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规划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新富人群加大金融市场参与度
国际金融报· 2025-09-17 19:50
报告显示,新富人群对于养老规划的重视度持续上升。新富人群的养老准备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发 展。今年,购买养老保险首次取代定期储蓄成为主要养老准备方式,反映出养老规划理念的调整。然 而,个人养老金账户开设率同比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投资回报不高、税收优惠有限以及账户流动性不 足。养老规划从理念走向实践,仍有制度激励与产品创新的空间。 报告显示,"新世代投资者"(指在去年9月24日行情后首次开始金融投资的人群)占新富人群的 13.1%,平均年龄仅30.7岁。他们投资热情高涨,但对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认知不足,实际持仓与风险偏 好并不匹配。18岁—24岁"00后"年轻新富人群对财务规划的接受度远超其他群体,比例高达71.8%。然 而,实践中他们频繁"追涨杀跌",基金持有期不足三个月的比例超过三成。资金有限和需要频繁调换头 寸以捕捉新的投资标的是短期持仓的主要原因。如何确保金融服务惠及这些新兴群体、夯实他们的金融 素养成为了行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基于这样的背景,新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对于人工智能(AI)和人工服务的偏好也为行业打造可 行的财富管理商业模式提供了清晰指引。 9月17日发布的《2025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报 ...
后悔给女儿买房!70后家长顿悟:只陪嫁车不买房的父母,太聪明了
搜狐财经· 2025-09-14 20:44
然而,人生无常。婚后女儿虽过得安稳,但因远嫁,和父母聚少离多。没想到,老伴突然罹患重病,沉重的医 疗费用几乎掏空了他们所有的积蓄。眼看日子陷入困境时,女儿女婿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赶来,不仅带来了五 万元,还带来了温暖与安慰。女儿紧紧抱着父母说:"你们养我长大,如今轮到我们尽孝了。"女婿也郑重承 诺:"岳父放心,我会替您守护好这个家。"那一刻,老两口泪流满面,所有辛苦与牺牲都得到了回应。 在小城的街坊里,70后的老杨和妻子是典型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们生活虽算不上富裕,却因有一个乖巧懂事的独生女而满是欢笑与温情。 退休后,夫妻俩日子过得节俭,每月加起来八千左右的退休金,支撑着他们安稳的晚年。女儿大学毕业并步入 婚姻殿堂时,是老两口最自豪的时刻。得知女儿要结婚,他们心里满是喜悦,只是在给女儿陪嫁一套房还是一 辆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他们还是下定决心,把多年的养老积蓄三十万元拿出,为女儿在小城购置了一 套小房子,希望她和女婿能够安心过日子,携手走向幸福。 ● 理性理财:养老钱是晚年的底气,应避免高风险投资和不必要的支出,选择银行定存、国债、保险等稳健方 式,让资金安全增值。 ● 提前做好医疗保障:年纪越大,健康问题 ...
专家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 8%收益你怎么看?
搜狐财经· 2025-08-07 10:05
收益假设脱离现实:8%的年化收益率被指过于理想化。当前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的 年化利率普遍低于3%,即便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可能提供更高收益,但实现8%的年化回报需承担 较高风险,且在数十年投资周期中保持收益稳定的难度极大。此外,长期通胀可能稀释存款的实际购买 力,高收益产品未必能跑赢物价上涨,进一步削弱了收益假设的可靠性。 价值观念冲突:要求儿童从幼年时期便为养老进行储蓄,被部分观点质疑可能剥夺童年应有的快乐与自 由,甚至可能过早引发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忽略了不同年龄段的生活重心与心理需求。有评论指出,养 老规划应尊重个人生命周期规律,避免将成年人的责任过早转移至儿童身上。 总体来看,阎志鹏的观点强调了"时间杠杆"在养老规划中的重要性,为个人财富积累提供了理论参考, 但具体实施需结合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市场环境变化及个人生命周期特点,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目标, 方能实现更可持续的养老储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金融新启航·养老金融透视镜》栏目上表示,养 老规划的核心是"时间杠杆"。阎志鹏用三胞胎案例说明: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10岁开始每年存1万, 连续6年,65岁时账 ...
有人投保百万有人月定投1500元 Z世代“养老规划局”是焦虑过度吗?
