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平权

搜索文档
小订突破8万单,尚界H5定义「稀缺性价比」
36氪· 2025-09-12 17:58
产品表现 - 尚界H5在成都车展期间预售1小时订单量达2.5万台 18小时突破5万台 9月8日小订突破8万台[1] - 该车型定位20万级SUV 被称为"现象级"产品和"超值神车"[1][3] 产品配置 - 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4辅助驾驶系统 鸿蒙座舱和192线激光雷达[7][21] - 起售价16.98万元 提供4.5亿元现金补贴 订车人数越多价格越低[22] - 首次将高端智能化配置下放至20万以下主流车型区间[19][21] 合作背景 - 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2024年初推动与华为合作 但华为因资源有限 initially婉拒[9] - 转机出现在2024年底广州车展 双方通过"夜宵局"达成合作意向[9][11] - 项目立项后不到两个月即正式启动[13] 合作模式 - 采用"高层直连"机制 余承东和贾健旭隔天通话 隔周见面 亲自参与产品各环节[7][11] - 华为负责智能化技术上限 上汽负责制造和成本控制[24][26] - 上汽为尚界组建独立团队 目标5000人 已到位近3000人 首期投入60亿元建设专属工厂[26] - 华为在安亭部署独立研发团队 与上汽智造基地协同[26] 产品开发过程 - 余承东担任"首席产品经理"角色 在首次造型评审中否定初版设计[13] - 团队连夜调整前灯 尾部线条 风阻系数和座舱质感 第二次评审通过[13] - 余承东被内部称为"磨刀石" 通过苛刻标准倒逼团队提升[13][15] - 双方高层亲自参与路测 专注功能和体验验证[15] 产品定位 - 定位"六边形战士" 要求在智能 空间 安全 续航 颜值和成本六个维度均不偏科[31] - 打破20万以下SUV用户必须在空间 安全 油耗间取舍的传统格局[19] - 实现"智能平权" 让智能化成为基础权利而非身份象征[19][21] 行业影响 - 重新定义20万级智能汽车基准 重写该价位SUV体验坐标[7][22][31] - 为行业提供跨界合作样板 解决"灵魂论"争议 证明通过合作可实现能力叠加[26][29] - 可能触发产业"价值重排" 改变定价逻辑 配置标准 用户认知和竞争格局[31]
小订突破8万单,尚界H5定义「稀缺性价比」
36氪· 2025-09-12 17:43
产品市场表现 - 尚界H5预售1小时订单达2.5万台 18小时突破5万台 小订突破8万台[3] - 定价16.98万元起 成为20万级SUV现象级产品[3][7] - 购车用户享受现金补贴4.5亿元 订车人数越多价格越低[25] 产品技术配置 - 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4辅助驾驶系统 鸿蒙座舱 192线激光雷达[7][23] - 首次将高端智能驾驶配置下放至20万级大众车型[21][23] - 实现城区/地库/乡镇道路全场景智驾能力 泊车与高速出行更安全便捷[23] 合作模式创新 - 华为与上汽采用"顶层直连"机制 高层隔天电话沟通 隔周面对面会议[7][11] - 华为负责智能化技术上限 上汽负责规模化制造与成本控制[28][30] - 组建5000人独立团队 首期投入60亿元资金 建设专属超级工厂[30] 产品开发过程 - 项目立项后两个月快速推进 高层直接参与产品定义与设计评审[13] - 余承东作为"首席产品经理"提出极致要求 设计方案经历重新修改[13][14] - 双方路测环节高层亲自试驾 聚焦功能体验细节[16] 行业影响 - 重新定义20万级智能汽车基准 智能化成为该价位段入门门槛[24][25] - 打破传统"不可能三角" 实现颜值/性能/空间/智能/成本的多维平衡[20][35] - 为"灵魂论"争议提供新解决方案 实现技术方与制造方的能力叠加[33] 战略定位 - 鸿蒙智行家族"第五界" 填补20万以下市场空白[9][28] - 六边形产品理念:智能/空间/安全/续航/颜值/成本全面达标[35] - 推动智能平权 使高端智能化配置成为全民可享体验[21][33]
比亚迪年内第三次大规模调价,22款车型开启“一口价”,奇瑞、吉利、上汽通用等纷纷跟进
华夏时报· 2025-05-28 20:48
比亚迪降价策略 - 公司针对王朝网、海洋网22款智驾版车型推出"一口价+限时补贴"双重优惠,最高降幅达5.3万元,创智驾车型价格新低[2] - 海洋网10款车型限时"一口价"5.58万元起售,海豹07DM-i智驾版降幅最大,限时价10.28万元(较指导价降5.3万元)[3] - 王朝网12款智驾版限时补贴起售价降至6.38万元,其中夏降幅最高达3.2万元,限时起售价21.78万元[3] - 促销叠加国家以旧换新政策(最高2万元)及本厂置换补贴(比亚迪车主额外2000元),汉DM-i智驾版叠加后降幅达4.5万元[4] 市场反应与销售情况 - 商超店客流量显著增加,智驾版车型成为销售主力,非智驾版库存有限且价格可议[4] - 消费者对5万多元即可体验自动泊车、高速领航等智能功能表示高度认可,认为性价比突出[5] - 典型案例显示降价直接促成商务车(夏)和中端车型(汉DM-i)的购买决策,释放潜在需求[3][4] 战略意图与行业影响 - 此次降价标志着公司战略重心从"硬件平权"转向"智能平权",加速智能化配置普及[2] - 为达成2025年550万辆销量目标,公司需在剩余8个月维持月销41万辆以上,前4个月累计销量138.09万辆(完成率25%)[7] - 