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独角兽
icon
搜索文档
最高2.6万亿元!2025全球独角兽榜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5-06-26 16:27
全球独角兽企业概况 - 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523家,创世界新纪录,比去年增加70家,增幅接近5% [1] - 美国以758家独角兽企业领先,占世界总数49.77%,中国以343家位居第二,占22.52% [1] - 独角兽企业分布在52个国家307个城市,总价值达5.6万亿美元 [3] - 359家独角兽估值上升,143家估值下降,64家因上市或被收购退出榜单 [3] - 77%独角兽销售软件和服务,23%销售实体产品 [3] 行业分布与趋势 - 独角兽正在重塑金融服务、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和医疗健康行业 [3] - 金融科技、软件服务和AI是主要领域,半导体、新能源、生物科技和健康科技是实体产品主要领域 [3] - 全球478家独角兽与AI相关,占总数三分之一,纯AI公司128家,总价值近1万亿美元 [4] - 大数据、软件服务和金融科技是AI独角兽最常见领域 [4] 美国独角兽情况 - 美国拥有758家独角兽,过去一年新增108家 [6] - SpaceX以2.6万亿元和OpenAI以2.2万亿元领跑 [6] - xAI以8400亿元首次跻身榜单 [6] - 湾区聚集315家独角兽,总价值12万亿元 [7] - 主要领域为软件服务、金融科技、AI和健康科技,同时在量子技术、聚变能源和基因工程有新进展 [7] 中国独角兽情况 - 中国拥有343家独角兽,新增3家,过去五年从227家增加到343家 [7] - 北京75家(减少3家)、上海64家(减少1家)、深圳37家(增加3家)、广州24家(稳定)、杭州22家(减少2家) [7] - 长江存储(1600亿元)、引望智能(1150亿元)、超聚变(570亿元)和懂车帝(220亿元)是新面孔 [7] - 卡游价值增长10倍达695亿元,字节跳动增长5840亿元达2.2万亿元,小红书增长660亿元达1900亿元 [8] - 智谱华章和百川智能价值分别飙升至220亿元和200亿元,蓝箭航天增长90亿元达200亿元 [8] 领先独角兽企业 - SpaceX以2.6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一独角兽,价值增长1.2万亿元 [10] - OpenAI价值增长1.5万亿元达2.2万亿元,排名第二 [10] - 字节跳动价值增长5840亿元达2.2万亿元,排名第三 [10] - xAI以8400亿元跻身榜单前十 [11] - 蚂蚁集团排名第五,价值6350亿元,增长510亿元 [11]
46.89亿!智能制造已披露融资额同比增长41%;航空航天融资数量下降37%;深创投6连投出手最活跃丨「智能制造」5月投融资月报
创业邦· 2025-06-26 07:54
中国一级市场投融资概况 - 2025年05月中国一级市场智能制造行业发生融资事件164个,环比减少13%,同比增加4% [3][10] - 已披露融资总额46.89亿元人民币,环比减少23%,同比增加41% [3][10] - 高端制造设备(78个)、集成电路(49个)、航空航天(12个)为热门细分赛道,其中航空航天融资事件环比下降37% [4][12] - 江苏(31个)、广东(28个)、浙江(19个)、北京(17个)、上海(17个)为融资事件最集中的地区 [5][15] - 融资阶段分布:早期126个(占比76.83%),成长期32个(占比19.51%),后期6个(占比3.66%) [6][17] - 已披露融资金额分布:成长期29.62亿元(占比61.22%),早期12.26亿元(占比25.34%),后期6.50亿元(占比13.44%) [17] 全球大额融资及独角兽动态 - 全球新增29个大额融资事件中,智能制造行业占2个(占比7%),涉及融资总额30.13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总额6%) [21] - 全球新增5家独角兽企业中,智能制造行业占1家(占比20%) [25] - 2025年全球累计新增29家独角兽企业中,智能制造行业占3家(占比10%) [26] - 全球现存1875家独角兽企业中,智能制造行业占91家(占比5%) [27] 投资机构活动分析 - 参与投资的VC/PE机构189家,环比减少24%,同比减少6% [28] - 参与投资的CVC机构20家,环比增加33%,同比增加5% [28] - 活跃VC/PE机构:深创投(6个)、麓山投资(5个)、元禾控股(4个)、中科创星(4个) [29] - 活跃CVC机构:联想创投(3个)、电控产投(2个)、中国航发(2个) [31] 中国企业IPO市场 - 智能制造行业2家中国企业完成IPO,数量同比上升100% [8][35] - 募资总额5.78亿元人民币,环比减少40%,同比增加92% [8][35] - IPO企业地区分布:上海(1家)、淮安(1家) [38] - VC/PE渗透率100%(2家),CVC渗透率100%(2家) [35]
