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需求侧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国际媒体沙龙 | 探究中国经济转型新动态
搜狐财经· 2025-07-22 23:20
中国经济转型路径与展望 - 活动聚焦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机遇挑战及政策方向,17家国际媒体参与[2] - 专家包括刘俏、颜色、唐遥等学者,分别从生产率、通缩、消费等角度分析[2] 全要素生产率竞争 - 中美贸易摩擦本质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竞争而非贸易失衡,中国需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改革提升TFP增速至2%以支撑5%的GDP可持续增长[4] - 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仅10%(中国27%),希望通过扩大制造业规模将TFP增速从低于1%提升至1%以上[4] - 中国需从生产供给导向转向需求侧改革,实现可持续、绿色且以人民为中心的均衡[5] 通缩压力与结构性问题 - 中国面临通缩压力:CPI转负、PPI下降,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5.3%但零售额仅增5%、投资增长2.8%[6] - 通缩呈现结构性特征: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需求转向高端领域,资源错配导致劳动力被困传统行业[8] - 政策应对通缩但受财政约束(赤字率4%、债务率超100%),货币政策成为主要工具[8] 服务消费与贸易结构调整 - 中国服务消费占比显著低于美国,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内需新引擎[10] - 全球贸易展现韧性,中国贸易格局多元化:与新兴经济体贸易额增长,中间品出口占比上升显示价值链扩展[10] - 特朗普关税对贸易冲击可能弱于预期[10] 转型核心议题 - 供给侧改革、福利社会建设、劳动力市场动态、通缩压力及产能过剩成为讨论焦点[12] - 活动深入探讨中国经济转型新动态,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多元视角[13]
供给侧改革会卷土重来吗?
虎嗅· 2025-07-14 10:41
供给侧改革对比 - 十年前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生产端(PPI),体感不明显,而当前产能过剩已蔓延至消费端(CPI),问题更复杂[3][6] - 2015年去产能主要针对煤炭、钢铁等低效僵尸企业,而当前存活企业整体质量较高,部分新能源企业已通过出海缓解压力[17][18] - 当前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提升5.05%,第一、第二产业分别下降1.42%、3.52%,人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12] 产能过剩现状 - PPI持续低迷传导至CPI,叠加地产衰退导致居民资产负债表恶化,形成消费抑制循环[5] - 行业陷入囚徒困境,企业为等待竞争对手出清而逆势扩产,光伏等行业出现低于成本价销售现象[55][60] - 税收结构导致地方政府更关注企业生产(增值税占比39%)而非产能优化,形成政策执行阻力[59] 需求侧改革路径 - 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低于40%,显著低于国际水平,存在结构性失衡[36][37] - 消费补贴政策短期有效但不可持续,消费ETF未现反弹反映市场对补贴驱动模式存疑[42][45] - 居民存款余额达GDP的1.12倍(150万亿元),远超美(58%)、日(19%)等国,消费潜力未被释放[52][53] 政策工具选择 - 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低价倾销,多晶硅价格已现回升,显示政策干预效果[60] - 社会福利支出增长可作为信心信号,但需配合分配机制改革才能根本改善消费预期[48][49] - 股市财富效应或成短期突破口,当前股票占家庭金融资产比重仅10%,低于历史中枢15%[64] 经济结构转型 - 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服务出口+投资模式,投资收益占经常账户贷方比重逐步提升[19][23] - 基建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过去15年居民负债中76%为房贷,资产价格透支消费能力[34] - 需在供给、需求、就业、股市等多维度寻找新平衡,改革需综合施策而非单点突破[65]
钢铁2025年中期策略报告:重估中国
