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浙商银行推出20条举措落实一揽子政策,重点领域信贷投放目标披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9:50
一揽子金融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大金融管理部门联合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旨在稳市场、稳预期 [1] - 本轮政策相比去年"924"政策更重视提升消费、稳定外贸企业纾困及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和节奏超过市场预期 [2] - 浙商银行围绕八个方面推出二十条举措落实政策,重点聚焦科技、外贸、消费领域 [2] 科技金融 - 公司推出"善科陪伴计划"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计划2025年科技金融贷款净增100亿元 [3]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服务科技型企业30712户,融资余额3674亿元,服务高层次人才3925户,融资余额345亿元 [3] - 成功发行50亿元3年期科技创新债券,票面利率1.66%,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业务 [3] - 计划未来三年组建100个科技金融团队,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生态 [3] 外贸金融 - 公司承诺不抽贷、不断贷,为外贸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等灵活安排,并给予减息、降费优惠 [4] - 2025年目标对民营企业跨境融资投放总额达170亿美元 [4] - 优化出口数据贷、出口银税贷等产品,并在香港设立一级部门支持跨境企业发展 [4] 消费金融 - 2025年计划投放个人信用消费贷款100亿元,实施消费贷款倍增计划 [6] - 阶段性提高优质个人消费贷款客户自主支付金额上限至50万元,期限延长至7年 [6] - 配套政府"以旧换新"政策投入2000万元消费补贴,2025年信用卡权益投放优惠费用超2000万元 [6] 普惠金融 - 公司嵌入无还本续贷政策,优先采用线上化、数字化快速审批方案支持小微企业 [7] - 目标至2025年末小微企业累计授信金额1800亿元、累计投放金额1600亿元 [7] 其他领域 - 公司将通过100亿专项帮扶资金开展"雪中送炭"工程,服务实体经济 [6]
建立债市“科技板” 畅通融资全链条 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
金融时报· 2025-05-30 09:46
政策举措概述 - 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15条政策措施,涵盖资金供给、产品创新、风险分担、生态营造及开放合作等多个层面 [1] - 政策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强化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支持,包括扩大AIC股权投资试点、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发债融资、优化科技创新再贷款等 [1] 科技贷款数据 - 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3.3万亿元,同比增长24%,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超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2] - 2024年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已签约落地贷款合同金额超8000亿元,截至3月末银行与科技型企业和设备更新项目签订的贷款合同金额突破1.4万亿元 [3][4]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 中国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后规模提升至8000亿元,利率由1.75%下调至1.5%,重点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及重点领域技术改造 [3][4] - 政策强调优化结构性工具,扩大再贷款额度规模并优化流程机制,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3] 债券市场创新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创设风险分担工具,由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分担违约风险 [5][6] - 股权投资机构通过"科技板"可发行长期债券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商业银行等机构也可发债募集资金支持科创业务 [6] 四项金融试点进展 - 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18个城市及省份,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 [7] -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期限从7年延长至10年,贷款占并购资金比例从60%提高到80%,18个城市试点银行"首单"业务均已落地 [7] - 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推进多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保险服务模式优化,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完善 [7] 未来监管方向 - 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动建立信贷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机制,支持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修订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并尽快出台 [8] - 鼓励保险资金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创业投资,支持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加快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 [8]
