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

搜索文档
解码会员店,拉开高效零售序幕
科尔尼管理咨询· 2025-04-02 17:57
核心观点 - 中国零售渠道正经历第三波变革,线下渠道如会员店、折扣店等新兴业态重新成为市场焦点[1] - 消费者心态从"任性消费"转向"理性消费",推动零售业围绕"人"重构"货场"价值链[2] - "高效零售"成为新趋势,表现为"少而精"垂类零售崛起和折扣店/会员店两极分化发展[3] 发展历史 仓储式会员店三大阶段 - **第1阶段(70/80年代)**:经济下行周期催生会员制,Price Club首创模式解决价格战痛点[5] - **第2阶段(90年代)**:差异化竞争推动自有品牌发展,开市客Kirkland品牌2023年销售额超500亿美元[6] - **第3阶段(90年代后期至今)**:国际化扩张,山姆在中国市场反超开市客(2023年山姆中国收入6000亿人民币)[6] 商品管理五大策略 策略1 - 精简角色 - 按品类绩效和忠诚度划分四类商品,会员店聚焦"目标品类"如山姆进口牛肉[9] 策略2 - 宽类窄品 - 山姆/开市客SKU不超过4000个,冻品等核心品类差异化布局[11] 策略3 - 严进严出 - 基于销售数据/会员反馈滚动汰换SKU,战略供应商需满足销售前10%门槛[12][13] 策略4 - 商品定位 - 会员店主打"质价比":澳洲牛肉等优质原料、清洁标签健康食品、独家专供新品[14] 策略5 - 自有品牌 - 会员店自有品牌渗透率20%-40%,价格比三方品牌低15%-20%,山姆烘焙供应链深度整合[15] 门店运营特色 运营降本 - "仓店融合"设计缩短补货路径,托盘陈列+PDQ包装提升物流效率[18][19] 店内体验 - 试吃试饮降低决策门槛,开市客"Treasure Hunt"模式创造新鲜感[20] 行业趋势 - 中国"高效零售"类似欧美经济放缓期,折扣店(性价比)与会员店(质价比)两极分化[21] - 山姆/开市客通过商品独特性(如Kirkland品牌)和运营效率(仓店融合)建立壁垒[6][18]
「省钱白月光」奥乐齐走出上海,它究竟是谁的假想敌?|商业Friday
36氪· 2025-03-28 18:17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未来消费 ,作者任彩茹 36氪未来消费 . 在这里看到消费的未来。36氪旗下官方账号。 会员店的平价版、日常版补充, 是奥乐齐在上海市场的绝佳卡位。 文 | 任彩茹 编辑 | 乔芊 来源| 36氪未来消费(ID:lslb168)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最近走进无 锡圆融广场,会看到一层、地下一层分别有个奥乐齐的摊位,注册会员领取牙刷、瓶装水、抽纸、肥皂的活动引得不 少驻足。 这是奥乐齐无锡首店4月下旬开业前的预热活动。现场有人说,"上海人的省钱白月光总算来了。"来自德国的奥乐齐(ALDI), 在开出中国首店后的第六年,才终于走出了根据地上海,去往无锡和苏州。 尽管脚步很慢——截止2024年底,奥乐齐的门店数是65家,全部位于上海。但这没有妨碍它成为零售圈被认可的存在,胖东来创 始人曾说,"山姆、Costco、奥乐齐,每一个商品都是那么品质、实惠和温暖,这才是美丽的超市人。" 奥乐齐是家怎样的超市?这个问题首先能从它的"自我介绍"中意会。 在无锡圆融的这家新店围挡上,奥乐齐把自己的特质以大字报和提问的形式呈现出来——"什么才是奥乐齐够低价?"、"为什么承 诺不收会员费?"、"为什么大部分是 ...
