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授权
搜索文档
小鹏汽车-W(09868):智能化能力外溢放量,技术授权打开中期高毛利弹性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1-18 19:58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对小鹏汽车-W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 - 目标价为96.23港元,较当前股价96.00港元有微幅上行空间 [2] - 目标价基于2026年1.5倍市销率估值,较原目标价98.43港元下调2% [5] 核心观点与盈利预测 - 公司盈利修复趋势延续,技术授权服务成为新的高毛利增长点 [3] - 3Q25营收达203.8亿元,同比增长102%,环比增长12%,净亏损收窄至3.8亿元,同比缩窄79% [3] - 季度毛利率提升至20.1%,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及其他业务利润率高达74.6% [3] - 预计2024-2027年营收分别为408.66亿元、784.61亿元、1120.30亿元、1332.94亿元,对应增长率分别为33%、92%、43%、19% [2] - 预计2024-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57.90亿元、-14.85亿元、11.24亿元、34.27亿元,将在2026年实现扭亏为盈 [2] 技术授权与大众合作 - 与大众汽车的合作将从研发服务延伸至量产车型,首款合作车型计划于2026年初上市 [3] - 合作将深化至芯片、核心技术授权等高价值链环节,未来从小鹏获取的授权收入有望继续扩大 [3] - 向车企提供的技术研发服务,尤其是对大众的项目,是3Q25毛利改善的主要驱动力 [3] 机器人业务发展 - Robotaxi业务将于2026年推出,依托全栈自研与跨域整合进入技术拐点 [4] - 第二代VLA与VRL可在同一模型体系内支撑L4能力,降低感知硬件依赖与运营成本 [4] - 人形机器人Iron已迭代至第七代,第八代即将量产,软件成本占比超过50% [4] - 公司规划三款不同定位的Robotaxi车型,并通过生态伙伴完善交通、支付与服务系统 [4] - 人形机器人目标到2030年实现百万台年销量,量产后售价有望接近高端汽车 [4] 海外市场扩张 - 海外市场将成为2026年的重要增长点,形成“乘用车+Robotaxi+机器人”三线策略 [5] - 乘用车端将推出多款BEV/EREV新车,其中三款规划出口,海外月销已稳定在5000辆水平 [5] - Robotaxi将以本地化运营为核心,与各国伙伴基于道路与监管差异共建生态 [5] - 整体战略由卖车转向技术与生态输出,旨在提升盈利弹性 [5] 财务指标与估值 - 预计毛利率将从2024年的14.3%持续提升至2027年的19.0% [2] - 净资产收益率预计从2024年的-18.5%改善至2027年的10.0% [2] - 基于1.5倍2026年市销率给予目标价,公司当前市值约为1498.6亿港元 [2] - 与同业相比,小鹏汽车2026年预期市销率为1.34倍,低于特斯拉的12.7倍,但高于蔚来的0.8倍和理想的0.9倍 [7]
不只卖车的小鹏,决心在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
36氪· 2025-11-18 11:20
财务业绩表现 - 第三季度总营收达到203.8亿元,同比增长102%,创历史新高 [2] - 第三季度净亏损收窄至3.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1亿元大幅减少79.01% [2] - 第三季度综合毛利率达到20.1%,同比提升4.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0%大关,超越特斯拉的18%和比亚迪的17.6% [2][6] - 第三季度汽车销售收入为180.5亿元,同比增长105%;服务及其他收入为23.3亿元,同比增长78% [7] - 公司预计第四季度营收将达到215亿元至230亿元,同比增长33.5%至42.8% [8] 业务运营与交付量 - 第三季度新车交付量为11.6万辆,比去年同期的4.7万辆猛增149.3% [7] - 今年1-10月累计交付量达35.5万台,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交付量 [7] - MONA M03车型10月交付超过1.5万台,已连续14个月销量破万;G6车型1-10月累计交付突破6.5万台,同比增长近60% [7] - 公司预计第四季度交付量为12.5万至13.2万辆,同比增长36.6%至44.3% [8] 技术研发与创新业务 - 技术研发服务收入贡献显著,该部分业务利润率高达74.6% [11] - 与大众集团达成电子电气架构合作,相关收入将在第四季度开始确认 [11] - 小鹏汽车与小鹏汇天在2025年的总研发投入预计约为95亿元,其中人工智能相关投入达到45亿元 [12] - VLA大模型训练已投入3万卡算力,训练费用超过20亿元,并于今年第二季度实现关键突破 [12] - 人形机器人业务预计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化量产,目标2030年年销量突破100万台 [14] 全球化战略与海外市场 - 9月海外月销量首次突破5000台,同比增长79%;第三季度海外新增56家门店,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 [18] - 在东南亚市场,X9车型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纯电MPV销量榜位居榜首;在欧洲市场,上半年注册量突破8000辆,G6车型贡献67%销量 [20] - 通过本地化生产提升竞争力,已在印尼实现X9本地化生产,并在奥地利启动G6与G9的欧洲本地化生产 [18] - 公司目标2027年进入全球新能源出口前三,2033年实现半数销量来自海外;2025年目标是覆盖6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超过300个海外服务网点 [20] - 2026年计划面向海外市场推出3款新车型,包括中小型SUV [20]
大众(VWAGY.US)携手Rivian(RIVN.US)开辟新财路!拟对外授权电动汽车技术
智通财经网· 2025-11-13 10:49
合资企业战略与目标 - 大众汽车与Rivian成立的合资企业RV Tech计划将其共同研发的电动汽车技术出售给其他汽车制造商[1] - 合资企业目标是为大众提供能与特斯拉及中国对手竞争的电动汽车电气与软件平台[1] - 该平台设计具备可扩展性,可适配西方市场不同尺寸和级别的车型[1] - 技术授权的盈利潜力被描述为"完全是另一种量级",其利润模式与制造汽车截然不同[1] 合作进展与未来规划 - 合资公司在为Rivian和大众开发车型方面已取得扎实进展[1] - 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开始在奥迪、大众和Scout车型上进行冬季环境下的系统测试[1] - 首款搭载新技术的车型将是明年初推出的Rivian R2运动型多用途车[2] - 大众售价约2万欧元的紧凑型电动车ID EVERY1将于2027年推出,随后是Scout品牌的硬派车型[2] 合作背景与战略重要性 - 大众计划向该联盟投入高达58亿美元,使其成为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最重要的战略押注之一[2] - 大众面临美国关税压力、在华交付量萎缩以及欧洲需求疲软的多重挑战,转向Rivian寻求其早期电动车型所欠缺的软件和EV技术[2] - 对尚未盈利的Rivian而言,这笔投资堪称财务生命线[2] - 双方于一年前成立合资企业,汇聚了两家公司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工程师[2] 技术细节与应用潜力 - 合作基于Rivian的集中式电子架构,该架构通过减少计算单元来帮助大众简化开发流程并降低成本[2] - 虽然合资企业优先推进电动车型底盘的研发与交付,但相关技术同样具备应用于燃油车的潜力[2] - 大众早前自主研发软件的努力屡屡受挫,导致大众品牌ID系列车型发布延迟,并因系统漏洞影响销量[3]
国产药械对外授权交易再现新进展 创下多个“首个”
第一财经· 2025-10-13 11:13
百利天恒BL-B01D1合作进展 - 核心药物BL-B01D1将获得第一笔高达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1] - 该笔付款是迄今为止已披露的国内创新药出海交易中单个ADC资产首笔最大里程碑付款[1] - 付款基于BL-B01D1在全球II/III期关键注册临床试验IZABRIGHT-Breast01达成的里程碑事件[2] - 里程碑付款有望为公司贡献收入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71亿元 同比下降96.92% 净利润亏损11.18亿元[2] - 2023年12月公司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 BMS支付8亿美元首付款和两笔2.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1] - 达成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后 公司最高可获得71亿美元的额外付款 潜在总交易额最高达84亿美元 创下全球ADC领域对外授权单药总价纪录[1] - 合作正顺利推进 双方在全球共同开展三项全球关键注册研究及多项I/II期临床研究[1] 华大智造技术授权合作 - 公司将CoolMPS测序技术及通用测序技术有偿授权给瑞士企业SwissRockets[2] - 交易是国内科学仪器领域首个将核心底层技术专利体系授权给海外公司进行全球商业化的案例[4] - 根据协议 正常履约至独占授权期满 