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协同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恒而达与天工国际共拓高端制造新版图
证券日报· 2025-07-20 22:13
战略合作背景 - 恒而达与天工国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围绕粉末金属材料 切削刀具 高精度滚动功能部件及高精度螺纹磨床等领域建立联合研发 制造 产业化应用及对外投资等合作关系 [1][3] - 合作旨在通过产业资源共享与技术优势互补 实现产业协同创新与公司价值最大化 共同推动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1] - 恒而达此前收购德国SMS公司获得高精度螺纹磨床技术 天工国际在粉末高速钢 高氮钢等新材料领域具有技术优势 [6] 合作双方优势 - 恒而达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专注于金属新材料领域 产品包括高强韧材料 多金属复合材料 模切工具等 拥有高精度螺纹磨床国产化能力 [2][5] - 天工国际是中国知名高速钢 模具钢及切削刀具生产商 相关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 [2] - 双方通过材料端(天工国际粉末高速钢) 工具端(精密切削刀具/核心功能部件)与装备端(恒而达高精度螺纹磨床)的深度耦合 构建研发—制造—应用闭环生态 [2] 合作具体内容 - 金属新材料领域开展材料性能验证与工艺迭代 推动精密部件国产化 [2] - 精密切削刀具领域共建研发—验证—优化全流程闭环 提升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 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 半导体设备等场景的精密制造效能 [2][4] - 智能数控装备领域 恒而达将向天工国际首批丝锥全自动生产线供应30-50台国产化SMS高精度螺纹磨床 [4] - 天工国际将为SMS磨床提供规模化验证场景 双向打通高端装备—尖端材料协同链条 [4] 行业影响 - 合作有望打破高端粉末高速钢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降低精密工具制造成本 破解国产高精度磨床卡脖子难题 [5] - 双方联合攻关的粉末高速钢材料 行星滚柱丝杠 精密螺纹磨床等 均是高端装备核心部件国产化的关键环节 [5] - 合作将重塑金属材料细分领域竞争格局 响应国家高端装备与核心材料自主可控战略 [1][5] 未来规划 - 双方将通过技术互锁形成护城河 为参与国际竞争夯实基础 [5] - 合作深度契合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导向 为工业母机 人形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5][6]
让实验室“金点子”加速变成产业发展“金钥匙”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20:59
公司研究:大连科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 公司核心优势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铝晶种工程化制备技术,该技术起源于199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经过4000余轮试验及30余年研发历程实现产业化[1] - 公司成功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展示从博士论文到实验室材料、样品、试制品直至产业化应用商品的全链条转化过程[1][10] - 企业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实现技术推广,两款参展产品均为与下游企业联合研发[2] 行业趋势: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第三届链博会首次设立创新链专区,吸引14家机构参展,包括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及科创企业,旨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2] - 产业基础"一条龙"应用计划由工信部发起,已覆盖113个应用方向,带动160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186项标准及1300项发明专利授权[4][8] - 中储国能与卧龙电气联合研制全球最大105兆瓦2极高速电机"储龙105",填补国内百兆瓦级双工况电机产品空白[4] 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展示3条产业协同创新链,通过整合上下游企业专攻不同环节实现技术突破[3] - 上海技术交易所构建技术定价机制,结合产业大数据形成公允价格参考,已促成超100亿元金融授信[5][12] - 创新链专区首日即收到多项专利技术转让申请,通过服务打通信息壁垒加速供需对接[6]
天工国际(00826) - 自愿公告 -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最新消息
2025-07-16 20:35
合作数据 - 2026年起五年内恒而达预计每年向公司采购不少于100吨锯切工具专用材料,五年合计不少于600吨[5] - 公司计划向恒而达采购40 - 50台锯切装备用于生产线升级改造[6] - 公司首批计划采购30 - 50台国产高精度螺纹磨床[9] 合作内容 - 2025年7月16日公司与恒而达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4] - 双方合作推进锯切工具专用粉末高速钢材料应用研发[4] - 公司同意由恒而达承建2条丝锥全自动生产线[9] - 双方联合开发高精度滚动功能部件专用刀具[7] - 双方拟联合开发适用于行星滚柱丝杠生产用高氮钢产品[8] - 公司拟委托恒而达开发建设金属切削工具连续热处理生产线[10] 新策略 - 公司拟与产业链客户联合成立专项投资工作小组开展协同投资[11] - 协同投资聚焦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领域[11] - 合作涵盖前沿技术攻关等领域[11] 合作意义 - 签订框架协议符合公司产品开发方针及销售策略[13] - 上下游合作形成闭环有助于优化产品[13] - 产业链联合投资有助于提前布局,提升公司地位[13]
晶采观察丨站稳20万亿元!中国外贸底气何在?
