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
搜索文档
两大“毒瘤”不除掉,老百姓如何敢消费呢?原来老百姓的钱都被吸走了
搜狐财经· 2025-09-23 06:56
住房负担对消费的影响 - 全国一二线城市家庭住房支出平均占家庭月收入42% 远超30%国际警戒线[2] - 住房相关支出大幅攀升导致城市居民平均可自由支配收入占比从2015年48%下降至35%[2] - 房贷压力案例显示月供1.5万元占家庭月收入45% 显著改变家庭消费行为模式[2] 电商消费异化现象 - 63%消费者因电商促销进行非计划性购物 月均冲动消费金额达817元[3] - 90后及00后群体中超过70%存在不同程度购物冲动症[3] - 2024年电商平台投诉量达67.3万件 同比增长18.5% 主要涉及货不对板及退换货问题[4] 住房负担缓解措施 - 建议将家庭月房贷支出控制在月收入30%以内 可通过延长贷款期限或置换低利率产品实现[7] - 一线城市25-35岁群体租房比例从2020年38%上升至2024年52% 反映先租后买理念普及[7] - 共有产权房等政策性住房能有效降低购房成本[7] 电商消费行为优化 - 实施24小时冷静期策略可减少60%非必要商品购买[8] - 2024年实体零售店客流量同比增长7.3% 显示体验式消费回归趋势[8] - 建议使用比价工具识别真实优惠 避免被虚假促销误导[9] 行业监管与政策调整 - 2024年以来多地房价涨幅趋稳 调控政策注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11] - 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发布电商平台责任清单 23家平台因违规被罚超12亿元[11] - 银保监会规范消费贷款利率上限及信息披露要求 遏制过度借贷[11] 消费者教育体系构建 - 全国消费者协会联合高校启动理性消费教育计划 提升公众财务素养[11] - 金融教育专家建议设定月度网购金额上限并严格执行[8] - 网络安全专家推荐定期清理APP缓存以减少个性化广告推送[8]
冲锋衣1件几百元,“始祖鸟平替”冲刺IPO!安徽“70后”夫妻白手起家,年销17亿元,顶流明星成毅代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2 21:51
每经记者|曾子建 每经编辑|程鹏 袁东 近期,始祖鸟烟花事件引发舆论关注。而被称为"始祖鸟平替"的国产户外品牌伯希和,也已启动港股IPO进程。 据港交所披露,伯希和户外运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于今年4月底递交上市申请,这家由"70后"夫妻创办的"夫妻店",正带着"平替"故事和年入17亿元的 业绩,即将走向资本市场的中心舞台。 年入17亿元 "平替"正悄然启程 伯希和创立于2012年,最早的身份其实是"淘宝品牌",通过"千元以下价格带+专业级性能"的切入点迅速渗透市场。2020年,国内户外热潮爆发,伯希和 精准卡位千元以下大众市场。从产品定位来看,伯希和早期以线上渠道为主,通过 "三合一冲锋衣" 打开市场。其经典系列冲锋衣定价多在500元左右,仅 为始祖鸟同类产品价格的十分之一左右。 伯希和的故事始于一对"70后"安徽夫妻。创始人刘振和花敬玲夫妇都是户外运动爱好者。2012年,夫妇二人在北京创办伯希和,最初只是一家小型户外用 品贸易公司。凭借对户外市场的敏感和对设计的理解,他们逐渐将业务扩展到自有品牌产品。 创业初期,公司带有明显的"夫妻店"色彩。刘振负责产品开发和供应链管理,花敬玲则主管设计和品牌营销。这种家族 ...