公司可获得合计不低于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3] - 具体包括2000万美元一次性不可退还首付款 20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按许可产品净销售额阶梯制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3] - SwissRockets在亚太及大中华以外区域获得CoolMPS相关专利技术秘密及商标的独占许可 并获通用测序技术普通许可[2] - CoolMPS是公司高通量测序技术之一 采用未标记可逆终止子进行聚合反应 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实现碱基判读[2] - 公司表示该技术与当前聚焦的StandardMPS核心研发方向存在冗余 授权可在不额外投入资源前提下实现技术价值变现 改善盈利水平与现金流[4] - 公司上半年整体营业收入11.14亿元 同比下降7.9% 净利润亏损约1.04亿元 同比减亏65.28%[4] - 基因测序仪业务在海外实现收入3.01亿元 同比下降9.23%[4]
蔚来技术输出迈凯伦,中国电动化技术授权潮起
高工锂电· 2025-09-07 18:55
中国电动化技术输出趋势 - 蔚来汽车与英国迈凯伦技术合作 第二季度技术服务收入达数亿元[3][4] - 小鹏汽车第二季度服务及其他收入13.9亿元 同比增长7.6% 主要来自与大众汽车合作[8] - 技术输出从产品贸易转向技术授权 体现中国电动化技术战略转变[5][7] 技术合作模式与案例 - 蔚来通过股东CYVN Holdings牵线与迈凯伦合作 开发4680大圆柱电池 预计2026年小批量量产[4][6] - 小鹏与大众合作升级 联合开发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CEA 2027年起拓展至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8] - 电池企业技术授权成为重要商业模式 如宁德时代与鹏程无限合作[9][12] 电池企业技术授权发展 - 技术授权模式最初为打开海外市场钥匙 现已成为低风险扩张方式[9][12] - 宁德时代技术授权鹏程无限 2024年储能系统出货总量近8GWh[12][13] - 亿纬锂能调整CLS模式 与5家系统集成商共建31GWh储能电芯产能[13] 大圆柱电池技术应用 - 国际车企纷纷选择大圆柱电池路线 奔驰采购157.5GWh的46系列圆柱电池[17][18] - 宝马第六代电动汽车平台采用大圆柱电池技术 计划2030年纯电动占全球销量一半[18] - 特斯拉4680电池计划受美国电动化放缓影响 Cybertruck上半年销量仅11,500辆[19] 中国电池企业技术突破 - 中创新航高功率磷酸铁锂R46大圆柱电池实现首家量产 主要客户吉利和东风[19] - 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装车量超6万台 布局产能超70GWh[20] - 亿纬锂能携手宝马集团 实现欧洲大圆柱电池本土化供应[21] 全球市场拓展策略 - 技术授权模式在欧洲市场表现突出 如宁德时代与Fiat Chrysler探讨磷酸铁锂本土化生产[10] - 蜂巢能源考虑轻资产模式在欧洲布局产能 与欧洲电池企业合资合作[11] - 技术授权模式助力中国供应链分享全球市场机会 平衡投资风险与本土化利益[15]
英特尔,授权玻璃基板技术
半导体芯闻· 2025-08-22 19:28
英特尔玻璃基板技术授权战略 - 英特尔开始授权半导体玻璃基板技术 允许其他公司使用并收取专利费 与多家玻璃基板制造商及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供应商进行洽谈[1] - 公司战略从优先内部生产转向依赖外部供应商 以技术货币化为目标 预计2030年实现量产[1] - 授权策略为新的合作铺平道路 主要厂商包括三星电子、AMD、博通和亚马逊已承诺采用玻璃基板[1] 玻璃基板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英特尔以客户身份重新进入市场 为三星电机和Absolics等供应商创造机会[2] - 授权举措加速整个玻璃基板行业商业化进程 庞大专利组合使后来者能以更快速度推进发展[2] 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 - SKC子公司Absolics加大产能 计划2025年底完成量产准备 年产能达12,000平方米 美国佐治亚州工厂已开始原型生产[3] - 三星计划2028年在先进半导体领域采用玻璃基板中介层 世宗工厂已运营试验生产线以满足客户需求[3]
大众汽车借助外力加速电动化转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30 14:40