央广网· 2025-07-16 11:07
外贸总体表现 - 上半年进出口规模站稳20万亿元台阶,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进出口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10万亿元以上,同比增加6000多亿元 [1] - 外贸呈现总量增长、质量提升、变量可控的特点,展现较强韧性 [1] 出口产品结构 - 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全球第二,上半年出口增长61.5% [1] - 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2%,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 [1] - 高端机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增速超过20% [1] - 自主品牌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比达32.4% [2] 产业体系优势 - 完备产业体系覆盖劳动密集型产品至高端装备,支撑外贸韧性 [1] - 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差异化产品,如太阳能充电手机、防沙尘发动机等 [2] - 汽车产业链配套高效整合资源,实现产品快速迭代 [2] - 产业协同创新推动高端制造业出口,如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2] 国际市场竞争力 - 产品满足全球多元化需求,获得海外客户广泛好评 [2] - 产业配套能力和协同生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2]
上海电信引领双万兆时代,5G-A与F5G-A共筑全球领先网络之城
搜狐财经· 2025-07-03 22:10
5G-A技术应用 - 上海电信与华为合作在黄浦江游轮部署5G-A技术 实现8K视频流畅播放和直播江景无卡顿 [1][3] - 5G-A高频网络与C-Band 3CC室分系统协同 实现移动网络全覆盖 支持VR游戏等高带宽应用 [3] - 上海电信联合久事公交集团与华为 利用5G-A+AI技术优化公交车调度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5] - 地铁车厢内实现5G-A满格覆盖 乘客可享受流畅网络体验 [5] F5G-A技术突破 - 基于50G PON技术的F5G-A实现家庭网络万兆升级 支持8K电影、云游戏、AI管家等多应用并行 [3][5] - 全光连接与边缘AI增强技术保障家庭网络稳定性 实现全屋Wi-Fi无死角覆盖 [3][5] - F5G-A推动智能家居生态系统高效运转 包括8K超高清视频、云电竞等高端应用 [5] 产业协同与商业价值 - 上海电信联合华为等上下游企业构建双万兆生态 形成完整技术方案与商业模式 [5] - 产学研用深度联动使上海建成全球领先网络 探索出可复制的商业路径 [5] - 双万兆技术为智慧城市注入新活力 提升市民体验并形成示范效应 [3][5] 行业地位与趋势 - 上海成为全球首个双万兆城市 展示中国在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3][5] - AI技术发展推动网络需求增长 双万兆网络为未来应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5] - 上海经验为全球城市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包括技术方案与商业落地模式 [5]
硬联通+软衔接 房山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强磁场”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2 16:06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新材料产业 - 2025年北京新材料大会暨第七届京津冀石墨烯大会在北京房山召开,主题为"新材料 新'烯'望 新未来",展示新材料领域前沿成果并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 [1] - 房山区石墨烯产业依托良乡大学城和窦店高端制造业基地的"前研后产"模式,构建了覆盖研发、中试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 [3] - 2024年房山区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2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市级2家,形成以石墨烯润滑材料、宽温域电池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3] 石墨烯产业发展现状 - "京津冀碳谷"项目已落地房山,整合海淀研发优势、怀柔薄膜制备技术及津冀产业化资源,形成"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津冀"的协同格局 [3] - 自2013年以来,房山属地企业与津冀累计开展合作项目19项,总投资额达166亿元,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实现京津冀区域采购额超250亿元 [3] - 房山区会同河北涿州、涞水共同编制《房涞涿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资源共享 [4] 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 - 房山区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吸引保定电力及新能源装备集群企业入驻,实现京津冀储能产业互补发展 [4] - 房山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同,聚焦绿色能源、新材料、低空产业等领域,打造优势产业经济廊道 [4] - 大会设置"1+4+N"活动框架,40余家央企、国企及高校展示百余项最新成果,涵盖新能源汽车材料、电子信息器件等前沿领域 [5] 产业链布局与升级 - 房山石墨烯产业实现从单一材料向多维度生态跨越,通过"链长制"绘制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链图谱 [7] - 推动燕山石化、京东方、海博思创、新源智储、卫蓝新能源等企业与各产业链深度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7] - 房山区构建"一小时"产业生态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协同促进三地人才、技术、资本高效流动 [4]
新华社经济随笔:“一张膜”畅销海内外的启示
新华社· 2025-05-09 23:54
行业表现与市场规模 - 中国手机膜企业在广交会5天参展中完成1000多万元现场交易额,且全球市场份额达30% [1] - 部分企业手机膜年产销量高达6亿片,产品售价从十几元到数百元不等,电商平台销量达数百万计 [1] - 手机膜行业辐射上下游企业超500家,形成数百亿元产值市场空间 [3] 产品创新与技术突破 - 手机膜研发需20多道工序,集成纳米光学材料、裸眼3D技术等创新技术 [2] - 自修复水凝膜采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具备缓冲能力,厚度从0.4毫米突破至0.1毫米极限 [2] - 功能多样化包括液态纳米膜、防蓝光膜、智能变色膜等,均依赖材料与工艺技术突破 [2] 产业链协同与集群效应 - 安徽太湖、湖南永州等地依托产业集群打造"膜都",推动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 [3] - 手机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国内11亿手机网民规模为手机膜提供需求基础 [3] - 供应链灵活高效,部分新款手机未上市时配套膜已先行研发 [3] 中国制造的系统优势 - 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大手拉小手"模式)增强抗风险能力与创新力 [4] - 苹果公司CEO库克评价中国制造优势在于"技能密度",非劳动力成本 [4] - 国产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等商品全球热销,汽车电子等领域涌现专精特新企业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