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配置
搜索文档
【兴证策略】25Q3险资持仓权益比例接近历史新高
新浪财经· 2025-11-18 19:57
险资资产配置总体变化 - 2025年第三季度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大幅上升至15.5%,已十分接近2015年上半年16.1%的历史最高水平[1] - 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投资比例较二季度分别降低0.7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至7.9%和50.3%[1] - 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比例分别达到10.0%和5.5%[1] 行业配置结构 - 险资大幅增配银行、钢铁、纺服等红利板块,并在计算机、电子、汽车、有色金属等景气成长行业增配居前[5] - 在新能源、军工、机械等高端制造行业减仓较多[5] - 股息率是险资加建仓个股的重要参考指标,个股股息率整体根据险资从增配到减持递减[6] 个股增减持详情 - 增持市值居前的个股包括农业银行(增持329.1亿元,股息率3.63%)、邮储银行(增持125.9亿元,股息率3.60%)、工商银行(增持57.4亿元,股息率4.22%)、紫金矿业(增持57.3亿元,股息率1.70%)和海康威视(增持38.0亿元,股息率2.23%)[8] - 减持市值居前的个股包括金风科技(减持17.5亿元,股息率0.93%)、菲利华(减持10.5亿元,股息率0.17%)、中国铝业(减持10.0亿元,股息率2.63%)、东阿阿胶(减持9.7亿元,股息率5.36%)和大华股份(减持8.8亿元,股息率2.27%)[8] 险资举牌活动 - 截至目前险资今年举牌上市公司30次,已超过2020年和2024年全年举牌数[9] - 其中港股举牌数达25次,占比大幅提升,三季度以来的13次举牌中有11次为港股[9] - 举牌涉及的港股公司包括中国通号(股息率5.2%)、新天绿色能源(股息率5.5%)、农业银行H股(股息率4.9%-5.8%)、邮储银行H股(股息率5.0%-6.2%)等,行业集中于银行、公用事业等红利资产[11]
37.46万亿险资投向哪里?
金融时报· 2025-11-18 17:09
保险资金总体规模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37.4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较年中增长3.4% [1]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3.73万亿元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2.39万亿元 [1] - 预计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全年将保持两位数增长行业投资资产规模将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主要由负债端保费规模持续较快提升带动 [2] 大类资产配置情况 - 债券投资余额合计为18.18万亿元较年初的15.92万亿元增加2.25万亿元增幅达14.1%规模继续位居各类资产之首 [3] - 债券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的占比为48.5%较二季度末的49.3%略有下降 [3] - 人身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存款的余额分别为2.49万亿元和3742亿元占各自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分别为7.4%和15.7% [3] 权益资产配置趋势 - 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合计为5.59万亿元较年初的4.11万亿元增加1.49万亿元大幅增长36.2% [3] - 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的占比从年初的12.3%提升至14.9% [3] - 权益资产增长主要受益于第三季度股市走强除新增配置资金外股价上涨与基金净值提升也产生显著影响 [3] 政策驱动因素 - 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明确要求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 [4] - 2025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 [4] - 2025年7月财政部发布通知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考核方式对保险资金运用提出具体要求引导长期稳健投资 [4] 未来展望 - 险资大幅加仓权益资产受政策持续引导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以及资本市场回稳向好等多方面因素推动 [4] -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与市场环境持续向好险资投资股票的比例预计将进一步上升 [5]