泓德基金:AI赋能投研升级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国基金报· 2025-05-30 09:43
政策文件与行业改革 - 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举措,包括优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强化利益绑定、提升服务能力等 [1] - 方案鼓励基金公司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应用,支持中小基金公司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 [1] - 政策与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相衔接,构建适配实体经济的现代金融体系 [2][3] 公司战略与投研能力 - 泓德基金围绕科技金融等国家战略方向,加强前沿科技领域研究,优化投资策略,满足多元财富管理需求 [3] - 公司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通过深度基本面研究精选优质科技企业,推动"科技—产业—企业"正循环 [4] - 量化投资体系历经8年迭代,形成覆盖四大类型16只产品的量化家族,包括待发的科创板指数增强基金 [5][6][7] 技术创新应用 - 公司2015年组建量化团队,2020年引入AI技术,2023年设立AI Lab,打造适应国内市场的综合量化策略 [5][6] - 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提升投研效率,覆盖上市公司和行业动态 [5] 产品布局与社会责任 - 管理49只公募基金,主动权益产品占比75%(规模占比74%),含权"固收+"产品覆盖低中风险需求 [8] - 注重回撤控制和投资者教育,缓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问题 [8] - 十年公益行动覆盖西藏扶贫、教育助学、乡村振兴,累计跋涉70000公里,投入超千万元物资 [9] 行业展望 - 公募基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公司将深化投研能力、数字技术创新,践行"五篇大文章"领域的社会责任 [10]
解锁AI科技密码——建行东莞市分行助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日报· 2025-05-30 03:49
科技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 - 科技金融是支持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纽带 [1] - 建行东莞市分行将支持制造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通过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分行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 [1] 机器视觉行业案例(TP公司) - TP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主营光源设备、视觉系统、镜头零件等产品 [2] - 分行抓住政策机遇(2023年10月18日国家发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通知),为TP公司提供4200万元贷款用于员工股权激励 [2][3] - 通过变更授信额度用途缩短审批时间,最终将贷款额度提升至4950万元,期限延长至3年 [3][4] 算力基础设施行业案例(FT科技) - FT科技运营4个数据中心,总规模超4万个标准机柜,服务超1000家企业客户 [5] - 分行早期投放1.35亿元贷款支持公司初创,2024年再提供1亿元技术改造贷款用于智算中心网络升级 [5][6] - 创新采用芯片验收单作为放款依据,锁定下游客户回款现金流以控制风险 [5][6] 智能家居行业案例(MY集团) - MY集团旗下MY云计算2021年获得1.35亿元8年期贷款支持数据产业基地建设 [7] - 2023年分行为集团子公司WXMY装备提供3亿元授信,投放1.26亿元置换他行贷款并支付工程款 [7][8] - 通过组建内部银团优化贷款条件,解决客户自有资金占用问题 [8]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布局 - 建行东莞市分行以科技金融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大湾区的发展 [8] - 未来将持续锚定"五篇大文章",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8]
从政策框架到落地深耕 多方合力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新答卷
证券时报· 2025-05-30 03:10
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1+N"统计制度体系 [1] - "五篇大文章"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抓手,科技金融破解"卡脖子"技术融资瓶颈,绿色金融引导低碳转型,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与民生,养老金融应对老龄化,数字金融提升服务效率 [2] - 云南出台19项措施支持科技强省和数字金融,广东提出27项重点行动举措 [2] 银行机构实践成效 - 科技金融:2024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27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63万亿元(同比+7.