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出海

搜索文档
又见“纸面富贵”?荣昌生物“史诗级BD”吓崩股价
格隆汇· 2025-06-26 13:55
核心交易内容 - 荣昌生物将泰它西普大中华区以外全球权益授权给美国Vor Bio,交易总金额达42.3亿美元,包括1.25亿美元现金及认股权证(4500万美元首付款+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和最高4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1] - 认股权证可认购Vor Bio 3.2亿股普通股(占其扩大后总股本23%),行权价每股0.0001美元 [1] - 荣昌生物还将获得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提成 [1] 市场反应 - 交易公布后荣昌生物A股盘中跌停(-17.62%至61.25元),H股最大跌幅25%(收跌16%至55.85港元)[3] - 股价暴跌源于市场对交易结构不满:首付款占比仅3.6%(4500万/42.3亿),里程碑付款兑现不确定性高 [8] - 消息公布前股价已创阶段新高,部分资金选择利好兑现 [8] 合作方风险 - Vor Bio为纳斯达克上市生物技术公司(代码VOR),专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 [11] - 公司经营困难:曾裁员95%,员工维持个位数,现金流紧张 [12] - 市场质疑其推进泰它西普全球临床及商业化能力 [12]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年营收17.17亿元(同比+58.54%),净亏损14.68亿元 [14] - 2025年Q1亏损收窄至2.54亿元(同比+27.16%),营收5.26亿元(同比+59.17%)[16] - 当前到账现金仅4500万美元,对财务状况改善有限 [16] 战略意义与挑战 - 长期战略价值:启动全球化第二曲线,提升泰它西普全球估值,借力进入欧美市场 [17] - 短期挑战:里程碑付款不确定性、合作方履约风险、持续亏损形成股价压力 [17]
量化掘基系列之三十七:政策红利叠加全球机遇,布局港股创新药正当时
国金证券· 2025-06-25 23:31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 **模型构建思路**:选取香港市场中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反映香港市场创新药主题证券的整体表现[37]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样本空间为中证香港300指数与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样本空间的并集 - 筛选标准: 1) 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或为制药企业提供研发/生产服务 2) 按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序,选取前50只证券(不足50只则全纳入)[38] **模型评价**:历史表现优异,近5年跌幅小于同类指数,近3年涨幅达33.92%[39] 2. **模型名称**: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跟踪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完全复制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成分股及权重[55]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采用实物申赎机制 - 设置人民币/港币双币种交易通道 - 年化跟踪误差控制在6.43%以内[56]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 - 近1年收益率:74.99% - 近3年收益率:33.92% - 近5年收益率:-7.83% - 市盈率(TTM):32.47倍(近3年分位数26.12%)[39][42] 2.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 - 规模:118.49亿元 - 日均成交额:28.93亿元 - 年化跟踪误差:6.43% - 跟踪偏离度均值:0.21%[56][57]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研发投入强度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创新药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2]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研发强度 = \frac{研发费用}{营业总收入} \times 100\%$$ 取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成分股中位数21.64%作为基准值[32] 2. **因子名称**:市值分布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捕捉小市值创新药企业的超额收益[44]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将成分股按市值分为<100亿/100-300亿/>300亿三组 - 计算各组在指数中的权重占比(68.42%为300亿以下)[44]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研发投入强度因子** - 头部成分股研发强度:信达生物(51.82%)、百济神州(54.96%)[50] - 预测EPS增长率:三生制药2025年预测EPS达2.1661元(较2024年+151.87%)[53] 2. **市值分布因子** - 小市值组(<300亿)年化超额收益:较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高15.2%[39][44] - 成分股业绩增速:百济神州2025Q1净利润同比+100.51%[50] 注:报告中未涉及复合因子或衍生因子的构建,主要采用指数编制规则中的基础因子进行投资价值分析[38][44]
