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投资

搜索文档
对话淡马锡吴亦兵:超配中国资产的坚定信心与投资策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17:33
淡马锡投资组合表现与策略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财年投资组合净值达4340亿新元,同比增长450亿新元 [1] - 20年期和10年期股东总回报率分别为7%和5%,1年期回报率达11.8% [1] - 注重长期回报而非短期业绩,强调投资组合"韧性"以穿越经济周期 [1] - 中国投资组合占比18%,较上年19%略有下降但绝对值增加40亿新元 [6] - 对中国市场持续超配,显著高于MSCI全球指数2%-3%的中国权重 [6] 中国市场投资布局 - 2004年进入中国投资银行业,2010年转向互联网与新经济,近年聚焦能源转型和生命科学 [1] - 中国公司竞争力提升体现在TMT、新能源、生命科学和先进制造领域 [2] - 中国竞争优势从制造优势升级为工程设备优势和研发优势 [2][6] - 创新药研发效率显著提高,跨国药企采购中国早期创新药 [7] - 成立淡明资本专注中国生命科学早期投资,首期基金募资33亿美元 [7] 三大投资板块架构 - 新加坡本土投资组合占比41%,包括新航、星展银行等核心战略资产 [3] - 全球直接投资占比36%,聚焦数字化、可持续生活、新消费和长寿四大趋势 [3] - 合作投资项目占比23%,通过生态圈寻找投资机会 [3] - 三大板块协同发展,直接投资与合作平台保持独立又合作的关系 [3] 早期投资策略 - 早期投资占比不超过总投资组合6% [4] - 采用"陪跑"策略,持续参与成功企业的多轮融资(如信达生物从C轮开始每轮跟投) [4] - 设立专业团队分工,淡明资本在中国设立人民币基金专注生命科学早期投资 [5] 新消费领域洞察 - 中国品牌从性价比转向品牌溢价,泡泡玛特海外销售已超国内 [9] - 投资影石创新等案例显示中国品牌在审美和情绪价值创造达国际水平 [9][10] - 品牌双重价值:实用性和情绪价值(审美观与自豪感) [9] 金融科技与稳定币观点 - 稳定币处于早期阶段,监管框架逐步形成中 [10] - 关注稳定币在支付效率提升、跨境交易成本降低和普惠金融方面的潜力 [11] - 香港金管局已出台稳定币发行人政策,显示监管机构关注该领域发展 [11] - 区块链技术可解决金融体系痛点,但需与监管协同发展 [11]
景顺研究显示:主权投资者倾向于主动型管理,对中国市场兴趣升温
中国经济网· 2025-07-15 11:25
投资策略转变 - 政治因素和政策决策成为投资策略核心驱动因素 促使主权投资者重新评估投资组合构建及风险管理 [1] - 主动型策略成为关注焦点 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组合平均70%以上采用固定收益及股票的主动型策略 [1] - 52%主权财富基金计划未来两年增加主动型股票持仓 47%计划增持主动型固定收益持仓 [1] - 大型机构转向更明显 资产管理规模超1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中75%已转向更主动股票策略 [1] - 主动型方法被用于解决指数集中风险 应对区域分散及增强情景韧性 [1] 新兴市场配置 - 新兴市场仍是战略重点 但组合内部优先次序发生转变 采取更精挑细选的投资方法 [2] - 中国市场兴趣明显回升 59%受访者将中国列为高度或中度优先市场 位列第二 [2] - 59%受访者预计未来五年增加对中国资产配置 亚太地区主权财富基金比例达88% 北美为73% [2] - 配置中国资产驱动因素包括吸引力的当地回报(71%) 多元化效益(63%) 扩大外国投资者市场准入(45%) [2] - 中国最具吸引力投资领域为数字科技和软件(89%) 先进制造和自动化(70%) 清洁能源和绿色科技(70%) [2] 中国市场前景 - 78%受访者认为中国科技及创新领域将具有全球竞争力 [2] - 48%受访者认为中国将成功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消费导向型经济 [2] - 中国蕴藏独特且具吸引力机会 尤其围绕不断发展的科技生态系统 [3] - 中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创新领导力越来越令人信服 吸引投资者争相投资 [3] - 有利政策和具竞争力国内市场使创新技术迅速扩大规模并获得竞争优势 [3]
增配中国!200万亿全球主权投资机构重磅调查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21:28
全球主权投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提升 - 59%的受访主权投资机构计划未来五年增加对中国市场的配置 [2] - 73%的北美主权财富基金计划未来5年增加对中国的配置 [3][5] - 88%的亚太地区主权财富基金计划未来5年增加对中国的配置 [5] 主权投资机构看好中国的原因 - 主权投资机构认可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认为中国在绿色转型领域是领导者 [2] - 中国拥有具吸引力的本地回报、可提供多元化收益来源以及在关键技术领域崛起 [4] - 59%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将中国列为首要优先或比较优先的市场 [5] 中国在特定行业的全球领导地位 - 主权财富基金认为中国将在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领域主导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市场 [2][6] - 在半导体、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中国被视为全球领导者 [6] - 89%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认为数字技术和软件是中国未来3-5年最具吸引力的行业 [6] 主权投资机构关注的行业 - 70%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看好高端制造和自动化以及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 [6] - 48%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提到医疗健康和生物技术 [6] - 主权投资机构聚焦中国有望实现全球领导地位的领域,这些领域有市场动力和政策支持 [5] 央行对黄金配置的态度 - 64%的受访央行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增加黄金储备,高于2024年的53% [9] - 47%的央行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增加黄金配置 [8][10] - 黄金被视为对冲美国债务水平上升、货币储备武器化及全球分化等风险的工具 [10] 美元替代品的预期 - 78%的受访央行认为出现可靠的美元替代品需要超过20年的时间,高于2024年的54% [10] - 尽管多元化是大多数央行的长期优先事项,但美元替代愿景仍相对遥远 [10]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多位国际品牌高管财报季密集发声
观察者网· 2025-05-23 17:20
全球品牌中国线上500强榜单分析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基于真实消费者行为的品牌榜单CBI500,涵盖156个国际品牌[1] - 国际品牌在多个行业占据榜首位置:苹果(3C数码)、欧莱雅(美妆)、耐克(运动户外与服饰)[1] - 榜单前1000品牌中国际品牌占比29.8%,前500名升至31.2%,前100名达36%[3] - 上榜中外品牌呈现"七三开"格局,美国57个品牌上榜居首,日本28个,欧洲合计53个[12] 头部品牌表现 - 苹果以100分综合评分位居榜首,品牌词搜索量19.85,客单价3.62[2] - 华为(95.3分)和小米(95.13分)紧随苹果之后,在3C数码行业形成三强格局[2] - 茅台以92.62分位列第7,客单价达3.92,在食品行业表现突出[2] - 运动品牌中耐克(91.25分)领先李宁(88.52分)和阿迪达斯(87.46分)[2] 国际品牌中国市场战略 - 欧莱雅北亚总裁表示"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2025Q1中国区业绩优于市场平均水平[5] -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连续七个季度增长,2024年营收重回双位数[5] - Crocs中国市场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64%,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5] - 优衣库电商渠道占比25%,目标提升至30%,2024年双11直播销售额增长50%[8] 行业格局与趋势 - 美妆行业国际品牌优势明显,TOP100中14个美妆品牌有11个为国际品牌[12] - 3C数码行业本土品牌崛起,华为、小米等与苹果形成竞争[2] - 新兴行业如AI智能机器人领域,宇树科技超越佳明、三星等国际品牌[13] - 2023Q1至2025Q1中国线上消费品牌指数(CBI)从59.42升至63.38[10] 资本市场动向 - 桥水基金一季度增持阿里540万股,新买入京东278万股,加仓拼多多50万股[15] - 景林资产同期增持阿里、百度、拼多多等中概股[15] - 贝莱德认为中国出口韧性超预期,政策支持将提振投资者信心[15] - 中国上市公司回购力度加大,股东回报预期提升[15]
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看好中国市场,摩根大通高管:中国经济展现出“非常好的势头”
环球时报· 2025-05-23 06:58
摩根大通对中国经济的积极评价 -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全面复苏并展现出非常好的势头 公司致力于对中国进行长期投资 [1] - 摩根大通中国区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妍妮指出中国各行业复苏明显 外商直接投资增加 市场流动性和交易量广泛复苏 [3] - 过去20年中国从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发展为第二大经济体 占全球GDP比重从4.8%增至16.9% [3] 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布局 - 瑞银报告显示超过半数亚太区家族办公室计划未来5年增加对本地区投资 30%计划增加对大中华区投资 [3] - 凯德投资在中国设立首支在岸母基金 总股本承诺额50亿元人民币 旨在扩大中国基金资产管理规模 [3]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表现 - 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中东欧国家进出口贸易规模达3296.8亿元 同比增长5.6% 创历史同期新高 [4] - 2024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总值1422.7亿美元 同比增长6.3% 高于中国进出口整体增速2.5个百分点 [4] 中欧经济合作前景 - 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表示中欧经济深度融合 欧洲企业看好中国模式的长期潜力 [4] - 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深欧中互动 需要持续为双方创造价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