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目标基金

搜索文档
打造“精品店”!公募基金迈向一流投资机构
券商中国· 2025-09-15 09:45
服务同样是核心竞争力之一。李一鸣表示,一流投资机构需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周期服务文化。全周期服务能减少 客户非理性操作,真正实现 "产品收益转化为客户实际收益"。 随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发布,行业正迎来一场系统性变革。从监管信号 到市场实践,从体系建设到功能定位,公募基金正被推向新的发展坐标。 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流投资机构?答案并不仅仅是规模扩张,而是体系能力、差异化定位与长期价值创 造的全面提升。业内共识也在逐渐明晰:唯有真正回归以投资者为中心,才能在市场洗牌中保持长期竞争力。 放眼未来,行业格局或将被重塑:头部机构依靠全链条能力锻造"航母",持续领跑;特色机构则通过差异化和专业化打 造"精品店",力求突围,一步步夯实竞争优势,向一流投资机构的标准不断迈进。 锻造体系能力,迈向一流机构 近年来,公募基金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在竞争加剧的行业环境中重塑自身,真正迈向一流投资机构,已成为摆 在全行业面前的必答题。 对此,今年5月下发的《方案》已给出明确路径:行业需要加快构建"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强化核心投 研能力的建设。这一要求不仅回应了 ...
政策解读 |国新国证基金:公募基金实施长周期考核,行业生态迎深刻变革
新浪基金· 2025-09-12 15:37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募基金公司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 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基金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50% [1] - 政策明确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成为评价评奖核心 引入投资者盈亏占比和基金利润率等综合指标 降低规模及排名等短期经营性指标考核权重 [3] - 要求基金管理人建立配套激励约束机制 包括绩效薪酬递延和追索扣回制度 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显著降薪 显著超基准者可适度提薪 [3] 行业现状背景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34万亿元 产品数量超过1.2万只 [2] - 行业存在经营理念偏差、功能发挥不充分、发展结构不均衡及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等问题 制约高质量发展 [2] 政策影响 - 基金经理投资决策模式将显著改变 从每季度排名压力转向更从容贯彻投资理念 更好把握优质企业长期成长价值 [4] - 基金公司加快调整产品线 重点布局指数增强型基金、养老目标基金及符合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战略的行业主题基金 [4] - 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投资者陪伴和服务 帮助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4] 发展展望 - 政策推动行业回归本源 聚焦投资管理能力建设 更好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5] - 预计公募基金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并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 [5]
江阴银行(002807) - 2025年8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9 16:32
战略定位与业务发展 - 养老金融业务定位为零售业务转型升级核心抓手,目标2-3年内打造为与财富管理并驾齐驱的核心增长极 [2][3] -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159亿元,绿色金融贷款达44.59亿元(较年初增长30.57%) [4] - 贷款总额较年初增幅5.87%,存款总额较年初增长6.35% [8]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养老金融将构建"金融产品+养老服务"生态,提供全品类产品矩阵及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 [3] - 科技金融推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矩阵: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最高300万元信用贷款,成长期提供智改数转贷等场景深耕服务,成熟期提供专精特新贷等全面服务 [6][7] - 数字金融深化民生场景融合,推出多个民生服务应用场景 [4] 治理与合规管理 - 独立董事通过紧盯关键领域(关联交易、信贷审批等)、畅通监管政策与内审渠道、坚守合规底线行使否决权等方式监督合规 [8] - 市值管理措施包括业务聚焦"五篇大文章"、优化分红规划、加强信息披露及投资者关系管理 [5][6] 资源配置与目标规划 - 2025年资产规模预计适度增长,信贷投放契合产业转型需求 [8] - 科技金融通过科创金融中心与科技特色支行打造"双轨并行"服务体系,实现资产端与负债端数据共享 [6][7] - 绿色金融成立绿色支行推动绿色信贷与债券深度融合 [4]
沪深股指连拉阳线凸显中国资产价值
国际金融报· 2025-08-13 21:16
