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本土化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将决策权交给中国团队」、拥抱华米魔,丰田在华大转身
36氪· 2025-06-17 10:29
丰田中国战略转型 - 公司调整研发决策权,将中国车型开发主导权从日本总部下放至中国团队,构建"中国ONE R&D"本土工程师主导体系[2][5] - 在上海设立研发公司并启动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中国工程师从"图纸翻译者"升级为"蓝图绘制者"[5] - 全新一代汉兰达和赛那车型由REC中国工程师主责研发,搭载增程动力系统实现技术本地化[5] 产品与技术布局 - 一汽丰田bZ5作为首款中国团队主导车型,配备Momenta 5.0城区辅助驾驶系统+544TOPS算力芯片,硬件含33个感知元件和激光雷达[12][18][20] - 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三个月蝉联合资电动车销冠,最高月销6727辆[23] - 铂智7成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座舱+DriveONE电机+星闪钥匙的合资车型,深度整合小米生态[28][30] - 雷克萨斯在上海建设独资纯电动工厂,规划2027年投产,年产能10万辆并出口海外[6][41] 智能驾驶合作 - 两家合资公司与Momenta深度合作,新一代车型全面采用其智驾方案[5][18] - 广汽丰田计划2026-2027年联合本土企业研发基于"世界模型"的新智驾系统,宣称学习效率提升1000倍[36] - 一汽丰田bZ5的INP导航系统实现城区/高速/山路全场景覆盖,实测100km零接管[20] 市场表现与战略 - 2024财年公司销售收入48.04万亿日元创纪录,但净利润同比降3.6%至4.765万亿日元[37] - 电动化转型投入7450亿日元,但前期纯电车型中国市场反响平淡[38][39] - 实施"聚变2030"战略分两阶段:2024-2026转型攻坚,2027-2030全面反攻[25] - 开发两大新能源专属平台,覆盖A-D级车型并支持BEV/PHEV/REEV多动力形式[33] 行业影响 - 公司被视为合资阵营中转型最彻底品牌,形成"中国标准反向输出"模式[8][44] - 通过整合华为/小米/Momenta等本土供应链,实现制造成本下降与智价比提升[30][43] - 中国市场角色从销售中心转变为全球技术创新策源地与制造枢纽[43]
卖不到6000元就关店!快餐巨头“断臂求生”
36氪· 2025-06-16 11:35
战略转向背景 - 汉堡王母公司RBI宣布中国市场战略根本转变 核心矛盾包括门店效率短板 本土运营失焦 资本模式滞后 [1][2] - 过去六年由土耳其TFI集团代理运营 门店从52家增至千店 但远程管控导致市场响应迟缓 2018年"三年千店计划"完成不足一半 [3][4] 本土化团队组建 - 引入百胜中国前首席供应链官陈玟瑞强化本地供应链 麦当劳中国前高管薛冰出任首席变革官负责数字化营销与新品研发 [5] - RBI集团主张"本地控制权至关重要" 新团队具备本土餐饮巨头基因 [5] 资本模式重构 - 2025年2月RBI以1.58亿美元收购TFI及笛卡尔资本持有的汉堡王中国全部股权 实现近100%全资控股 [7] - 已注入1亿美元资本推动转型 与摩根士丹利合作物色新特许经营伙伴 建立"资本+本土洞察"双引擎模式 [7] 单店业绩压力 - 2025年Q1汉堡王中国1474家门店年均销售额40万美元(约290万元) 日均8000元 显著低于肯德基(73万美元)和麦当劳(80-113万美元) [8] - 2022-2024年中国汉堡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6000元日销(年销售额30万美元)以下门店将被淘汰 [8] 新合作伙伴要求 - 需具备本土洞察 雄厚资本 卓越运营能力三大特质 纠偏单一依赖国际代理商模式 [9] - 战略收缩门店数量实则以退为进 通过资源重置突破竞争对手规模效应 [9] 行业影响 - 战略重塑核心在于平衡关店止损与高质扩张矛盾 可能改变行业价值标尺 从比拼门店数量转向单店盈利能力 [11]
英飞凌在中国推进本土化战略 AI相关业务年收入将达10亿欧元
中国经营报· 2025-06-15 11:06