哑铃、哑铃,缺一不行
新浪基金· 2025-11-13 08:54
港股红利类资产市场表现 - 在2024年11月10日至2025年11月10日期间,港股通高股息(CNY)全收益指数和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全收益指数分别累计上涨31.65%和33.57%,并攀升至各自发布以来的历史最高位 [1] - 同期恒生科技全收益指数涨幅为28.02%,港股红利类指数表现跑赢科技板块 [1] - 市场分化表现自2025年10月开始,外部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中美关税博弈、美政府停摆危机)促使资金从高波动的科技成长板块切换至防御属性更强的红利资产 [4] - 港股科技板块前期上涨后估值已处于较高水平,在政策和业绩真空期内缺乏新催化因素,部分资金转向估值更合理的港股红利板块 [4] 南向资金流向分析 - 截至2025年11月10日,南向资金已连续14个交易日净买入港股,年内资金净流入规模超过1.3万亿港元,刷新港股通开通以来年度新高 [5][6] -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金额历史首次超过5万亿港元 [6] - 近一月南向资金净流入前四的行业为金融业、能源业、非必需性消费、电讯业,净流入金额分别达373.85亿元、155.27亿元、117.70亿元、110.17亿元,显示对港股红利类资产的配置热情 [7] 机构配置需求与利率环境 - 2025年四季度险资对红利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升温,年内险资举牌达36次,创2015年有记录以来新高 [8] - 险资举牌的25只股票超80%为港股标的,主要聚焦银行、公用事业、环保等盈利稳健、高股息行业 [8] - 在IFRS9新规下,险资需配置更多稳定收益资产以平滑利润波动,推动对高分红低估值权益资产的需求 [9] - 截至2025年11月10日,港股通高股息(CNY)指数和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近一年股息率分别为5.53%和5.69%,显著高于A股部分红利类指数(如深证红利3.94%、中证央企红利3.93%) [9] - 国内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仅为1.81%,与港股红利指数超过5.5%的股息率水平差距显著 [9] 相关投资产品表现 - 港股通红利ETF(513530)自2022年4月8日成立至2025年三季度末,斩获69.51%的业绩回报,相对业绩基准超额收益达36.01% [14][15] - 该ETF自2025年10月28日起连续10个交易日资金净流入,累计吸金2.59亿元,最新基金规模达24.96亿元 [14] - 港股通红利低波ETF(520890)自2024年9月4日成立至2025年三季度末,区间回报为38.07% [15] - 两只ETF的联接基金也已或即将成立,为场外投资者提供参与渠道 [16]
决定险资投向的关键---FVOCI是什么?
华尔街见闻· 2025-11-12 15:37
新会计准则实施概况 - 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9已全面实施,非上市险企最晚应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上市险企已全面实施[2][4] - 新准则采用“三分类”体系,包括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A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取代了原有的IAS39“四分类”模式[2][4] - 分类标准从主观的合同特征和持有意图转变为客观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4] FVOCI科目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 债券和股票可以被指定为FVOCI资产,但基金不可指定为FVOCI资产[5][7] - 指定为FVOCI的权益工具不可撤销,其累计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能转入损益表,只有股息分红可计入投资收益[5] - 债券资产可以在不同会计分类间重分类,但权益资产(股票)不可重分类[10] FVOCI对保险公司利润表的影响 - 险企投资收益对利润贡献重大,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保的总投资收益占归母净利润比例分别达到192%、194%、260%、163%、156%[8] - 股票资产FVTPL占比较大将导致利润表波动性增大,而FVOCI占比较大则可有效降低利润表波动,但险企无法将股票价差收益转入利润表[10][11] - 险企长负债久期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其需要长期稳定的利润表,因此天然有降低利润表波动的需求,FVOCI是更受欢迎的选择[11] 主要险企资产配置动向 - 