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战略
搜索文档
京东采销直播间“比价”出圈:单场引百万围观,多家品牌现场站台
搜狐财经· 2025-11-01 10:46
直播活动与市场反响 - 京东于10月30日晚8点推出“京东家电家居采销比价值班间”直播栏目,核心环节为“百万比价悬赏令”,规则为用户发现京东自营家电价格高于其他平台官方渠道可申请连线,核实后奖励1万元京豆并现场调价至9折,部分商品5折限量抢购 [1] - 该直播热度持续至深夜,截至10月31日凌晨在线观看人数超过600万,连续霸榜京东直播热度TOP1,直播中“低价有保障”弹幕持续刷屏 [1] - 直播机制迅速见效,有用户因发现0.7元价差而获得奖励,京东洗衣机采销负责人因半小时内发出总计600万京豆(约合人民币6万元)奖励被称“600万京豆哥”,申请连线用户过多一度导致直播间网络拥堵暂停10分钟 [2] 低价战略与竞争态势 - 京东推出“百万比价悬赏令”是其整体低价战略的重要落子,旨在主动出击价格战,传递为消费者提供更优价格和更高性价比的决心 [1] - 电商竞争已进入存量市场,低价是综合供应链效率与运营能力的系统性体现,而非阶段性战术 [3] - 京东此举引发其他平台高度关注,有网友反映部分平台通过修改商品详情页产品名称等方式试图规避比价 [3] 品牌合作与消费者心智 - 直播活动获得美的、芝华仕、海尔等品牌负责人空降助阵,共同为“低价有保障”背书,芝华仕品牌总经理宣布与京东共同设立500万元“价格保障基金”,承诺11.11期间实现同款产品“全网最优价” [1][5] - 京东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的“正品行货”品牌心智正通过“真低价”被进一步夯实,已有多个品牌主动联系希望加入后续比价直播 [5] - 调研报告显示,在2000份有效问卷中79.7%的消费者在产生购买需求时会优先选择京东浏览新品信息,并将采销直播作为重要决策参考,超90%受访者认为京东是3C数码创新产品最丰富、上新最及时的首发阵地 [4] 业绩表现与战略深化 - 京东将“低价战略”明确列为零售业务未来三年最重要战略方向,强调零售本质是为消费者创造节省并提供超越期待的服务体验 [7] - 2025年京东11.11以“又好又便宜”为主题,通过“官方直降”等方式部分商品价格低至1折,10月9日至10日期间京东APP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47.6%,增速居行业第一 [8] - 双十一期间家电家居类重磅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倍,超1000个品牌“闪电新品”成交额翻倍,百吋电视、多筒洗衣机等高端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 [8]
京东的焦虑:双十一用重罚逼商家限价,背后是怎样的困境?
搜狐财经· 2025-10-29 07:35
核心观点 - 公司在双十一期间对商家实施严格的“限价令”,禁止在其他平台提供更低价格或优惠,并组建巡查队进行监测,反映出其面临显著的成长焦虑 [1] 电商困境:失落的五年与低价困局 - 公司管理层反思过去五年为“失落的五年”,并重新将“低价”定位为核心战略武器 [3] - 公司推出“百亿补贴”等一系列低价促销活动,但营收增长乏力,2023年增长3.7%,2024年增长6.8%,均跑输电商大盘增长的7.2% [4] - 营销开支大幅增加,从2022年的377.72亿元增至2024年的479.53亿元,涨幅达19.5% [5] - 业界分析认为其低价策略过于依赖补贴,在流量运作和内容创作上缺乏吸引力,后劲不足 [6] 国补依赖:短期续命与长期隐忧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达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大增53.5%,为2022年以来最亮眼单季财报 [8] - 增长主要受益于3000亿元国补政策刺激,尤其是其优势的3C家电品类获得两位数增长 [8] - 增长存在隐忧,真实消费增长不足,商家利润被挤压,用户增长依赖政策刺激 [8] - 市场担忧政策退坡后增长将迅速下滑,预测显示下半年家电市场可能急转直下,三季度和四季度全渠道销售额预计分别同比下滑2.3%和9.7% [8] 直播冲击:难以逾越的流量天堑 - 直播电商冲击显著,2025年双十一第一阶段超4.1万商家通过直播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500% [10] - 2024年直播电商GMV突破4.5万亿元,占网络零售额比重达30%,贡献了电商行业增量的80% [10] - 公司曾尝试直播电商,2024年618期间管理层个人“数字人”直播秀GMV达5000万元,但2025年已鲜有发声 [10] - 分析认为公司难以逾越直播平台的精准流量分发机制与内容生态 [10] 战略试错:多方出击与代价高昂的探索 - 公司2025年高调以“0佣金”杀入外卖市场,日单量在几十天内从0跃升至2500万单,但随后被竞争对手压制,市场份额约10% [12] - 外卖等新业务导致第二季度单季亏损近148亿元,使集团当期净利润同比暴跌51% [12] - 在电商核心业务推出竞价购物玩法“京东指数”,并布局稳定币、海外零售并购等领域,试图构建全球仓网 [14] - 新业务尚未形成明显增长曲线,公司收入仍高度依赖零售业务,占比超8成 [14] 未来出路:自我革新还是持续封锁 - 行业进入“全渠道共振”新阶段,增长依赖模式创新与生态协同,各平台策略转向“长周期运营”并加强AI技术赋能 [16] - 公司的“限价”行为被指扼杀新的消费增量,可能导致电商零售生态僵化,已有品牌因压力下架其他平台链接或难以达成销售目标 [18] - 观点认为公司应顺应市场趋势,发展自身的直播生态和内容建设体系,而非采取“二选一”的封锁策略 [18]
当京东开始罚商家,说明它真的慌了
搜狐财经· 2025-10-27 09:24
京东2025年双十一价格管控事件 - 京东被曝在双十一期间向商家发出指令,要求其在抖音、天猫等其他平台上的价格不得低于京东,并组建巡查小组进行监督[2] - 指令内容包括禁止商家在其他平台进行直播抽奖、发放优惠券以及提及价格优势,违规商家可能面临货款冻结及单商品高达500万元的罚款[2] - 商家群内流传的“业务指导建议”强调“以产品价值为导向”,不倡导以价格为中心,违规者可能面临百万至千万级别的罚款[3] - 该行为被行业视为变相的“二选一”策略,引发对平台竞争手段的质疑[3] 京东低价战略及业绩表现 - 2023年刘强东回归后提出“低价是京东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并推出“百亿补贴”等促销活动[5][6] - 2023年京东营收仅增长3.7%,2024年增长6.8%,低于电商大盘增长的7.2%[7] - 2024年第四季度营销开支同比增长28.4%至169亿元,2022年至2024年营销开支从377.72亿元增至479.53亿元,涨幅达19.5%[10] - 低价策略依赖补贴获客,但缺乏流量运作和内容吸引力,导致后劲不足[10] 京东对“国补”的依赖及结构性困境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53.5%,为2022年以来最亮眼单季财报[12] - 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家3000亿元消费补贴政策,刺激3C家电品类实现两位数增长,京东在此品类具备优势[12] - 京东营收中约55%来自“带电”产品(3C家电),但公司利润率长期徘徊在5%左右,低于互联网行业平均水平[14] - 依赖补贴驱动增长,一旦政策退坡,增长可能迅速下滑[13] 京东在直播电商领域的困境 - 2024年618期间刘强东通过“数字人”直播秀实现5000万元GMV,但2025年京东直播声量显著减弱[16][17] - 直播电商通过即时互动和内容生态挖掘新需求,但京东未能建立有效的直播生态[17][18] - 京东试图通过限制商家在其他平台的直播活动来对抗直播电商的流量优势,但此举可能扼杀消费增量[19][20] - 某消费电子企业因京东施压被迫下架其他平台链接,某厨电品牌双十一销售目标受罚款政策影响难达预期[20] 行业趋势与京东策略的冲突 - 电商平台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商家普遍采取多平台经营策略[3] - 直播电商成为行业重要增长点,例如上海目标2026年直播电商零售额达6000亿元,各地积极建设直播基地[18] - 京东的“变相二选一”策略被批评为历史逆流,可能损害商家经营自主权和消费者利益[21][23] - 行业健康发展需依赖良性竞争和创新,而非通过规则限制对抗市场趋势[24][25]
