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
搜索文档
关键词读懂“十五五”丨首位任务!“十五五”为何将实体经济摆在最前?
央广网· 2025-10-30 09:4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部署了12项战略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 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首位。实体经济的战略核心地位不言而喻。 实体经济何以担当首位? 实体强则经济强,则国家强。这是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战略抉择。 "十四五"期间,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 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随着实体经济根基不断壮大,中国经济的坚 实底气和强大韧性进一步凸显。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未来产业加力"生根"……随着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 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构建,传统实体经济从"大"向"优"迈进。 根基牢,则事业兴。展望"十五五",唯有坚定不移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巩固"与"壮大"并举, 方能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央广财经记者:牛谷月 黄昂瑾 樊瑞 战略锚定,目标清晰。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怎么干?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上周的发布会上用"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 效" ...
“十五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排首位
人民日报· 2025-10-30 09:01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 实体经济被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1][2][3]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发展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3] - 实体经济是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其吸纳就业超过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53%[3]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其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是抵御外部不确定性的底气所在[3] - 国际视角认为中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已构建起精密国内供应链体系,并在多个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4] “十五五”时期核心战略任务 - 战略任务首要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1] - 主要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固本升级传统产业、创新育新新兴产业、扩容提质服务业、强基增效基础设施体系[4][5] 固本升级传统产业 - 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占比超过80%,是当前产业体系的基本盘[4] - 通过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计划在未来5年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4] 创新育新新兴产业 - 计划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 -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4] - 未来10年新兴产业新增规模目标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4] 扩容提质服务业 - 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4] - 目标是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4] 强基增效基础设施 - 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5] - 目标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融合、安全高效发展[5]
全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召开
郑州日报· 2025-10-30 08:55
市领导杜新军、黄卿、陈明、虎强、李党生等出席。 安伟指出,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逆势上升、趋势向好。要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 神,围绕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稳扭转提、全面发力,努力为大局全局作贡献,扛牢经济大 市挑大梁职责使命。要巩固扩大优势、稳住经济基本盘,突出重点、扭住弱项短板,转变作风、促推态 势持续向好,提高创新能力和发展质效,确保"十四五"顺利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 安伟强调,要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推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突出重点、优化 服务,推动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稳产增效、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服务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打造一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生态,抢滩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创新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增强动力、释放活力,提升发展实效。要扎扎实实保民生,用心用 情做好就业帮扶、困难救助、群众温暖过冬等工作。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 体系优势,持续抓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要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谋深谋实未来五 年发展。要压实责任,条块联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0月29 ...
对标对表 稳扭转提 全面发力 勇挑大梁坚决打好冬春季攻保战役
郑州日报· 2025-10-30 08:51
会议核心目标 - 坚决打好冬春季攻保战役 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1] - 全力扛稳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 努力为大局全局作贡献[1][2] - 确保“十四五”顺利收官 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2][3] 当前经济形势判断 - 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 逆势上升 趋势向好的态势[2] 产业发展与投资重点 - 推动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稳产增效 实现高质量发展[2] -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3] - 抓项目建设扩投资 用有效投资引领高质量发展[3] - 会前对部分代表性新投产 新开工项目进行现场勘查[4] 创新增长与改革开放 - 改革创新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 - 抢滩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2] - 加快打造一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生态[2] - 创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增强动力 释放活力[2] - 聚焦发力开放招商 着力打造对外开放高地[3] 市场与消费促进 - 积极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 - 持续提升消费能级 不断创新消费场景 激发消费活力[3] 经济运行保障 - 加强经济运行调度 推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2] - 巩固扩大优势 稳住经济基本盘 突出重点 扭住弱项短板[2] -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 充分释放政策效应[3]
尹力、殷勇到经开区调研,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增长新动能上持续发力
新京报· 2025-10-30 07:50
北京市产业发展战略方向 -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1] - 坚持首善标准,用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大做强高精尖产业 [1] - 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6] 6G产业布局 - 6G是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方向,加快推进6G实验室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加强前瞻布局 [2][3] - 北京6G生态展厅展现了支撑国家6G领先战略的全面布局和阶段性成果 [2] - 希望中兴通讯聚焦6G等重点领域,推动更多先进技术、产品和应用在京落地 [2]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模数世界”人工智能新质产业社区是以“大模型”和“数据要素”为双引擎驱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5] - 加强产业支撑平台建设,开展企业梯度培育孵化,发现培育更多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独角兽和高成长性企业 [5] -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大对企业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持力度 [5]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 [5] -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5] -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共建创新联合体 [5] 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 巩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利用数智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6] -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万亿级产业集群 [6] - 加快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6] 产业生态与要素保障 - 建强产业平台载体,统筹重点功能区建设,引入更多战略性、示范性产业项目 [7] - 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 [7] - 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为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7] 区域协作与对外开放 - 加强京津冀产业协作,加快“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7] - 深化“两区”建设,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 [7] - 持续扩大服贸会、中关村论坛等影响力,擦亮“投资北京”品牌,支持在京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7]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深度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4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中国宝武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建成行业领先智能工厂,15家钢铁基地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产量占比超98% [5] - 宝钢股份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于高炉炼铁,预测命中率与控制采纳率均超90%,每吨铁水可节约燃料2千克 [4] - 