公司财务与业务展望 - 2025财年AI相关业务营收预计达6亿欧元,2026财年预计增至10亿欧元 [1] - 2024财年总营收149.55亿欧元,大中华区占比34%为全球最大市场 [2] - 在汽车MCU市场连续5年蝉联全球榜首,2024年整体MCU市场份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2] 技术研发与产品进展 - 成功开发全球首款300mm氮化镓(GaN)功率半导体晶圆,推动GaN与硅成本趋近 [2][3] - 推出全球最薄硅功率半导体晶圆(直径300mm/厚度20μm),实现15%功耗降低并应用于AI服务器 [3] - 2025年2月向客户提供基于200mm碳化硅(SiC)晶圆技术的SiC产品 [2] - 与英伟达合作开发800V高压直流(HVDC)架构的下一代电源系统 [3] 中国市场战略与本土化 - 发布"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聚焦汽车、工业与基础设施、消费计算与通讯三大业务 [5][6] - 计划2027年实现汽车业务主要产品本土化量产,涵盖MCU、功率器件、传感器等 [6] - 下一代28nm TC4x MCU将实现前道与后道国内生产合作 [6] - 扩大MCU、MOSFET等产品本地化生产,加强与中国代工厂及无锡后道工厂合作 [6] 行业应用与市场地位 - 功率半导体连续21年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应用于风电(覆盖95500台风机)、光伏、高铁等领域 [2][6] - 在AI数据中心领域提供硅/SiC/GaN组合方案,助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3][7] - 机器人领域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化与高效化 [7] 行业竞争与机遇 - 国内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带来AI、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家电市场等机遇 [1] - 地缘政治加速汽车芯片国产化,跨国企业如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同步推进中国本土生产 [5]
开一家店300万,汉堡王要抛弃不赚钱的加盟商
新浪财经· 2025-06-13 20:44
汉堡王中国战略调整 - 母公司RBI集团完成对汉堡王中国近100%控股并注资超过1亿美元用于运营体系升级、本土团队建设及营销效能强化 [1] - 计划关闭部分选址及运营不佳门店导致2025年门店总数下滑同时新增40-60家聚焦一、二线核心商圈 [1] - 关闭标准为年销售额低于30万美元(约218万元)或日销售额低于6000元的未盈利门店 [2][3] 门店运营数据 - 2023年新开约400家但总数从超1700家下滑至1500家左右窄门餐眼显示截至6月11日在营门店1501家 [3] - 2025年Q1全球系统销售额同比增长2.8%(去年同期8.1%)同店销售额增长0.1%(去年同期4.6%) [6][7] - 2024年长期门店净增长目标5%但实际净新增门店缺口达100个基点因中国市场拖累 [9] 财务表现 - 2025年Q1收入21.09亿美元(同比增21.28%)但净利润2.21亿美元(同比降32.62%) [8] - 中国市场被管理层称为"赚钱业务但增速不足"2023年末门店约1600家 [9] 加盟商纠纷与供应链问题 - 加盟商投诉涉及会员卡收入未返还、促销定价体系混乱(如T4价格实际成交价仅3折)及原材料质量问题 [13] - 部分加盟商已组成诉讼团计划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13] - 2024年华东门店出现延迟发薪福州因加盟商合作结束关闭7家门店 [12][13] 市场竞争与本土化举措 - 当前人均消费28.31元低于肯德基(30.83元)高于麦当劳(27.66元)参与"天天9.9元"等价格战但成本压力显著 [15][17] - 任命陈玟瑞(前百胜中国首席供应链官)和薛冰(前麦当劳高管)强化本土管理团队 [17] - 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分别有11938家/7784家门店供应链和本土化积累远超汉堡王 [3][19]
押注一二线核心商圈、关闭低效门店 汉堡王中国变阵
北京商报· 2025-06-12 20:07