截至2025年中期,主要险企股票资产FVOCI科目占比显著提升:中国人寿提升10.6个百分点至22.6%,中国平安提升5.2个百分点至65.3%,中国太保提升4.0个百分点至33.8%,新华保险提升1.9个百分点至18.8%,中国人保提升1.1个百分点至46.4%[12] - 同期,债券资产FVOCI科目占比也普遍提升:中国人寿提升1.8个百分点至87.3%,中国太保提升1.8个百分点至83.8%,新华保险提升3.5个百分点至57.9%,中国人保提升0.5个百分点至65.6%,中国平安持平为64.3%[16] 险企增配FVOCI资产的驱动因素 - 低利率环境叠加非标资产供给不足,导致资产荒严重,FVOCI股票可作为债券的短期替代[15] - AH股市场高股息标的相对充足,符合险资配置需求[15] - 险企资产会计分类占比无统一标准,各公司根据自身经营要求选择:注重利润稳定性的公司倾向提升FVOCI占比,注重通过投资提升盈利能力的公司则可能倾向提升FVTPL占比[1][17]
低利率时代下险资配置“攻守道”:加码权益增弹性,扩容ABS稳收益
环球网· 2025-11-12 13:35
险资入市规模与持仓概况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险资合计出现在633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新进个股达270家 [3] - 除去平安系和国寿集团对自有股票的持股,三季度险资A股持仓市值超过6500亿元,较2025年中报增长超6% [3]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总投资收益率为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 [5] 险资投资偏好与行业布局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险资持有申万一级行业总市值排名前五为银行、公用事业、交通运输、通信和电力设备 [5] - 险资持有申万一级行业个股数排名前五为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和汽车 [5] - 第三季度险资新进前十大流通A股行业集中在银行、有色金属、计算机、电子、电力设备 [6] - 具体新进行动包括平安新进农业银行A股,国寿新进紫金矿业、工商银行、海康威视A股,新华保险新进歌尔股份 [6] 险资核心投资策略 - 投资策略以负债驱动资产为核心,根据保险资金的久期、成本和现金流需求匹配资产 [6] - 固收打底,权益增强:以高评级债券、政策性金融债等固定收益资产为底仓,占比约60%-70%,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通常控制在10%-15% [6] - 长期持有与价值投资:偏好金融、公用事业、新能源等现金流稳定行业,通过股息收益和长期增值对抗市场波动 [6] - 另类资产扩容:逐步增加基础设施股权计划、保险版ABS等非标资产配置,以弥补债券收益率下行缺口 [6] 保险版ABS的发展与作用 - 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资管机构资产支持计划登记数量为66只,登记规模达2745.78亿元,同比增长25.1% [8] - 15家保险资管机构中有10家登记规模突破100亿元,民生通惠资产管理登记数量最多(12只),光大永明资产登记规模最大(达605.5亿元) [8] - 保险版ABS具备5%-6%的发行利率,高于同等级信用债(3%-4%),产品期限多集中在5-10年,与保险负债端长期性高度契合 [8] - 保险版ABS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将风险与收益分层,提供风险可控、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选择 [9]
银行股强势冲高,招商银行涨超2%,银行ETF龙头(512820)大涨超2%!险资加大银行股配置,机构看好银行板块稳健性、持续性
新浪财经· 2025-11-04 10:54
银行板块市场表现 - 中证银行指数于2025年11月4日强势上涨2 09% 成分股厦门银行上涨4 79% 兴业银行上涨3 26% 上海银行上涨3 20% [1] - 银行ETF龙头当日上涨2 08% 报1 47元 近1月累计上涨5 72% 涨幅在可比基金中排名第2 [1] - 银行ETF龙头盘中换手率达5 44% 成交6085 98万元 近1月日均成交2 02亿元 居可比基金前3 [1] 银行业基本面与规模 - 截至2025年11月 内地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 5年来年均增长9% [3] - 中国作为第一大信贷市场和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达100万亿元 [3] - 全球1000强银行中 中资银行占143家 港资银行资产规模在内地外资银行中占比达50% [3] 保险资金配置动向 - 2025年三季度末 保险资金重仓流通股市值中银行股位居首位 达3165 2亿元 [3] - 平安人寿新进农业银行A股前十大流通股东 中国人寿增持工商银行 [3] - 险资在低利率环境下持续加大银行股配置 反映出对高股息、低估值标的的长期偏好 [3] 机构观点与盈利预测 - 中泰证券表示 银行股从"顺周期"转向"弱周期" 看好板块的稳健性和持续性 [3] - 摩根大通预测内银股第三季收入及净利润增长快于上半年 但略逊于第二季 [4] - 摩根大通预计农业银行盈利增长领先其他国有银行 邮储银行盈利增长在股份制银行中最高 其次为中信银行及招商银行 [4]
