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外包
搜索文档
海纳医药转战港交所 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3 21:52
公司IPO申请概况 - 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向港交所首次呈交IPO申请文件,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1] - 此次港股IPO距离成都先导终止筹划收购公司约65%股权仅过去4个多月[1] - 公司曾于2023年6月30日获深交所受理创业板IPO申请,原计划募资8.5亿元,后于2024年6月24日因保荐人主动撤单而终止[1] 公司业务模式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医药研发与制造一体化公司,提供CXO服务并拥有专有产品管线[1]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至招股书披露日,公司在中国境内从事药物技术转移的CXO服务提供商中,按获批临床试验及上市许可总数及同期提交的申请总数均排名第二[2] - 公司业务由CXO服务与专有管线构成,提供端到端或模块化的CRO及CMO解决方案[2] - 报告期内(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分别有242个、331个、383个和398个正在进行的CXO项目[2] 公司财务状况 - 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分别为2.65亿元、4.1亿元、4.25亿元和1.7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76.7万元、7301.5万元、5329.5万元和2208.4万元[3] - 2024年公司营收增长3.65%,净利润下滑27%,出现增收不增利情况,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16.97%和25.82%[3] - 报告期内毛利率从2022年的60.1%下滑至2024年的46%,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52.1%,累计降幅为8个百分点[3]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滑主要由于CRO服务收入减少4750万元及销售自有药品收入同比下滑45.8%[3] 公司客户与现金流 -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变动较大,除客户A外,无任何一家客户稳居前五大客户,最大单一客户在3年半内两次易主[4][5] - 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7655.2万元、1.13亿元、-3457万元和-4245.1万元,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为负值[5] - 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分别为4467.6万元、8973万元、1.71亿元和1.76亿元,对应周转天数分别为43天、59天、111天和176天,呈增长趋势[5] 公司历史与股权结构 - 公司于2001年4月由邹巧根创立,2014年投建首个生产基地,2015年获得GMP认证并启用首座生产设施,2016年完成股份改制[5] - IPO前,邹巧根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45.82%的股份,为控股股东[7] - 其他股东包括滨江集团、华泰大健康、林广茂、方立、中金传化、湖北高金、高科投资、江苏金财、合肥投资、南京创新投资、博大制药、江西国控产业基金等[7]
减肥药拉动药明康德狂赚120亿,实控人李革等人套现60亿
新浪财经· 2025-11-09 21:15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GLP-1减肥药风潮推动上游产业链繁荣,药明康德作为核心CRDMO公司,凭借多肽及寡核苷酸业务实现业绩超预期增长 [1][5] - 公司通过剥离非核心、低毛利业务并伴随实控人大额减持等资本运作,引发市场对其增长质量与治理结构的关注 [6][2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8.6亿元,同比增长18.6%,第三季度收入120.57亿元,同比增长15.26%,环比增长8.19% [5][7]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20.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4.8% [5][8] - 综合毛利率达到46.62%,经调整净利率32.08%,第三季度单季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50.37%,在全球CXO企业中处于前列 [9] 业务增长驱动力 - 多肽及寡核苷酸业务是核心增长动力,前三季度收入78.4亿元,同比增长121%,已成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10][11] - TIDES业务与小分子CDMO业务合计形成220.8亿元收入,同比增长37.8%,占总收入的67.2% [12][13] - 业务增长与礼来替尔泊肽等GLP-1药物全球销售额快速放量高度相关,公司是多肽原料的重要CDMO供应商 [13] - 截至三季度末,TIDES部门服务项目377个,同比增长34%,服务客户170个,同比增长12% [15] 资本运作与战略调整 - 以28亿元出售两家临床CRO公司,交易溢价接近三倍,两家公司前三季度合计收入占集团营收3.55%,利润贡献仅0.72% [16][18] - 持续剥离非核心资产,包括美国医疗器械测试业务和细胞与基因治疗业务,累计回笼资金超过90亿元 [19][20] - 资产出售使公司财务状况改善,全年自由现金流指引从50-60亿元上调至80-85亿元 [21] - 公司营收结构转向以全球生产制造为主,美国收入占比升至67.4%,中国区收入占比降至15.3% [18] 公司治理与市场反应 - 实控人控制的17家股东宣布减持不超过总股本2%的A股股份,按公告日股价计算套现金额超63亿元 [23] - 减持消息引发股价盘中下挫超过9%,并拖累医药及CXO板块表现 [24] - 公司通过减员降本增效,员工数量从2022年底的4.4万人减少至2025年6月底的3.78万人,缩减约14% [26] - 董事长李革近年多次减持旗下公司股份,其2024年薪酬为4180万元,为A股最高薪酬董事长 [27]
