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

搜索文档
不动产信托守护老龄社会万家灯火
证券日报· 2025-08-14 00:55
制度破冰与创新 - 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为"以房养老"提供新路径,通过"非交易性过户"机制实现房产信托化,无需真实买卖,仅在不动产权证标注"信托财产"即可[1][3] - 传统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因老年人担忧失去房产控制权和金融机构顾虑房价波动风险而推广受阻,信托模式解决了供需双方的风险忧虑[2] -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已开展试点,北京2024年底率先推出,上海2025年5月跟进,已有5单代表性案例落地[3][6] 信托模式优势 - 信托公司作为专业管家实现四大功能:法律确权风险隔离、构筑安全屏障防诈骗、专业运营转化现金流、精准实现财富传承[4] - 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其他资产和信托公司固有资产,通过监察人制度和定期信息披露保障老年人权益[4] - 可设置多层受益人或附条件分配条款,资产传承更灵活,满足养老、特殊群体保障、慈善等多重需求[4][8] 典型案例分析 - 爱建信托"心享"信托帮助离异独居老人以租金补充养老金,房产定向传承给侄子[1][7] - 外贸信托"吉量10号"服务"422"家庭,通过仓储房产实现养老、教育、公益多重目标[7][8] - 国投泰康信托首单项目为自闭症患者建立终身保障,创新结合信托与意定监护制度[7][8] - 上海信托采用"不动产租金+现金收益"组合模式满足中产家庭多元化需求[8] 行业转型与前景 - 信托公司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发挥资产管理者、风险隔离者、意愿执行者三重作用[7][8] - 服务信托不涉及融资放贷,覆盖养老助老、特殊群体保障、慈善事业、财富传承等领域[9] - 预计未来十年"以房养老"信托市场规模达数千亿元,政策支持与需求增长驱动市场扩容[11] 推广挑战 - 税收政策不明确导致可能重复征税,缺乏适应信托特性的专项规则[11] - 登记流程复杂,各地标准不一,跨部门协调机制不畅影响执行效率[12] - 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公众认知度低制约参与度,需加强宣传推广[12]
上海试点开展不动产信托登记—— 探索“以房养老”新模式
经济日报· 2025-07-23 06:20
不动产信托登记试点落地 - 上海试点开展不动产信托登记并成功落地两单业务 标志着不动产信托运用场景拓展至家庭财富定向传承和银发老人特殊需求等普惠金融领域 [1][2] - 试点工作由上海市委金融办等6部门联合推动 上海信托和爱建信托率先响应并完成案例落地 [1] 信托机制优势 - 信托在财产隔离、财富传承、养老保障、子女照护等方面相较其他金融工具更具有效性 [1][2] - 通过资产隔离和他益分配功能 可同时实现养老品质提升、不动产定向传承和婚前财产独立等综合需求 [2] 典型案例分析 - 上海信托案例:中年白领女性以"商办房屋+现金"混合财产设立信托 租金补充母亲养老金 房产定向传承给子女 为全国首单混合财产家庭服务信托 [2] - 爱建信托案例:独居老人以唯一住房设立信托 租金补充退休金 身后房产定向传承给照料者侄子 为上海首单不动产特殊需求服务信托 [2] 试点意义与行业影响 - 案例覆盖中青年与高龄老人群体 涉及商办物业与居住房屋 体现信托机制适应多年龄层和多场景需求的灵活性 [3] - 信托目的拓展至独居养老、房产传承、财产隔离等多维度 凸显不动产信托服务民生需求的潜力 [3] - 上海信托已形成养老信托、特殊需要信托等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浦发银行表示将深化协同支持创新业务 [3] 未来发展方向 - 上海将持续深化试点 丰富运用场景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非资金类资产信托财产登记扩围增效 [4] - 目标为更好发挥信托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产配置和保障财富传承中的作用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4]
幸福人寿以房养老,解锁小众养老赛道里的大幸福
财富在线· 2025-06-23 17:28
以房养老业务模式 - 幸福人寿开展"以房养老"业务已10年,通过将房产转化为养老年金,为老人提供持续稳定的养老资金 [1] - 该业务模式盘活闲置房产资产,帮助老人应对医疗、生活娱乐等开支,提升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1] - 2024年公司推出"以房养老2.0",提供定制化养老规划和灵活领取方式(一次性或按月) [10] 客户案例与效果 - 上海80岁王艳每月获8000余元养老金加5000元退休金,实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 - 上海78岁张雪梅签约后月收入达1万元(7000养老金+3000退休金),改善医疗与生活品质 [3] - 北京75岁刘培生夫妇2016年起月领15000元养老金加1万退休金,7年间实现"诗和远方"的养老生活 [4] 产品核心优势 - 构建三重安心屏障:居家养老保障、房价下跌风险承担、终身领取承诺 [10] - 作为国内以房养老先行者,公司从基础保障迈向品质升级,实现服务体验全面跃升 [10] - 新模式支持养老金用于房产置换或投资,体现普惠金融创新 [10]