国盛证券· 2025-05-23 0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成熟期,多重资本过剩奠定资本市场繁荣基础,抬升市场估值水平 [7] - 钢铁行业进入成熟期后需求周期波幅下降,供给周期是决定行业的核心要素,部分黑色冶炼业公司处于价值低估区,具备战略配置价值 [8] - 2025 年周期产能利用率边际回升有望促使资产价格均值回归,若产业政策配合加大供给端约束,将加快这一进程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重拾中国 - 时代变了:历史存在兴衰周期,国家债务周期分为地方政府债务化、地方债务中央化和国家债务货币化三个阶段,中国与美国处于不同阶段,应办好自己的事参与全球竞争;康波周期影响国家工业化进程,后发国工业化进入成熟期会面临转型 [17][21][29] - 后发工业国的经济发展:后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口从廉价商品向技术含量更高的商品转变,面临与主导国的贸易摩擦;中国制造业优势明显,他国再工业化难以冲击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国出口结构内部高端品比例不断增加,进口替代提升;美国贸易逆差与财政赤字相关,中国出口压力根本在于美国财政政策,预计下半年中国出口维持高位 [39][49][51][56] - 改善居民消费:成熟工业国需改革分配政策,缩小贫富差距,解决消费能力与消费倾向适配问题;工业化成熟期企业资本开支下降,居民资本堆积形成消费能力,但就业结构调整带来摩擦性失业,影响居民消费恢复斜率,不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仍在逐步改善 [64][66][92] - 扩大政府消费:转型期财政需承担稳定需求任务,短期托底但不强刺激,以营造稳定经济环境,促进新旧动能切换 [98] 工业成熟阶段的钢铁供给 - 长波周期下的结构调整:钢铁行业总量需求进入稳定期,需进行结构优化,包括严控增量、优化存量、兼并重组和畅通退出等措施 [12] - 总量需求进入稳定期:钢铁行业总量需求进入稳定期,结构优化是关键 [12] - 结构的优化:通过严控增量、优化存量、兼并重组和畅通退出等措施,优化钢铁行业结构 [12] - 产能集中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包括堵住产能变相增长路径、实施钢铁企业产量调控分级管理、资源优化与要素流动、低效退出与基金引导退出相结合等措施 [12] 投资策略 - 新时代下的资本市场:工业化成熟期的宏观特征奠定崛起大国股票市场繁荣基础,多重资本过剩阶段是资本市场黄金期,抬升市场整体估值水平 [7] - 钢铁行业资产定价:周期股估值需考虑跨越周期问题,进入成熟期后供给周期是决定行业的核心要素,部分黑色冶炼业公司处于价值低估区,具备战略配置价值;2025 年周期产能利用率边际回升有望促使资产价格均值回归,若产业政策配合加大供给端约束,将加快这一进程;中长期推荐华菱钢铁、南钢股份等公司,建议关注武进不锈 [8]
身份证消费补贴25%:李稻葵的万亿刺激计划能激活内需吗?
搜狐财经· 2025-04-29 17:00
消费补贴政策争议 - 清华大学经济学家李稻葵建议政府发放1万亿元消费补贴 消费者凭身份证可享25%折扣 该提议引发"精准救市"与"治标不治本"的争议[1] - 核心逻辑在于"补贴乘数效应" 1元财政补贴可带动4元居民消费 中央财政投入2000亿元可拉动1万亿元消费规模 基于杭州 上海等地消费券乘数效应达3-4倍的地方经验[3] - 反对观点认为消费意愿存在"天花板" 2024年北京 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13%-14% 耐用品消费持续低迷[4] 消费结构问题分析 - 北京 上海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跌2 8%-3 1% 服务消费增长6 8%但未能抵消商品消费萎缩 反映三大矛盾[6] - 中国居民60%财富集中于房产 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资产缩水抑制消费意愿 北京高房贷压力迫使中产家庭削减非必要支出[6] - 北京41 2%零售额来自线上 传统业态缺乏数字化转型导致补贴吸引力不足[6] 政策工具比较 - 直接发钱短期有效但可能推高通胀 消费券模式通过限时使用 定向领域设计可规避部分风险[9] - 提高收入为治本之策 具体路径包括扩大服务业就业 稳定股市楼市预期 增加养老金医保补贴[9] - 理想政策组合为"短期发券+长期增收" 包括分层补贴 税制改革 社保强化等措施[10] 政策优化建议 - 精准投放消费券 借鉴齐齐哈尔"购车补上加补"模式 耐用品最高补贴2 7万元[12] - 简化文旅消费预约流程 开放公共场所夜间经济以打通服务消费堵点[12] - 支持线下商户数字化转型 提升线上消费体验[12] 宏观经济转型背景 - 中国经济面临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阵痛 需构建"创新-消费-投资"的黄金三角[14] - 消费补贴是对"需求侧改革"的激进探索 与"双循环"战略中"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形成呼应[14] - 需超越"投资VS消费"二元对立 实现基础设施投资与消费场景创新的协同效应[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