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有”→“好” “大”→“强” 我国交通强国建设乘势而上 成绩亮眼
央视网· 2025-05-21 11:12
交通运输标准国际化成效 - 我国在铁路轨道质量检测等领域发布18项国际标准 另有18项国际标准已立项并加快制定 [3] - 建立国际标准提案库 提交28项国际标准提案 推动中国技术融入国际标准体系 [3] - 培养国际标准注册专家 建设交通运输标准国际化人才库 [3] - 建立中国-印尼水运标准计量合作机制 [3] - 累计发布交通标准外文版550余项 其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布多语种标准125项 [3] - 中国标准成功应用于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 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等项目 [3] 港口标准体系建设 - 加快建设安全 绿色 智能 高效的港口标准体系 打造全球港口协同发展网络 [7] - 港口建设运营形成码头建设指南 作业要求 操作规范 绿色低碳等技术成果 [9] - 构建以安全 绿色 智能 高效为主要特征的港口标准体系 [9] - 开展港口码头作业 设施 系统 技术综合应用等标准制定 包括术语标准 港口布局指南 码头操作系统网络等 [9] - 制定不同类型码头岸边操作 堆场操作 水平运输作业要求 自动化技术 电动化技术及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指南 [9] 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 - 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 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9万千瓦 [10] - 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个 充电停车位约5.1万个 [10] -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到77.6% [10] - 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 [10] - 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3% [10] - 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 开展公路水路充换电站设施网络规划 [12] - 提升清洁能源就地保障水平 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公交 出租 邮政快递 港口 机场等领域应用 [12] - 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规模化应用 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 [12] - 推进公路沿线服务区 收费站等周边土地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建设零碳枢纽 港口 [12] - 加快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双向充放电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 [12]
电动重卡迎风口!交通部答南都:推动新能源重卡规模化应用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17:19
电动重型卡车行业前景 - 电动重型卡车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交通运输部将着力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规模化应用[1] - 重卡以3%的车辆保有量占比贡献约43%的道路交通碳排放量,电动化率刚超10%远低于乘用车50%的水平[2] - 宁德时代预测未来三年重卡新能源渗透率将突破50%,计划2030年建成覆盖全国80%干线运力的换电网络[2] 政策支持与规划 -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提出25项重点任务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3] - 将实施"启曜"行动、"乘风"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4] -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路域范围内绿电直连政策,加快建设一批(近)零碳枢纽和港口[4] 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 - 建立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装备研发平台,开展大容量固态电池、兆瓦级超级快充等关键技术研究[5] - 推进电动重卡、氢能重卡、电动船舶等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完善安全节能环保标准[5] 应用场景拓展 - 持续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城市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3] - 充分利用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等周边土地推进清洁能源就近开发利用[4] - 加快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双向充放电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
交通运输部:多措并举加强交通运输与能源的融合发展
快讯· 2025-05-20 14:57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现状 - 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9万千瓦 [1] - 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个,充电停车位约5.1万个 [1] -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到77.6% [1] - 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 [1] - 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3% [1] 推动交能融合发展的五大重点方向 规划协同 - 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互动 [1] - 开展公路水路充(换)电站设施网络规划 [1] - 加强与电网规划的协同布局,提升清洁能源就地保障水平 [1] - 指导地方开展交能融合规划研究,明确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建设时序和网络布局 [1] 政策协同 - 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启曜"行动和"乘风"行动 [1] - 