双11低价战局升级,京东推出“买贵10倍赔”
新浪科技· 2025-10-15 16:56
服务核心内容 - 公司于10月14日推出针对家电家居品类的“买贵10倍赔”服务 [5] - 服务覆盖海尔、美的、格力、小米、九牧等超过50个头部品牌,涉及家电、厨具、卫浴等品类 [5] - 消费者购买带有该服务标识的商品后,若24小时内发现到手价高于特定平台品牌官方旗舰店的同款商品价格,可凭有效凭证申请10倍差价赔付 [2] - 此举被视为对友商的“精准狙击”,旨在通过供应链优势重构行业规则 [5] 服务机制与行业背景 - 该服务简化了消费者跨平台比价流程,直指大促期间“先涨再降”等复杂规则和低价噱头的行业痛点 [6] - 公司此前已通过“30天价保”、“买贵双倍赔”等服务在业内树立服务标杆 [6] - 服务承诺以自营商品的品质背书和真实低价,迫使友商提升价格透明度,推动行业回归理性竞争 [7] 战略举措与市场表现 - 公司依托“大单机”战略,通过规模化采购和自营模式降低品牌商家在设计、生产、物流等环节的边际成本,并将成本让利给消费者 [7] - 公司联合品牌方通过C2M反向定制体系推出极致性价比爆款,例如恒洁S3普通马桶首发价压至569元,单日销量破万 [7] - 京东11.11开启后,涵盖海尔、美的、TCL等3000多个家电家居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家电家居重磅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倍,超过1000个品牌的“闪电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0% [6] 行业影响与长期愿景 - 电商大促中“明降暗涨”、“低价低质”的吐槽增多,导致部分消费者避开大促 [7] - 公司旨在通过供应链效率与整合能力、精准的消费者需求洞察,与品牌方共同打造质价比护城河 [8] - 此举旨在用规则透明度建立消费者信任,重塑消费者对于大促的信心 [7][8]
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创新高
日经中文网· 2025-07-11 16:15
财务表现 - 2024年9月~2025年5月合并净利润同比增长50%至77亿日元,创同期历史新高,超出市场预期的71亿日元 [1][2] - 同期销售额增长15%至1883亿日元,日本国内现有门店销售额增长18% [2] - 营业利润增长5%至106亿日元,大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拉低营业利润9.4亿日元,但被销售额增长抵消 [2] - 2025财年(截至2025年8月)预期销售额同比增长15%至2587亿日元,净利润增长26%至103亿日元 [2] 日本国内市场策略 - 维持低价战略促使顾客数量增长16%,客单价提高2% [2] - 通过引入自助收银机和扫码点餐系统节省人力,截至6月底约700家门店(占日本国内70%)已部署扫码点餐系统 [2] - 期末分红提高至30日元,较上财年增加5日元 [2] 亚洲业务表现 - 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业务营业利润下降5%,受当地消费放缓影响 [1][2]
否认大润发裁撤东北大区 德弘资本接手3个月:高鑫零售的“变”与“不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22:33
