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重构
搜索文档
(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会与会专家探讨严峻挑战下全球贸易重构
中国新闻网· 2025-11-07 14:49
全球贸易格局演变 - 全球经贸格局呈现多元化和碎片化趋势,企业正进行多元布局以应对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 [2] - 多边机制重构与区域合作深化加速演进,以地缘政治为导向的调整加剧供应链割裂并抬高跨国企业生产成本 [2] - 货物流通目的地多元化趋势显著,从主要去美国转向欧盟、RCEP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比重越来越高 [2] 新兴技术与贸易增长 - 全球数字贸易出口规模从2020年的4.59万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7.23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2.1%,高于全球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9.7% [3] - 数字转型促使全球贸易产品链持续调整,数字化服务如云计算、大数据以及ICT产品、绿色科技产品成为贸易增长新引擎 [3] -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塑全球经济,但对新技术的监管缺乏共识,需思考AI、数字化及数据流动的监管框架 [3] 多边贸易体制与治理变革 - 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需加强权威性,世贸组织应通过改革实现规则与时俱进和机制充分运行,在效率、公正、安全方面达成平衡 [4] - 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与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趋势相反,为世界注入确定性 [4] -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从规则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引领者,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方向发展 [5]
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贸易重构与世贸组织改革”分论坛在上海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11-06 13:06
论坛核心观点 - 商务部副部长表示中国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拓展国际循环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1] - 中方愿与各方共同努力 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 推动全球贸易重构朝正确方向发展[1] - 中国将继续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 以超大规模市场为全球经贸增长注入动力[1] -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认为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但仍具韧性 世贸组织作用不可替代[1] 中国政策与立场 - 中国宣布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展现出推进改革的魄力担当[1] - 各方期待中国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2] 多边贸易体制与改革 - 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全球贸易提供稳定和可预见的制度保障 加强其权威性符合各方共同利益[2] - 各国应加强沟通合作 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携手构建更具韧性 更可持续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1] - 世贸组织应通过改革实现规则的与时俱进和机制的充分运行 为各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2] 论坛基本情况 - 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贸易重构与世贸组织改革"分论坛于11月5日在上海举行[1] - 分论坛由商务部主办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承办 近200名中外官产学媒界代表参会[3]
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坚守多边贸易体制 完善全球治理
经济观察网· 2025-11-06 11:21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贸易重构与世贸组织改革”分论坛于11月5日下午在上海举行 [1] - 论坛汇集国内外经贸领域高级别官员、权威学者和业界代表,共同分析当前贸易动荡根源并提出务实方案 [1] 当前全球贸易环境 - 国际经贸秩序正遭受严重冲击 [1] - 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1] 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与前景 - 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全球贸易提供了稳定和可预见的制度保障 [1] - 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 [1]
推进多边贸易,虹桥论坛聚焦全球贸易重构与WTO改革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05 21:45