张栋:锚定家庭养老金融产品需求,创新养老模式助力家庭养老金融健康 | 养老金融健康专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4 17:51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融挑战 - 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浪潮,正重塑各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潜力减弱、社会保障压力加剧 [1] - 中国70、80后群体面临"双重压力":需赡养4位老人(独生子女占比高),同时承担子女教育、房贷等高额支出,经济资源挤占严重 [4] - 该群体储蓄不足,部分家庭将收入的50%以上用于还贷,挤压养老储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偏低,职业养老金覆盖面低 [5] 70、80后养老准备现状 - 养老金替代率可能有限,依赖子女无望(多数仅有一个孩子),需为20-30年养老期储备,长寿风险加剧 [5] - 40-50岁是最后"黄金储备期",建议通过"养老三支柱"(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多元化布局 [5] - 需优化家庭财务结构,避免过度加杠杆购房,将养老财富储备纳入刚性预算(如定投养老目标基金、增额终身寿险) [5] 养老金融产品优化方向 - 制度化产品:提升个人养老金年度缴费金额上限,加大税收优惠,对低收入群体发放财政补贴 [6] - 市场化产品:设计匹配70、80后需求特征的产品,如长期稳健型养老理财产品、权益类基金、"家庭护理保险"等 [8] - 推动企业年金"默认加入"机制,对中小企业提供年金缴费税费减免,完善养老金账户流动性支持机制 [6] 家庭养老金融需求特征 - 安全性与稳定性需求为首要考量,倾向低风险、收益稳定产品 [9] - 长期规划与持续性需求突出,需产品具备长期性和持续性 [9] - 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增长,除传统保险外,对创新型产品需求上升 [9] 养老金融认知误区 - 部分家庭忽略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盲目跟风选择产品 [10] - 对产品缺乏了解,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不足,易陷入诈骗陷阱 [11] - 过分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性和可持续性 [12] 以房养老模式分析 - 截至2023年11月,214位老人(147户家庭)参与,平均投保年龄71岁,人均月领养老金近8000元,抵押房产总值近4亿元 [18] - 面临传统养老观念约束(养儿防老)、遗产动机、房产估值博弈、政策配套滞后等挑战 [20][21][22] - 国际经验显示政府参与和法律保障是关键,需构建相关法律体系并完善监管 [23][24] 国际经验借鉴 - 美国通过《住宅法》《银行法》详细规定以房养老,设立国家房屋价值转换中心(NCHEC)进行宣传 [25] - 需发达金融市场分散风险(如资产证券化),成熟房地产产业支撑,多方主体协同合作 [26] - 产品设计应多样化,如美国针对不同价值房屋开发三种反向抵押贷款,设置不同发放方式 [27] 以房养老适用条件 - 需自有住房且拥有完全产权,适合空巢老人、丁克家庭或"4-2-1"结构家庭 [28] - 房产价值需较高(城市或城郊),适合"房产富人、现金穷人"的中低收入老年群体 [28] - 不具普适性,需不涉及遗产顾虑且房产易变现 [28]
深度丨新加坡养老金都投些什么?——养老金融系列之五【陈兴团队•财通宏观】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4-29 11:25
新加坡养老金体系核心观点 - 新加坡养老金体系采用"三支柱"模式,以中央公积金(CPF)为核心,占比91%,第二支柱占比不足1%,第三支柱占比8% [2][8] - 中央公积金是强制性完全积累型养老储蓄计划,覆盖养老、医疗、购房等多方面保障,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 [6][13] - 中央公积金资金主要投资于新加坡政府特别债券,占比96.4%,由新加坡政府投资管理公司(GIC)进行长期投资管理 [34][39] 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 第一支柱中央公积金会员人数420万,占新加坡总人口70%,活跃会员217万 [11] - 第二支柱包括民政事务-投资计划和雇员储蓄退休及保费基金,规模仅39亿新元 [28] - 第三支柱包括补充养老金计划和中央公积金投资计划,规模495亿新元,参与人数167.5万 [32] 中央公积金账户结构 - 中央公积金分为普通账户、特殊账户、保健储蓄账户和退休账户,55岁以下会员有三个账户,55岁以上合并为退休账户和保健储蓄账户 [14][17] - 各年龄段公积金分配比例不同,35岁以下雇员60%进入普通账户,66-70岁老年人63%进入保健储蓄账户 [18] - 截至2024年三季度,CPF基金账户总规模5935亿新元,普通账户1839亿新元,特殊账户1565亿新元 [18] 养老金资产配置 - GIC实际配置中债券和现金占比39%,股票30%,私募股权18%,房地产13% [43] - 民政事务-投资计划债券配置56%,股票40%,提供四种风险等级的投资计划 [46][48] - 特定职业养老金债券和债基占比66%,股票和股基占比32% [50][52] 养老金融产品创新 - "以房养老"产品包括屋契回购计划和乐龄安居花红计划,屋契回购计划已有1.3万住户参与 [61][63] - 长期护理保险从自愿性乐龄健保计划发展为强制性终身护保计划,形成多层次筹资机制 [65][69] - 寿险行业深度达7.4%,主力产品为终身寿险与储蓄险,2023年新增寿险保费超50亿美元 [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