公司架构调整 - 高鑫零售将大润发五大营运区变更为四大营运区 原华中区门店分别划入华东区、华南区和华北区 [1] - 公司强调东北大区不存在撤掉计划 调整目的是组织整合提效 [2][1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 公司拥有465家大卖场 33家中型超市和7家M会员店 [8]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实现营收715.52亿元 同比下降1.4% 净利润3.86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 [3][4] - 销售及营销开支减少16.2%至152.32亿元 主要因优化门店员工结构节省9.81亿元人事开支 [10] - 净现金减少24.1%至125.29亿元 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下降7.8%和8.7% [4] 战略方向 - 德弘资本取代阿里巴巴成为控股股东 持股78.7% 交易金额131.38亿港元 [5][6] - 坚持"低价"战略 通过市调机制强化价格竞争力 计划打造"天天低价+社区生活中心"模式 [7][8] - 会员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5%至0.36亿元 M会员店仍处发展初期 [9] 行业竞争 - 永辉超市2024年关闭232家门店 同时学习胖东来模式改造31家门店 [13] - 山姆会员商店加速下沉市场布局 2025年新增武汉和合肥门店 [15] - 专家建议通过生鲜加工和自有品牌建立差异化优势 [13] 门店布局 - 关闭8家大卖场和1家中型超市 其中3家位于华中区 占关闭门店总数的37.5% [10] - 门店分布以三线城市为主 占比48.9% 一线城市仅占6.4% [14] - 华东和华南区域被视为核心优势市场 未来将重点巩固 [12]
外卖大战下的618,打折促销不是主角,京东防攻战全面出击
齐鲁晚报· 2025-05-16 13:21
618战略布局 - 公司通过618强化核心品类和场景投入 目标是获取新用户并提高既有用户消费频次 [1] - 公司推出"国家补贴×百亿补贴"频道 手机数码和家电家居至高省2000元 叠加白条24期免息 [6] - 公司启动"厂货百补节" 每日推荐20个爆款单品 带动244个产业带白牌好货销售 [11] 外卖业务拓展 - 京东外卖日单量突破2000万单 与电商零售和即时物流形成协同效应 [2] - 公司投入百亿补贴外卖业务 推出"超级外卖日"活动 咖啡奶茶低至1.68元 [4] - 将开设"七鲜美食MALL"实体店 整合本地老字号和网红小吃 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4] 线下零售扩张 - 京东MALL已开业17家 南京试营业期间销售额达1.5亿元 [7] - 计划2025年底前新增27家京东MALL 南三环店面积达8万平米为全国最大 [7][8] - 线下门店提供20余万种商品 年服务超450万人次 复合增长率超50% [9] 家电以旧换新 - 公司在家电以旧换新投入超65亿元 累计回收旧家电2000万台 [5] - 建立6大回收中心 空调安装覆盖全国省会 冰箱洗衣机拆送装能力全国覆盖 [6] - 带电品类收入同比增长17.1% 日百品类增长14.9% 巩固核心品类优势 [5] 供应链优化 - 京喜模式覆盖244个产业带 合作商家超百万家 [11] - 推出"2000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 已与上万家企业进入采购洽谈 [11] - 通过源头工厂直采优化供应链成本 提供极致性价比商品 [10]
在轻与重之间:京东的低价电商新模式
晚点LatePost· 2024-12-13 21:05
