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思潮
搜索文档
金观平: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经济日报· 2025-11-11 13:24
开放战略成果 - 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1] - 出口占世界比重稳定在14%以上,进口占世界比重从2012年的9.7%上升至2024年的10.5%[1] -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1] 制度型开放举措 -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2] - 积极参与数字贸易、人工智能等新领域规则制定,构建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2] - 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2] 改革深化方向 - 破除服务业、跨区域开放等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认机制[3] - 消除民营和外资企业面临的隐性壁垒,完善数字贸易、跨境金融等新业态监管框架[3] -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解决侵权赔偿标准偏低和跨区域执法协同不足问题[3] 开放发展基础 - 完整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丰富人才资源构成多重优势[3] - 经济基础稳、韧性强、潜能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底气[3] - 通过开放合作确定性对冲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2]
调查4天后,商务部明确定性,荷兰狡辩也没用,中方将坚决反制!欧美发出前所未有警告
搜狐财经· 2025-10-21 21:16
事件背景与定性 - 荷兰政府于2025年9月30日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启动《商品供应法》干预安世半导体正常经营,被定性为行政干预市场的典型案例[1] - 荷兰的行动在4天内通过紧急调查被认定为违背市场契约精神并对自身营商环境造成不可逆损害[1] 美荷协作证据 - 荷兰法院机密文件显示美荷双方曾就“穿透规则”进行多次闭门磋商,美方要求安世半导体更换中方CEO并调整治理结构以换取制裁豁免[3] - 美国于2025年9月29日推出“50%穿透规则”,荷兰次日即启动法律行动,时间线精准吻合,与荷兰声称的“独立决策”形成对比[3] - 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于10月7日罢免中方CEO张学政,并将闻泰科技持有的投票权强制托管给第三方[3] 安世半导体经营状况 - 安世半导体前身为恩智浦亏损业务部门,2017年濒临破产,闻泰科技于2018年收购并通过五年运营使其起死回生[3] - 2022年公司营收达23.6亿欧元,毛利率飙升至42.4%,其小信号二极管、ESD保护器件等多款产品获得全球出货量冠军[3] - 安世全球80%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工厂年产量超500亿件,承担七成最终产品出货,中国市场占其全球销售额50%[4] 中方反制措施与市场影响 - 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管制通知,禁止安世中国境内子公司出口特定元器件[4] -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安世芯片断供将严重干扰欧洲汽车产业链,行业库存仅能维持数周,新供应商认证需耗时数月[4] -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施压称若出货不恢复,美国汽车生产将受重创并引发跨行业连锁反应[4] - 闻泰科技股价在经历两个跌停后,于10月15日打开跌停回升,17日上涨4.28%至38.5元/股[4] 事件深层启示 - 事件反映美荷等国以“国家安全”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破坏全球产业链稳定[6] - 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夺取企业控制权的行为将被市场规律反噬[6] -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正道,通过政治手段干预市场的行为将付出沉重代价[6]
在泰国观察中企“入链”实践
搜狐财经· 2025-09-19 14:16
投资规模与结构演变 - 中国对泰国投资规模在过去十年间持续扩大且结构不断优化 [1] - 中资企业从泰国市场参与者成长为区域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行动者 [1] 新兴投资热点与驱动因素 - 中老泰铁路建设使孔敬府成为吸引中国投资的新热点 [2] - 孔敬府区位优势放大,中国货物可快速接入泰国交通体系并辐射东南亚腹地市场 [2] - 食品加工、教育培训、数字内容等中资新业态呈现从短期贸易向长期社会嵌入转型的趋势 [2] 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 罗勇府中泰工业园自2005年启动,已吸引超过200家中资企业入驻 [2] - 园区覆盖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化工新材料与服务支撑等多个关键产业链环节 [2] - 中资企业业务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技术创新延伸,部分企业已在全球产业链中取得领先地位 [2] 本地化融合与人才策略 - 中资企业在泰国本地员工雇佣比例平均达60%,部分企业高达90% [2] - 一批本地中层管理人员已经成长起来,企业注重地方社会网络培育 [2] - 通信类中资企业联合泰国高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开设数字技术课程培育本地人才 [3] 技术密集型领域合作 - 曼谷中资企业在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型领域采取开放协同姿态 [3] - 国内新能源头部企业在曼谷设立品牌展示中心,引入电动汽车、储能设备及充电基础设施 [3] - 新能源企业积极与泰国能源部门共同推进充电桩布局和电网适配改造 [3] 产业链深度嵌入战略 - 中资企业通过尊重当地法规、雇佣本地员工、融入社区网络等行动赢得市场空间 [4] - 企业将在地发展和东道国发展紧密结合,诠释国际合作内涵 [4] - 发展策略强调与泰国政府合规框架相适应,并通过引入本地合作方缓解政策限制 [2]
如何认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搜狐财经· 2025-07-09 11:21