“70后”夫妻店、腾讯入股……“始祖鸟平替”伯希和冲刺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09-22 15:25
公司概况与IPO进程 - 伯希和户外运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4月底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由“70后”夫妻刘振和花敬玲于2012年创办 [1][4] - 公司2024年收入达到17.66亿元 [1][3]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的3.7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08亿元,再增至2024年的17.66亿元 [3] - 毛利率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54.3%增至2023年的58.2%,再至2024年的59.6% [3] - 净利润从2022年的2431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52亿元,2024年达到2.83亿元 [3] - 2023年除税前溢利为1.8771亿元,2022年为3000.6万元 [4] 产品与市场定位 - 品牌定位为“始祖鸟平替”,经典系列冲锋衣定价约500元,约为始祖鸟同类产品价格的十分之一 [1] - 早期以“千元以下价格带+专业级性能”切入大众市场,通过“三合一冲锋衣”打开市场 [1] - 产品在面料选择上采用与始祖鸟类似的防水、透气面料,部分产品防水指数达到相当水平 [2] - 款式设计紧跟时尚潮流,融入时尚元素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2] 发展历程与营销策略 - 创业初期为小型户外用品贸易公司,带有“夫妻店”色彩,刘振负责产品开发与供应链,花敬玲主管设计与品牌营销 [4][5] - 2014年签约音乐人杨坤推出联名冲锋衣,此后陆续签约白百何、佟丽娅等明星抢占女性市场,后签约顶流明星成毅在社交媒体出圈 [5] - 2020年国内户外热潮爆发,公司精准卡位千元以下大众市场 [1] 股权结构与融资历程 - 创始人刘振持有公司35.1%股份,花敬玲持有28.08%股份,二人为一致行动人及控股股东 [6] - 腾讯持有公司10.7%股份,启明创投持有5.35%股份 [6] - 2023年获得安徽创晟、安徽徽元合计4000万元投资,安徽文创、利辛产投分别投资1500万元和1400万元 [6] - 2024年获得启明创投、创新工场等合计2.88亿元投资,2025年腾讯以3亿元投资成为重要机构股东,融资后公司估值达28亿元 [6] 增长战略与行业趋势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开发、品牌推广和渠道拓展,计划未来三年新开超过60家线下门店以降低对线上渠道的依赖 [8] - “平替”战略在初期市场扩张有效,但长期需建立更强品牌独立性和辨识度 [8] - 中国消费市场呈现“理性消费”趋势,能够平衡品质与价格、品牌与价值的公司获得新的成长空间 [8] 品牌争议 - 品牌英文名“PELLIOT”与20世纪初法国东方学家保罗·伯希和同名,其曾在1908年从敦煌莫高窟带走大量珍贵文物,此命名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 [7]
2025中国消费人群心智地图与品牌未来战略白皮书
搜狐财经· 2025-09-21 15:50
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深刻转型 消费者心理在经济波动 技术革新与文化自信多重作用下重构 形成理性消费与情感消费二元共生的特征 品牌需把握代际差异与地域分化 通过文化创新与技术应用实现价值共建 [1][2][15][20] 代际差异 - 婴儿潮一代(1950-1964)和X世代(1965-1979)注重实用与耐用 消费谨慎且价格敏感度高 [1][24] - Y世代(1980-1994)作为市场中坚群体 追求品质生活同时兼顾性价比 是全渠道消费重要群体 [1][24] - Z世代(1995-2009)展现务实浪漫主义特质 精于比价追求质价比 又愿为兴趣 情感和文化认同买单 在美妆个护 电子产品等品类消费意愿强烈 更倾向通过社交电商和短视频种草消费 [1][24][25] 地域分化 - 传统一线城市仍是消费创新策源地 但未来约90%消费增长来自非一线城市 [2][26] - 成都 杭州等新兴热点城市消费活力逼近一线 南京 武汉等公共服务优势城市凭教育医疗资源吸引消费 西安 三亚等旅游驱动型城市通过文旅融合创造新场景 [2][29] - 