市场整体表现 - 沪深股指持续上扬 成交额屡屡突破万亿元大关 [1] - 市场火热态势由多重逻辑协同作用 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协同演进 以及全球背景下风险-收益-流动性三角平衡重新校准 [1] 宏观政策与产业发展 - 宏观政策持续加力提效 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良性互动 [1] - C919大飞机商业运营满一周年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开启首航 [1] - 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 光伏"新三样"出口保持高速增长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维持两位数增长 [1]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上市 北交所直联机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跳过新三板层级限制 [1] 国际资本流动 -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投资者更加珍视确定性 中国因完整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成为资本避险选择 [2] -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 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成熟 提供"低波动+中高回报"组合 [2] - 北向资金连续净流入 主权财富基金 养老金等长线资金增配A股 [2] 居民财富配置 -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家庭财富结构从"储蓄为主"转向"多元配置" [3] - 高净值人群与中小投资者群体同步扩容 对优质权益资产需求增加 [3] - 科创板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促进"硬科技"与"小而美"企业竞争 北交所 新三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3] - 养老目标基金 公募REITs等创新产品丰富投资选择 [3] 资本市场开放 - 沪深港通 债券通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等开放措施持续推进 [4] - QFLP QDLP试点扩容 外资独资公募 期货公司落地 [4]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民币在国际支付 融资 储备中占比稳步提升 [4] - 中国式金融开放注重"安全可控+有序开放"平衡 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抑制顺周期波动 以制度型开放倒逼国内改革 [4]
创新与规范并行 养老金融探索全面发展新道路
新华网· 2025-08-12 14:30
养老金融市场格局 - 养老金融供给市场形成养老目标基金、个人税延养老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理财从试点到推广的局面[1] - 养老金融供给侧改革加速破局 银行保险公募基金基于各自定位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形成协同关系[2] - 银行和保险在前端接触个人客户数量及类型更广泛具有渠道优势 基金公司在权益类资产投资管理方面经验丰富[2] 产品发展现状 - 个人税延养老险试点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亿元 参保人数4.9万人[2] - 养老目标基金产品数量超过160只 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2] - 养老金融产品需提高辨识度 设计应满足收益适中风险和回撤可控方向[4] 政策与制度支持 - 政府明确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1] - 目前仅个人税延养老险享有税收优惠政策 其他产品未纳入财政补贴范畴[3] - 可探索建立直接补贴式个人养老金财税政策覆盖灵活就业人群 扩大制度覆盖面[3] 监管与创新方向 - 需明确养老金融产品标准 清理不符合标准的短期"养老"字样金融产品[3] - 稳步推进创新试点 支持发展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的真正养老功能产品[3] - 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 鼓励年轻人进行长期投资[4]
四大行尝鲜在即 养老金融产品接连扩围 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渐近
新华网· 2025-08-12 14:26
行业动态 - 特定养老储蓄业务由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行开展试点,单家银行试点规模100亿元,产品类型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试点期限暂定一年 [2] - 养老理财试点扩围至"十地十机构",截至一季度末共有16只养老理财产品发售,16.5万投资者累计认购420亿元 [2]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并将养老保险公司纳入试点,自2021年6月起6家大型保险公司在浙江和重庆开展试点,截至2022年4月末承保保单12万件,累计保费近9亿元,其中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超过1.5万人 [2][3] 产品发展 - 公募养老FOF产品规模自2018年8月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批以来已突破千亿元 [4] - 个人养老金制度采用账户制,拓宽合格养老金产品范围并建立统一信息平台,有利于提升参与便捷性 [5] - 金融机构需设计有利于养老金稳健增值的产品,通过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提供合理回报,产品准入制度需符合养老金长期投资目标 [8][9] 政策支持 - 个人养老金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年度缴费上限1.2万元,参加人可自主决定缴费额和方式(一次性或分次缴) [6] - 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的发展格局 [5] - 财政税收和产品准入方面需更多支持政策,如将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纳入税收递延账户并降低整体税率,对养老储蓄实行差异化利息税政策 [8] 市场展望 - 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需完善账户衔接政策、税优力度和投资者适用性等细则 [7][8] - 投资标的相关政策预计在稳收益基础上放宽限制,实施分层管理,提高第三支柱投资的自由度与灵活性 [9] - 个人养老金制度不受就业地域和户籍限制,参与方式灵活,跨省流动时个人权益不受影响 [6]
公募养老产品 一季度收益分化显著
新华网· 2025-08-12 14:26