全球贸易环境与挑战 -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地缘冲突等多重挑战相互交织,全球贸易面临深度重构压力[1] - 世贸组织最新报告将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下调至0.5%[1] 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 - 多边主义是解决世界面临挑战的必然选择,国际贸易是各国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3] - 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全球贸易提供了稳定和可预见的制度保障,加强其权威性符合各方共同利益[5] - 多边贸易体制当前面临严峻挑战但仍具韧性,WTO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4] 世贸组织改革 - 推进WTO改革是引领全球贸易重构的关键支撑,需在维护全球经贸秩序稳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4] - WTO应加强制度机制能力,对抗单边主义,评估并对齐新的贸易和产业规则,推动下一轮全球化[5] - WTO需要通过改革实现规则的与时俱进和机制的充分运行,为各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5] - 中国宣布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展现出推进改革的魄力担当[4]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 - 中国是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4] -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每年有超过20万亿元的进口和近50万亿元的消费[4]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4] - 各方期待中国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5]
“全球贸易重构与世贸组织改革”分论坛在上海举行
商务部网站· 2025-11-05 20:15
论坛核心观点 -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鄢东表示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拓展国际循环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1] -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希尔认为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但仍具韧性 世贸组织作用不可替代 成员应合作推进改革[1] -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全球贸易提供稳定保障 加强其权威性符合各方共同利益[2] 中国政策与市场机遇 - 中国将继续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 以超大规模市场为全球经贸增长注入动力[1] - 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1] - 中国近期宣布在世贸组织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展现出推进改革的魄力担当[1] - 各方期待中国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2] 全球贸易重构与世贸组织改革 - 面对国际贸易动荡局势 各国应加强沟通合作 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1] - 各方应携手构建更具韧性 更可持续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1] - 中方愿与各方共同努力 全面深入参与世贸组织改革 推动全球贸易重构朝正确方向发展[1] - 世贸组织应通过改革实现规则的与时俱进和机制的充分运行 为各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2]
特朗普对华100%关税重锤落下,全球贸易迎来至暗时刻
搜狐财经· 2025-10-11 11:35
关税政策升级 - 美国总统宣布自2025年11月1日或更早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 [1] - 近期已实施多项关税措施,包括对进口木材及相关制品征收10%关税、对橱柜等木制品加征25%关税(10月14日生效) [5] - 此前已宣布对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等征收50%关税、对进口家具征收30%关税、对所有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 [5] 航运业受冲击 - 从中国出发驶往美国加州圣佩德罗湾(包括洛杉矶港和长堤港)的货船数量一度降为零 [1][6] - 长堤港货运量较平常下降35%至40%,洛杉矶港货运量减少31% [6] - 西雅图港务局局长透露港口内曾没有任何集装箱船 [7] 美国消费品价格上涨 -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截至8月的六个月内,音响设备价格上涨14%、女装价格上涨8%、工具和五金用品上涨5% [8] - 自4月以来,零售商已上调29种“软线产品”中11种(如T恤和鞋子)以及18种“硬线产品”中12种(如自行车和洗碗机)的价格 [8] - 全球最大家具制造商阿什利家具自10月5日起将大部分产品涨价3.5%至12% [8] 全球贸易前景黯淡 - 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2.4%,但将2026年增速预期大幅下调至0.5% [9] - 2025年上半年全球贸易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相关商品出口和为规避预期关税进行的“抢先采购” [9] - 人工智能相关产品贸易量同比增长20%以上,对同期整体贸易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 [10] 供应链重构加速 - RCEP成员国成为产业链转移受益者,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从整车贸易向深度本地化跃迁 [12] - 中欧班列中通道通行量今年已突破3000列,较去年提前39天,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累计通行中欧班列近2.1万列 [12] - 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显著升级,新能源汽车、高端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从早期不足10%提升至40%以上 [12]
Vatee:斯蒂芬·米兰,美联储的“异见者”与白宫的经济智囊
搜狐财经· 2025-10-02 12:11