地域分化要求品牌放弃一刀切策略 转向精细化 本地化运营 [2][29] 消费理念 - 理性消费与情感消费二元共生 消费者既精打细算追求质价比 又愿为情绪价值和文化认同支付心价比溢价 [2][15] - 质价比从单纯比较价格参数升级为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如小米构建人车家全生态降低用户长期使用成本 [2] - 心价比聚焦情感满足 泡泡玛特盲盒经济 观夏香薰东方记忆叙事通过情感连接打动消费者 [2] - 社交媒体放大心价比效应 带有治愈 减压标签的内容互动率比普通产品介绍高3-5倍 [2] 技术革新 - 个性化推荐系统从精准向懂我进化 阿里巴巴猜你喜欢捕捉潜在需求 Netflix算法根据用户情绪调整推荐内容 小红书测试解析评论情绪动态优化推荐策略 [3] - 虚拟试衣技术打破线上购物体验短板 GUCCI Prada等品牌借助AR/VR技术提供沉浸式试穿体验 降低退货率并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3] - 再惠科技 Centric Software等企业通过AI驱动数字化解决方案 为餐饮 零售等行业提供从流量运营到供应链管理的全链路支持 [3] 邻邦经验 -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消费从刹那主义转向持久主义 无印良品简约设计 三得利威士忌文化赋能展现经济下行期品牌通过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赢市场路径 [3] - 香港通过茶餐厅 李锦记等本土品牌复兴 实现消费文化主体性重构 [3] - 经济波动期消费从物质占有转向精神需求满足 品牌需成为消费者安顿身心的精神伙伴 [3] 品牌案例 - 泡泡玛特以IP为核心构建孵化-销售-社群生态 通过盲盒机制与联名策略实现情感价值变现 [4] - 霸王茶姬以新中式国风茶饮定位切入中高端市场 用文化赋能与品质原料打造差异化 [4] - 追觅科技凭借技术研发与全球化布局 在智能家居领域树立高端形象 [4] - 瑞幸咖啡以数字化运营与爆品策略重构咖啡消费场景 [4] - 劲霸男装聚焦茄克品类 通过工艺创新与品牌年轻化实现传统品牌转型 [4] - 水裹汤泉以情绪消费+场景共创模式 将汤泉空间升级为都市人精神避难所 [4] 未来趋势 - 消费品牌需实现从商品交易到价值共建 从心灵共鸣到精神同路人的角色转变 [4] - 品牌需保持战略定力坚守核心价值 通过供应链韧性构建 服务触点升级等微观创新持续突破 [4] - 随着DTC模式深化 可持续商业普及与AI超个性化时代到来 需精准把握消费者心理需求 融合文化创新与技术应用赢得长期增长 [4]
预制板房或“全拆”?定了:一部分人的机会已经开始了
搜狐财经· 2025-09-21 01:51
住房成本对消费的制约 - 全国一二线城市家庭月均住房支出占月收入比例达42% 远超30%国际合理区间[1] - 住房相关支出高企导致城市居民平均可自由支配收入占比从2015年48%下降至2025年35%[2] - 典型家庭案例显示房贷支出占月收入45% 显著影响消费能力和生活方式[2] 电商消费行为异化 - 63%消费者因电商促销产生非计划性购物 人均月冲动消费金额达817元[3] - 90后和00后群体中超过70%存在购物冲动症[3] - 2024年电商平台投诉量达67.3万件 同比增长18.5% 主要涉及货不对板和退换货困难[5] 消费信心变化 - 43%消费者对电商促销持谨慎态度 25%明确表示将减少电商平台消费[7] - 2024年全国重点监测实体零售店客流量同比增长7.3% 显示实体消费复苏迹象[10] 住房成本优化方案 - 建议家庭月房贷支出控制在月收入30%以内 可通过延长贷款年限或置换低利率产品实现[8] - 一线城市25-35岁人群租房比例从2020年38%升至2024年52% "先租后买"理念逐渐普及[8] - 房贷利率从5.1%降至4.2%可实现月省1200元[8] 电商消费行为改善措施 - 采用24小时冷静期原则可减少60%非必要购买[9] - 设定固定网购预算上限并严格遵守[9] - 增加实体店消费 利用比价工具甄别真实优惠[10] 行业监管环境变化 - 2024年以来多地房价涨幅趋稳 部分城市出现小幅回调[12] - 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发布《电子商务平台责任清单》 23家大型电商平台因违规被罚超12亿元[12] - 银保监会2025年出台《消费金融服务规范》 对消费贷款利率上限和风险控制提出更严要求[12] 消费者教育举措 - 全国消费者协会联合高校启动理性消费全民教育计划 提升公众消费素养和财务管理能力[12]
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因为大家都没钱,社会上或许已经发生了4大变化