公司战略调整 - 汉堡王母公司RBI集团启动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本土领导团队建设、门店拓展规划和本土化产品投入,这是自2025年2月完成对汉堡王中国近100%控股后的首次披露 [1] - RBI集团从汉堡王在华特许经营商手中收回近乎所有股份,并正在物色新的本地合作伙伴,已完成超过1亿美元的战略注资,重点投入运营体系升级、本土团队建设和营销效能强化 [3] - 公司任命陈玟瑞为首席执行官副手兼首席供应链官,薛冰出任首席变革官,两位高管均曾任职百胜中国,以本土管理团队主导战略转型 [3] 门店布局优化 - 汉堡王中国将对餐厅门店布局进行全面评估,关闭部分选址及运营不佳的门店,预计2025年门店总数将有所下降 [3] - 为抵消关店影响,计划新增40-60家新餐厅,主要聚焦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3] - 行业专家认为关闭低效门店、新增核心商圈门店有助于优化布局并提升运营效率 [4] 产品本土化策略 - 汉堡王中国将突出皇堡等全球标志性产品,同时针对中国消费者口味强化定制化新品及促销 [3] - 即将推出鸡肉汉堡系列以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 [3] - 行业建议公司需进一步深化本土化战略,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新品 [4] 市场竞争环境 - 快餐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外来品牌持续加码,头部品牌推陈出新,本土地方品牌加速全国化扩张 [4] - 汉堡王中国需通过调整门店布局、加强本土化管理、创新产品等方式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升级 [4] - 行业建议公司加强数字化营销,利用社交媒体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优化供应链管理并提升消费者体验 [5]
又一高管离任,强生中国正在经历什么?
思宇MedTech· 2025-06-09 17:25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与即将召开的大会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首届全球骨科大会、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2025年将举办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6月12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7月17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9月4-5日) [1] 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高管变动 - 2025年6月8日,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戴鹰宣布将于6月30日离职,由中国区研发负责人Joanna Wan暂代数字化团队领导 [1] - 2024年4月,原强生中国区主席兼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离职,由全球外科事业部负责人Edward Zhou接任 [1] - 2024年7月Edward Zhou上任后整合外科、骨科等事业部的区域业务管理 [1] GE医疗中国区高管变动 - 2025年7月1日,GE医疗中国区总裁张轶昊将退休,由前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接任 [1] - 强生与GE医疗在中国市场的人才流动呈现结构性联动 [2] 戴鹰的职业轨迹与贡献 - 戴鹰在GE医疗任职24年(1998-2022),历任研发、供应链、市场与创新等多个管理岗位 [4] - 主导GE医疗中国本地化战略,建立本地研发与生产体系,推动数字化工具落地 [4] - 2022年4月加入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参与Ottava™手术机器人系统在中国的技术储备 [6] 强生2025年Q1业绩表现 - 医疗技术业务销售额80.2亿美元,同比增长2.5% [7] - 骨科业务销售额22.41亿美元,增长4.2% [10] - 外科业务销售额23.96亿美元,增长0.8% [10] - 眼科业务销售额12.79亿美元,增长1.7% [11] - 心血管业务销售额21.03亿美元,增长16.4% [13] 强生产品线表现与市场策略 - 心血管业务增长主要受Impella 5.5和Impella CP采用、Shockwave收购及生物外科产品组合推动 [13] - 外周血管业务受中国集采影响出现低个位数下滑,公司通过本土生产和复杂术式产品优化组合 [14] - Ottava™机器人系统在美国完成首批临床入组,尚未在中国开展临床 [14] 数字化战略进展 - 2022-2023年聚焦数据中心与IT架构部署 [12] - 2023-2024年推动AI辅助诊断与手术流程追踪系统 [12] - 2024-2025年开发远程患者管理与院内外数据系统 [12] - 戴鹰主导的数字化系统为Ottava进入中国市场铺设数据基础 [15] 管理层继任与挑战 - Joanna Wan暂代数字化团队负责人,具备医学与生物工程背景,但数字化策略经验较弱 [16] - 2024年以来强生中国区多项人事变动,包括外科事业部、人力资源、公司管理层及心血管业务负责人更替 [17][19] 行业观察:本土化与数字化趋势 - 医疗器械企业依赖本土视野与全球协调能力的中高层管理者执行战略 [18] - 跨国企业在华组织形态从"全球复制"向"本地解构"转型,形成多轴并行复合系统 [18] - 战略型人才变动可能影响系统连续性与项目落地效率 [18]
日立国产扫描电镜正式发布,本土化战略持续深化
仪器信息网· 2025-06-05 14:05
日立高新技术集团本土化战略 - 公司隶属世界500强企业日立制作所,在精密制造领域以技术和品质闻名 [4] - 自1964年进入中国市场,秉持"In China, For China"战略,已设立苏州、大连、上海三大工厂 [4] - 2025年本土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苏州工厂生产的钨灯丝扫描电镜正式落地 [6] 钨灯丝扫描电镜产品特点 - 国产化产品性能与进口版本保持一致,具备成像优异、自动化程度高、质量稳定等优势 [6] - 依托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的销售和售后网络,将提升中国用户服务体验 [6] 中国市场布局 - 苏州工厂本土化生产标志着电子光学领域布局深化 [6] - 公司承诺扎根中国,与中国用户共同成长,未来将持续推进本土化战略 [6]
(投资中国)在华外企加码中国市场 愿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14:24
DNV集团在华业务发展 - DNV集团1864年成立,是全球检测、测试和认证领域的知名公司,1888年进入中国市场,最初仅有1名员工,目前在中国拥有1200名员工 [1] - 公司在华业务从最初的船舶检验服务拓展至海事、能源、认证、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服务等多个领域,涵盖油气、可再生能源、汽车、食品和医疗保健等行业 [1] - 公司每年持续投入中国市场,重点关注海事行业的低碳、数字化发展和网络安全转型,助力中国海事行业高质量发展 [1] 欧莱雅集团在华战略合作与研发 - 欧莱雅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未名拾光达成战略合作,进行少数股权投资,共同研发创新生物活性成分并推动规模化生产,采用低碳生物制造技术开发化妆品原料 [2] - 欧莱雅中国研发与创新中心成立20周年,截至2024年在中国申请专利372项,其中81项为中国研发产生的发明专利 [2] - 公司视中国市场为业务增长关键引擎,在创新、可持续、人才发展等方面提供动力,并看好中国消费市场潜力 [2] 丹纳赫集团本土化战略进展 - 丹纳赫旗下美谷分子仪器新品在中国全球首发,由上海团队主导研发,标志着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进入新阶段 [3] - 公司2022年启动"创升中国"战略,引入多条海外生产线至中国,2023年升级本土战略,推动中国医疗生态创新 [3] - 未来80%在华销售产品将实现本土生产,80%中国工厂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本土采购,目标成为最本土化的跨国公司之一 [3]
落子苏州!内镜巨头首设中国工厂