“省钱白月光”奥乐齐走出上海,它究竟是谁的假想敌?|商业Friday
36氪未来消费· 2025-03-28 10:49
奥乐齐的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 - 奥乐齐以"会员店的平价版、日常版补充"在上海市场占据独特卡位,主打高性价比和自有品牌 [4][15] - 公司单店SKU约2000个,远低于山姆的5000个,自有品牌覆盖率超过80%,通过极简SKU和集中采购实现价格优势 [6] - 在长三角、珠三角拥有400余家本土直采供应商,建立直采基地和生产线强化供应链 [6] 产品策略与消费者认知 - 产品定价显著低于市场同类,如9.9元牛奶(市价20-30元)、99元"奥茅"酱酒等,形成"价格很合适"的消费者共识 [5][7] - 选品兼具日常需求与特色商品,覆盖上海本地网红食品(玉佛寺糕点)及西式小众品类(羽衣甘蓝),形成差异化 [8] - 2023年起推出"超值系列",2024年面市数百款9.9元流量单品,主动加入价格战强化性价比标签 [13] 营销与品牌建设 - 通过创意招聘广告(如"南北半球两头跑的采购员")隐性传递供应链管控能力,引发社交平台自发传播 [10][11] - 采用"好品质 够低价"等直白标语强化品牌定位,2024年在地铁、巴士等场景进行饱和式营销 [13] - 与盒马进行针对性营销对抗(在盒马门店前投放广告),制造话题性 [11] 竞争格局与行业影响 - 与山姆、Costco形成场景互补:大包装囤货需求由后者满足,日常补货场景奥乐齐更具便利性(社区800米覆盖) [5][14] - 被行业视为精品超市转型样本,某头部商超万字调研报告认为其"商品结构、供应链策略和营销玩法都值得学习" [10] - 对传统大卖场形成替代效应,消费者表示"如果奥乐齐不作死,应该不会再去逛传统超市" [15] 区域扩张与经营现状 - 2024年底门店数65家(全在上海),年销售额约25亿元,新开14家门店并首次进入无锡、苏州 [4][16] - 扩张节奏慢于预期(原计划上海开500-600家),但"少数门店盈利"的现状显示区域深耕策略 [16][18] - 过度依赖江浙沪供应链构成异地扩张挑战,如北京市场的适应性存疑 [15]
小鹏重走「小米之路」
36氪· 2025-03-19 21:07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汽车 ,作者李安琪 36氪汽车 . 看懂汽车产业新百年。36氪旗下智能电动车产业报道公号。 小鹏预计在2025年四季度实现盈利。 但同行的竞速更强大。 文 | 李安琪 徐蔡钰 编辑 | 李勤 来源| 36氪汽车(ID:EV36kr) 封面来源 | IC photo 在 连续数月销量破3万辆后,小鹏汽车重新找回了节奏。 3月18日晚,小鹏发布了2024年四季度和全年财报。全年卖出19万辆车,营收408.7亿元。 尤其第四季度,小鹏的销量达9.15万辆,营收161.1亿元;销量比三季度4.65万辆增长96.6%。 销量与营收双高,让小鹏的财务指标呈现出稳健态势。去年四季度,其汽车毛利率10%比三季度的8.6%有所增长。 手上现金流也变得更多,截至去年末,小鹏现金及等价物等达419.6亿元,较三季度增超60亿元。亏损也不再持续扩大,小鹏四季度净亏损13.3亿元,较之 三季度18.1亿元亏损有所缩窄。全年亏损57.9亿元。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小鹏的技术输出带来的业务营收。从全年来看,小鹏服务型收入达50.4亿元,较2023年的26.7亿元上升89.0%。小鹏汽车表示,这主 要是与大众进行的平台与 ...