养老金产品业绩表现 - 截至一季度末已备案养老金产品期末资产净值达1.96万亿元 一季度投资收益率为-1.61% [1][2] - 养老金产品成立以来累计投资收益率达26.54% 权益类产品196个 固定收益类产品371个 货币型产品36个 [2] - 近20只股票型养老金产品一季度收益跌幅超20% 海富通价值优选收益率为-29.90% 招商康乾为-25.14% 易方达益民为-24.66% [2] 产品业绩分化情况 - 部分股票型产品逆市上涨 富国福享及富国富盛量化对冲产品一季度收益均超3% [3] - 华泰优享分红回报 华夏基金华智1号 海富通套期保值等产品一季度回撤控制在5%以内 [3] - 中长期业绩表现突出 银华乾利股票型产品自2014年累计收益达235.5% 平安股票优选1号自2016年累计收益达208.41% [3] 养老金融体系发展 - 养老目标基金规模达1062.75亿元 份额合计966.39亿份 市场现存173只产品 2022年新成立22只 [4] - 银保监会发布新规规范商业养老金融业务 涵盖银行保险机构三支柱可投产品范围 [4] - 证券公司与公募基金凭借投研优势参与产品设计 但公募基金独立销售能力存在短板 [5]
个人养老金制度“出炉”50天:银行基金积极布局 个人投资者期待个性化产品
新华网· 2025-08-12 14:26
银行与基金公司布局进展 - 多家基金公司积极布局个人养老金项目 如华夏基金建立养老金管理制度框架 配备资深投资经理 搭建完善产品线[2] - 华夏基金已成立9只养老目标基金 另有2只正在发售 其中5只目标日期基金覆盖70后至90后养老投资需求[2] - 商业银行在账户开立和产品代销方面占据优势 能够触达最广泛客户群体 个人养老金账户具有唯一性且资金不可提前支取 每年可为银行带来上万元资金沉淀[3] - 中信银行推出"幸福+"养老账本 实现三大支柱养老资产归集展示 提供养老资产汇总 缺口测算和方案规划等一站式服务[3] - 银行和基金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账户及资金管理 潜在资金规模预期可观 有望向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3] 产品特点与投资者需求 - 个人养老金每年缴纳上限为12000元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具有减少个人所得税和实现长期保值增值双重优势[4] - 投资者期待多元化 个性化养老产品 因银行理财收益率较低且股市波动较大 现有产品无法满足养老投资需求[4] - 公募基金数量超过9000只 可作为养老金资产管理底层配置工具 未来养老金投资将更注重精细化资产配置[4] - 个人养老金具有灵活性 自主选择性强 享受优惠政策 强调终身累积和封闭积累 满足长期投资需求[5] 政策发展与市场空间 - 个人养老金市场份额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但当前个人所得税缴纳人群偏少导致覆盖范围有限[6] - 专家建议推出更大力度税收优惠政策 并对低收入人群实施直接补贴制度[7] - 个人养老金需实施独立账户管理 满足积累制需求 投入金融资产后将推动实体经济资本供给[7] - 个人养老金推行时间越早 个人保障制度效果越显著 具体实施规定越详细越好[7]
个人养老金“活水”浇灌资本市场之花
新华网· 2025-08-12 14:25
政策发布 - 证监会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规则 明确产品投资销售等制度性要求 突出公募基金养老属性和服务大众需求[1] - 该规定是国办《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的配套政策 涉及公募基金部分的实施细则[1] 养老金体系现状 - 中国养老金第一支柱占比接近70% 三支柱总规模占GDP的13% 与海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1] - 第一支柱受高费率和财务持续性制约 个人养老金制度改革旨在推动第三支柱发展[1] 产品设计特点 - 先行纳入养老目标基金 该类基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与个人生命周期有机结合[2] - 设置专门份额 豁免申购限制 改善投资体验 适合作为默认选择[2] - 养老目标基金2021年底累计规模超1100亿元[2] 投资者保护措施 - 不收取销售服务费 管理费和托管费实施优惠 免收申购费 最大程度让利[2] - 要求参与机构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 制定专门制度流程 设立业务专区[2] 资产配置影响 - 推动居民资产配置从不动产与存款向金融资产转移[3] - 短期可能更多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 长期有望提高权益资产配置比重[3] - 提升A股机构投资者占比 培养价值投资理念 降低市场波动率[3]
养老目标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九成实现正收益
中国基金报· 2025-08-10 23:30
养老FOF发展概况 - 首批养老FOF于2018年8月获批,标志着公募基金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启动 [1] - 7年来产品数量增至273只(目标日期119只,目标风险154只),资产管理总规模达60424亿元,较首批52亿元增长11倍 [3] - 布局公司扩展至64家,首批14只产品总规模较成立之初增长近40% [3] 产品表现 - 九成产品成立以来收益为正,14只累计收益率超40% [1][6] - 兴全安泰平衡养老三年持有A以6926%收益率居首,中欧遇见养老2035三年A达6232%,另有5只产品收益率超50% [6] - 2024年平均收益率7%,工银养老2050等产品收益超20% [6] 策略与市场接受度 - 首批产品中目标日期策略占9只,目标风险策略占5只 [3] - 目标风险基金因风险等级清晰成为主流,目标日期基金随年轻群体关注度提升显现潜力 [3] - 通过封闭期设计(1-5年)抑制频繁申赎,引导长期投资理念 [4] 运作机制特点 - 采用多元资产配置(股债商品平衡)和FOF结构二次分散风险 [7] - 下滑曲线机制动态调降权益仓位,匹配投资者生命周期风险 [7] - 大类资产轮动策略捕捉周期机遇,复利效应支撑稳健收益 [7] 业绩分化原因 - 不同风险等级产品权益中枢差异导致收益差距(低/中/高风险等级) [8] - 资产配置策略差异:价值型基金波动小收益低,成长型基金波动大收益高 [8] - FOF收益差异(30个百分点)远低于股票基金(100个百分点) [8] 发展挑战 - 投资者认知不足导致开户多投入少,同质化产品缺乏差异化设计 [10] - 3-5年封闭期影响流动性需求,12万元税优额度对高收入群体激励有限 [10] - 年轻投资者偏好高波动资产,与养老FOF低风险定位存在错配 [10] 优化建议 - 提高税优额度至18万或24万元,放宽股指期货等投资工具限制 [11] - 引入REITs、黄金等另类资产,开发定制化下滑曲线和ESG主题产品 [11] - 参考海外经验,通过衍生品交易提升再平衡收益(占超额收益5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