内需战略重要性 - 内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党中央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1] -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1] - 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是战略之举而非权宜之计 [1] 国际环境与内需 - 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增势减弱 [3] - 美国政府"对等关税"政策重创全球经济和贸易,给中国经济和外贸带来冲击 [3] - 2025年一季度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8.9%,外需变化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 [3] 国内供需变化 - 2020-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83.6%,较2016-2019年下降17.1个百分点 [4] - 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造成需求收缩效应,房价下跌使得居民消费更趋谨慎 [4] -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对投资需求扩张有抑制作用 [4] 消费与投资现状 - 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是除2020年外近17年最低水平 [5] - 2023年全球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为56.5%,中国仅为39.6% [5] - 2024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2%,较2023年下降0.6个百分点 [6] 价格与供需失衡 - 截至2025年5月,CPI当月同比连续27个月低于1%,PPI当月同比连续32个月负增长 [6] - 供给过剩导致部分行业陷入"内卷式"竞争,加大企业生存压力 [6]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比达46.1%,但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业发展滞后 [6] 体制机制障碍 - 地方政府重生产轻消费,消费增长跟不上供给扩张 [6] - 服务领域价格调节功能不健全,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需 [6] - 供给过剩抑制居民消费预期和企业投资意愿,形成负向反馈效应 [6]
龙永图:中美日内瓦谈判充分表明美国一家独大的霸权主义时代正在结束
凤凰网财经· 2025-06-29 07:40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于6月28-29日在深圳举行 主题为"为开放的世界" 旨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之际为中国企业搭建资源对接与规则对话的高端平台 [1] - 论坛由凤凰网主办 雪花高端系列品牌-醴首席赞助 中国企业出海全球化理事会联合主办 [1] 全球化与关税战影响 - 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关税战使WTO成员几十年谈判形成的全球关税体制崩溃 将全球化推向边缘 引发国际社会对单边霸凌主义的抵制 [3] - 中美日内瓦谈判使双方相互关税基本回归至关税战前水平 标志美国霸权主义时代正在结束 [3] - 多边和准多边机制正在形成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推动全球化最重要的制度性举措 [3] 中国企业出海三大机遇 制度性开放机遇 -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经济合作重要架构 中国已与150个国家及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50份合作协议 为企业出海提供法律框架 [4] - 建议企业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等制度框架推动国际化 [4] 技术革命机遇 - 中国庞大制造业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供广阔应用场景 在技术应用层面具备国际比较优势 [4] - 需加强制造业出海 利用新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4] 产业链重构机遇 - 全球产业链正从单国竞争转向产业链体系竞争 需构建多国别、多元化、多层次的全球产业链 [4][5] - 头部企业应组织中小企业抱团出海 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 使中小企业成为全球产业链重要组成部分 [5]
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我国应对思考:提升居民消费与大力发展服务业
上海证券· 2025-06-25 15:02
工业现状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仅74.1%,低于2006 - 2022年15年均值77.0%,2023年至今工业品价格连年下跌,2022 - 2024年工业企业利润连续下降[3] 外贸情况 - 2017 - 2024年中国货物出口比重从12.76%提升至14.64%,美国从8.72%降至8.45%,贸易顺差从4196亿美元提升至9914亿美元,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在6年正向拉动,2020年、2024年达30%左右[4] - 2025年中国外贸增速因逆全球化思潮面临不确定性,如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5] 消费情况 - 2024年中国政府消费占GDP比重为17%,与美国、日本、欧盟相当,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占比仅40%,低于美国68%、欧盟53%、日本54%[7] - 中国居民消费占比提升15 - 20%,预计带来增量消费20 - 27万亿人民币,与2024年出口规模相当[8] 服务业情况 - 2024年中国商品消费规模42.7万亿人民币,与美国相当,服务消费33.6万亿人民币,美国为99万亿人民币左右,中国服务消费有较大提升空间[9] 风险提示 - 中美经贸谈判、中东地缘冲突等外部不确定性存在,国内经济有下行压力和通缩风险,稳增长政策效果可能不及预期[10]
中金2025下半年展望 | 美国宏观经济:美国式再平衡
中金点睛· 2025-06-09 07:57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核心动机与目标 - 关税政策被视为"万能扳手",用于解决贸易逆差、社会分配不公、国家安全、政府债务、非法移民及毒品泛滥等多重问题 [2] - 政策目标包括扩大美国出口、增加财政收入(10%基础关税)、促进制造业回流(特定行业关税)及解决非法移民与毒品问题 [2] - 关税政策反映对全球化的系统性纠正,旨在重新校准国际秩序 [9] 关税政策的经济影响 - 属于负向供给冲击,具有"滞胀"效应,但影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3] - 测算显示若维持现有关税水平,美国核心CPI通胀或从Q2的2.9%升至Q4的3.5%,2026年重新下行 [3][57] - 政策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延后投资与招聘,拖累经济活动 [3][26] - 意外导致美元贬值,因市场认为高关税对美国自身伤害更大 [3][38] 关税政策的财政效应 - 2025年1-5月关税收入达690亿美元,同比增80%,全年或达去年两倍 [45][51] - 关税作为"隐性消费税"可部分抵消赤字压力,但债务/GDP比率仍处历史高位 [4][17] - "大美丽法案"预计未来十年新增赤字0.3-1.4万亿美元,赤字率或维持在6% [49][53] 行业与市场影响 - 特定行业关税可能扩展至半导体、医药等国家安全相关领域 [21] - 零售商面临成本压力,沃尔玛考虑提价,塔吉特下调盈利预期 [26] - 制造业PMI显示生产成本上升,企业有意传导成本压力 [26][32] - 资金再平衡削弱美元吸引力,欧洲财政扩张与中国科技进步推动资本流动 [38] 政策前景与情景分析 - 乐观情景:达成更多贸易协议,仅保留基础关税与行业关税 [22] - 悲观情景:谈判停滞,"对等关税"重启冲击全球市场 [2][22] - 法律挑战增加不确定性,但政府可能通过替代法律框架继续征税 [23] - 功能财政思路崛起,赤字规模本身重要性下降,更关注资源配置效率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