思宇MedTech· 2025-05-26 17:06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与规划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2025年将举办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6月12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7月17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9月4-5日) [1][19] 奥林巴斯苏州工厂战略布局 - 计划2026年3月财年启动江苏苏州内窥镜组装工厂运营,初期投资6000万美元 [1] - 采用"核心部件日本制造+整机苏州组装"模式,提升交付速度并压缩物流成本 [1] - 为公司在华首个大规模生产布局,标志着正式迈出中国本土化制造第一步 [1] - 依托2023年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合作协议,改变以往以进口为主的供应链模式 [1] 新任CEO战略转型 - 鲍勃·怀特将于2025年6月1日出任CEO,具备20年全球医疗技术行业经验 [3][5] - 曾将美敦力亚太区收入从21亿美元提升至34亿美元,熟悉中日市场 [5] - 任命释放"本土化+创新转型"双轨战略信号 [6] 中国市场挑战与应对 - 2024财年中国销售额同比下滑10%至1050亿日元(约6.8亿美元) [7] - 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85%下滑,面临国产替代政策与本土厂商竞争 [7] - 国产品牌如开立医疗、澳华内镜、迈瑞医疗2023年营收增速达20%-50% [7] - 转向构建服务生态、强化医生培训、拓展新兴产品线等差异化战略 [8] 医生培训与产品调整 - 中国每万人仅1名内窥镜医生,为日本十分之一,公司将加大培训投入 [10] - 与华芯医疗合作推出一次性内窥镜产品,切入急诊、传染病科等特殊场景 [10] 苏州选址优势 - 苏州提供最高500万元临床试验补贴、生产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支持 [11] - 已形成从核心部件加工到AI影像研发的完整产业链 [11] - 可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并快速响应本地监管与医院需求 [12] 行业本土化趋势 - 跨国医疗企业纷纷将中国作为全球战略重心,重构"研发-制造-服务"体系 [13] - GE医疗超声设备供应链本地化率达80%,西门子医疗将设备交付周期压缩30% [15] - 中国正从销售市场转变为创新中心与供应链核心,形成三大产业集群 [16] 公司背景 - 奥林巴斯为全球内窥镜市场领导者,市占率超70% [17] - 专注医疗技术领域,产品包括高清内窥镜系统、窄带成像技术等 [17] - 通过出售非核心业务进一步聚焦医疗技术创新 [17]
捷尼赛思的中国「耐力赛」:全球豪华品牌的下一回合
36氪· 2025-05-23 17:24
中国豪华汽车市场格局 - 中国贡献全球近四成豪华车销量,成为豪华品牌必争的核心市场和利润引擎 [2] - 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使中国自主品牌崛起,BBA等传统豪华品牌面临增长乏力困境 [2][4] - 市场呈现「高峰—平台—调整—再爆发」循环特征,周期性波动考验品牌定力与本土化能力 [4] 外资品牌战略转型 - BBA通过深度技术合作重构价值链:宝马融合鸿蒙生态、奔驰押注Momenta自动驾驶、大众在安徽建研发基地并牵手小鹏汽车 [4] - 外资车企战略从「产品输入」升级为「技术共生」,构建智能化电动化竞争壁垒 [5] - 捷尼赛思以国产化、轻资产、体验升级的「2.0战略」应对市场挑战 [5][10] 捷尼赛思差异化竞争策略 - 传播策略转向多元化触点网络(抖音/微信/小红书),突出韩系豪华的设计与性价比优势 [9] - 渠道革新采用「展厅+」模式,整合品鉴/试驾/订购/售后功能,单店面积压缩至400-500平方米 [10][12][13] - 硬件技术获JD POWER 2024年美国新车科技体验指数榜首(584分),超越雷克萨斯和宝马 [21] 本土化与产品布局 - 计划3-5年内实现新能源车国产化,整合中韩研发中心资源 [15] - 新款G80瞄准豪华车置换需求,强化「东方美学+科技温度」差异化标签 [17] - 背靠现代汽车集团产能资源,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助力国产化 [20] 用户体验与品牌价值 - 通过捷尼赛思餐厅等生活方式场景延伸品牌内涵,打造「不止于车」的体验 [24] - 采用「渐进式创新」策略,平衡技术迭代与用户真实需求 [24] - 避开价格战与技术堆砌,聚焦工艺、服务和人本体验 [18][20] 长期战略与市场机遇 - 中国豪华车市场是周期长跑,短期调整不影响长期布局 [26][27] - 捷尼赛思全球市场表现强劲:2年3个月实现销量从50万到100万跨越 [27] - 行业需要「第三极」品牌,平衡传统豪华与新势力模式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