京东下沉市场战略 - 京喜自营官方店铺上线1年积累超1.6亿粉丝和1亿下单用户,其中50%为京东新用户[3] - 公司每年投入价值100亿元补贴用于现金、营销资源和京东物流送货上门服务[3] - 通过集约式发货降低物流成本,如在产业带设立3000平仓库集中发货,使小件物流成本占比从35%显著下降[6][7] 供应链深度改造 - 采销团队深入生产线优化流程,如袜子包装环节改进使单件成本降低0.1元[3] - 帮助工厂重新设计产品结构,如蓝牙耳机通过芯片更换将价格压至9.9元,日订单达15万[8] - 采用"猎人-猎物-猎枪"机制:猎人寻源核价、猎物选品运营、猎枪质量监督,形成全流程管控[11][12] 工厂合作模式创新 - 提供确定性订单预期,如蓝牙耳机厂商通过稳定日单2-3万获得原料议价权[8] - 竞价机制不唯价格论,允许供应商通过功能改进参与竞争[8] - 典型案例显示合作工厂电商销售占比从5%提升至10%,并投入500万升级产线[8] 商品策略与运营 - 打造100万SKU同时提升产业带白牌商品质,平衡低价与质量需求[5] - 通过用户测试确定最优商品规格,如16包蓝色抽纸转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版本[12] - 采用非传统低价路径:不依赖轻入驻模式,而是深度参与供应链各环节降本[5][6] 业务发展现状 - 日均订单量已达数百万级别,下一目标为日均千万单[13] - 成功吸引5000万京东新用户,未来重点转向用户留存[5] - 定位为长期战略性项目,内部更关注订单量而非GMV指标[13]
第一次电商低价大战:三大平台围攻拼多多,卷入所有人
晚点LatePost· 2024-06-24 20:30
电商平台低价大战格局 - 2024年电商行业首次将"低价"作为核心竞争目标 阿里 京东 拼多多 抖音四大平台市场份额和包裹量趋于接近[3] - 拼多多2024年GMV增长目标为30% 达到5.5万亿元 但一季度增速未达预期[3] - 高盛数据显示2024年618期间各平台GMV增速:阿里10-15% 京东个位数 拼多多15-20% 抖音超20% 市场份额分别为42% 22% 18% 15%[10][11] 平台战略调整 - 阿里推出"回归用户"战略 通过低价 红包 百亿补贴提升消费者感知[3] - 京东将战略定位从"又好又便宜"改为"又便宜又好" 重点扶持采销团队直播和产业带工厂[14] - 抖音将"价格力"列为2024年最高优先级战略 但对标拼多多仍有10%-20%价差[6][14] 拼多多的竞争策略 - 百亿补贴频道年度预算增至百亿元以上 占GMV超20% 2022-2023年投入分别为90亿和70亿元[6] - 推出"自动跟价"系统工具 允许平台根据全网价格自动调整商家售价[7] - 平台货币化率持续提升 商家需支付销售额10%-20%的推广费用[8] 商家经营现状 - 白牌商家毛利率降至20%-30% 较其他平台低10-15个百分点[9] - 行业退货退款率普遍上升 GMV统计包含未付款和已退款订单[13] - 抖音电商增速从2023年月均50%+降至2024年5月的不足30%[14]
晚点独家丨抖音电商销售额增速首次放缓
晚点LatePost· 2024-05-30 23:34
抖音电商增长与战略调整 - 2024年一季度销售额超7000亿元 同比增长超50% 其中1-2月增速超60% 3月下滑至40%以下 [3] - 2023年单月增速维持在50%-70%区间 目前总销售额已达2.6万亿元 [3][5] - 目标优先级调整为价格力第一 完美订单率和月支付用户数量次之 销售额排末位 [4] 行业竞争格局 - 快手电商2024年一季度增速28% 淘宝约10% 拼多多不足30%未达预期 [5] - 抖音电商每增长1分销售额 其中50%来自抢夺外部平台 [5] - 淘宝被拼多多超越后 包裹量第三名正被抖音电商逼近 [5] - 2023年动销商品数从3000万增至6000万 缩小与竞争对手差距 [5] 商业模式与天花板 - 用7亿流量通过精准推送刺激即时消费 三年达成2.6万亿元销售额 [7] - 电商内容超过8%会影响主站留存 内部预估天花板约3-4万亿元 [8] - 2022年底NPS值扭负为正 反映用户推荐意愿提升 [9] 货架电商与低价战略 - 抖音商城销售额占比从2023年初30%升至37% [10] - 设立全网低价/同款低价/同款高价三类标签 影响流量曝光 [13] - 引入"自动改价"功能 商家设底价后平台可实时降价 [13] - 提高"订单量"权重 利好白牌商家 [14] 商业化与商家影响 - 电商广告收入占比从35%升至50% 成为主要增量 [16] - 一季度销售额增50% 电商广告收入增69% 显示营销成本上升 [18] - 商家被迫跨平台比价 整体利润可能下降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