华创资本王道平:很多AI产品刚上线就被用户抛弃,非常残酷
36氪· 2025-06-26 07:17
AI行业趋势与创业机会 - AI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尚未进入收敛期或定型期,技术及应用形态存在不确定性 [6] - 创业方向从2022年底的大模型转向2023年的中间层工具(如Dify)、2024年的智能体和AI+硬件(如Even眼镜、机器人)[6][8][10] - AI原生产品与新交互范式(如多模态助手、原生硬件)最可能诞生"一人独角兽"[2] 投资逻辑与赛道选择 - 更关注通用型、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如消费、ToB工具),而非医疗/教育/金融等门槛高、合规复杂的领域[11] - 早期投资核心看团队对AI的洞见、产品化能力和赛道理解(如AI眼镜创始人兼具产品能力与赛道判断)[12][13] - 明确不投大模型方向:资金消耗大、商业模式模糊、大厂优势显著[15][16] AI创业环境变化 - 用户容忍度极低,产品需即时见效,试错空间小于移动互联网时代[18][19] - 大厂跟进速度快,竞争压力空前,创业者需快速差异化并规模化[3][19] - 商业化验证关键:需证明产品"work"且有用户,闭环跑通优先(如出海应对付费习惯差异)[22][23] 融资与商业化挑战 - 资金供给减少,政府背景基金占比提升,融资逻辑转向政策导向[25][26] - 创业者需更早创造收入,团队规模缩小降低启动成本,产业投资成选项[27][28] - 部分领域(如AI硬件)短期难盈利,需平衡融资与生存[29] 智能体(Agent)发展 - 智能体应用在ToB/ToC领域快速演化,标志性案例Manus出现[8][9] - 流量分发逻辑可能颠覆:从争夺用户时长转向调度资源/意图[32] - 行业机会取决于创业者理解力,非预设赛道(如多邻国证明教育领域潜力)[30][31]
孙正义被告了
创业家· 2025-06-25 18:02
核心观点 - 软银因投资Greensill Capital和Katerra两家独角兽破产而面临法律诉讼,涉及金额达4.4亿美元 [4][5][7][18] - 格林希尔资本破产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瑞信损失惨重并最终被瑞银收购 [12][13] - 全球独角兽面临估值泡沫破裂困境,投资人转向谨慎务实 [26][27][30] 格林希尔资本事件 - 格林希尔资本成立于2011年,主营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 [8] - 软银2019年分两次投资格林希尔资本合计15亿美元,成为主要股东 [9] - 2021年格林希尔资本因疫情冲击和高风险贷款业务破产,软银投资归零 [11][12] 软银与瑞信纠纷 - 瑞信供应链基金因格林希尔资本破产损失4.4亿美元,合并后的瑞银向软银索赔 [18][19] - 争议焦点为软银主导Katerra资本重组时,格林希尔资本放弃债权换取股份导致瑞信资金损失 [20][21] - 软银辩称已支付4.4亿美元用于偿还瑞信,但被挪用 [22] 独角兽行业现状 - 高估值独角兽如FTX(320亿美元)、eFishery因数据造假等问题暴雷,投资人损失数十亿 [27][28] - 行业共性为融资过快、依赖输血,缺乏盈利能力 [28][30] - 当前市场环境下,初创公司普遍面临融资困难,估值下调或倒闭 [31]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与独角兽同行,迈步“十五五”
第一财经· 2025-06-24 18:01
时代需要更多的突围者的前赴后继,创新才能行而不辍。 在不久前,第一财经牵头承接了上海市发改委"十五五"规划"百家访谈、万家调研"的独角兽企业访谈课题。而推出"对话独角兽企业"的调研,本身也是第一 财经2025年度重要计划之一。在过去数十年的报道和研究中,我们始终把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放在重要的关注主线上。在今年这样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从 规划编制的角度再去观察独角兽企业,更有时代的意义——放到全局中定位他们的影响、在战略上去考虑他们的需求。 策划推进独角兽企业的调研,对于财经媒体来说是件常态的工作。第一财经不止于报道财经新闻,我们通过多年的研发和积累,已经构筑了一整套观察解读 中国企业的数据指标和方法论,贯穿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和观察维度。就"独角兽"而言,他们身上的技术与模式颠覆创新、快速提升的估值,聚焦的资本市 场关注、对产业变革的极大推动,都值得记录、研究和传播。多年里,我们见证着一批又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崛起,走上更大的舞台。当然我们也看到过跌 宕,见证过消逝。 其实当我们再和这些企业回到彼时向外看,"独角兽"这三个字,一定不是他们生命周期里的终极发展目标,它更像是一个发展阶段。极端来说,"独角兽"们 更是 ...