推动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发展 [1] - 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成网行动 [1] - 提速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 [1] -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1] -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路域范围内绿电直连政策 [1] 应用场景拓展 - 利用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监控中心等周边土地推进清洁能源就近开发 [2] 新能源装备推广 - 持续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城市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 [3] - 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卡车)规模化应用 [3] - 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 [3] - 推进高耗能、高排放机车车辆节能改造和低碳化升级 [3] -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机场常态化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 [3] 科技研发 - 建立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装备研发平台 [3] - 推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 [3] - 研究交通能源系统与能源网柔性互联、大容量固态电池、兆瓦级超级快充等关键技术 [3] -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电动重卡、氢能重卡、电动船舶等相关标准制定修订 [3] - 完善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 [3] 具体实施措施 - 加快建设一批(近)零碳枢纽、港口等 [3] - 加强充(换)电等补能设施建设 [3] - 加快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3] - 打造一批双向充放电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 [3]
交通运输部:加快建设一批(近)零碳枢纽、港口等 加强充(换)电等补能设施建设
快讯· 2025-05-20 14:52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 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9万千瓦 [1] - 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个,充电停车位约5.1万个 [1] - 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到77.6% [1] - 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 [1] - 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3% [1]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 充分利用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监控中心等周边土地推进清洁能源就近就地开发利用 [1] - 加快建设一批(近)零碳枢纽、港口等 [1] 补能设施建设 - 加强充(换)电等补能设施建设 [1] - 加快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1] - 打造一批双向充放电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 [1]
交通运输部管昭:稳步开展电动重卡车电分离模式和新能源重卡运输试点示范
快讯· 2025-05-18 11:20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 - 全国已建成充电停车位的服务区6527个 [1] - 已建成充电桩3.5万个 充电停车位5.1万个 [1] - 充电停车位占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的98% [1]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政策 - 交通运输部将落实10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1] - 依托西部陆 海新通道 江门外运通道 国家高速公路主线扩容改造等重大工程打造近零排放运输通道样板 [1] 新能源重卡试点示范 - 指导各地以港口短驳和支线短道运输等优势场景为依托开展电动重卡车电分离模式试点 [1] - 以固定线路固定车型的干线货运线路为依托开展新能源重卡运输试点示范 [1] - 积极探索新能源重卡应用的新场景新模式 [1]
【行业政策】一周要闻回顾(2025年4月21日-4月27日)
乘联分会· 2025-04-28 16:31
乘用车车载能源消耗量监测技术要求 -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车节能分技术委员会组织起草《乘用车车载能源消耗量监测技术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20日 [1] - 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数据监测与存储、数据验证试验、生产一致性共七章 适用于M1类车辆(汽油/柴油/纯电动/燃料电池) N1类及M2类(≤3500kg)可参照执行 [2] - 标准制定背景为落实"双碳"目标 解决实验室公告能耗与实际道路能耗偏差问题 推动碳排放核算从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要求完善节能监测技术标准 [2] 汽车能耗管理升级 - 新标准通过实时记录车辆实际道路能耗数据 实现政府部门对汽车能耗的精准管理 识别认证能耗与实际能耗差距 为节能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2] - 实际道路数据将用于修订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能量消耗量及续驶里程试验方法等标准 推动企业采用更科学的试验方法降低能耗 [2] - 预期效益包括国家层面实现轻型车碳排放精准评估 企业层面优化节能技术及车型规划 用户层面解决油耗偏差难题 [2] 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政策 -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 2035年纯电动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新能源重卡规模化应用 [6] - 推动公路沿线/城市周边建设充换电站/加氢站 服务设施开展绿电直充 提升新能源汽车绿电消费比例 港口推广清洁能源集装箱卡车 [6] - 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 推动国四及以下营运车淘汰 发展零排放货运 推广新能源邮政快递车 2027年交通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10% [6][7] 交通能源融合创新措施 - 打造交通运输领域虚拟电厂 聚合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资源 发展车电分离/电池资产管理/新能源装备租赁等新模式 [7] - 推进电动重卡/氢能重卡/车网互动/充换电站等标准制定 开展"启曜""乘风"专项行动 建设智能微电网等融合项目 [7] - 到2035年交通与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 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交通基础设施绿色电力就地消纳比例提升 [7]
