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运力过剩
icon
搜索文档
航空反内卷,可以做什么?
天风证券· 2025-08-01 14:15
证券研究报告 2025年08月01日 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航空机场 航空反内卷,可以做什么? 作者: 分析师 陈金海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1060001 联系人 李宁 1 行业评级: 上次评级: 强于大市 强于大市 维持 ( 评级)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摘要 ⚫ 航空亟需反内卷 2020-23年航空公司累计亏损3295亿元,而2010-19年累计盈利仅2782亿元;2025H1平均 票价不仅低于2024年,也低于2019年,三大航仍在亏损。 ⚫ 根源在运力过剩 2019-24年民航业飞机数量累计增长15%,而客运量仅增长11%,三大航平均票价下跌7%左 右,运力过剩。预计未来航空客运需求随GDP温和增长,运力过剩或将持续。 ⚫ 可淘汰老旧飞机 15岁以上飞机数量占14%,我们认为提前淘汰能使供给出清、盈利改善,为国产大飞机腾 出市场空间。二手飞机价格和租金处于较高水平,出售或出租能获得良好收益。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燃油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继续贬值 ⚫ 2020-23年航空公司累计亏损3295亿元,而2010-19年累计盈利仅2782亿元。 ⚫ 2020-23 ...
去年航司赚了44.7亿,飞机引进却降速
第一财经· 2025-05-23 19:0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全民航累计利润总额1.2亿元,比上年减亏增盈206.1亿元,其中航空公司利润总额44.7亿元(增盈102亿元),机场利润总额-130.6亿元(减亏66.1亿元),保障企业利润总额87.2亿元(增加38.2亿元)[1] - 航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7656.4亿元(同比增长13.6%),机场营业收入1136.7亿元(同比增长8.5%)[2] - 航空运输收入水平4.72元/吨公里(同比降低9.9%),其中旅客运输收入5.49元/吨公里(同比降低11.5%),货邮运输收入2.29元/吨公里(同比升高3.2%)[3] 航司盈利分化 - 国航、东航、南航2024年累计亏损超60亿元,海航控股亏损9.21亿元[2] - 民营航司春秋航空(净利润22.73亿)、吉祥航空(9.14亿)、华夏航空(2.68亿)实现盈利[3] - 三大航旗下货运物流公司表现突出:南航物流净利润41.86亿元(同比+72.33%)、东航物流30.64亿元(同比+7.4%)、国货航19.53亿元(同比+69.34%)[3] - 子公司层面仅厦航(南航系,盈利6.97亿)、中联航(东航系,1.08亿)、九元航空(吉祥系,3.32亿)实现盈利[3] 运力供给调整 - 2024年底民航运输飞机总数4394架(同比+124架),其中客机4126架(同比+113架,增幅2.8%),宽体机减少9架[5][6] - 飞机引进速度显著放缓:2019年前客机年增速超10%,2019年起降至个位数,2024年客机增幅2.8%[5] - 南航实际客机数量917架,较此前预测值减少31架[6] - 春秋航空2024年净增8架客机(同比+6.6%),但仍未达两位数增长[7] 市场供需矛盾 - "旺丁不旺财"现象持续,主因运力过剩及高铁竞争,2025年Q1平均票价同比明显下降[4] - 客公里收益普遍下滑,航司采取"以价换量"策略[4] - 飞机制造供应链未完全恢复,波音/空客交付速度放缓缓解运力过剩压力[8]
中国航企,频繁加密这一航线!