促销活动短期可提升销量与市占率,长期有助于品牌形象塑造和用户口碑传播[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吉利银河全系推出限时补贴,银河L6 EM-i下探至6.98万元,银河E8补贴后13.48万元[6] - 上汽通用昂科威直降15%,凯迪拉克XT4起售价15.99万元,但XT5降价30%后月销仍不足2000辆[6][8] - 4月行业降价车型数量同比减少53.7%,但头部企业调整预示更激烈竞争,第三季度或现技术迭代与价格体系双重洗牌[6] 技术竞争维度升级 - NOA导航辅助驾驶成为15万元级车型标配,竞争焦点转向三电系统效率(如宁德时代4C快充、吉利雷神电混热效率46%)[8] - 燃油车因电子电气架构限制,智能化升级成本比新能源平台高300%,传统合资品牌面临双重挤压[8] - 行业竞争将转入"技术储备+制造效率+生态构建"复合维度,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重构成为决胜关键[8]
3年跃升央企新能源销冠,深蓝汽车助推中国新能源向新向上
新京报· 2025-05-26 17:34
公司发展里程碑 - 深蓝汽车成立三周年之际推出旗舰车型S09,起售价23.99万元,上市3小时大定订单突破2万辆 [1] - 三年累计推出6款产品,累计销量突破48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黑马 [1] - 成为国有车企新能源品牌中首家实现盈利的品牌,获评"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首批优秀产品品牌" [2] 市场表现与战略目标 - 2022年7月首款车型SL03上市,14个月销量突破10万辆,29个月完成40万辆交付 [2] - 2022年12月-2025年3月累计销量在央企新能源品牌中排名第一 [2] - 发布"智领2030"战略,计划2030年全球年销量200万辆(海外占比35%),累计推出30款新产品 [5][6] 技术创新与专利成果 - 推出深蓝超级增程技术,拥有1862项核心专利,包含10项全球领先技术如500bar超高压燃油喷射系统 [3] - 自研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30℃环境下动力性提升50%,充电时间缩短15% [3] - 开源核心专利群(162项),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电池安全技术和中国发明专利金奖的脉冲加热技术 [4] 产品与服务体系 - 旗舰车型S09搭载华为智能全家桶、超级增程2.0等技术,承诺一年内不降价 [4] - 规划"3纵3横"产品矩阵(轿车/SUV/硬派×紧凑/中型/大型),2030年前推出30款车型 [5] - 服务网络目标:国内2500+订单中心、1000+交付中心、2000+维保中心,海外2800+网点 [6] 研发投入与合作布局 - 计划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10%,2030年前累计研发超1000亿元 [5] - 构建"1+4"超级技术体系(深蓝大模型+智驾/座舱/能源/底盘),与华为共研乾崑ADS SE [4][5] - 采取"自研+合作"双轨技术路线,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6]
汽车及出行设备-人形机器人与智驾双alpha共振
2025-04-15 22:3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汽车板块,特别是智能驾驶(自驾)和人形机器人两大方向[1] - 涉及公司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地平线、自行汽车科技、速腾等[4][6][13] 核心观点与论据 智能驾驶(自驾平权) - 自驾技术从高端车型(40万以上)下沉至9万价位段,渗透率加速提升[3] - 城市NOA功能成本下降,渗透率从2023年2%升至当前8%,预计每年增长10%以上[5] - 技术迭代导致行业分化,小车企和技术落后企业将被淘汰,比亚迪等龙头受益[4][5] - 自驾相关产业链公司(如地平线、自行汽车科技)迎来营收利润反转,估值修复[6] 人形机器人 -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未来3-5年A股首选投资板块,市场预期裂口大但前景广阔[8][9] - 特斯拉预测人形机器人量产时间提前(原预期2030年百万台,现可能2027-2028年实现)[7][12] - 汽车零部件企业(如PB低于2倍的标的)是核心制造能力提供方,复制电动车产业链逻辑[12] - 工业机器人当前全球年产量50万套,人形机器人有望突破千万级规模[10][12] 技术变革类比 - 智能EV与智能手机(iPhone4)技术变革路径相似,AI驱动生态形成[2] - 特斯拉构建AI核心能力(超算、算法),延伸至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终端[2] 其他重要信息 - 自驾平权框架下,L3自动驾驶落地进度跟踪:当前用户渗透率5%,预计明年达10%[13] - 人形机器人板块波动性大,需警惕短期预期过高风险[8] - 汽车零部件企业因量产能力被低估,推荐关注低PB标的[12] 数据引用 - 自驾渗透率:2023年2% → 当前8%,年增10%+[5] - 全球汽车年销量:9000万辆,保有量10亿辆[7] - 工业机器人年产量:50万套[10] - 汽车零部件PB估值:当前<2倍,历史高位4倍[12]