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2025年一季度余额6.3万亿元(同比+15%) [3] - 绿色金融: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4.1万亿元;2025年一季度绿色债券发行增至4.3万亿元 [3] - 普惠金融:2024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万亿元,涉农贷款51.4万亿元;2025年一季度分别增至35万亿元和53万亿元 [3] - 工商银行案例:2024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3.1万亿元,绿色贷款6万亿元,普惠贷款2.9万亿元,养老金管理规模近5万亿元,数字经济贷款近9000亿元 [4][5] 券商机构业务进展 - 科技金融:2024年主承销科技创新债券6100亿元(占比4%),科技型企业融资承销占比达95%,科技企业重组交易金额同比+70% [6] - 绿色金融:2024年主承销绿色公司债券1674亿元,2025年一季度超200亿元 [6] - 普惠金融:2024年主承销民企债券4619亿元(3年新高),2025年一季度超千亿元 [6] - 招商证券案例:2024年绿色股权融资52.57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承销近300亿元(同比+100%),绿色债券54.1亿元,民企债券380亿元 [7] 公募基金投资布局 - 科技主题基金规模从2020年末的约2533亿元增至2024年末7600亿元,2025年5月达8630亿元 [8] - ESG基金规模2024年末为2020年的1.6倍,2025年5月超8200亿元 [8] 上市公司参与情况 - 金融行业2024年报72.8%公司提及"五篇大文章"(同比+8pct),三成公司将其纳入"质量回报双提升"方案 [9] - 非金融行业2024年报提及公司数量同比翻倍,中科软、神州信息等持续响应 [10] - 证监会支持科技企业上市,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至8000亿元 [9]
政策加力支持创新资本融资 民营经济再添新动能
证券时报· 2025-05-30 02:28
在支持创投机构扩大募资来源方面,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 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进一步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 期、投硬科技。上述公告明确,具备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以及优秀管理团队的股权投资机构, 今后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所募集资金能够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关键环节。 就在本周,首单民营创投"科创债"花落深圳私募投资机构东方富海。在此次东方富海的发债项目推进过 程中,为其"量身定制"合适的增信方案,成为项目成功推出的关键因素。具体来看,在各方深入沟通、 积极探索后,创新提出了"央地协同、风险共担"双重增信模式,由国家级信用增进机构——中债信用增 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全额担保,同时深圳市高新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作为地方国企代表为项目提供 反担保支持,构建起央地"双保险"机制。 今年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释放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强音, 为企业家群体提供强劲的发展预期和战略定力。时隔3个月,系列支持创投机构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接续 出台,标志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正迎来新一轮制度红利释放期。 近日, ...
浦发银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的“苏州实践” 如何赋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01:23
科技金融创新实践 - 浦发银行苏州分行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研发、长周期"特点,重构传统信贷模式,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5+7+X"浦科产品体系 [1] - 截至3月底,该行已服务95%科创板上市企业、75%北交所上市企业、超6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创新逻辑实现三大转变:从"看过去"到"看未来"、从"看资产"到"看技术"、从"单一信贷"到"生态赋能" [1] 研发阶段融资解决方案 - "浦研贷"突破传统抵押担保模式,为悉智科技提供2000万元3年期纯信用贷款 [2] - 创新风控逻辑:将研发费用化支出折算为"技术资产",结合专利数量、团队背景等软信息评估 [2] - 资金注入使企业研发团队扩充50%,材料验证周期从1年缩短至半年 [2] 成长期投贷联动机制 - "浦投贷"首单落地咖爷科技,提供500万元贷款,创新性将股权融资能力纳入授信模型 [3] - 形成"投资机构筛选项目、银行配套融资"的协同效应,实现股权与债权融资有机衔接 [3] - 2025年牵头主承销苏州元禾控股6亿元科技创新债券,专项支持智能制造等领域 [4] 成熟期产业整合服务 - 2025年3月落地苏州股份制同业首单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提供10年期融资支持专精特新企业 [5] - 推出"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千亿行动计划",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补链 [6] - 创新实践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呼应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战略 [6] 全周期服务闭环 - 形成"浦研贷→浦投贷→并购贷款"三级产品体系,覆盖实验室到产业链全流程 [6] - 服务范围从单一企业支持扩展到产业生态优化重组 [5] - 在苏州科技金融圈建立"要并购,选浦发"的市场口碑 [6]
烟台银行蓬莱支行:创新金融方案助科技小微企业破解“成长烦恼”
齐鲁晚报网· 2025-05-30 00:02