创新药持续走高,如何把握上车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6-25 14:36
行业表现与趋势 - 医药板块自4月9日反弹后表现亮眼,A股和港股创新药持续走强,机构加仓医药生物产业链标的 [1] - 创新药行业经历四年调整后进入修复期,政策环境从"控费为主"转向"鼓励创新",叠加AI技术助力产业升级 [3] - 2020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84亿美元增至519亿美元,首付款从5亿美元提升至41亿美元 [4] - 2025年国内创新药对外合作首付款超25亿美元,总金额超500亿美元,其中单笔授权协议首付款达12.5亿美元创纪录 [5] 投资逻辑与策略 - 创新药投资分为四类:全球重磅品种公司、国内大单品放量公司、新兴创新药龙头、仿制药转型企业 [7][8][9] - 美国创新药占医疗费用70%-80%,中国仅20%,渗透率提升空间显著 [5] - 工银瑞信医药团队偏好高质量公司,注重创新药科技成长属性,旗下多只医药主题基金长期业绩排名行业前列 [6][13] 市场动态与产品 - 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59217)规模从12.66亿元增至42.99亿元,增幅超200%,日均成交额4.266亿元 [11] - 科创医药ETF(588860)跟踪科创板50家生物医药龙头,提供差异化投资选择 [11] - 2025年或为创新药行情元年,产业趋势看好未来5-10年发展,可通过主动基金或ETF参与 [12] 机构持仓数据 - 公募一季报显示机构加仓艾力斯(持股2.22亿股/市值189.5亿元)、特宝生物(1.50亿股/117.4亿元)、药明康德(1.73亿股/116.6亿元)等创新药企 [2] -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ETF净流入显著,反映市场对创新药板块偏好 [11]
医药生物买全球最好的中国创新药
天风证券· 2025-06-24 20: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上次评级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创新药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政策扶持和资本支持,中国创新药工程化改造持续突破,见证产业变迁 [4] - 从同靶点首款上市创新药时间、临床数量、BD交易占比看,中国创新药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缩小,部分项目完成FIC突破 [4] - 中国创新药成为全球中坚力量,License Out交易增长带来现金流,跨国药企认可提供合作机会,未来有望在部分领域领先并实现国产替代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厚积薄发 - 现有成熟分子的下一代疗法中,国产创新药通过工程化改造持续突破,如单抗到双抗、GLP - 1单靶点到多靶点、化疗到ADC的升级 [11][12] - CXO发展为创新药提供坚实产业基础,中国在临床开发和制造领域优势明显,成为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链重要一环 [13] - 基础研究发力,中国生物医学论文产出快速提升;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16 - 2024年生物医药企业整体研发费用CAGR达25.6%,为创新药提供基础 [21] - 国内政策体系优化助力创新药成长,国家对创新药支持政策持续深化,多地出台地方性政策,医保局推出丙类目录等 [22] - 资本市场支持推动创新药发展,科创板、港股降低生物科技企业融资门槛,2025年创业板将启用第三套标准,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 [29] 小有成就 - 中国医药产业与海外差距收窄,同靶点首款上市创新药时间间隔从10年以上缩短至1 - 5年,双抗、ADC等完成FIC突破 [34] - 中国企业临床管线数量占比提升,全部适应症临床占比从2016年的9.7%增长至2023年的28.2%,肿瘤药临床占比从15.0%增长至35.5% [35] - 全球TOP10新药靶点活跃管线中,中国临床数量占比从2016年的15.7%提升至2024年的65%,截至2025年6月达68.4% [38] - 全球首付款5000万美元以上的BD交易中,中国有关项目数量占比从2024年的22%提升至2025年6月的25.5% [41] - CDE突破性疗法纳入产品数量提升,与出海交易同步发展,纳入该疗法的国产分子出海成功率为25%,高于全部国产分子的1% [45][49] 引领潮流 - License Out交易为创新药企带来现金流,支持核心管线海外推进,跨国药企认可提供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66] - 中国FIC药物管线有1775个,占全球份额19%,在自免领域和细胞因子领域有新靶点、新机制探索 [69] - 国内医药市场仍以外资品种为主,多个外资品种面临集采,国产创新药水平提升有望加速替代外资存量品种 [70]