商场B1的“穷鬼火锅”,开始暴击海底捞们
商业洞察· 2025-03-15 12:29
核心观点 - 火锅行业正经历价格战与品质战的白热化阶段,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而非单纯高价 [8][10][12] - 品质火锅品牌面临降价压力但可感知度低,需通过供应链优化和用户体验提升竞争力 [24][27][67] - 小火锅和鲜切牛肉自助等低价模式崛起,挤压传统品质火锅市场空间 [18][21][28] 行业趋势 价格战加剧 - 火锅市场主流价位从2023年人均90元降至2024年60-65元,60-90元价位占比达56.2%同比增13.2% [18] - 海底捞一线城市人均消费从110.3元降至104.1元,推出59-69元工作日套餐 [25] - 巴奴北京客单价从175元下调至160元,但降价感知度仍不足 [27] 新兴模式冲击 - 小火锅从商场负一层转向高层密集开店,鲜切牛肉自助因牛肉价格跌至5年新低而爆火 [19][22] - 许府牛等性价比品牌崛起,2025年火锅门店数量前三中性价比品牌占两席 [28] 品质火锅困境 成本结构问题 - 巴奴利润率仅9%,供应链成本高昂(如新西兰毛肚需0-4℃冷链运输) [45][55] - 行业平均净利率不足5%,低于蜜雪冰城等饮品品牌 [49] 用户价值感知不足 - 68%消费者认为高端火锅不值定价,因成本投入不可见(如应季菜冷链、进口牛肉) [36][39][49] - 品质品牌需平衡"产品主义"与成本优化,参考小米的国产替代策略 [53][58] 破局路径 供应链革新 - 许府牛通过现款现货锁定低价牛肉,单次海外采购达1-2亿元 [56] - 需从技术投入转向规模化连锁运营降低成本 [55][58] 体验差异化 - 海底捞通过超预期服务(如美甲延伸服务)维持溢价 [62][64] - 怂火锅以"废墟风"装修和蹦迪社交场景强化品牌个性 [65]
十年沉浮,小米电视能否再次登顶
雷峰网· 2025-03-14 16:11
小米电视发展历程 - 2012年小米通过电视盒子跑通模式后决定进入互联网电视市场 计划通过供应链效率提升和性价比策略抢占市场 最初尝试推出60寸电视但成本过高未能实现 [6] - 与富士康合作谈判破裂后 小米转向47寸电视试水 采用高通骁龙600 MPQ8064芯片+传统模拟电视芯片的双系统设计 虽面临技术挑战但最终实现产品突破 [8][10][11] - 2013-2016年小米电视销量从1.8万台增长至128万台 但始终落后于同期乐视电视的30万-600万台销量 [13] 竞争格局变化 - 乐视凭借富士康代工优势 发布时间领先小米四个月 同时拥有视频平台的内容优势 [15] - 2014年小米挖来前新浪总编辑陈彤 通过投资爱奇艺、优酷土豆等平台快速补齐内容短板 [16] - 2017年乐视资金链断裂后 小米电视实现99%同比增长 2019年上半年销量突破400万台登顶国内第一 [19] 成功关键因素 - 产品策略从"全参数极致"转向"用户感知关键参数极致" 主打55寸电视与友商错位竞争 [20][21] - 抓住华星光电10.5代屏幕生产线投产机遇 包下产能将55寸电视价格降至43寸水平 [22] - 营销上通过小米网销量数据争取京东更大订单 获得平台流量倾斜 [23] 市场地位变化 - 2019年登顶后开始回落 互联网盈利模式遇瓶颈 ARPU值增长乏力 [25] - 广电总局禁令取消开机广告 影响重要收入来源 迫使转向高端性价比路线 [25][26] - 传统厂商推出雷鸟、vidda等子品牌 在价格和用户体验上形成竞争 [26] 当前市场环境 - 2024年小米空调业务表现亮眼 线上市占率跻身前三 但电视业务前景不被看好 [29][30] - 电视技术快速升级 Mini-LED渗透率从2023年2.9%提升至2024年H1的8.6% 75寸成为主流尺寸 [32] - 小米电视被并入手机部 战略重点转向利润率和业务健康度而非市场份额 [34] 行业竞争分析 - 传统厂商TCL、海信在上游一体化程度高 拥有面板厂或深度绑定供应商 在硬件素质上具备优势 [31][33] - 空调作为成熟品类技术稳定 而电视处于快速技术升级阶段 小米竞争优势减弱 [32] - 电视硬件毛利率低 屏幕成本占比近80% 业务吸引力下降 [34]
商业头条No.64 | 蜜雪冰城决胜供应链
证券时报网· 2025-03-04 15:25