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虚拟电厂或成为主要抓手
选股宝· 2025-04-27 22:33
政策导向 -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新模式推广及新兴产业孵化,包括聚合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资源,打造交通运输领域虚拟电厂 [1] - 引导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电池资产管理、新能源运输装备融资租赁等新兴产业,打造车—站—桩—网智慧融合产业创新平台 [1] - 虚拟电厂是具有鲜明新型电力系统特征的新型电力运行组织模式,可有效聚合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储能等各类分散资源,协同参与电力系统优化和电力市场交易 [1] 行业趋势 - 随着新能源分布式比例提升,电源资源在地调、县调层面快速增长,电力平衡压力不再仅存于主网,亟需配网扩容提升对充电桩和分布式容纳能力 [1] - 虚拟电厂作为聚合需求侧资源参与电网调节和市场交易,促进供需协同的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1] 公司动态 - 朗新集团构建了充电站(桩)标签体系,通过对充电场站、充电桩的精准描述,提升了运营效率,同时依托车主数据和标签体系,为车网互动的精细化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虚拟电厂在车网互动领域的应用发展 [2] - 安科瑞的微电网智慧能源平台实现源网荷储充的一体化柔性控制,通过削峰填谷、需量管理、有序用电等策略,有效协调分布式能源、可控负荷、储能等子系统,提升新能源消纳率,同时降低用电成本 [2]
十部门印发意见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4-26 21:34
文章核心观点 - 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并部署重点任务,交通运输部将推动交能融合发展 [1][2] 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政策法规等体系逐步健全,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且就近消纳比例增加,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1] - 到2035年推动交通运输和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互动,初步建立清洁低碳、科技创新、绿色智慧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保持高位,绿色电力就地就近消纳,纯电动汽车成新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1] 重点任务 - 《指导意见》围绕多领域部署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 [2] 推进举措 - 交通运输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制定行动方案,加强指导监督,强化评估管理与跟踪问效,开展创新试点,全面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2]
积极推广构网型储能!十部门印发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指导意见
政策目标与量化指标 - 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2] - 2035年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7] - 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显著提升[7] 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 - 铁路领域:利用候车楼、货场、站房等资源建设光伏屋顶及车棚,新建大型场站预留光伏安装条件[10] - 公路领域:在服务区、收费站等区域建设清洁能源项目,推广柔性输配电、构网型储能等技术,规划源网荷储充一体化项目[10] - 港口航道:依托港池、仓库等开发海洋能、光伏、风电,推广新能源港内集装箱卡车及船舶充换电站[10] - 枢纽场站:利用屋顶及土地开发分布式新能源,供冷供热采用地热能、空气能,配置新型储能及柔性制氢资源[11] 技术创新与系统优化 - 推广新能源柔性汇集接入、智能微电网、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技术,提升配电网承载能力[12] - 探索构网型技术的绿色交通应急电力系统,在灾害多发区部署移动储能充电车及应急设施[12] - 推动交通能源系统参与电力市场调节,智能化充电设施纳入电力需求侧管理[12] 运输装备绿色转型 - 铁路:淘汰高耗能机车,推广电动、氢能、混合动力机车及配套供能设施[13] - 公路: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淘汰国四以下标准车辆,推动新能源重卡规模化[13] - 船舶:发展LNG、绿氢等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探索光伏发电技术应用[13] - 航空:布局新能源航空器试验基地,建立适航审定体系[13] - 邮政快递:推广新能源配送车辆及无人机,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料[13] 绿色燃料体系与产业融合 - 提升LNG、绿氨、氢能等绿色燃料供应能力,建设生产基地及储运加注网络[14] - 打造交通运输虚拟电厂,发展电池资产管理、新能源装备融资租赁等新兴产业[15] - 推动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链补链强链,培育退役组件回收等后市场产业[16] 政策与资金支持 - 2030年前免收集中式充换电设施需量电费,分时电价提升车网互动积极性[17] - 利用专项债、绿色信贷等资金渠道,落实新能源车船税收优惠[17] - 制定电动重卡、氢能船舶等标准,推进国际标准互认[17] - 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启曜"行动,打造零排放运输通道及零碳服务区试点[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