中国医药:短期面临回调压力,寻找优秀公司的买点
招银国际· 2025-06-23 16: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未提及行业整体投资评级,但对三生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巨子生物、时代天使、固生堂等公司给出“买入”评级 [3][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短期行业或面临回调压力,因市场对出海交易频次和规模预期高;长期中国创新药出海BD交易有大幅增长空间,研发实力具全球竞争力且出海趋势将持续 [2][5] - 消费类医疗领域部分企业基本面扎实、估值合理,如巨子生物、时代天使、固生堂值得布局 [5] - 尽管短期创新药板块或回调,但医药行业基本面强劲、估值合理,推荐买入相关公司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创新药出海情况 - 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提升,2015 - 2025年ASCO会议入选口头报告从1项升至73项,占比达15%;LBA达11项,占比20%;全球临床试验启动数占比从2009年1%升至2024年30% [5] - 2024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规模约522亿美元,占全球许可交易总规模约1/3,多个BD达成仅基于中国数据,体现MNC对中国临床数据质量认可 [5] 公司推荐情况 - 三生制药:市值635560万美元,目标价28.32,上行空间36% [3] - 百济神州:市值2810240万美元,目标价359.47,上行空间42% [3] - 信达生物:市值1632740万美元,目标价94.74,上行空间22% [3] - 巨子生物:市值676320万美元,目标价79.77,上行空间56%,销售额将复苏,品类和品牌扩张驱动业绩增长 [3][5] - 时代天使:市值119890万美元,目标价69.55,上行空间26%,海外业务完成早期获客阶段,盈利能力改善,海外业务有望成增长核心驱动力 [3][5] - 固生堂:市值102920万美元,目标价52.38,上行空间58%,作为中医连锁企业,积累医生资源和品牌影响力,拓城扩张有效,业绩增长快,经营现金流强劲 [3][5] 行业数据情况 -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31.7%,跑赢MSCI中国指数18.2% [2] - 中国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有相应累计同比变化 [7] - 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有累计增速变化 [11] H/A股价差情况 - 康希诺H/A价差 -47%,百济神州 -44%,复星医药 -42%等 [16]
招银国际:内地医药行业短期面临回调压力 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快讯· 2025-06-23 10:13
行业表现与估值 -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31 7% 跑赢MSCI中国指数18 2% [1] - 内地医药行业短期面临回调压力 但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1] - 消费类医疗领域部分企业基本面扎实 估值合理 [1] 创新药行业趋势 - 创新药属于高风险 长周期 高回报行业 [1] - 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具备全球竞争力 出海趋势将长期持续 [1] - 创新药出海BD交易仍有大幅增长空间 但达成交易需较长时间研发积累 [1] 短期市场预期 - 市场对出海交易的频次和规模预期较高 可能导致短期回调压力 [1] - 创新药板块或因盈利了结等因素继续回调 [1]
以创新药为主线,关注出海机会——2025下半年港股医药投资策略
2025-06-23 10:0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港股医药行业 - **公司**:恒瑞、三生、辉瑞、BioNTech、BMS、百济神州、和黄医药、金斯瑞、信达、科伦、翰森制药、远大生物、石药、中生、药明系、康龙凯莱英、康德、科伦博泰、默沙东、天衡、再生元、中物生物制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投资策略**:2025 年港股医药板块投资策略围绕创新药和出海机会,国内创新药出海 BD 交易活跃,ASCO 会议多款国内创新药发布优秀数据,建议关注 BD 出海机会及重点管线临床进展,部分公司有望迎盈利拐点[2] - **估值与流动性**:港股医药板块中位平均估值约 15 - 16 倍 PE,较 A 股和海外有明显修复;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今年涨幅超 50%,近期回调;年初以来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融资环境向好,恒瑞 A+H 两地上市募集约 100 亿港币资金[1][5] - **子行业表现**:创新药和 FIMA 板块表现突出,源于活跃 BD 交易及热门领域;18A 类小市值公司表现强劲;创新药板块收入同比增速超 40%,利润亏损收窄,龙头公司盈利趋势显现,其他子行业增速偏弱[1][6][8] - **BD 交易**:2022 年以来中国药企 BD 交易数量和金额显著提升,截至年初交易金额超 460 亿美元,以里程碑金额为主;今年 5 月三生与辉瑞、6 月 BioNTech 与 BMS 