公司上市与市场表现 - 蜜雪冰城于3月3日在港交所上市 首日开盘价262港元 较发行价202.50港元高开29.38% 收盘价290港元 市值达1093亿港元 成为国内市值第二的上市餐饮企业 仅次于百胜中国 [1] - 公司2024年前九个月实现收入187亿元 同比增长21.2%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分别达32.4%和18.7% 显著高于同行 [3] - 蜜雪冰城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现制饮品公司 全球门店数量达46479家 2023年出杯量达90亿杯 [2] 商业模式与供应链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向加盟商销售商品和设备 加盟费仅占总收入的2.4% [7] - 公司建立了完整的自产供应链体系 60%原材料自产 通过规模化效应将成本压至最低 [7] - 大咖国际工厂是公司核心生产基地 自产塑料大桶比外采成本低49% 2023年前九个月节省千万级费用 [11] - 公司在全国建有27个仓库 总面积超35万平米 物流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份 4900个乡镇 [12] 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主打低价策略 核心产品包括2元冰淇淋和4元柠檬水 精准锚定下沉市场 [5] - 柠檬水是公司王牌产品 2024年前九个月售出11亿杯 [12] - 公司产品结构精简 菜单仅保留柠檬和橙子两种鲜果 其他水果均加工成果酱或冷冻果浆 [9] - 公司上新频率较低 2023年月均上新5款单品 低于同行11款的水平 [21] 发展历程与扩张策略 - 公司起源于1997年河南商丘的"寒流刨冰"冷饮店 2014年门店突破1000家 2020年成为首个万店茶饮品牌 [14][19] - 2020年获得高瓴资本等机构投资 高瓴领投9.33亿元 持股4% [6] - 2020-2024年每年新增门店超8000家 目前中国门店达40510家 接近测算的4.5万家天花板 [22] - 公司已开始海外扩张 在东南亚开设3971家门店 成为印尼最大连锁咖啡茶饮品牌 [24] 未来挑战与战略布局 - 国内门店数量接近饱和 公司正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22] - 咖啡品牌"幸运咖"发展不及预期 2023年底仅开出2900家门店 [23] - 在东南亚面临供应链挑战 已启动菲律宾椰果加工基地和海南生产基地建设 [25]
蜜雪冰城千亿市值IPO背后:一个大道至简的故事
36氪未来消费· 2025-03-03 10:53
核心观点 - 蜜雪冰城通过28年坚持低价战略和极致供应链管理,实现4.6万家门店全球第一规模,市值超千亿港元 [3][5][6] - 公司成功关键在于"数十年只练一招"的专注:前十年仅开1家店,后十年年均新增4600家店,形成规模壁垒 [3][6][19] - 低价模式建立在"死扣成本"的供应链体系上:自建工厂/物流/原料基地,毛利率30%仅为行业一半 [9][13][15] - 创始人农民出身塑造商业基因:1元冰淇淋起家,产品定价2-8元,锁定学生/下沉市场 [9][10][11] - 上市前唯一融资获美团龙珠等10亿注资,IPO认购超5300倍,早期投资人回报近4倍 [4][5] 发展历程 - 1997年创业初期经历"三死三生",2000年确立低价餐饮模型(3元汉堡/1.5元土豆丝) [8][9] - 2007年1元冰淇淋引爆市场,单季发展26家加盟商,开启连锁化 [9][10] - 2012年自建中央工厂解决供应链卡脖子问题,2014年物流体系覆盖全省 [13][18] - 2017年行业爆发期逆势聚焦10元以下市场,2020年起三年新增2.2万家店 [19] - 2024年门店数超星巴克,全球现制饮品TOP20中中国占6席 [3][6] 商业模式 - 产品策略:TOP5单品占销量40%,柠檬水等长保产品降低运营复杂度 [15][16] - 供应链管理:11.5万吨柠檬采购量掌控议价权,物流成本随规模递减 [15][18] - 利润分配:超额利润通过原料降价反哺加盟商,维持终端低价 [20] - 选址逻辑:避开A类商圈高租金,专注街头/校园场景 [10][15] 战略决策 - 拒绝高端化转型:2010年试水高端店失败,确认"价格不需升级"原则 [16] - 规模优先战略:2019年调研确认与喜茶客群无重叠后加速扩张 [19] - 全球化布局:2019年已规划咖啡和出海业务,对标可口可乐等百年品牌 [23][24] - 资本运作:现金流充裕至万店规模才开放融资,保持战略自主性 [4][5] 创始人特质 - 张红超(兄):理工思维拆解成本,二手设备研发爆品 [9][11] - 张红甫(弟):门店即实验室,开发卡布奇诺咖啡等季节性产品 [10][23] - 共同特质:农民家庭出身,坚持"血汗钱"理念,生活简朴 [11][25] - 长期主义:创业初期日均化冰1/3仍坚持,对标百年企业 [23][25][27]
蜜雪冰城:4万店之后的故事怎么讲?