南方都市报· 2025-08-06 07:09
年轻人养老规划趋势 - "90后开始偷偷囤钱买养老保险"现象显著,"养老储蓄"关键词搜索量暴涨3倍 [2] - 35岁考虑养老规划成为职场新共识,Z世代将养老战线拉长 [2] - 60.3%受访者认为31-45岁是养老储备理想年龄,29岁以下群体中35岁前规划比例上升6.7个百分点 [4] 养老储备时间节点 - 35-40岁是关键分水岭,40岁前储蓄主要用于购房/教育,40岁后转向养老 [5] - 35岁拥有100万现金可系统性规划养老,复利效应下30年后现金价值或超240万(年化3%复利) [10] - 美国经验显示40岁后家庭储蓄首要目标转为养老 [5] 养老成本测算 - 北京养老机构月均费用6611元,年支出近8万,60-82岁需超170万(不含通胀及额外支出) [7][8] - 百万存款不足以支撑"体面养老",需提早布局科学配置 [8] 养老保险体系与产品 - 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补充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个人储蓄/商业保险(第三支柱) [9] - 个人养老金账户年缴费上限12000元,可投资储蓄/理财/保险/基金等,享受税收优惠 [9] - 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数量占比21%,专属产品结算利率2%-4.12%,七成超3% [13] 热门养老金融工具 - 分红型终身寿险具备复利增长、保本锁利特性,可通过减保/保单贷款灵活提取 [14] - 养老目标基金按生命周期调整配置,成年轻群体首选 [14] - 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达998款,保险类211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25款、年金保险119款) [13] 政策与市场动态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动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 [12] - 中国平安整合医疗养老服务,提供一站式养老生态 [10] - 信银理财针对Z世代推出目标日期型/目标风险型产品 [15]
此刻年轻 未来可期!——申万宏源开启“养老早鸟计划”
养老规划理念 - 养老规划需提前进行而非等到老年阶段[1] - 养老自由需通过当前阶段的持续积累实现[1] - 时间复利效应是养老规划的核心要素[1] 金融机构服务定位 - 提出"养老早鸟计划"强调长期陪伴式服务[1] - 将机构定位为"时间合伙人"突出长期价值共创[1]
最好的增额寿?最好只当做增额寿来用!养老还得选国华乐享丰泰
和讯· 2025-07-08 18:25
增额寿险与养老年金的功能定位差异 - 增额终身寿险核心定位为"基本保额每年复利增长",设计初衷是抵御通胀并为后代留存稳健资产,适合有余力为子女做财富传承的家庭[1] - 增额寿险被比喻为"传家储蓄罐",存入本金后保险公司每年自动添加利息元宝,最终形成可传承的财富[1] - 养老年金与增额寿险功能截然不同,前者专注提供终身现金流,后者侧重财富传承,工具错位使用会导致核心价值受损[3][9] 产品对比数据表现 - 以40岁男性(总保费100万)为例,国华人寿乐享丰泰养老年金在65岁前现金价值持续领先复星保德信星盈家增额寿,60岁时现价差达3.4万(150万 vs 147万)[5] - 65岁起乐享丰泰每年固定领取64464元养老金,若星盈家强制同额减保: - 初始现价差3.8万(166.4万 vs 162.6万) - 10年后现价差扩大至5万(138万 vs 133万) - 100岁时现价差达9.3万(35.5万 vs 26.2万)[6] - 星盈家保单到104岁时现金价值仅剩2.2万,无法满足单次减保需求(需6.4万),养老功能彻底失效[6] 寿命与养老规划的关键考量 - 2023年某城市平均预期寿命84.11岁,但每100位80岁老人中有近3位能活到100岁,长寿风险需重点防范[9] - 医疗技术进步(如癌症靶向药、阿尔茨海默症新疗法)显著提升年轻一代活过95岁的概率[9] - 养老年金提供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避免"人还在钱没了"的窘境,而增额寿减保模式无法保障超长期养老需求[7][9] 工具选择策略 - 财富传承需求应选择增额寿险并避免频繁减保,确保复利增长效果[9] - 养老现金流需求应选择养老年金,锁定终身领取机制[9] - 增额寿险被比喻为"传家储蓄罐",养老年金则类似"摇钱树",两者功能互补但不可相互替代[9]
如果不交社保,每月往银行存1000元,三十年后够养老吗?