达成重磅合作,首付款金额超预期[1][9] - **出海商业化**:已有 8 款国产创新药获 FDA 批准;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超 20 亿美元,和黄医药伏奎替尼与武田合作,金斯瑞 CAR - T 产品海外放量,但部分产品销售额环比下降[1][10][11] - **研发亮点**:中国药企在 P1、PD - 1 VEGF 双抗领域表现活跃,ASCO 会议数据亮眼;医保局有望出台丙类目录,北京、深圳等地出台政策促创新药发展[1][12] - **研发投入与审评审批**:2018 年以来中国 NDA 复合增速超 10%,IND 增速约 30%,得益于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研发投入增加;头部公司核心产品年报业绩同比增速超 40%;国家医保局连续 7 年调整医保目录,今年下半年新一轮医保谈判值得关注[13] - **头部创 FIMA 公司**:头部创 FIMA 公司持续创新转型,过半数公司收入正增长,翰森制药收入增速超 20%,核心创新药收入占比提升;石药受集采影响业绩疲弱,中生和石药研发费用绝对值超 50 亿人民币,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约 20%[14][15] - **医疗服务板块**:受医保政策及宏观环境影响,业绩压力大,估值回落;2023 - 2024 年医保基金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老龄化加剧住院率上升,DRG/DIP 政策有影响[3][16][17] - **全球生物药投融资**:2024 年 1 月到 2025 年 4 月全球生物药投融资金额和事件数量环比正增长,国内融资环境需进一步修复;部分公司季报业绩环比持续改善[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新上市公司情况**:2021 年后 18A 新药上市数量达高峰后持续下降,去年 4 家,今年已有 4 家;递交招股书申请上市标的多集中在器械、创新药及医疗服务领域,一半左右是[7] - **药明系公司**:季度业绩环比持续改善;荷联受益于 ADC 板块高增长趋势有较好增速预期;CRO 板块受 UVL 清单、生物法案等影响估值回落,近期修复;康德一季报表现亮眼,需关注后续订单恢复情况[21] - **创新药关注标的进展**: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海外销售放量,一季度 GAAP 经营利润转正,全年有望经营利润为正;信达在非肿瘤管线有商业化放量机会,IBI - 363 报告非小细胞肺癌一期数据;和黄伏奎替尼推进海外商业化,下半年 ATEC 平台首款产品进入临床;康方两款双抗产品进入医保后有商业化销售放量机会,合作方 1,512 三期临床试验有进展[22][23] - **科伦博泰**:在 top two ADC 领域领先,sectmab 迎来商业化元年,国内有销售放量潜力;与默沙东启动多项全球三期试验,其他商业化产品陆续获批[24] - **三生制药**:707 PD - 1/VEGF 双抗达成 BD 合作,首付款 12.5 亿美金,辉瑞认购股份,下半年交易交割待关注;国内多项临床试验开展,与辉瑞交割后海外临床推进值得期待;与百济神州、天衡合作推进联合用药机会需跟踪[25] - **翰森制药**:去年业绩亮眼,GSK BD 首付款有贡献;近期将 GUPY 双靶全球权益授予再生元;仿制药收入占比下降,集采负面影响过去,中物生物制创新收入占比提升至 3%,多款创新产品进入后期开发[26] - **石药集团**:去年及今年一季报表现疲弱,因肿瘤产品集采降价;近期洽谈三项 BD 项目,已达成一项超 50 亿美金授权合作;EGFR ADC 处于三期阶段并开展联合治疗,布局多个 ADC 赛道产品[27]
FOF系列研究之七十六: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投资价值分析
东方证券· 2025-06-22 10:11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量化模型和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选取香港市场中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构建反映香港市场创新药主题上市公司证券整体表现的指数[37]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样本空间:中证香港300指数与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的样本空间并集[38] - 选样方法: 1. 流动性筛选: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不低于1000万港元[38] 2. 行业筛选:选取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及为制药企业提供药物研发服务的上市公司证券[38] 3. 