大众汽车电动化转型战略 - 大众汽车以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并持有4.99%股权 开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首个反向合资案例[2] - 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CEA电子电气架构 将纯电车型控制器数量减少30% 通信带宽提升5倍 支持L3级自动驾驶能力[5] - 通过与小鹏汽车联合采购共用零部件 预计降低单车成本15%-20%[5] 大众电动汽车销量表现 - 2020年大众乘用车全球纯电动车销量达13.4万辆 同比增长197%[2] - 2021年销量45.29万辆 同比增长237.7%[2] - 2022年销量33万辆 同比增长23.6% 其中中国市场ID家族车型交付量达14.31万辆 同比增幅超100%[2] - 2023年全球交付量达77.1万辆 同比增长35%[2] - 2024年销量38.31万辆 同比下降2.8% 主要受欧洲和中国市场波动影响[2] 大众技术转型路径 - 大众科技将完成CEA 2.0迭代 实现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定义的跨越[5] - 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 开发适配中国路况的智能驾驶芯片[6] - 与宁德时代开展换电合作 开创传统车企与电池供应商深度绑定先河[6] - 中国研发团队速度比德国总部快30% 成为转型关键筹码[6] 组织架构与供应链优化 - 启动1984年以来最大规模组织变革 将研发决策权全面下放至VCTC[6] - 通过ONE TEAM跨部门协作机制 研发周期缩短40%[6] - ID.ERA增程式SUV从立项到量产仅用18个月 较传统流程提速60%[6] - 与国轩高科合资的斯洛伐克电池工厂 将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压缩至欧洲平均水平的70%[6] 产品与技术路线调整 - 2026年推出ID.ERA增程式SUV 综合续航突破1000公里[7] - CMP平台同时支持纯电 插混和增程三种动力形式[7] - 奥迪Q6L e-tron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 成为首款配备中国本土化高阶智驾的豪华车型[7] - 保时捷Macan EV采用800V高压平台[7] 潜在合作模式扩展 - 一汽大众与零跑汽车可能复制大众-小鹏合作模式 基于零跑B平台开发电动车型[7] - 零跑技术仅用于特定平台车型 大众核心平台仍坚持自主研发[8] - 2025年中国车企向跨国公司输出的技术专利同比增长300% 其中70%集中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9] 行业范式转变 - 形成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的新范式 正在被丰田 Stellantis等车企效仿[9] - 三线以下城市混动车型增速超纯电20个百分点[7] - 构建覆盖多元动力 智能驾驶 补能体系的完整技术矩阵[9]
全球供应链重塑:美国货被拒背后,中国企业如何巧妙布局?
搜狐财经· 2025-05-29 22:06
中美贸易动态 - 七艘美国液化石油气货轮原计划停靠中国码头但因关税战改道东南亚[1] - 即便中美达成关税和解协议中国企业仍拒绝恢复大规模采购美国货[3][12] - 中国塑料厂已系统性转向加拿大和中东的丙烷供应商[3][12] 关税协议细节 - 中美协议计划分三步取消95%商品关税第一步7月取消65%附加税[8] - 协议保留20%芬太尼关税使实际税率达30%引发企业担忧[11] - 美国零售联合会估算第一阶段降税可使美国家庭每年节省800美元[9] 中国供应链重构 - 中国企业加速推进进口转移战略转向俄罗斯巴西中东等供应源[12] - 锂电池产业对美出口逆势增长2024年达15315亿美元占全球25%[19] -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50%7纳米芯片量产在即[21] 美国企业困境 - 美国能源企业库存积压终端扩建计划被迫延期[16] - 农业州大豆出口锐减163%艾奥瓦州农场主面临滞销[16] - 美国商会报告显示彻底脱钩将导致航空业年亏380-510亿美元半导体行业损失830亿美元[24] 技术竞争格局 - 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方式与福特在密歇根州合作建厂规避禁令[21] - 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基地与戴姆勒卡车合资项目落地[21] - 欣旺达在泰国投资107亿建设动力电池基地[21] 中国市场韧性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消费增长142%对GDP贡献率超70%[25] - 对美贸易占比降至14%内需市场形成坚固护城河[25] - 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50%7纳米芯片量产在即[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