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搜索文档
加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经济日报· 2025-09-07 09:02
财政政策基调调整 - 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 是2008年以来首次重大基调调整 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针对总需求不足问题精准施策[2] - 政策工具包括赤字率设定4%左右 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 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及新增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 - 政策通过扩大国债和专项债发行规模强化资金供给 并向新基建、民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3] 赤字率安全性与国际比较 - 突破3%赤字率警戒线具有合理性 该标准为欧盟经验数据而非精确计算 政府需关注财政对经济的实际功能而非机械遵循平衡财政理念[5][6] - 中国2024年政府负债率为90.12% 显著低于G7国家平均值127.42% 其中日本251.15% 美国121.01%[7] - 特有财政金融体制确保政府债券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认购 避免募集失败 并通过央行流动性管理防止偿付困难[8] 政策作用机制 - 通过"扩内需"与"稳信心"双向发力 财政资金精准直达基层激活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 同时通过加码举措传递稳经济信号[9] -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通过债务置换工具提供流动性支持 并以税收优惠和转移支付引导资金流向薄弱环节[10][11] - 支持民生领域建设 加大教育医疗社保投入 并聚焦"双碳"目标、科技创新与区域协调发展[11] 微观层面影响 - 企业获得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支持 制造业技术改造资金援助 以及纾困政策和融资担保缓解融资难题[11] - 居民通过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和消费券释放消费潜力 例如海南消费券政策 同时民生支出缓解教育医疗养老压力[12] - 就业补助和技能培训补贴稳定就业市场 物价调控措施降低生活成本[12] 政策协同与挑战 - 财政与货币政策需协调 通过政府债券发行带动社会投资 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打开财政扩张空间[4][13] - 制约因素包括平衡财政理念惯性 地方财政收支矛盾 数字经济税源不确定性 人口老龄化及外部环境冲击[15][16][17] - 需处理年度与跨周期预算平衡关系 功能财政与平衡财政关系 以及经济建设与民生支出分配关系[19][20] 政策实施成效与展望 - 上半年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卫生健康三类民生支出合计5.7万亿元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3% 科学技术支出4790亿元同比增长9.1%[24] - 中央财政安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18.8亿元 同比增长14.5%[24] - 下半年需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 出台稳就业促消费增量措施 并强化"两重""两新"工作支持[25]
加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话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
搜狐财经· 2025-09-07 07:04
财政政策基调调整 - 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 系2008年以来首次重大基调调整 [2] - 政策目标包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总需求不足问题精准施策 提振经营主体信心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2] - 赤字率设定为4%左右 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 同时计划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和4.4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 财政政策实施特点 - 政策工具和力度实现优化升级 通过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规模强化资金供给 [3] - 财政支出向新基建、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 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3]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 通过合理安排债券发行带动社会投资 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实施提供支持 [4] 财政空间与债务安全 - 突破3%赤字率警戒线具有合理性 该标准系欧盟经验数据而非精确计算值 [5] - 政府负债率为90.12% 显著低于G7国家平均值127.42% 日本251.15%和美国121.01% [7] - 特有财政金融体制确保政府举债限度远高于欧美国家 国有商业银行为政府债券主要认购持有人 [8] 政策作用机制 - 通过"扩内需"与"稳信心"双向发力 财政政策覆盖面广、见效快、定向准的优势可快速提升社会总需求 [9] -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通过债务置换等工具为关键领域提供流动性支持 [10] - 支持民生领域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持续优化支出结构聚焦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11] 微观层面影响 - 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缓解企业转型升级现金流压力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1] - 促消费与惠民生紧密结合 通过消费券、以旧换新等政策释放消费潜力 [12] - 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支出 上半年社保就业、教育、卫生健康三类支出合计约5.7万亿元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3% [12][24] 政策协同与挑战 - 需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 兼顾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强化预期管理 [13] - 面临四大制约因素:平衡财政观念惯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待提升、人口老龄化、外部环境冲击 [15][16][17] - 需处理好三大关系:年度预算平衡与跨周期平衡、功能财政与平衡财政、经济建设支出与民生支出 [19] 重点任务与实施成效 - 三大重点任务:用足财政政策空间加大逆周期调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20] - 上半年科学技术支出4790亿元同比增长9.1% 中央财政安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18.8亿元同比增长14.5% [24] - 下半年需保持政策强度 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在三季度集中发行 出台更具针对性增量措施 [25]
加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话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
经济日报· 2025-09-07 06:08
