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循环
搜索文档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10-26 09:07
高质量发展核心定位 -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 - 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需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 - 高质量发展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不确定性的关键 [1] 质的有效提升具体路径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2] 量的合理增长实现方式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3] -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3] - 完善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 [3] 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保障 - 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形成相应体制机制 [3] -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3]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用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3]
“十五五”这样干!一组图带你了解未来五年重点任务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5 20:20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坚持智能化 绿色化 融合化方向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质量强国 航天强国 交通强国 网络强国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5]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5]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 统筹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建设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7]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7] 扩大内需与市场建设 -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促进消费和投资 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1] - 大力提振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11]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14] -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14]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拓展国际循环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 共同发展 [16]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17]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镇化 - 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重大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 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 构建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24] -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 [24] 农业农村现代化 -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2]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22]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35] -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35] 民生保障与社会建设 - 坚持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加强普惠性 基础性 兜底性民生建设 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31]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
重磅刷屏!最新解读
中国基金报· 2025-10-25 17:04
核心观点 - 全会明确“十五五”时期以“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首要目标,经济增速目标设置将更灵活,更突出“提质增效”[2][21][22] - 会议新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置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之前,进一步凸显对经济发展的重视[3][11][24] - 中国资本市场有望结合国家中长期方向部署实现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将大有作为[3][14][20]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位列第一,是最主要的目标[2][17][21] - 政策主线延续当前基调,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17][21] - 与“十四五”类似,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十五五”可能同样不会公布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以质量优先[17][21][22] - 从“十三五”“十四五”经验来看,“十五五”经济中枢的“隐含目标”设置在4.5%的概率较大[22] - 预计“十五五”经济增速目标设置将较为灵活,更突出“提质增效”[2][22]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制造业 - 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5][26][27] - 相比“十四五”规划中“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表述,本次全会更加强调“合理比重”,体现出对产业结构优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统筹考量[26][27]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25][26] - 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发展未来产业是重中之重,传统产业需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改造[25][28] - 全会新增“航天强国”,显示出对于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视[28]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5][29][30] - 目前处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历史阶段,加强“原始创新”将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建立先行优势[5][6][29] - 全会更注重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协调发展,提出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29][30] - 新增“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内容,拓宽科技发展领域范围,将科技发展与数字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紧密结合[30] - 科技自立自强是“十五五”关键核心变量,在高质量发展优先基调下,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是所有政策的重中之重[30] 扩大内需与市场建设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31][32] - 投资于物主要指面向实体经济与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于人主要指向“七有”等民生领域投资[31] -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31][32] -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或预示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步入加速阶段[31][32] 短期经济目标与政策 - 全会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33][34] - 结合当前近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的现实基础,全年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具备相当坚实支撑[33] - 今年前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2%为全年实现5%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但三季度单季GDP增长4.8%意味着四季度仍需巩固需求端[34] 资本市场展望 - “十五五”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将大有作为,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具有独特重要功能,能够为“十五五”规划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14][35] - “十五五”规划所明确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战略重点,为资本市场指明方向,将催生大量新的投资需求和资产配置机会[14][35] - 合理且清晰的国家发展规划体系有助于引导“政策预期→资本配置→市场生态”联动,资本市场有望结合国家中长期方向部署实现高质量发展[20][35]
促内需战略全面发力,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四中全会时间
华夏时报· 2025-10-25 14:15
消费引擎释放内需新活力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 不久前的2025年中秋国庆假期,我国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下历史新高,其中,8.88亿人次国内出 游,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 1081.89亿元。 热气腾腾的假日消费图景,是"十四五"期间中国内需潜力释放、发展韧性增强的生动缩影,也为"十五 五"时期扩内需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刚刚闭幕的党的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下称《建议》),其中要求,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 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 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大力提振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我国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建议》提出,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 密结合,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 ...
21社论丨重视“中国人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10:32
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经济活动的基本环节中,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必须同时发 力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而又均衡的体系,尤其是需要补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分配环节,通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以内需为主导的模式,能够实现内部可循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 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并以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最终形成大国 经济的优势。可以发现,不管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新动能,壮大新 的经济增长引擎,还是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 和消费都终究由人来决定:人既是生产与创新的主体,又是最终的消费者。 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需要人才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科技创新力的 根本源泉在于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因此,必须一体推进 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力与人才,增强经济发展效率。 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进一步提振内需并实现国内市场不断扩 大,需要走共同富裕之路,在发展 ...