货币政策主张 - 主张激进的降息政策,在2023年9月美联储会议上建议降息50个基点,而其他成员普遍支持降息25个基点 [3] - 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已抑制经济复苏,主张适当的联邦基金利率应接近2%,而非当前水平 [3] - 其立场基于对经济现状的理解,认为过高利率水平压制了经济增长,特别是信贷市场活跃度 [3] 产业与贸易政策 - 提出通过逐步加征关税、压低美元汇率等手段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以减少贸易逆差 [4] - 认为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有独特优势,关税政策是调整贸易结构和优化经济布局的有力工具 [4] - 其产业回流与关税策略挑战了传统自由贸易观念,为平衡全球化与本土经济提供了新视角 [4][5] 美联储治理改革 - 批评现有美联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导致“群体思维”现象,使决策脱离民主监督 [4] - 改革提案包括允许总统随时解雇美联储主席和理事成员、缩短理事任期、增加对美联储预算的立法监督 [4] - 旨在通过更灵活迅速的决策机制应对复杂经济挑战,但被部分学者批评可能削弱美联储独立性 [4] 个人背景与政策影响 - 职业背景独特,从生物化学转向经济学,并深入金融与政策领域,曾担任财政部高级顾问并参与《CARES法案》制定 [3] - 作为特朗普政府核心智囊,其观点在政府支持下逐渐成为主流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3][4] - 其政策框架虽遭部分经济学家如保罗·克鲁格曼激烈反驳,但为美国经济政策提供了新视角 [5]
如果美联储降息,将如何影响全球资本市场? | 一财号每周思想荟(第30期)
搜狐财经· 2025-08-08 16:52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将引发教育行业供给结构调整 公办园扩张和民办园转型 [1] - 北京 深圳等地已启动公办园以事定费改革 国务院政策明确将公办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 形成普惠主体叠加特色补充的新格局 [1] - 高端园面临去资本化压力 普惠民办园需向特色化 专业化转型 政策允许民办园在减免标准外合理收费 避免一刀切导致资源错配 [1] -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不仅降低家庭育儿成本 更重构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2] 以旧换新政策 - 建议进一步扩大以旧换新补贴规模 考虑到2024年政策带动9~12月社零较快增长抬高了基数 为保持今年四季度消费平稳增长 可视情增加补贴规模 [3] - 建议将以旧换新品类从耐用消费品扩大到必需品 从商品消费扩大到服务消费 扩大补贴受益人数 降低补贴商品单价有助于激发居民新增消费行为 更好发挥补贴对消费净增的拉动作用 [3] 美联储降息影响 - 美联储降息对资本市场影响关键在于美国经济数据表现 最坏情形是劳动力市场显著恶化而通胀仍高于目标 迫使其在衰退风险下降息 这将重创美国例外论 美元资产或面临全面回调 但显著利好港股 A股及黄金等抗风险抗通胀资产 [4] - 较可能情形是美国就业数据保持相对稳健 关税对通胀冲击或为暂时性 美联储9月降息25BP 全球流动性显著改善将驱动美股温和上行 美债收益率下行 美元小幅承压 黄金重启升势 港股 A股等股市有望延续牛市格局 [4] - 若未来一年累计降息100个基点 美元指数可能回落至98关口 欧元兑美元汇率或升至1.18 [5] 全球经济风险变量 - 通胀黏性风险 6月美国核心CPI同比涨幅仍高于美联储目标0.9个百分点 若能源价格反弹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胀 [5] - 政治干预风险 特朗普若试图通过人事调整影响货币政策 可能引发市场对财政主导的担忧 [6] - 全球资本流动风险 随着欧洲央行结束负利率政策 欧元区与美国的利差收窄可能促使国际投资者减持美元资产 [7] 全球贸易格局演变 - 全球化下一程不再是比拼效率与成本的竞速游戏 而是复杂缓慢的信任重构进程 [8] - 全球贸易从流水线逻辑转向朋友圈逻辑 商品流向不再仅由价格决定 更取决于信任 政治关系和制度契合 [8] - 在全球贸易再分区时代 能在信任与效率之间找到新平衡点的更有可能在新版图中站稳脚跟 这是一场看耐力的长跑而非比速度的比赛 [8]
特朗普的关税大战:短期喧嚣还是长期隐忧?
央视新闻· 2025-08-02 13:56
关税政策调整 - 美国总统签署行政令对加拿大、巴西等国家或地区征收10%至41%不等的对等关税 [1] - 关税生效日期推迟至2025年8月7日而非原定的8月1日 [1] - 政策延期是为赢得更多操作时间而非态度转向 [1] 经济影响 - 关税将推高进口商品成本导致美国家庭人均年支出增加2100至3800美元 [1] - 低收入家庭受关税影响更为严重 [1] - 食品、家电、电子、建材等领域价格将出现新一轮上调 [2] - 依赖中间件和原材料进口的中小企业受影响显著 [2] - 多家龙头制造企业宣布或考虑下调2025全年盈利预期 [3] 供应链影响 - 关税增加导致零部件及材料成本上升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3] - 原产地审核机制收紧增加转运路径和工厂布局调整 [3] - 物流成本与合规负担上升 [3] - 长期可能导致"供应链孤岛化"和区域产业网络碎片化 [4] 行业反应 - 出口占比较高的科技股、制造股跌幅明显 [3] - 汽车、机械、家电领域企业盈利预期下调 [3] - 多个受影响企业与行业协会已提起司法诉讼 [3] 国际贸易格局 - 政策促使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强区域一体化减少对美国市场依赖 [2] - 多边贸易体系削弱WTO等机制角色持续边缘化 [4] - 加速全球经济碎片化和多边机制式微 [5]
特朗普关税新政:全球贸易进入“15%-50%简单关税”时代
搜狐财经· 2025-07-25 08:21
全球贸易战政策设计 - 基础税率覆盖90%以上贸易品类,为差异化加征奠定基础 [3] - 国别差异化加征:中国34%、欧盟20%、越南46%、日本24%、泰国36%、印尼19% [3] - 行业精准打击:汽车15%、钢铝50%、半导体25%、药品200% [3] - 加拿大和墨西哥因USMCA协定暂时豁免关税 [4] 各国应对策略 - 日本通过5500亿美元投资和开放汽车大米市场,关税从25%降至15% [5] - 印尼菲律宾以取消农产品关税和采购波音飞机为条件获得优惠关税 [5] - 泰国紧急谈判团队试图在8月1日前扭转36%关税局面 [6] 行业冲击数据 - 汽车制造业:通用汽车Q2净利润暴跌35%,港口积压数万辆丰田汽车 [8] - 钢铝行业:50%关税短期保护国内企业,但历史案例显示不可持续(如Magnitude 7 Metals铝业2023年倒闭) [10] - 半导体制药业:25%-200%关税或导致供应链中断和价格上涨 [10] - 北美集装箱运价暴涨31%,美国家庭年支出增加2940美元 [10] 供应链与宏观经济影响 - 企业加速向墨西哥、东南亚转移产能以规避关税 [12] - OECD预测2025年美国GDP增速或低于1%,滞胀风险加剧 [12] 全球反制措施 - 中国对美半导体设备征收125%关税,稀土管制影响F-35生产 [12] - 欧盟拟对美国威士忌和汽车加征25%关税,但受能源依赖限制 [12] - 多国推动替代美元结算机制削弱美元储备地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