搜狐财经· 2025-09-20 10:15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降级成为主流,平价替代品搜索量同比激增187%,关于“省钱”的话题讨论热度飙升203% [3] - 消费者从高端百货转向平价超市,从国际品牌转向国货精品,从酒席宴请转向居家烹饪以降低生活成本 [3] - 消费观念转变,重新审视“必需”与“奢侈”的界限,不再将消费能力与个人身份地位简单划等号 [3] 零售与电商行业 -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消费行为显著转向追求性价比 [3] - 餐饮业中社交聚餐消费额同比下降23.5%,而家庭内部聚餐消费仅下降5.2% [4] 社交媒体与互动平台 -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平均互动好友数量同比下降17.3%,但与核心亲密好友的互动频率逆势上升25.6% [4] - 用户行为表明人际关系网络正在主动精简,精力集中于更亲密的关系上 [4] 招聘与职业发展行业 - 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传统稳定型职业的申请人数同比增加32% [6] - 互联网、金融等高薪但波动性较大行业的申请人数下降18% [6] - 副业、兼职的搜索量增长215%,反映人们正通过多元化收入来源抵御经济不确定性 [6] 在线教育行业 - 在线教育平台的技能提升类课程订阅量增长87%,显示自我投资需求旺盛 [9] 生活方式相关行业 - “极简生活”、“断舍离”、“小而美”等话题的讨论热度同比上涨175% [7] - 生活方式理念转向更简单、更专注于生活本质的模式 [7]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高管说消保”特别企划之适当投资、理性消费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8 10:40
金融服务适当性原则 - 销售适当性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 金融服务的基石是信任 适当性管理是维护信任的关键[1] - 不当销售会损失客户长期信任 信任破裂后重建成本极高[1] - 银行通过五大维度构建客户风险画像 建立客户评估 系统匹配 双录确认 投后管理的完整闭环流程[1] 消费者行为引导 - 建议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避免过度负债和非必要支出[1] - 资金应合理配置于保障性储蓄与适当投资 实现家庭财务长期稳健[1] - 根据实际需要和偿还能力选择金融产品 避免盲目追求超前消费或高风险投资 做到量入为出理性规划[1] 客户服务实践 - 当客户投资意愿与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时 理财经理通过专业沟通帮助选择更适合产品[2] - 当客户提出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信贷需求时 银行主动建议调整额度或期限引导理性消费[2] - 拒绝不当需求的做法赢得客户更深度的信任 体现银行责任担当[2] 业务发展战略 - 银行将继续深化适当性管理 推动财富管理业务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顾问模式转型[2] - 加强消费者理性投资与理性消费教育 通过专业金融服务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2]
中国品牌不惧“旺季不旺” 中国汽车还能“带货”芯片
第一财经· 2025-09-17 22:08
中国出口整体表现 - 今年前8个月中国货物出口增长6.9%,8月份出口增速达到4.8% [1] - 非美出口和民企出口数据持续增长 [1] - 8月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10.4%,对日本出口增长6.7%,对东盟出口增速为22.5% [4] 行业竞争与品牌力提升 - 中国电子消费品在海外旺季具备较强竞争力,在2025年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上约764家中国企业参展,占比近四成 [2] - 中国品牌出海竞争力逐渐在高端市场具备溢价能力,从产品出海发展到品牌、资金和技术出海 [3] - 中国品牌出海进入第三阶段,开始传递产品背后的品牌力,竞争对手变为海外本土品牌 [7] 市场多元化布局策略 - 中国企业通过对非美出口的持续增长来补足对美国市场出口的缺口,贸易多元化形成外部经贸波动缓冲 [5] - 中国品牌关于欧洲、日韩乃至亚太市场的咨询明显增多,多元布局成为重要策略转变 [5] - 出海企业在市场拓展上更加从容自信,凭借在某一市场验证过的成功经验把握其他地区机会 [6] 细分领域与技术创新 - 在AI技术融入和机器人等细分领域,中国品牌展现出突出的工艺与科技创新力 [1][3] - 高新技术产品、高端装备、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出海新增长点 [3] - 得益于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成长,中国芯片全球品牌认知度提高,纳芯微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超过10% [3] 海外消费趋势与营销挑战 - 2025年美国假日零售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长1.2%,为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较去年增速下降超过3个百分点 [2] - 海外购物季呈现筹备时间提前、理性消费意识增强、购物决策复杂、行为路径跨平台多触点等特征 [2] - 海外消费者非常在意品牌背后的理念与价值认同,与中国消费者注重“物有所值”的心态存在差异 [7]
食品饮料行业2025H1业绩综述报告: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只有啤酒、软饮料、调味品、肉制品营收利润双增长
万联证券· 2025-09-17 16:01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食品饮料行业2025H1业绩综述的关键要点总结: 行业投资评级 - 食品饮料行业投资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 [5] 核心观点 - 食品饮料板块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归母净利润同比转负,营收和利润增速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下降 [2][16] - 行业内部业绩分化显著,啤酒、软饮料、调味品、肉制品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而白酒、休闲零食等板块承压 [2][9] - 在政策红利和消费新趋势下,行业存在结构性投资机会,建议关注成长赛道、边际改善赛道和筑底赛道 [10] 整体业绩表现 - 2025H1食品饮料行业实现营收5806.35亿元(YoY +2.41%),归母净利润1275.08亿元(YoY -0.56%) [2][16] - 营收增速较2024H1下降1.30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4.52个百分点 [2][16] - 行业毛利率和净利率同比下降,分别为51.41%(YoY -1.69pcts)和22.73%(YoY -1.19pcts) [21] - 费用率相对稳健,销售费用率10.85%(YoY -0.40pcts),管理费用率4.12%(YoY -0.17pcts) [21] 子板块业绩增速 - 营收增速前三的子板块:零食(+36.36%)、软饮料(+9.08%)、调味发酵品(+4.66%) [2][25] - 归母净利润增速前三的子板块:啤酒(+12.06%)、调味发酵品(+8.04%)、软饮料(+4.89%) [2][25] - 啤酒、调味发酵品、软饮料、肉制品四个子板块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增长 [2][25] 盈利能力分析 - 仅啤酒和调味发酵品板块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同比提升 [3] - 啤酒板块毛利率+1.86pcts,净利率+1.25pcts;调味发酵品板块毛利率+2.26pcts,净利率+0.51pcts [3] - 白酒、乳制品、软饮料等板块毛利率提升但净利率下降 [3] - 休闲零食、预加工食品、保健品板块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同比下降 [3] 白酒板块 - 营收2415.08亿元(YoY -0.86%),归母净利润945.61亿元(YoY -1.18%),自2014H1首次出现负增长 [4][27][28] - 高端白酒最具韧性,贵州茅台(营收+9.10%,净利润+8.89%)、五粮液(营收+4.19%,净利润+2.28%)保持增长 [4][35][36] - 次高端白酒业绩下滑严重,营收-14.32%,净利润-20.93%,仅山西汾酒保持正增长 [4][38] - 中低端白酒分化明显,营收-8.79%,净利润-10.68%,古井贡酒、老白干酒、金徽酒实现正增长 [4][39] 啤酒板块 - 营收417.32亿元(YoY +2.75%),归母净利润65.38亿元(YoY +12.06%) [8][41] - 珠江啤酒(营收+7.09%,净利润+22.51%)、燕京啤酒(营收+6.37%,净利润+45.45%)表现亮眼 [8][41] -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毛利率45.84%(YoY +1.86pcts),净利率18.35%(YoY +1.25pcts) [44] 大众品板块 - 乳制品:营收958.91亿元(YoY +1.36%),净利润83.10亿元(YoY -2.83%),妙可蓝多(营收+7.98%,净利润+86.27%)表现突出 [9][51] - 软饮料:营收191.96亿元(YoY +9.08%),净利润35.38亿元(YoY +4.89%),东鹏饮料(营收+36.37%,净利润+37.22%)增长强劲 [9][55][56] - 调味品:营收352.99亿元(YoY +4.66%),净利润63.30亿元(YoY +8.04%),莲花控股(营收+32.68%,净利润+60.01%)增速领先 [9][60][62] - 肉制品:营收527.24亿元(YoY +2.80%),净利润27.17亿元(YoY +4.34%),华统股份(净利润+163.98%)表现优异 [9][63][64] 投资建议 - 成长赛道:关注饮料(能量饮料龙头)、零食(渠道和品类创新龙头)、保健品(年轻消费和高增长功效龙头) [10][70] - 边际改善赛道:关注啤酒(产品结构偏低龙头)、调味品(复合调味品和健康调味品龙头)、乳制品(业绩较优龙头) [10][70] - 筑底赛道:白酒行业处于筑底阶段,低估值和高分红提供支撑,静待库存出清后的投资机会 [10][70]
万亿本地生活赛道,“省”是朴素信条
远川研究所· 2025-09-16 21:05
品牌定位与核心理念 - 公司品牌升级,将关键词定为“团啥都省”,强调“省”这一朴素信条已落地到所有具体消费场景[2][11] - 公司初创期提出“三高三低”理论,即以高品质低价格满足消费者,通过高科技低成本运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13] - 公司使命是“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具体到团购品牌是通过产品体验升级和业务场景拓展,提供多维度的“省”的体验[13] 行业发展与市场规模 - 中国O2O市场规模预计今年达3.89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并预计3年后接近6万亿元[2] - 团购业务已从蓝海市场发展为红海市场,成为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2] - 团购完成了从融入到影响消费市场的蜕变,关键因素是与推崇理性消费的时代同频[6] 公司业务表现与用户数据 - 去年公司核心本地商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21%[13] - 去年到店业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65%,交易用户数突破7.7亿,活跃商户数达1450万[13] - 平台上线首日销售79单,销售额近4000元,初期即与“省钱”概念捆绑[4] 消费趋势与具体品类增长 - 去年1-11月,平台上“玩乐变美”相关消费订单量同比增长84%[7] - 大暑以来,由年轻人贡献的推拿养生项目交易额同比增长46%[7] - 今年8月,平台提供宠物服务的商家数量超3万家,上半年同比增长超24%[7] 供给侧影响与案例 - 团购消费方式在低线城市加速普及,激发了供给侧活力,促进小城市经济发展和手艺人价值认可[14] - 在云南大理,“溪流徒步+拓染”、“采茶做茶”等特色团购项目的收藏率超过98%的同行[13] - 徐记海鲜通过推出198元的招牌菜套餐,吸引了年轻消费者,树立了高品质平价海鲜的品牌印象[6] 品牌营销与价值主张 - 公司最新动作是携手代言人肖战官宣“美团团购、团啥都省”的新口号[8] - 公司所倡导的“省”并非低物欲或平替,而是找到兼具实惠和品质的渠道,以较低成本满足更多潜在需求[7] - 平台通过聚集服务、促使非标服务标准化并降低价格,让消费者习惯寻找最省钱的方案,例如9.9元的体验课和19.9元的美甲特价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