“十五五”这样干!一组图速览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
央视新闻· 2025-10-25 10:10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坚持智能化 绿色化 融合化方向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质量强国 航天强国 交通强国 网络强国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5]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5] 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 -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 统筹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建设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7]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7] 强大国内市场与新发展格局 -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促进消费和投资 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1] - 大力提振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 [11]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14] -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14] 高水平对外开放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拓展国际循环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 共同发展 [16]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17]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2]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 [22] 区域协调发展 - 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重大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 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 构建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24] -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 [24] 文化创新与文化繁荣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 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 精神凝聚力 价值感召力 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28] -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28] 民生保障与共同富裕 - 坚持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 加强普惠性 基础性 兜底性民生建设 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31]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 绿色转型与美丽中国 -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35] -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35] 国家安全与平安中国 -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38] -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38]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 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 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 推进政治建军 改革强军 科技强军 人才强军 依法治军 边斗争 边备战 边建设 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提高捍卫国家主权 安全 发展利益战略能力 [41] - 加快先进战斗力建设 推进军事治理现代化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42]
21社论丨重视“中国人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07:09
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经济活动的基本环节中,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必须同时发力才能构 成一个完整而又均衡的体系,尤其是需要补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分配环节,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大 市场来促进各种要素与货物的自由流通,更要做好分配促进消费并反哺和支持生产领域的创新。因此, 要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构筑更具韧性、竞争力与规模优势的大国经济优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即重视供给侧的科技自立自强,通过创新解 决各类"卡脖子"问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又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 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最终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 高发展质量和韧性。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以内需为主导的模式,能够实现内部可循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 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并以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最终形成大国经济的优势。可以 发现, ...
南财快评|“十五五”坚持高质量发展,科技与内需双轮驱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3:47
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目标完成度高、质量提升明显的五年。面对疫情冲击、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结构调整压 力,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主要宏观指标如GDP、就业、通胀、能源安全和生态治理等均实现预 期目标或接近完成。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成型,关键领域突破加快;产业链在重塑中实现升级,新能源、 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成为新增长点;民生改善、脱贫成果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十四五"主 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十五五"期间延续了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 格局的要求。全会上提出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既是对就业和民生 福祉的关怀,又是对提振内需的决心。 相较于"十四五"期间"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表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强 调"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并将需求置于前列,体现对于拉动需求的重视,这将 有助于促进消费和投 ...
韩文秀: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努力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
搜狐财经· 2025-10-24 13:35
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要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 长,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努力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 要着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新动能,壮大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要着力促进供需两侧 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 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河财立方消息】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会上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 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韩文秀表示,从现在起到2035年,只有10年时间,前五年发展好了才能争取更大主动,要以时不我待、只争 朝夕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紧紧抓住时间窗口,巩固拓展优势,破 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责编:李文玉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要着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好 ...
策略快评报告:四中全会描绘未来蓝图
万联证券· 2025-10-24 13:18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蓝图,强调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等关键方向,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3][4] 经济发展总体定调 - “十五五”是我国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阶段,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结构转型仍是核心目标 [3] -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复合年化增速在5.4%左右,部分缓和了“十五五”阶段经济增速的压力 [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此次四中全会将产业发展列为第一项重点任务,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 - 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将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与质量等指标,加强产业协同、畅通数据等要素流动 [3] -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3] - 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各地或将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造资源配置新模式,提升整体竞争力 [3]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四中全会要求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 预计加强培养培育高质量的原创科技和核心科技技术将是“十五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以提升我国科技能力的国际领先性和影响力 [3] - 强调加强科技成果向商业应用、产业发展的转化,促进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3] 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 - 四中全会明确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居民消费是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的重要抓手 [4] - 与“十四五”规划相比,“十五五”规划或将更加着重做强国内大循环,大力提振消费,增强民生保障,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4] - 未来居民消费场景有望进一步拓宽,培育新型服务业有望成为工作重心,并发展科技创新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 [4] 要素市场化改革与高水平开放 - 四中全会公报要求扩大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与科技创新能力优势 [4] - 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促进要素流动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反内卷筑牢根基 [4] - 预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提速,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提高发展质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