第一财经· 2025-05-22 09:46
航线加密与新增 - 中国东航自6月下旬加密上海-布里斯班直飞航线频率,从每周三班增至每周四班,并计划后期继续增加周航班量 [1][4] - 香港航空宣布6月20日起开通香港-悉尼直飞航线,这是公司在澳大利亚的第二个航点,此前已恢复黄金海岸季节性航班 [1][4] - 目前已有9家内地航司从国内十多个城市飞往澳大利亚,东航是航班量统计的最大承运人 [4] 航班量恢复情况 - 4月份东航执飞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三个航点的航班量同比2023年4月增加10.7%,同比2019年4月增加12.59% [4] - 东航、厦航、川航、首都航和天津航的澳大利亚航班量已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其中川航航班量比2019年4月翻番 [4] - 欧美国家航班恢复率较低:德国77.8%、法国64%、美国26.4%,而中东国家航班恢复率已远超疫情前 [7] 市场驱动因素 - 中澳航线不受航班数量和乘客人数限制,成为内地航司洲际航线恢复和增班的重点目的地 [5] - 国内宽体机过剩,目前主要执飞国内航班,恢复澳大利亚等无航权限制国家的航线是缓解运力过剩的途径之一 [7] -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设立2亿澳元"吸引国际航空投资基金",支持航司新开和复航直飞昆士兰的航班 [7] 客源市场变化 - 2019年中国游客在昆士兰过夜总消费达16.1亿澳元,2024年过去一年恢复至9.161亿澳元,中国重新成为昆士兰第一大国际消费客源国 [8][9] - 疫情后自由行恢复速度远超团队游,年轻人和家庭出行客源增加,具有更高消费力 [9] - 中国过境免签政策支持中转客源,东航飞机上有日韩甚至欧洲客源经上海飞往澳大利亚 [9]
中国航企何以频繁加密澳大利亚航线
第一财经· 2025-05-21 19:15
疫情后澳大利亚航线恢复情况 - 澳大利亚成为国内航司恢复和新开洲际航线的重点目的地,背后是旅客需求和国际航线结构的变化 [1] - 中国东航自6月下旬加密上海-布里斯班直飞航线频率,香港航空6月20日起开通香港-悉尼直飞航线 [1] - 东航上海-布里斯班航线2023年11月复航后每周三班,6月增班至每周四班并计划继续增加 [4] - 香港航空香港-悉尼航线是其在澳大利亚的第二个航点,此前已恢复黄金海岸季节性航班 [4] 航司航班量变化 - 4月份东航执飞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航班量同比2023年4月增加10.7%,同比2019年4月增加12.59% [4] - 东航、南航和厦航到澳大利亚航班量位居前三,其中东航、厦航、川航、首都航和天津航航班量已超过疫情前水平,川航航班量比2019年4月翻番 [4] - 国内航司飞往欧美国家航班量大多未达疫情前水平,如德国恢复率77.8%、法国64%、美国26.4%,而中东国家恢复率远超疫情前 [6] 航司运力与市场策略 - 国际航线整体未恢复致宽体机过剩,航司将闲置宽体机更多投入澳大利亚市场以缓解运力过剩 [5] -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设立2亿澳元"吸引国际航空投资基金"(AAIF),支持航司新开和复航直飞昆士兰航班 [8] - 2019年49.7万名中国游客到访昆士兰,过夜游客总消费16.1亿澳元,2024年过去一年中国访客过夜总消费达9.161亿澳元 [8] 旅客结构与中转策略 - 疫情后中国出境游市场自由行恢复速度远超团队游,澳大利亚航线年轻人和家庭出行客源增加且消费力更高 [9] - 中国过境免签政策支持下,东航通过联程行李直挂、免费隔夜酒店等策略吸引日韩及欧洲中转客源飞往澳大利亚 [9]
和讯投顾钱桑晨:港口航运板块热度飙升,长期视角看面临压力
和讯网· 2025-05-16 07:55
5月15日,和讯投顾钱桑晨指出,港口航运股票近5天连续大涨,板块热度飙升,超越市场上99.35%的 板块。此轮大涨主要源于双方互降关税,达成90天窗口期,前期受关税压制的采购需求释放,美国企业 加速囤货,推动集装箱预订量激增277%,为板块带来短期利好。 5月15日,和讯投顾钱桑晨指出,港口航运股票近5天连续大涨,板块热度飙升,超越市场上99.35%的 板块。此轮大涨主要源于双方互降关税,达成90天窗口期,前期受关税压制的采购需求释放,美国企业 加速囤货,推动集装箱预订量激增277%,为板块带来短期利好。5月15日,和讯投顾钱桑晨指出,港口 航运股票近5天连续大涨,板块热度飙升,超越市场上99.35%的板块。此轮大涨主要源于双方互降关 税,达成90天窗口期,前期受关税压制的采购需求释放,美国企业加速囤货,推动集装箱预订量激增 277%,为板块带来短期利好。 5月15日,和讯投顾钱桑晨指出,港口航运股票近5天连续大涨,板块热度飙升,超越市场上99.35%的 板块。此轮大涨主要源于双方互降关税,达成90天窗口期,前期受关税压制的采购需求释放,美国企业 加速囤货,推动集装箱预订量激增277%,为板块带来短期利好。 ...
全球集运行业面临新挑战
期货日报· 2025-05-09 09:05
美国关税政策冲击货物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贸易展望和统计》报告显示,受美国关税战及各国贸易政策不确定 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将陷入严重萎缩之中,同比降幅在0.2%~1.5%。货物贸易萎缩 直接冲击全球海运需求,导致运价波动、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及行业格局重构。数据显示,4月,亚太至 北美航线货量下降,运价承压,约8艘大型集装箱船从该航线转投亚欧航线,使得航线运力供给充裕, 未来供需平衡面临挑战。 亚太至北美航线货量下降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名为《通过对等关税调节进口,以纠正导致美国商品贸易持续巨 额赤字的贸易行为》的行政命令,悍然宣布将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这项行政命令的目 的是解决美国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增加财政收入,促使产业回流和国内就业,从而提升其经济安 全,它的核心是所谓的"对等关税"。具体措施是,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针对特定国 家加征更高的税率,以匹配其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签署了另一项行政命令,宣布于5月2日正式取消针对中国出口的价值800美元以下 商品的"小额免税"政策。此前,该政策曾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