独角兽企业从“量”向“质”跃升 以创新姿态成为新消费场景破局先行者
央视网· 2025-06-24 13:55
独角兽企业定义与政策支持 - 独角兽企业指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10亿美元、拥有核心技术且未上市的公司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 [1] - 2024年中国新晋独角兽企业53家,占全球近40% [1] - 中国372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22个省级行政区 [3] 区域分布与产业聚集 - 北京(75家)、广东(64家)、上海(59家)、江苏(49家)为独角兽主要聚集地 [3] - 北京依托政治经济中心优势成为核心聚集地 [3] - 近七成独角兽企业集中在"京粤沪苏"地区 [1] - 广东凭借改革开放前沿优势成为重要孵化地 [17] 商业航天领域案例 - 星河动力航天成立7年成为国内发射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民营火箭企业 [5] - 公司通过3D打印技术将尾喷管成本大幅降低,重量减轻 [11] - 目前国内唯一可兼顾陆海发射的民营火箭企业,已发射81颗卫星 [13] - 累计融资近50亿元,估值达160亿元 [13] 新消费领域发展 - 新消费与零售领域独角兽数量最多达66家,总估值2039亿美元 [27] - 钱大妈集团通过数字化实现3000多家门店运营 [19][21] - 采用"日清"模式和"定时打折"机制确保食材当日售罄 [21] - 依托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运营 [19] 行业赛道分布 - 集成电路、清洁能源等7个赛道独角兽数量占比43.3% [30] - 超七成独角兽属于前沿科技领域,新晋中占比超八成 [30] - 集成电路连续4年成为独角兽数量最多的赛道 [30] - 近六成新获融资独角兽集中在6个高科技赛道 [30] 发展趋势与挑战 - 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9] - 正从"数量增长"向"质量跃升"转变 [35] - 面临美元资金退出、耐心资本匮乏等挑战 [35] - 将建立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 [36]
聚焦前沿科技!2024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新晋53家 彰显中国经济澎湃活力
央视网· 2025-06-24 11:49
全球独角兽企业概况 - 2024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212家 中国以370余家占据近30%份额 [3] - 2024年全球新晋独角兽135家 中国贡献53家占比接近40% [1][3] - 全球4家估值超百亿美元超级独角兽中3家为中国企业 [3] 中国独角兽企业特征 - 近七成企业聚集于"京粤沪苏" 北京75家/广东64家/上海59家/江苏49家 [3][5] - 2/3以上企业集中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等前沿科技赛道 [3] - 行业特点为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双轮驱动 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5] 发展趋势与挑战 - 行业正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跃升 但面临美元资金退出/耐心资本匮乏/上市受阻等问题 [7] - 中美博弈背景下企业总数保持稳定 显示较强韧性 [7] - 未来需破解资本结构失衡/商业化周期长等挑战 抓住AI与绿色科技革命机遇 [7] 政策支持方向 - 工信部将建立部省联动培育体系 涵盖发现机制/效能提升/金融支持/环境优化等维度 [7] - 企业需通过技术标准出海与生态合作 实现从"中国独角兽"向"全球新物种"跨越 [7]
河南独角兽图鉴 从新消费到硬科技
河南日报· 2025-06-24 07:27
独角兽企业概况 - 独角兽企业定义为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10亿美元且未上市的创新型企业,具有高技术、高成长、高价值特征 [7] - 2024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达1212家,总估值超3.6万亿美元,平均估值29.9亿美元 [9] - 中国独角兽企业集中在集成电路、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新增53家 [9] 河南独角兽企业现状 - 河南当前仅超聚变一家独角兽企业,另有中科清能、东微电子、巴奴火锅三家潜在独角兽企业 [12] - 历史上有致欧家居、锅圈食汇、蜜雪冰城等豫企曾入选独角兽榜单,后因上市退出 [12] - 河南独角兽多源于本地优势产业,如蜜雪冰城依托农业大省供应链实现4.6万家门店扩张 [12] 代表性企业分析 - 超聚变:液冷服务器技术领先,海外市场三年复合增长率超50%,带动河南先进计算产业链 [13][14] - 中科清能:氢液化装备用于长征八号火箭发射,攻克氦液化、核聚变装置等"卡脖子"技术 [4][14] - 致欧家居:整合家具供应链资源,通过跨境电商建立全球化品牌 [12][13] 郑州培育潜力 - 郑州七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超1.75万亿元,拥有全球最大苹果手机、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 [15] - 