研报掘金丨东方证券:维持药明康德“买入”评级,业绩高增,上调全年指引
格隆汇· 2025-11-07 17:01
财务业绩 - 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35.2亿元,同比增长53.3%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20.8亿元,同比增长84.8% [1] - 公司上调全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指引至435-440亿元,对应增速为17-18%,此前指引为425-435亿元和13-17% [1] - 预计全年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率将进一步提升 [1] 业务运营 - 小分子D&M和TIDES业务的临床后期和商业化新签订单持续增长 [1] - 核心业务高景气度将继续驱动公司业绩稳定增长 [1] - 新增产能持续释放,生产和经营效率得到改进 [1] 资产处置 - 公司与高瓴投资达成协议,拟以28亿元出售中国临床服务研究业务100%股权 [1] - 出售业务包括临床CRO和SMO业务 [1] - 被出售业务前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占公司总体的3.5%和0.7% [1] 投资评级 - 基于可比公司给予2026年29倍市盈率估值 [1] - 对应目标价为137.75元 [1] - 维持"买入"评级 [1]
凯莱英:多肽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 全球在手订单近11亿美元
全景网· 2025-09-11 17:05
多肽CDMO业务进展 - 多肽CDMO业务主要来源于快速增长的减重领域 目前参与该领域十几个分子合作 预计明年将有项目进入PPQ阶段 [1] - 国内重要客户在减重领域的首个多肽项目商业化获批上市 多肽产能利用率呈逐步上升趋势 [1] - 产能扩展计划不仅基于当前利用率 更着重考量未来客户项目商业化需求 [1] 全球订单与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半年报披露日 在手订单总额近11亿美元 为全年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1] - 欧洲市场上半年营收达5.48亿元 同比增长超200% [1] - 欧洲市场增长主要得益于大客户合作深化 新兴业务突破及部分项目进入商业化阶段 [1] 海外政策影响评估 - 制药行业全球专业化分工趋势难以被实质性撼动 目前美国相关政策对公司全球业务市场拓展影响非常有限 [1] - 公司将持续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密切评估外界政策影响 [1] 战略定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通过加速全球市场拓展和新兴业务布局 巩固在化学小分子和多肽CDMO领域的竞争优势 [2] - 公司在减重等热门靶点领域深度参与 全球化战略积极推进 [2]
对外授权交易火了,带来的不只是创新药企收入有了,这一领域公司正受益
第一财经· 2025-09-05 14:56
行业趋势 -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热度持续 对外授权总金额在2025年上半年接近660亿美元 [3] - 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药认可度提升 跨国药企从“戴有色眼镜”转变为积极来华“淘金” [4] - 创新药出海不是单点突围 需要系统能力支撑包括CMC质量、资源战略和生产环节 [4] 公司业务 - 药明生物为生物药发现、开发及生产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 在CDMO合作出海的中国资产中参与占比达70% [1] - 超90%的项目在交易完成后客户继续选择合作 60%的项目买家为全球大型跨国药企 [1] - 公司可能比市场提早两三个月了解药物出海动向 因买卖方尽职调查会涉及公司 [4] 业绩驱动 - 项目被收购后从定位中国市场变为全球市场 订单金额可能从一千万元人民币提升至一千万甚至两千万美元 [1] - 海外药企收购中国项目后反而加大合作 部分新项目也会转移到公司合作 [1] - 优质的CMC能力能加速监管审批和保障生产稳定性 从而降低买家风险并提升交易价值 [3][4] 市场机遇 - 创新药企对速度与质量的追求给医药外包行业创造市场机遇 [3] - 创新药出海可让企业获得不菲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实现产品价值并反哺行业发展 [4] - 细胞株构建、病毒清除、分析表征及GMP生产等环节是生物药出海项目的痛点 [3]
凯莱英: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23.71% 业务多点开花