烟台银行蓬莱支行的科技金融支持 - 烟台银行蓬莱支行为某科技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500万元,推动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1] - 该科技企业专注于环保功能性产品研发,计划量产具有抗菌效果的纱线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1] - 由于缺乏足值抵押物,企业面临传统融资渠道受限和资金短缺问题 [1] - 烟台银行针对企业"技术领先但抵押不足"的痛点,匹配"科技成果转化贷"专项信贷产品,具有政策支持力度大、利率优惠、风险分担机制等特点 [1] - 烟台银行为该贷款产品开辟"绿色通道",简化业务流程,审批周期大幅缩短,最终成功放贷500万元 [1] 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与反馈 - 企业负责人表示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瓶颈,烟台银行的贷款产品解决了融资难题 [1] - 企业负责人对"科技成果转化贷"高度评价,认为其利率低且审批速度快 [2] 烟台银行的科技金融服务举措 - 烟台银行蓬莱支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金融支持 [2] - 完善与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平台和行业协会机构的对接机制,提供"融资+融智"综合服务 [2] - 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复合型专业服务团队,高效响应企业需求 [2] - 通过"客户大走访、业务大练兵、能力大培训"提升客户经理产品运用能力和服务效率 [2] - 截至目前,烟台银行蓬莱支行共发放9笔科技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共计3730万元 [2] 未来发展规划 - 烟台银行蓬莱支行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大文章 [2] - 计划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精准支持更多客户企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
兴业银行合肥分行携手共建科技金融生态联盟 赋能新质生产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9 20:07
活动概况 - 合肥新站高新区举办金融产品发布会暨科技金融生态联盟启动仪式,主题为"金融活水润科创 新站扬帆启新程",汇聚政府、金融机构及科创企业代表百余人,旨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1] - 活动由兴业银行合肥分行主办,合肥新站高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科技金融生态联盟,目标是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构建科技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3] 联盟成立与成员构成 - 科技金融生态联盟首批吸纳7家理事单位和30余家会员单位,涵盖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三大主体[4] - 兴业银行合肥分行作为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定位科技金融为"首位赛道",已服务安徽省超1.2万户科技企业,科技贷款余额突破560亿元,其中为新站高新区近500户企业提供45亿元融资支持[4]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兴业银行合肥分行推出"人才贷""研发贷""大院大所专属""线上兴速贷"等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产品,并组建专职审批团队[4] - 合肥新站高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发布"园区贷""科技贷""投保贷"三款担保产品,新站高新区科技创新办公室推出"新站科易贷""新站科创贷""新站科才贷""新站科大硅谷贷"四款特色产品[4] - 现场达成融资合作,合肥新站高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三家企业签约,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步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5] 后续规划与目标 - 兴业银行合肥分行计划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宗旨,携手联盟成员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双向奔赴,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6] - 联盟将通过银企对接专区实现融资需求精准匹配,串联"政银企担"四方力量,破解科创企业发展难题[6]
浙商银行:制定稳外贸专项支持政策,2025年对民企跨境融资投放总额要达170亿美元
新浪财经· 2025-05-29 17:24
政策背景与宏观环境 - 本轮政策相比去年9·24政策更重视提振消费、稳定外贸、企业纾困及支持科技创新 力度和节奏超过市场预期 [1] -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1] - 5月7日三大金融管理部门联合推出重磅一揽子金融政策 [1] 浙商银行具体措施 科技金融领域 - 计划全年新增科技金融贷款100亿元 利用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和债券发行契机 [1] - 截至2024年末服务科技型企业30712户 融资余额3674亿元 授信关键因素聚焦人才指标 [2] - 未来三年组建100个科技金融专业团队 加强产品经理和评审队伍建设 [2] 外贸支持领域 - 制定稳外贸专项政策 承诺不抽贷不断贷 提供无还本续贷安排 [2] - 目标2025年民营企业跨境融资投放总额达170亿美元 [2] - 针对浙江外贸大省特点 提供多元化跨境金融综合服务方案 [2] 消费支持领域 - 实施消费贷款倍增计划 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上限提至50万元 期限延长至7年 [2] - 2025年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目标新增投放100亿元 [2] - 从收入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支持消费扩大内需 [3] 小微企业支持 - 2025年4月末累计投放小微贷款超2万亿 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超3500亿元 [3] - 2025年全年小微贷款预计投放1600亿元 采用线上化快速审批方案 [3] 公司经营数据 - 2024年营业收入676 50亿元同比增长6 19% 净利润151 86亿元同比增长0 92% [3]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3 33万亿元同比增长5 78% 贷款总额1 86万亿元同比增长8 2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