财政政策基调调整 - 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 是2008年以来首次重大基调调整 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针对总需求不足问题精准施策 [2] - 政策工具和力度优化升级 赤字率设定在4%左右 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 同时计划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和4.4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 - 政策通过扩大国债和专项债发行规模强化资金供给 并向新基建、民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倾斜 [3] 财政空间与债务安全 - 突破3%赤字率警戒线是基于功能财政理念 核心关注点在于稳定物价、提升产出水平和实现充分就业 而非年度预算平衡 [5][6] - 中国政府负债率为90.12% 显著低于G7国家平均值127.42% 显示债务水平处于国际较低区间 [7] - 特有财政金融体制确保政府债券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认购 避免募集失败和流动性紧张 政府可通过调节金融市场控制债务资金流向 [8] 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加强协同 通过合理安排债券发行带动社会投资 同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为财政扩张提供空间 [4][13] - 政策需兼顾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加强预期管理 并与区域、产业政策协调以提升效力 [13] - 政策实施需处理年度预算与跨周期平衡、功能财政与平衡财政、经济建设与民生支出三大关系 [19] 微观层面影响 - 企业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制造业技术改造获得现金流支持 纾困政策和融资担保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11] - 居民通过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等措施释放消费潜力 民生领域支出增强教育、医疗、养老保障 [12] - 就业补助和技能培训政策稳定就业市场 2025年上半年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三类民生支出合计约5.7万亿元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3% [24] 政策成效与未来重点 - 2025年上半年科学技术支出4790亿元 同比增长9.1% 中央财政安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18.8亿元 同比增长14.5% [24] - 下半年需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 在稳就业、促消费、扩投资领域出台增量措施 支持"两重""两新"工作 [25] - 重点任务包括用足财政政策空间强化逆周期调节、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效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防范风险 [20][23]
更加积极财政政策陆续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8-22 13:04
财政收支状况 - 前7个月广义财政收入合计约15.9万亿元 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 - 广义财政支出约21.5万亿元 同比增长约9.3% [3] - 广义财政支出超出收入约5.6万亿元 同比增长约47% [3] 财政收入结构改善 - 前7个月税收收入降幅缩窄至0.3% 较一季度同比下降3.5%显著改善 [4] - 土地出让收入约1.7万亿元 同比下降4.6% 降幅持续收窄 [6] - 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增长 增值税保持稳定增长 企业所得税降幅缩窄 [4] 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 前7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8.9万亿元 同比增加4.88万亿元 [8] - 财政支出增速9.3%明显高于经济增速5.3% 体现政策扩张性 [3] - 社保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支出增速高于总体支出增速 [8] 政策展望与空间 - 下半年调整后财政支出增速预计4.1%~6.7% 匹配经济增速目标4.7%~4.8% [9] - 中央财政预留充足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应对不确定性 [10] - 将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 适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8][10]
推动财政政策“有力有效”
新华日报· 2025-08-12 06:43
在"提质增效"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以同样的支出带来 更大的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部门间的协同、支出规模的提高、结构的优 化来提高效果。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强调精打细算。在财政支出方面需要精打细算、避 免浪费,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二是需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需要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 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三是需要强化绩效管 理。需要通过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支出方向和 结构。四是需要严肃财政纪律。加强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尤其是针对地方政府违规担保和违规 举债的行为。五是需要提高各级财政的可持续性。需要通过控制债务规模、压缩非急需的刚性支出,在 增收减支中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六是需要强化政策协同。财政政策需要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宏 观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见证成效的同时,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也面临短期效应明显、政策效应衰减、收支矛盾加剧等方面的 压力。对此,在"突出积极"的背景下,财政政策需要基于长期视角、 ...
收支两端传递积极信号 上半年财政政策效果明显
证券日报· 2025-07-27 23:47
财政收支总体态势 -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万亿元 同比下降0.3% 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 [1]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3万亿元 同比增长3.4% 反映财政运行稳健且对经济形成支撑 [1] 税收收入结构变化 - 全国税收收入9.29万亿元 同比下降1.2% 但4月起连续3个月实现月度同比增长 [1] - 装备制造业税收表现突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增长32.2% 计算机通信设备增长9.2% 电气机械器材增长6.3% [1] - 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显著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3.8% [1]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增长1.6% 31个省份中27个实现正增长 [1] 重点领域财政支出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 教育支出增长5.9% 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3% 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1% [2] -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 覆盖超3亿老年人 [2] 政府债券政策效果 - 上半年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6583亿元 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用于银行资本补充 [3] -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2.6万亿元 专项债投向领域拓宽且资本金使用范围扩大 [3] - 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发行1.8万亿元(占全年90%) 使用1.44万亿元缓解地方政府流动性压力 [3] 财政政策导向 - 财政政策强化民生导向 通过"投资于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社会公平 [2] - 专项债与特别国债协同发力 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工作 [3]
详解“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半年重点还有哪些?