证券时报网· 2025-08-25 23:1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88亿元,同比增长18.20% [1] - 归母净利润6.17亿元,同比增长23.71%,扣非净利润5.66亿元,同比增长26.29% [1] - 基本每股收益1.68元,盈利增速超过收入增速 [1] 小分子CDMO业务 - 核心业务收入24.29亿元,同比增长10.64%,毛利率47.79%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2] - 交付商业项目44个,临床前及临床项目285个(含临床Ⅲ期52个) [2] - 预计2025年下半年有11个PPQ项目,海外Sandwich Site交付4个研发项目并完成首个生产订单 [2] 新兴业务板块 - 新兴业务整体收入7.56亿元,同比增长51.22%,毛利率29.79%同比提升9.5个百分点 [3] - 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40%,预计下半年PPQ项目达9个 [3] - 化学大分子CDMO收入3.79亿元同比增长超130%,交付88个项目,新拓38个客户,在手订单增超90% [3] 化学大分子与多肽布局 - 国内重要客户减重领域多肽项目商业化获批上市 [3] - 多肽、小核酸临床中后期项目储备均超10个,毒素连接体在手NDA项目8个 [3] - 技术产能同步推进,预计下半年化学大分子收入仍翻倍增长 [3] 制剂CDMO业务 - 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7.81%,交付171个项目,临床中后期项目31个 [4] - 顺利完成FDA动态核查,实现中美商业化供应,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超35% [4] - 预充针和卡式瓶制剂车间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投产 [4] 临床CRO业务 - 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44.84%,助力13个项目获国内临床默示许可,1项FDA IND默示许可 [4] - 新承接115个项目,海外新增10个申报订单,正在进行临床研究项目278个(含Ⅱ期及以后95个) [4] - 全流程智能化药物警戒平台应用至20余个创新药项目 [4] 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 - 收入0.90亿元同比增长70.74%,交付53个批次,完成3个IND申报 [5] - 在手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60%,预计2025年收入翻倍,承接首个APC一站式项目 [5] - 上海奉贤CDMO研发及商业化生产基地启用,ADC商业化产能扩充 [5] 技术研发与产能建设 - 研发投入2.86亿元占营收8.96%,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538项,合成生物与连续反应技术专利突出 [7] - 累计发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51篇(16篇影响因子超10),八大研发平台持续迭代 [7] - 酶技术平台在20+项目落地,500L GMP发酵车间启用并完成临床Ⅱ期样品交付 [6] 人才与组织发展 - 员工超9000人,本科及以上占比约78%,研发及分析人员4251人 [7] - 硕博士高级研究人员占研发人员37%,报告期引进54名高级人才(含博士及海外背景) [7] - 通过有竞争力薪酬与晋升激励凝聚核心人才 [7]
夯实核心业务能力 博腾股份阶段性目标顺利达成
证券时报网· 2025-08-23 16:20
财务表现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21亿元,同比增长19.88% [1] - 净利润2705.95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1.70亿元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5元 [1] 业务板块表现 - 小分子原料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0% [1] - 基因细胞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71% [1] - 新分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128% [1] - 小分子制剂业务达成减亏目标 [2] - 基因细胞治疗业务阶段性达成减亏目标 [2] 区域市场表现 - 欧洲市场收入同比增长约35% [1] - 北美市场收入同比增长约33% [1] - 美国子公司J-STAR实现营收1.81亿元,同比增长约48% [1] - 中美欧以外其他市场收入同比下滑,但预计下半年环比增长 [1] 客户与项目进展 - 累计服务全球客户1300余家,成功交付超过4600个项目 [3] - 服务终端药物涵盖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感染、神经系统、心血管、消化道及代谢、罕见病等领域 [3] - 小分子原料药服务客户320余家,引入新客户40家 [2] - 制剂团队服务客户106家,项目145个,引入新客户13家,新签订单约6398万元 [2] 新业务突破 - 基因细胞治疗业务获得首个韩国客户订单、首个端到端iPSC IND订单、首个CIK细胞IND订单 [2] - 博腾生物助力客户取得2个"零发补"IND批件 [2] - 新分子业务获得海外双载荷ADC IND整包项目,实现40个项目阶段性交付 [2] - 新分子业务新签订单4186万元,为38家客户的67个项目提供服务 [2]
资讯日报-20250702
国信证券(香港)· 2025-07-02 15:38
