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搜索文档
收支两端传递积极信号 上半年财政政策效果明显
证券日报· 2025-07-27 23:47
财政收支总体态势 -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万亿元 同比下降0.3% 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 [1]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3万亿元 同比增长3.4% 反映财政运行稳健且对经济形成支撑 [1] 税收收入结构变化 - 全国税收收入9.29万亿元 同比下降1.2% 但4月起连续3个月实现月度同比增长 [1] - 装备制造业税收表现突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增长32.2% 计算机通信设备增长9.2% 电气机械器材增长6.3% [1] - 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显著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3.8% [1]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增长1.6% 31个省份中27个实现正增长 [1] 重点领域财政支出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 教育支出增长5.9% 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3% 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1% [2] -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 覆盖超3亿老年人 [2] 政府债券政策效果 - 上半年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6583亿元 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用于银行资本补充 [3] -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2.6万亿元 专项债投向领域拓宽且资本金使用范围扩大 [3] - 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发行1.8万亿元(占全年90%) 使用1.44万亿元缓解地方政府流动性压力 [3] 财政政策导向 - 财政政策强化民生导向 通过"投资于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社会公平 [2] - 专项债与特别国债协同发力 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工作 [3]
详解“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半年重点还有哪些?
第一财经· 2025-07-08 13:56
财政政策力度与特点 - 2025年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提升至4%左右,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11.86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 [2] - 广义财政支出前5个月达14.5万亿元,同比增长6.6%,支出超过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幅46.5% [4] -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前5月社保、教育、医疗三项民生支出占比41.1%,科技支出增速6.5%高于整体 [6] 政策工具与执行效果 - 上半年国债发行7.9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5.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达42.7%,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49.1%快于去年同期 [6] - 财政政策前置发力,通过"两重""两新"政策(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带动消费回升和制造业投资高位运行 [3][7] - 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内需,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3][7] 下半年政策方向 - 预计全口径广义财政空间剩余超7万亿元,包括赤字余额4.03万亿元、专项债2.2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7450亿元 [13] - 政策将向新质生产力倾斜,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及"卡脖子"领域,同时加强稳就业和基层"三保" [10][11] - 可能"三箭齐发":上调赤字率、增发专项债及超长期特别国债,并探索增量政策如生育补贴、房地产稳定基金等 [14] 经济支撑与挑战 - 上半年经济韧性源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但下半年面临关税战冲击出口、消费刺激效应边际放缓、房地产持续调整等压力 [9] - 财政收支紧平衡,需动态调整预算对冲外需下滑风险,并推动国资收益改革补充社保资金 [14]
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看宏观经济治理演进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9
财政政策转向更加积极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宏观经济治理思路的深化[1] - 政策力度更大:2025年财政赤字率按4%安排(同比+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同比+1.6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同比+300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同比+4.4%)[2] - 节奏更快:政策出台"能早则早、宁早勿晚",强调前瞻性和针对性[2] 政策实施特点 - 突破国际3%赤字率警戒线标准,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且形成优质资产支撑[3] - 注重政策效能:既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又促进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强化精准投向民生、消费、新质生产力等领域[4] - 系统集成:与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同,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5] 三大发力方向 -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赤字率提升至4%释放稳经济信号,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4.4万亿元支持重点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8000亿元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6] - 优化支出结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同口径+8.4%),专项债可回收闲置土地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于保障房[7] - 政策协同联动:财政与货币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叠加效应,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全生命周期评价[8]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5-03 19:58
财政政策核心观点 - 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大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力度 赤字率按4%安排 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 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 [1][15] - 新增政府债券11.86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2.9万亿元 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超长期特别国债等 [1][16]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 科学技术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卫生健康支出安排增幅均在5%以上 [2][16] - 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 安排10.34万亿元 同口径增长8.4% [2][16] 财政增量政策成效 - 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2024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全部发行 利率水平下降平均超过2.5个百分点 预计5年利息支出减少2000亿元以上 [7] - 研究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7] - 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税收政策等工具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8] - 2024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 比三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 增长5% [9] 财政政策工作重点 - 大力提振消费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资金规模比去年翻一番 [18][19]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 2000亿元用于设备更新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 [19] -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安排比去年增长10% 资金分配向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 [20] - 加大对企业的纾困支持 推进清理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扩面增量 [20] 财政政策实施策略 - 坚持系统设计 在多重目标中加强政策统筹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 需要与可能 存量与增量等关系 [10] - 注重集成创新 组合运用政府债券 财政贴息 专项资金 税费优惠等各类财税工具 打好政策组合拳 [10] - 突出精准施策 紧盯地方政府化债这一难题 从根本上转变化债工作思路 [11] - 把握力度时机 用好用足政策空间 对确定的领域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 集中财力办大事 [11]
今年预算案的“新鲜事”(民生宏观陶川团队)
川阅全球宏观· 2025-03-07 16:02
财政政策调整 - 2025年财政赤字率定为"4%左右",打破了过去刚性惯例,为年中预留调整空间,显示财政政策更加灵活 [1] - 中央财政预留充足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保留年中加码可能性 [1] - 名义GDP增速估算从2024年7.4%下调至2025年4.9%,GDP平减指数从2.4%下调至-0.1%,显示更务实态度 [4] 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 财政支出更多向科技、安全、民生领域倾斜,教育、外交与国防、科学技术支出比例提升明显 [2] - 基建相关支出如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重要性明显弱化 [2] - 中央政府债券发行比例占56.2%,首次超越地方,显示中央承担更多逆周期调节责任 [5] 财政收入调整 - 非税收入同比增速定为-14.2%,有意弱化其对公共财政收入的支撑 [3] - 除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外,预算草案对其他税种要求均为正增速 [3] - 政府性基金收入目标再次下调,但完成仍面临压力,需房地产政策进一步加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