来看,阳光红新能源主题A、华夏理财天工日开理财产品5号(AI算力指数)、华夏理财天工日开理财产品4号(新型储能指数)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1.78%、46.55%和43.99% [8] - 华夏理财“天工日开理财产品5号(AI算力指数)”为PR5级高风险产品,年化波动率超过31%,其权益类投资穿透后占资产比例为94.33% [8] - 该产品前五大重仓股为海光信息、中芯国际、长电科技、芯原股份、通富微电,占总资产比例均超过6%,这些个股三季度均涨超30%,其中芯原股份大涨近90% [8] 特定产品配置策略 - “百宝象股票优选周开1号”产品配置相对分散,其资产配置包括权益类资产(52.60%)、公募基金、现金(32.27%)及银行存款(14.62%) [9] - 该产品前十项资产包括IP经济龙头泡泡玛特(5.11%)、A股游戏龙头巨人网络(4%)以及投资于数字经济、黄金、金融科技、银行等方向的基金 [9]
20cm速递|电芯短缺,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上涨1.63%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1 14:56
储能行业供需与政策 - 2025年第三季度储能电芯平均交货周期从去年同期的30天延长至75天[1] - 38.7%的中小储能企业因电芯短缺被迫减产 其中15.2%的企业一度停产[1] - 政策规划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需达到1.8亿KW以上 催热万亿规模市场[1] - 需求维持强劲 国内产业链价格竞争接近尾声 看好产业链企业量价齐升[1] 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产品特征 - 该ETF是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新能源指数规模最大的基金 规模达10.85亿元[2] - 基金费率最低 管理费和托管费合计仅为0.2% 近一月日均成交8576万元[2] - 基金储能含量达51% 固态电池含量达30% 高度契合当下市场热点[2] - 基金弹性最大涨幅可达20cm 且是同类中唯一拥有场外联接的基金[2] 相关市场表现 - 10月21日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上涨1.63%[1] - 其持仓股德福科技 中科电气当日涨超3% 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涨超2%[1]
国家能源集团全力保障能源安稳供应
中国化工报· 2025-10-21 12:29
公司三季度运营业绩 - 自产煤连续48个月保持5000万吨峰值水平 [1] - 商品煤销售量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增幅12.4% [1] - 非煤运输量达到月均253万吨,同比增长8.7% [1] - 化工高附加值聚烯烃产品销量占比达48.3%,同比提高7% [1] - 聚烯烃出口同比增长97% [1] - 榆林化工高压聚乙烯装置刷新国内长周期运行纪录 [1] 公司项目与技术进展 - 召开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开工推进会 [1] - 煤直接液化二代技术方案完成优化改造并产出合格产品 [1] - 集团党组通过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一个目标、双链驱动、三大场景、四个基地”发展思路 [1] 公司四季度战略重点 - 深入贯彻“稳经营、谋创新、优投资、强管理、保安全”工作主线 [2] - 细化完善生产能力、清洁能源装机、碳排放总量等重点指标 [2] - 在优质资源获取、新能源大基地开发、氢基产业、新型储能、电算协同等领域加强谋划 [2] 公司新能源发展举措 - 聚焦煤炭重大资源布局和战略接续,高质量投产清洁高效煤电机组 [2] - 规模质量并重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第二、三批“沙戈荒”基地及外送通道配套电源基地建设 [2] - 加快水电项目开发,大渡河流域五座水电站同步投产,助力四川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