市值排序:按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选取前50只证券[38] - 加权方式:自由流通市值加权,个股权重不超过10%[38] - 定期调整:每半年调整一次(6月和12月)[38] **模型评价**:该指数集中反映港股创新药龙头企业表现,具有行业纯度高、成分股集中度高的特点[42][44] 2. **模型名称**: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跟踪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完全复制法紧密跟踪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54]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投资标的:指数成分股及备选成分股[54] - 跟踪误差控制:日均跟踪偏离度≤0.35%,年化跟踪误差≤4%[54] - 运作方式:采用实物申赎机制,最小申赎单位100万份[54]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模型** - 年化收益率:8.54%(2019/1/1-2025/5/31)[50] - 年化夏普比:0.41[50] - 年化波动率:35.93%[50] - 最大回撤:-68.18%[50] - 市盈率TTM:27.16倍(历史分位数19.42%)[45] - 市净率LF:2.60倍(历史分位数38.94%)[45] 2.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 - 规模:101亿元(截至2025/5/31)[53] - 日均成交额:27.51亿元(近1个月)[53] - 跟踪误差:未披露具体数值但符合合同约定[54]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注:报告中未明确提及单独的量化因子构建,主要采用指数成分股的基本面因子) 1. **隐含因子**:创新药研发能力因子 **构建思路**:通过成分股的License-out交易数量/金额反映研发成果转化能力[26][29] **数据来源**: - 2024年License-out交易100起,总金额518亿美元[26] - 2025Q1交易金额已达去年70%[29] 2. **隐含因子**:商业化潜力因子 **构建思路**:通过FDA获批药品数量衡量国际化能力[36] **具体表现**: - 截至2025年4月共有8个国产创新药获FDA批准[36]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26亿美元[33]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创新药研发能力因子** - 头部成分股2025年平均收益:59.44%[42] - 最佳个股收益:三生制药209.54%[42] 2. **商业化潜力因子** - 创新药指数年化收益显著高于恒生医疗保健指数(8.54% vs -1.49%)[50] - 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平均市值超1100亿港元[42] 注:本报告为ETF投资价值分析,未涉及传统多因子模型的详细构建,主要采用指数编制规则和成分股基本面数据作为量化依据[37][54]
半年大涨220%,泡泡玛特接下来还能上车吗?
大胡子说房· 2025-06-21 13:22
2025年上半年资产表现回顾 - 黄金半年上涨幅度达到30%左右 [1] - 创新药板块中A股创新药指数半年涨20%,港股创新药指数半年上涨50% [1] - 泡泡玛特港股半年时间大涨220% [1] 财富共识分析 - 财富共识是判断资产长期上涨的关键因素,需获得多数人认可并经历时间验证 [3][6] - 创新药属于潜力产业但缺乏资产属性,难以成为社会共识 [7] - 泡泡玛特受众有限且产品可复制性强,未形成广泛财富共识 [8][9][10] - 黄金作为历史避险资产最符合当下市场心理,具备全球性共识 [11][12] 资产价值驱动因素 - 黄金上涨源于美元信用弱化及开采成本支撑(200-300美元/盎司),属于价值回归 [13][16][17] - 创新药估值修复因企业业绩超预期及出海潜力,行业上升通道已打开 [18][19] - 泡泡玛特半年220%涨幅存在非理性透支,IP价值需长期验证 [20][21][22] 未来走势预判 - 黄金在美元弱势环境下仍有上涨空间 [17][23] - 创新药回调后可能迎来第二波行情,海外市场拓展是关键 [19][23] - 泡泡玛特预计将经历大幅回调,IP商业化能力决定长期表现 [22][24] 投资策略建议 - 资金大头应配置黄金等稳健资产,少量资金试水风险资产 [25][26]
创新药集体上涨的追本溯源,是一波流还是可持续行情?
格隆汇APP· 2025-06-20 16:19
政策支持 - 2024年出台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构建了覆盖研发到商业化的系统性支持体系,突出价格机制、医保支付与商业保险三大核心环节的协同作用 [1] - 政策加快创新药进入医保名单的速度,通过快速通道进入医保谈判,显著缩短上市后放量周期 [1] - 优先审评审批政策持续推进,5月29日单日获批11款创新药(含7款1类新药),创近五年同期新高 [1] 流动性改善 - 2024年美国步入降息周期,利率逐步宽松,有利于创新药企业融资及融资成本下降 [2] - 大部分企业在2019~2021年阶段的药品研发在2024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2] 业绩与技术突破 - 2025年中国创新药出海进入"黄金期",截至5月全球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项目中42%来自中国企业,交易总金额超370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2] - ASCO大会中国药企表现亮眼,贡献73项口头报告,11项入选"最新突破摘要"(LBA),涵盖肿瘤免疫、ADC等前沿领域 [2] - 创新药企业出海战略带来现金流(如首付款和里程碑收入),并通过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提升品牌影响力 [2] 市场表现 - 在政策、流动性、业绩层面边际好转的影响下,创新药ETF成为年初至今市场的领跑者 [3] - 创新药近期出现较大幅度回调,市场关注行情是否持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