港股市场 - 6月30日恒指跌0.87%险守24000点,国指、恒科指分别下跌0.96%及0.72%,南向资金净买入52.2亿港元[10] - 恒指、国指、恒科指6月分别累涨3.36%、2.92%、2.56%,半年度累计涨幅分别为20%、19.05%、18.68%[10] - 大型科技股涨跌不一,加密货币、医药外包、航空航天与国防等概念股活跃,黄金及贵金属、内银、汽车股下挫[10] 美股市场 - 6月30日,道指涨0.91%,纳指跌0.82%,标普跌0.11%,大型科技股多数收跌,中概股涨跌互现[10] - 理想汽车6月交付36,279辆汽车,同比下降24%;小鹏6月交付34,611台,同比增224%;蔚来汽车6月交付24,925辆,同比增长17.5%[11] 日股市场 - 7月1日日经225指数下跌1.24%,东证指数下跌0.73%,优衣库母公司等下跌,东京电力控股公司逆势上涨[14] - 日经指数6月上涨6.6%,为自2024年2月以来的最大月度涨幅[14] 行业与政策 - 国家药监局提议将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审批时间从60天缩短至30天,医药外包概念涨势居前[10] - 中信建投认为下半年贸易缓和、复苏交易下,黄金短期利多不明显,金价或大幅回撤[10] - 6月LPR按兵不动,市场对进一步降息预期降温,内银股息差改善逻辑短期受限[10]
【港股收评】三大股指齐跌!科网股领跌,医药股逆市上扬
金融界· 2025-06-12 17:20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6月12日港股三大指数集体下滑 恒生指数跌1.36% 国企指数跌1.53% 恒生科技指数跌2.2% [1] 科技与互联网板块 - 短视频概念股、云计算、明星科网股普遍下跌 快手-W跌5.87% 阿里巴巴-W跌3.21% 哔哩哔哩-W跌2.15% 美团-W跌1.95% 京东集团-SW跌1.87% [1] - 芯片股、机器人概念股回落 地平线机器人-W跌3.9% 华虹半导体跌3.24% 中芯国际跌2.04% 上海复旦跌2.62% 优必选跌1.09% 速腾聚创跌1.61% [2] 消费板块 - 啤酒、体育用品、航空、节假日概念、新消费概念承压 百威亚太跌6.39% 华润啤酒跌2.75% 滔搏跌2.41% 361度跌2.54% 周黑鸭跌5.45% 海底捞跌3.59% [1] 汽车产业链 - 锂电池、汽车股、特斯拉概念、智能驾驶概念回调 中国石墨跌12.36% 佑驾创新跌5.59% 小鹏汽车-W跌6.66% 比亚迪股份跌4.55% 蔚来-SW跌4.22% 小米集团-W跌3.51% 零跑汽车跌2.62% [2] 医药与生物科技板块 - 医药股逆市上扬 生物医药、创新药、医药外包、医美概念飘红 中国生物制药涨19.29% 君实生物涨12.35% 再鼎医药涨8.65% 百济神州涨6.04% 药明康德涨4.67% [3] - 九源基因涨43.73% 连续4日上涨累计涨幅73.87% 荣昌生物涨20.1% 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 [5] 黄金与有色金属 - 黄金股、有色金属股上扬 紫金矿业涨4.93% 山东黄金涨2.66% 潼关黄金涨2.45% 中国黄金国际涨1.48% 招金矿业跌2.96% [4] - 全球购金潮与金价飙升推动黄金成为全球央行第二大储备资产 地缘冲突及去美元化趋势促使央行增持黄金 [4] 热门个股 - 蚂蚁概念股云锋金融拉升54.24% 蚂蚁集团计划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 并寻求卢森堡许可以加强区块链业务 [4]
新鲜出炉!中国CRO、CDMO企业排行榜,请查收!
格隆汇· 2025-05-27 17:59
行业概述 - 中国CRO与CDMO企业在全球医药外包市场中凭借技术实力、成本优势及国际规范遵循能力稳步扩大市场份额[1] - 行业已构建贯穿医药产业链的全周期服务能力,头部企业正从"中国服务提供者"向"全球创新合作伙伴"转型[26][27] 发展阶段 - 中国CXO行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2015年前萌芽期、2015年后快速发展期、2020年疫情后业绩爆发期、2023年进入全球化竞争与前沿领域拓展期[2][3] - 2023年以来企业通过产能出海(自建/并购)和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核药等新兴领域应对地缘政治压力[3] 市场需求 - 中国临床试验登记量从2019年2385项增至2024年4884项,年复合增长率15%,2023年首次突破4000项[4] - 中国1类新药上市数量从2020年18个增至2024年49个,年复合增长率28.4%[6] -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受理数量2024年下降至658个[7] 政策驱动 - MAH制度推动CDMO市场发展,B证企业从2021年140家增至2024年1349家,2024年新增252家(增长率23%)[10] 市场规模 - 全球CRO市场规模从2017年490亿美元增至2024年973亿美元(CAGR 10.3%),预计2026年达1185亿美元[12] - 中国CRO市场规模从2018年388亿元增至2024年1183亿元(CAGR 20.4%),预计2027年达1923亿元[14] - 全球CDMO市场规模从2017年394亿美元增至2024年1069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2310亿美元[16] - 中国CDMO市场规模从2017年132亿元增至2024年1246亿元(CAGR 37.8%),预计2030年达3559亿元[18] 企业排名 - CRO第一梯队:药明生物、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昭衍新药、阳光诺和[22] - CDMO第一梯队:药明康德、凯莱英、药明合联、九洲药业、皓元医药[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