雪豹财经社· 2025-03-03 09:54
雪王上市了 Fast Reading 作者 丨黎晓 1997年,张红超怀揣着奶奶给的3000元钱来到郑州,开出第一家"寒流刨冰"小店时,大概想不到这 个日后更名为"蜜雪冰城"的街边摊品牌,会在28年后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3月3日,蜜雪集团(以下简称"蜜雪冰城")登陆港交所。截至上午9:35,蜜雪冰城的股价较发行价上 涨逾30%,市值逾990亿港元,约为同在港交所上市的奈雪的茶、古茗、茶百道三家公司市值之和的 两倍。此前,这三家公司上市首日皆以跌破发行价收盘。 ■ 当喜茶们在一线城市用30元一杯的芝士葡萄争夺白领钱包时,蜜雪冰城在县城商业街用2元 冰淇淋、4元柠檬水和6元奶茶构建起另一个平行世界。 ■ 不缺钱却要储备余粮,不缺产能却要加码供应链,蜜雪冰城要在海外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 续写4万店以后的故事。 ■ 有机构测算,假设按照新一线城市每2.9万人拥有一家蜜雪冰城的密度为标准,雪王在三线 及以下城市的门店总数将接近5万家。 当喜茶们在一线城市用30元一杯的芝士葡萄争夺白领钱包时,蜜雪冰城在县城商业街用2元冰淇淋、 4元柠檬水和6元奶茶构建起另一个平行世界。 如今,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数达到45302家,超过星 ...
雷军的高端化战略,步步为营
36氪· 2025-02-28 22:28
以下文章来源于36氪汽车 ,作者徐蔡钰 36氪汽车 . 看懂汽车产业新百年。36氪旗下智能电动车产业报道公号。 小米汽车和手机,踏入不同河流。 文 | 徐蔡钰 编辑 | 李勤 来源| 36氪汽车(ID: EV36kr) 封面来源 | 企业官方 但少有人知道,小米早在2022年,也就是小米汽车成立第二年就规划了SU7 Ultra车型,"尤其SU7发布后,Ultra做了许多优化开发,就是为了立住高端性能 车这块招牌"。 也就是说,小米汽车从一开始就是选择了与小米手机不同的战略,冲向高端。小米首款轿跑汽车SU7显然已经获得了各种意义上成功,第一次造车,第一年 卖车,且仅凭一款车型就做到了每月近4万辆订单。 而Ultra的趁势而发,显然会助力小米汽车乃至小米集团在高端化战略上,再下一城。 雷军知道,这场战役,不容有失。他在此前给出小米SU7 Ultra预售价后,果断将正式售价砍到了52.99万元,这也马上引爆了市场,2小时1万个的订单也由 此而来。 造车的雷军,在高端化之路上,正步步为营。 从SU7到SU7 Ultra,小米汽车迈向豪华 在创业反思中,雷军曾深表遗憾的选择是,当年三星手机败走中国市场后,没有坚决抢占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