深度研究:保险框架:险资中长期配置逻辑与趋势
2025-09-01 10:0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保险行业 具体涉及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1] * 公司未明确提及具体名称 泛指寿险公司及保险资金管理机构[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险资配置核心逻辑是资产负债匹配 需满足期限匹配 现金流匹配和成本收益匹配三大要求[1][3] * 期限匹配要求资产久期与负债久期相符以降低利率风险和防止利差损[1][3] * 现金流匹配确保中短期能应对突发赔付 退保等支付义务[1][3] * 成本收益匹配要求投资收益率覆盖负债成本并实现盈利[1][3] * 外部约束包括偿付能力充足率体系和大类资产配置上限 后者根据偿付能力充足率决定 配置上限最高50% 最低10%[1][5] * 偿付能力充足率体系类似银行巴塞尔协议 净资产占比最高 与其它因素绑定紧密[5] * 高杠杆经营下 增配权益可能导致净资产波动 进而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经营活动 故过去险资对增配权益较为谨慎[5] * 当前面临两大变化 一是期限匹配压力增大 增额终身寿险占比上升导致负债久期拉长 而资产久期增长缓慢形成缺口[1][4] 二是负债成本持续改善 包括定价利率下降 新单费用成本改善以及上市公司新单和存量负债成本下降 降低了对资产预期收益率的要求 利好权益类资产配置[1][4] * 传统替代权益配置的方式受限 拉长久期受限于长久期债券供应不足且期限利差不够长[1][6] 信用下沉因信用利差非常少且需缴纳所得税而不划算 只能在利率债内小范围下沉[1][6] 投资非标资产则面临市场规模和收益率萎缩 匹配程度越来越低[1][6] * 宏观政策 市场政策及险资私募等政策调整有望提升A股稳定性 促进险资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1][5] * 行业政策疏通堵点及险资对长期稳定资产需求增加 预计未来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1][6] * 未来配置趋势是继续保持增配权益资产的趋势 尤其是适合长期持有的高性价比行业板块[2][8] * 权益配置上将更关注长期稳定类资产 具备稳定ROE的价值股或合适周期股是关注重点[3][7] 股票类资产虽无明确到期日但可帮助久期匹配[7] * 从过去险资重仓股看 高股息或分红率并非特别重要 更重要的是ROE[7] 高性价比行业(高ROE除以PB)将更受青睐 使用三年平均ROE代表相对稳定性[3][7] * 配置逻辑主要追求资产负债匹配 包括收益率 久期和现金流要求 在宏观政策鼓励及自身投资需求推动下 险资会逐渐增配权益比例 并更关注高性价比板块和具体标的[8] 其他重要内容 * 摘要部分概括了险资配置的核心 外部约束 当前矛盾 政策影响及未来预期[1] * Q&A部分以问答形式补充和重申了正文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2][3][4][5][6][7][8]
保险龙头大涨,中报亮眼!港股通非银ETF(513750)盘中涨超2%,权重股新华保险股价创历史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8-29 10:53
大金融板块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29日早盘新华保险触及涨停且股价创历史新高 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涨幅超5% 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跟涨 [1] - 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指数强势上涨1.79% 港股通非银ETF(513750)盘中涨超2% 成分股国泰君安国际上涨19.41% 众安在线上涨4.93% [1] - 港股通非银ETF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8.19% 其中新华保险上涨7.26% 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跟涨 [1] - 截至2025年8月28日港股通非银ETF年内累计上涨超50% 最新规模达205.42亿元 近5个交易日内有4日资金净流入合计22.56亿元 [1] 保险行业基本面改善 - 中国太保1H25营运利润同比增7.1%至199亿元 财险综合成本率持续优化 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至18.7% 银保渠道期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58.6% [2] - 新华保险2025年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213亿元同比增长22.7% 新业务价值61.82亿元同比增长58% 