地平线机器人-W系列三-年报点评: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54%,智能平权时代征程6系列芯片加速放量【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3-29 22:05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53.6%,净利润23.5亿元(2023年为亏损67.39亿元),主要受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46.77亿元影响[10][14] - 经调整经营亏损14.95亿元,较2023年16.87亿元收窄11.4%,毛利率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至77.25%,其中授权及服务业务毛利率达92%[4][18] - 汽车解决方案收入23.12亿元(+57.2%),其中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16.58亿元(+70.9%),非车解决方案收入0.72亿元(-11.6%)[14] 业务里程碑 - 2024年汽车产品解决方案交付量290万套,累计交付达770万套,取得100多款车型定点,累计定点总数超310款[6][27] - 在中国OEM高级辅助驾驶市场份额超40%,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市场份额居独立第三方第二[24] - 征程6系列芯片2025年2月量产,已获BYD天神之眼C首发搭载,预计2025年超100款车型将搭载该芯片上市[7][33] 产品与技术 - 征程6系列采用7nm工艺,搭载新一代BPU®纳什架构,算力达410KDMIPS,支持L3+级自动驾驶,覆盖全场景需求[31][33] - Horizon SuperDrive(HSD)全场景高阶自动驾驶方案获iF设计奖,拟人化驾驶体验接近人类水平,预计2025Q3量产[40][42] - 推出六大产品矩阵实现"全阶覆盖",城区NOA功能下探至15万元价格带,高速NOA进入10万元以下市场[34][36] 合作伙伴生态 - 与博世、大陆、知行科技等Tier1合作开发基于征程6的域控制器,其中知行科技方案将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37] - 四维图新推出基于征程6B/6E/6M的全套智驾方案,轻舟智航基于征程6M实现15万元级城市NOA[37] - 覆盖超20家车企包括BYD、理想、上汽、大众等,预计2025年征程系列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件[33][36]
中国软科技已可平视世界!申万宏源刘洋:科技投资要按照产业发展逻辑进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2-27 16: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AI产业蓬勃发展但也给投资者带来挑战,国外投资理论不能充分评估中国科技企业价值,投资者应按产业发展逻辑投资,关注交叉学科和硬科技 [1][2] 中国AI产业现状 技术领域 - 中国语言大模型在中文文字处理方面达国际水平,多轮推理能力强,但存在幻觉和精度问题,仍有进步空间 [3] 产业布局 - 企业本地化部署成风,原因包括智能平权降低成本、规避数据云端安全问题、满足个性化需求 [3] 投资市场 - 算力投资争议不断,市场重心在硬件投资与软件端和云端之间来回跳跃 [1] 对相关事件的看法 外资研报称中国AI迎来“斯普特尼克时刻” - 类似2023年初OpenAI的GPT - 4发布,说明中国科技已很强,只看股价会低估中国科技发展水平 [4] DeepSeek出圈后部分算力相关公司股价下跌 - 算力分为高端和中低端普及算力,AI发展后高端算力售价或受影响,但其他要素大概率乐观,整体算力需求比市场大部分人乐观 [6] DeepSeek发布后国内投资市场从硬件投资转向软件端和云端 - 从终端角度转变自然,因应用普及速度快;从股票投资角度是正常现象,整个过程是动态变化的 [6] AI产业链相关情况 发展周期与机会 - 技术变革传导快且自下而上,产业链先发展算法,再是算力,应用发展起来后端侧有机会,还会带动内存存储等领域 [7] 投资建议 - 个人投资者可选择创新稳健的领军公司或最创新最有弹性的公司,有能力者可把握轮动机会 [7] AI大模型未来趋势与机会 3 - 5年 - 关注硬科技AI领域,如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等;今年内应用和端侧算力相关领域有不错发展 [8] 5 - 10年 - 关注更底层学科,如医药AI领域和材料领域 [8] 对中国科技发展的信心来源 - 2018 - 2019年后制造科技崛起,2023 - 2024年后出现和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国内科技产业发展快但估值理论需与时俱进,科技竞争激烈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8][9] 投资者抓住科技产业投资机会的建议 - 按产业发展逻辑投资,关注交叉学科,优先投资硬科技,具体可选择代表性大公司股票或热门领域相关股票或基金产品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