第一财经· 2025-07-08 13:56
财政政策力度与特点 - 2025年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提升至4%左右,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11.86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 [2] - 广义财政支出前5个月达14.5万亿元,同比增长6.6%,支出超过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幅46.5% [4] -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前5月社保、教育、医疗三项民生支出占比41.1%,科技支出增速6.5%高于整体 [6] 政策工具与执行效果 - 上半年国债发行7.9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5.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达42.7%,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49.1%快于去年同期 [6] - 财政政策前置发力,通过"两重""两新"政策(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带动消费回升和制造业投资高位运行 [3][7] - 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内需,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3][7] 下半年政策方向 - 预计全口径广义财政空间剩余超7万亿元,包括赤字余额4.03万亿元、专项债2.24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7450亿元 [13] - 政策将向新质生产力倾斜,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及"卡脖子"领域,同时加强稳就业和基层"三保" [10][11] - 可能"三箭齐发":上调赤字率、增发专项债及超长期特别国债,并探索增量政策如生育补贴、房地产稳定基金等 [14] 经济支撑与挑战 - 上半年经济韧性源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但下半年面临关税战冲击出口、消费刺激效应边际放缓、房地产持续调整等压力 [9] - 财政收支紧平衡,需动态调整预算对冲外需下滑风险,并推动国资收益改革补充社保资金 [14]
详解“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半年重点还有哪些
第一财经· 2025-07-07 20:06
财政政策总体态势 - 2025年中国首次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率提高至4%左右 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到11.86万亿元 较去年增加2.9万亿元 [2] - 前5个月广义财政支出14.5万亿元 同比增长6.6% 支出超过收入3.3万亿元 同比增长46.5% 支出增速大幅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和名义GDP增速 [4] - 下半年全口径广义财政空间超7万亿元 其中赤字 专项债 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分别剩余4.03万亿元 2.24万亿元和7450亿元 [8] 政策实施效果 - 财政政策通过促消费 稳投资发挥重要作用 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消费回升 设备更新带动制造业投资保持高位 财政靠前发力带动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3] - 前5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 教育 卫生健康三项民生支出占比达41.1% 较2024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6.5% 高于财政支出总体增速 [5] - 上半年国债发行约7.9万亿元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约5.5万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5500亿元 进度达42.7% 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近2.2万亿元 进度49.1% 快于去年同期的37.2% [5][6] 下半年政策导向 - 财政部要求加快政策落地 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 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 专项债券 支持两重两新等工作 [7] - 三季度计划发行11只超长期特别国债 其中4只时间明显提前 将继续加快剩余额度发行和使用 [8] - 可能采取三箭齐发策略:上调目标财政赤字率 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 重点支持以旧换新政策 出口转内销和基建投资 [9]
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看宏观经济治理演进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9
财政政策转向更加积极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宏观经济治理思路的深化[1] - 政策力度更大:2025年财政赤字率按4%安排(同比+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同比+1.6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同比+300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同比+4.4%)[2] - 节奏更快:政策出台"能早则早、宁早勿晚",强调前瞻性和针对性[2] 政策实施特点 - 突破国际3%赤字率警戒线标准,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且形成优质资产支撑[3] - 注重政策效能:既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又促进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强化精准投向民生、消费、新质生产力等领域[4] - 系统集成:与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同,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5] 三大发力方向 -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赤字率提升至4%释放稳经济信号,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4.4万亿元支持重点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8000亿元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6] - 优化支出结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同口径+8.4%),专项债可回收闲置土地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于保障房[7] - 政策协同联动:财政与货币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叠加效应,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全生命周期评价[8]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5-03 19:58
财政政策核心观点 - 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大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力度 赤字率按4%安排 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 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 [1][15] - 新增政府债券11.86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2.9万亿元 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超长期特别国债等 [1][16]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 科学技术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卫生健康支出安排增幅均在5%以上 [2][16] - 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 安排10.34万亿元 同口径增长8.4% [2][16] 财政增量政策成效 - 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2024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全部发行 利率水平下降平均超过2.5个百分点 预计5年利息支出减少2000亿元以上 [7] - 研究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7] - 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税收政策等工具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8] - 2024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 比三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 增长5% [9] 财政政策工作重点 - 大力提振消费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资金规模比去年翻一番 [18][19]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 2000亿元用于设备更新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 [19] -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安排比去年增长10% 资金分配向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 [20] - 加大对企业的纾困支持 推进清理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扩面增量 [20] 财政政策实施策略 - 坚持系统设计 在多重目标中加强政策统筹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 需要与可能 存量与增量等关系 [10] - 注重集成创新 组合运用政府债券 财政贴息 专项资金 税费优惠等各类财税工具 打好政策组合拳 [10] - 突出精准施策 紧盯地方政府化债这一难题 从根本上转变化债工作思路 [11] - 把握力度时机 用好用足政策空间 对确定的领域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 集中财力办大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