搜狐财经· 2025-07-08 12:56
社保与养老规划 - 社保包含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可覆盖基本生活需求 [1] - 部分企业未全额缴纳社保导致员工实际收入减少 [1] - 不交社保改为每月存1000元的替代方案引发讨论 [1] 储蓄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 每月存1000元30年本金累计36万元 [3] - 按2%年利率计算30年利息约10-11万元本息合计47万元 [3] - 47万元分摊至退休后20年每月仅2000元 [3] 养老资金的实际购买力 - 2000元/月在低消费地区或健康状态下可能满足需求 [5] - 大城市或医疗需求下2000元/月严重不足 [5] - 通货膨胀长期削弱存款实际价值 [5] 多元化养老理财建议 - 分散投资黄金以抵御通胀 [7] - 配置债券获取稳定收益 [7] - 基金定投可能带来长期增值 [7] - 需结合社保与自主理财实现养老保障 [7]
首届“长江养老杯”养老金融模拟投资大赛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7:14
老龄化趋势与养老规划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0%,老龄化加速推动年轻人提前规划养老[2] - 少子化与长寿化双重趋势促使"银发时代"提前到来,养老资金储备和晚年生活规划成为社会焦点[2] - 18岁开始考虑养老反映年轻一代对高质量晚年生活的主动规划,而非单纯焦虑[2] 养老金融行业动态 - 人社部披露企业年金近三年累计收益率7.46%,监管首次采用长期收益口径强调"长钱长投"导向[3] - 长江养老管理资产规模1.34万亿元,累计为客户创造3400亿元回报,企业年金固收业绩行业领先[3] - 行业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责任投资理念,与监管导向高度契合[3] 养老金融模拟投资大赛 - 大赛由长江养老联合南财集团发起,面向全国高校学生普及养老规划与科学投资知识[2][3] - 模拟盘交易大赛分初赛(按收益率排名)和决赛(综合答辩),前十名获奖金及实习机会[8] - 附加短视频挑战赛以养老生活畅想为主题,按播放量及内容质量评选最佳创作奖[8][9] 赛事运营细节 - 报名截止2025年7月20日,比赛周期为7月16日至9月30日,决赛10月中旬举行[4][5] - 参赛通过21财经APP专题页或东方财富APP模拟交易系统,需完成趣味答题报名[5][7] - 短视频作品需在9月21日前提交抖音链接,评选结果于9月22日公布[8][9]
【福利】个人养老金活动限时加码
中国建设银行· 2025-06-26 14:34
个人养老金开户推广活动 - 建设银行推出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缴存达标福利活动 最高可获得2696元权益 [2] - 活动时间为6月特别加甜期 开户缴存达标可享受福利加倍升级 [2] 开户缴存奖励 - 首次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并缴存达标 最高可获得88元奖励 [4] - 个人养老金缴存升级达标 可享受最高568元权益 [4] - 签约约定缴存并成功扣款100元 最高可获得20元奖励 [6] 推荐奖励计划 - 成功推荐用户完成缴存任务 可解锁最高2000元奖励 [5] - 建行代发薪客户可额外领取20元奖励 [5] 进阶奖励机制 - 个人养老金年度累计缴存超过500元 可领取50元微信立减金 [7] - 年度累计缴存超过10000元 可再领取50元微信立减金 [7] 营销宣传策略 - 采用情感化营销语言 如"给30年后的自己一份甜滋滋的礼物" [3] - 强调长期规划概念 如"存养老金像吃甜甜圈 每一步提升都有惊喜" [4]
父亲节特辑:哪些金融产品,适合给父母做养老规划?
银行螺丝钉· 2025-06-15 13:36
养老三大支柱 - 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大部分人群,满足退休后基础生活需求 [5] - 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出资,目前仅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效益好的行业部分企业存在 [6][7] - 第三支柱为个人养老金,由个人自主投资,是拉开养老待遇差距的关键 [8] 养老金融产品类型 - 养老基金:包括个人养老金账户内的养老FOF基金和指数基金,适合高收入人群享受税收优惠 [11][12] - 高分红基金:如红利指数基金,长期持有可获得稳定分红,但需在低估阶段投资 [32][33][37] - 定期现金流组合:如月薪宝投顾组合,可灵活选择按周/按月发放约6%的现金流,自带低买高卖策略 [47][50][56] - 养老年金险:合同约定固定领取金额,无波动风险,适合追求确定现金流的人群 [62][66][75] 养老FOF基金分类 - 目标日期FOF:采用「100-年龄」股债配置逻辑,名称含2040、2050等年份标识 [16][18] - 目标风险FOF:保持固定股债比例(如80:20、70:30等),名称含"稳健"、"平衡"等字样 [19][21] 个人养老金指数基金 - 截至2025年3月31日纳入85只指数基金,覆盖沪深300、中证500等16个主流指数 [22][23] - Y份额费率优惠,如中证500指数基金Y份额代码022921,市盈率24.47,市净率1.82 [24][29] 养老规划方案 - 已退休人群:优先配置月薪宝组合获取即时现金流,养老年金险因年龄限制可选产品少 [77][79] - 未退休人群:可组合配置养老年金险(基础现金流)和月薪宝(弹性收益),比例根据风险偏好调整 [81][86] 市场数据参考 - 红利指数估值:中证红利市盈率9.99,股息率4.94%,近十年市盈率分位数41.38% [40][43] - 月薪宝组合穿透后股票资产占比40%,熊市现金流来自债基,牛市来自股票止盈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