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33.5% [2] - 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6.2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9% 配置股票+基金规模4.73万亿元占比13.5% 较1季度末提升0.2个百分点 较年初提升0.8个百分点 [2] 行业趋势与投资逻辑 - 长端利率平稳缓解净资产压力 权益资产提振资产端收益率预期 负债成本压降迎来拐点 险企利差有望持续改善并带动ROE中枢提升 [3] - 港股通非银ETF为市场首只且唯一跟踪港股非银指数的ETF 不受QDII额度限制 保险行业占比超6成 覆盖港股通范围内不超过50家非银行金融上市公司 [3]
经济日报: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
搜狐财经· 2025-08-25 08:39
资产规模与增长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2][3] - 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9.2万亿元 [3]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2.6万亿元 财产险公司2.35万亿元 [3] 保费收入与结构 - 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3] - 人身险业务复苏显著 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成主要增长动力 [3] - 财产险车险市场趋于理性 非车险业务保持高增长 [3]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 同比增长11.1% [3] 资产配置策略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占人身险公司投资余额51.9% [4] - 股票投资余额突破3万亿元 单季净增2513亿元 环比增长8.9% [4] - 险资举牌动作达30次 涉及23家上市公司 [5] - 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累计市值超600亿元 [5] 赔付支出与保障功能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6][7] - 健康险与长期护理险成赔付增长主力 [6] - 车险占据财产险赔付主体 自然灾害赔付压力增加 [7] - 责任险、农业险等新兴险种赔付快速上升 [7] 偿付能力状况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8]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240.6% 人身险公司196.6% 再保险公司250.5% [8] - 6家寿险公司获AAA评级 综合偿付能力超200% [8] - 部分公司偿付压力较大 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8]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通过长期债券配置和权益资产增配应对利率风险 [4][9] - 新会计准则推动FVOCI类资产占比提升 [4][5] - 险资通过私募基金实现多元化配置 如泰康稳行、太保致远1号 [5] - 数字化理赔技术提升效率 包括视频查勘、区块链存证 [7] - 中介渠道协同发展 如中英人寿经代策略 [9]
Q2险资配置更新:股票规模较Q1再增2500亿
国金证券· 2025-08-18 21:04
行业投资评级 - 预期未来3-6个月内该行业上涨幅度超过大盘在15%以上(买入评级)[6] 核心观点 - 截至25H1保险行业资金运用总规模达36.2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9%,较Q1增长3.7%[2] - 股票+基金+长股投比例达21.4%,较上年末提升1pct,较Q1末持平,H1权益规模提升约9000亿元[2] - 债券配置占比51.1%(人身险与财产险合计),较Q1/上年末+0.7pct/+1.6pct[2] - 股票占比8.8%,较Q1/上年末+0.4pct/+1.2pct,规模较Q1/上年末分别增长2513/6406亿元[2] - 基金占比4.8%,较Q1/上年末-0.2pct/-0.5pct,长期股权投资占比7.9%,较Q1/上年末-0.3pct/+0.2pct[2] - 银行存款占比8.6%,较Q1/上年末-0.2pct/-0.4pct[2] 后续展望 - 保险公司具备加仓内在诉求(利率低位+资产荒下固收收益率下降)[3] - 监管政策支持险资入市(如大型国有险企30%新增保费投A股、股票偿付能力因子折扣等)[3] - 预计全年二级权益配置比例提升2pct,对应增量资金达万亿左右[3] 投资建议 - 看好利差改善、大公司市占率提升的中长期逻辑,叠加贝塔属性与市场共振[4] - 建议关注:1)经营稳健且下半年利润基数较低的标的;2)超低配权重股及头部寿险公司;3)分红险转型领先的中国太平;4)强β标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