钢铁行业重点企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达65台/万人,82.9%企业建设智能集控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比例达95.1% [7] -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6][8] - 传统产业转型方向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需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 [5][9]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智元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在工业智造等八大场景实现商业化部署,通用具身机器人出货量行业领先 [10] - 我国在新兴和未来产业实现技术先发,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8% [12] - "十五五"时期有望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未来10年新增规模可观 [12][13] - 新兴产业需突破"技术关"和"品质关",关键环节是打通"市场关",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14] - 发展新兴产业需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应结合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细分赛道寻求突破 [15] 服务业发展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2020至2024年间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和13.3% [20] - 我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年均增长14.2%,全球市场份额从7.5%上升至8% [20] -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要素比重约为15.3%,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数约1.2亿人,占全部行业20% [20] -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垂直大模型已落地9大行业40多个场景,赋能数万家中小企业实现数智化升级 [16] - "十五五"时期服务业需深化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21] 现代化基础设施 - 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基本成形,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 [26] - 浪潮信息为华南农业大学打造模块化智能算力中心,使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22] -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需持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八纵八横"高铁网和世界级港口群 [27] - 需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27] - 当前基础设施存在区域协同不足、多式联运衔接不畅、智能化融合不深等短板 [26]
发挥先进制造业的“骨干”作用
经济日报· 2025-10-30 06:33
制造业是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先进制造业代表着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培育和发 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要求"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向"十五五"时期,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 放在实体经济上,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增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切实发挥先进 制造业的"骨干"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先进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对先进制造业产生更大需 求、提出更高要求。产业向更高效率、更加绿色方向升级,需要先进制造业提供更加先进的原材料、零 部件和生产设备。特别是一些先进制造业的技术或产品属于通用目的技术的范畴,能够赋能千行百业。 例如,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都需要先进制造业提供技术和产品。消费向品质化 个性化绿色化升级,也需要先进制造业提供功能更丰富、性能更强大的产品。同时,先进制造业是前沿 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新技术发展能够转化形成未来产业,进而发展成熟成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不断释放发展潜力,成为经济增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深度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16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宝钢股份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于高炉炼铁,预测命中率与控制采纳率均超过90%,铁水温度控制在1500摄氏度左右且温差不超过10摄氏度,每吨铁水可节约燃料2千克 [1] - 中国宝武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智能工厂,15家钢铁基地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合计产量占比超98% [2] -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互为支撑融合发展 [3] - 钢铁行业重点企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达65台(套)/万人,82.9%的企业建设智能集控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比例达95.1%,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世界先进水平 [4][5] - 未来5年传统产业预计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转型方向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重点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 [6][7]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 - 均胜电子工厂部署智元具身作业机器人"精灵G2",适配工位可达上千个,推动制造业从固定产线向柔性智造转型 [8] - 智元机器人在工业智造、安防巡检、物流分拣等八大场景实现商业化部署,通用具身机器人出货量行业领先 [9] - 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量子科技等领域形成国际领先优势 [11] - "十五五"时期有望形成技术多点突破、产业梯度接续的格局,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将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 [11] - 培育新兴产业需突破技术关、品质关和市场关,重点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12] 服务业提质增效 - 延长石油与海尔卡奥斯共建行业首个综合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人工智能毫秒级故障诊断 [14] -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垂直大模型已落地化工、汽车、电子等9大行业40多个场景,赋能数万家企业数智化升级 [14] - 2020至2024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长13.3% [17] - 我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年均增长14.2%,全球市场份额从7.5%上升至8% [17] - 2023年生产性服务业占制造业中间投入比重约15.3%,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1.2亿人占全行业20% [17]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 浪潮信息为华南农业大学打造模块化智能算力中心,使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20] - 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基本成形,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 [23] - 未来需加快建设"八纵八横"高铁网、世界级港口群,形成城市群1小时通勤圈和全球主要城市次日达物流圈 [24] - 将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强化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布局超算中心、量子通信干线等设施 [25]
湖北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汉洪:立足实际筑牢产业基石
经济日报· 2025-10-30 06:14
朱汉洪表示,下一步,宜昌经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全局、主动作为, 坚持"工业强市、产业立市"不动摇,着力构建具有宜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 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 质生产力。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湖北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 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汉洪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谋划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 向,将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作为'六个坚持'之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 识的深化。" "当前,我国经济能克服艰难险阻稳健前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立足发展实际,形成了更加有效 的市场和更加有为的政府。"朱汉洪说,从宜昌市实际工作看,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规则和标准规 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倍增战略,为湖 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宜昌力量。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城市24小时 | “北方第二城”,要变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9 23:37
城市经济竞争格局 - 青岛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13373.47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第三产业增速最快,为5.6% [1] - 天津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13416.08亿元,同比增长4.7%,两城GDP差距缩小至不到50亿元 [1][3] - 青岛与宁波的GDP差距也缩小至不到120亿元,青岛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呈现进位争先态势 [3] 区域产业发展与政策 - 山东省支持临沂商城发展,目标至2030年市场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物流总额突破1.5万亿元 [10] - 湖北省强调加快打造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高地,聚焦智能手机、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 [11] - 福建省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2026年1月1日起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8] 创新与科技发展 -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74.2,同比增长5.3%,创新产出指数增长最快,为8.1% [12][14] - 重庆探索开展国有创投机构改革试点,实施科技金融"长江领航计划",完善金融支持科技企业体系 [7] 园区经济发展 - 最新园区百强中,千亿级园区数量达64个,较上年新增5个,东部地区占比超六成,有61家 [16] - 江苏省在园区百强中表现突出,占据19席,园区梯度分布均衡,整体实力强劲 [18] - 园区发展需从"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系统性提升创新能力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