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现有1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独角兽培育企业 [16] - 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MEMS研发中试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将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16] 行业发展趋势 - 独角兽企业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中国以372家占全球总数30% [9][18] - 硬科技赛道受资本青睐,如算力与人工智能、氢能、半导体等 [17] - 传统产业巨头需开放资源孵化硬科技初创企业,形成"以大带新"生态 [14][17]
中国独角兽企业成长观察 揭秘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成长破圈秘诀
央视网· 2025-06-24 06:25
独角兽企业定义与政策支持 - "独角兽企业"指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10亿美元且具备核心技术、独特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未上市公司 [1] -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 [1] 中国独角兽企业现状 - 2024年中国新晋独角兽企业53家,占全球近40% [2] - 截至2024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达372家,分布在22个省级行政区 [2] - 北京(75家)、广东(64家)、上海(59家)、江苏(49家)为独角兽企业主要聚集地 [2] 区域发展特点 - 北京依托政治经济中心优势,汇聚人才、技术和资本,中关村等创新载体提供政策支持 [3] - 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3] 典型企业案例:星河动力航天 - 成立7年已成为国内火箭发射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民营火箭企业 [4] - 采用涅乌合金悬压成型技术制作火箭尾喷管,单个成本超50万元 [4] - 国内唯一可兼顾陆海发射的民营火箭企业,已发射81颗卫星,订单排至2026年 [4] - 累计融资近50亿元,估值达160亿元 [4] 新消费领域独角兽发展 - 钱大妈集团通过基地直采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衔接 [7] - 解决农产品常温保鲜期不足7天的"最初一公里"难题 [7] - 已在全国开设3000多家门店,实行"日清"模式和"定时打折"机制 [9] - 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运营 [9] 行业整体数据 - 新消费与零售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66家),总估值2039亿美元 [11] - 独角兽企业正成为新消费场景的破局先行者,涵盖生活各方面 [11] 发展驱动因素 - 企业自身科技实力与创新活力是成长基础 [6] - 国家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各地推出支持政策 [6] - 乡村振兴战略激活农产品流通链条 [9] - 扩大开放政策助推国货品牌国际化 [9]
国产GPU独角兽估值百亿 沐曦集成已完成IPO辅导
巨潮资讯· 2025-06-23 10:42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已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 华泰联合证券作为辅导机构 [1] - 华泰联合证券认为公司具备上市公司应有的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及合规意识 [1] -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已掌握上市相关法律法规及信息披露义务 [1] 公司背景与技术实力 - 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 总部位于上海 并在全国7个城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及研发中心 [1] - 核心团队平均拥有近20年高性能GPU研发经验 主导过十多款世界主流GPU产品量产 [1] - 自主研发全栈GPU芯片产品 包括曦思®N系列(智算推理)、曦云®C系列(通用计算)、曦彩®G系列(图形渲染) [2] - 产品采用完全自主GPU IP 拥有自主指令集和架构 兼容主流GPU生态的MXMACA®软件栈 [2] 融资与估值情况 - 成立后连续五年进行大额融资 2024年8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浦东资本、上海科创基金等国有资本及市场企业资本 [2] - 在胡润2024全球独角兽榜中估值达100亿元 低于同业摩尔线程(255亿元)、燧原科技(160亿元)和壁仞科技(155亿元) [2] 股权结构 - 实际控制人陈维良直接持股9.6% 并通过两家有限合伙企业间接控制22.83%和6.95%股权 [3] - 陈维良合计控制公司约39.38%股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