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 Out

搜索文档
创新药审批“超高速时代”,如何告别“割青苗式”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0 17:36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创新药审批进入"超高速时代",2025年上半年审批数量逼近2023年全年,审批均速8.8个月,接近FDA的7.9个月 [1] - 中国企业拥有FIC管线的赛道占比达22%,仅次于美国(38%),成为全球创新药管线重要策源地 [1] - 2024年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达94笔(+6%),总金额519亿美元(+26%),首付款41亿美元(+16%),2025年Q1交易33笔(+32%) [2][3] 行业转型与BD质变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和地方产业并购基金落地为一级市场退出注入活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科技板块涨幅78% [4] -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全球创新贡献比重接近33% [4] - NewCo模式成为出海主流,2025年Q1完成13起交易累计超100亿美元,典型案例:恒瑞医药GLP-1授权获1.1亿美元首付款+19.9%股权,整体交易规模60亿美元 [6][7] 资本市场与融资挑战 - 港股18A企业60家股价破发,平均破发71%,13家破发超90% [8] - 2024年中国新药融资案例811件(-38%),金额73亿美元(-33%),单项目金额从0.31亿美元降至0.09亿美元(-71%) [8] - 2024年生物医药IPO数量下滑,内地上市企业从21家降至6家,港股上市11家融资80.91亿元(剔除京东健康后实际金额上升) [9] 研发成本与"卖青苗"现象 - 新药研发成本差异大:顺利项目需2.64亿美元,考虑风险后达17.78亿美元,I期到上市成功率仅10.4% [12] - 临床前License-out交易占比从2020年28%升至2024年61%,中国同类靶点成交价较欧美高40-70%(欧美1.5-2亿 vs 中国2.5-3.4亿美元) [13] - 中国创新药企仅分得全球价值链5-8%,MNC首付款占潜在价值3%-5% [13] 未来发展方向 - 政策端需构建"风险共担"体系,设立国家级早期研发基金和"中国权益保护标准" [14] - 企业端应转型"平台生态",百济神州、药明生物转向共同开发模式 [15] - 资本端需告别"割青苗式"投资,共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15]
一文读懂:创新药投资常见的洋词汇
搜狐财经· 2025-07-03 09:46
创新药出海 - 国产创新药通过License-out模式将海外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2] - 2024年中国药企License-out总交易金额达523亿美元,首付款41亿美元,2025年前5个月已超455亿美元 [5]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BD合作,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刷新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首付款纪录 [7] - New-Co模式通过成立新公司吸引外部投资者共同推动药物研发和商业化,如信达生物与赛诺菲合资成立公司研发肿瘤药 [8] 国际会议与行业风向 - ASCO、AACR、ESMO是全球药企展示实力的重要平台和行业风向标 [9] - 2025年ASCO会议上中国学者主导的研究摘要达70多项,创历史新高 [11] 创新药分类与研发 - FIC(首创药)是创新药价值最高的细分种类,中国已在双抗、ADC等领域完成FIC突破 [12] - Bio-tech侧重核心产品研发,Big-pharma侧重商业化生产和市场推广 [13] - 全球制药行业进入"大单品稀缺"时代,Big-pharma与Bio-tech相互依赖 [14] 药品审批与上市 - NDA、IND等是新药申请的不同阶段,2015-2024年国产创新药NDA占比不断提升 [15] CXO产业链 - CXO包括CRO、CMO、CDMO、CSO等细分领域,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外包服务 [20] - 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等是CXO领域龙头企业 [22][23] - AI技术为CXO赛道提供新的增长动能,AI制药能力成为未来竞争关键 [24] 热门药物品种 - ADC药物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30亿美元,最大单品Enhertu达37亿美元 [25] - GLP-1靶点药品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超900亿美元 [25] - 国内ADC龙头包括科伦博泰、百利天恒、复宏汉霖等 [25] - 国内GLP-1产业链龙头包括信达生物、博瑞医药、华东医药等 [26] 资本市场与上市 - 港交所18A章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吸引大量内地创新药企 [27] - 恒瑞医药赴港股二次上市,百利天恒也将赴港上市 [28] - 科创板未盈利医药公司股票代码带U,如百济神州-U、泽璟制药-U等 [30]
高盛:中国CDMO第二季度订单发展势头延续;医疗科技与服务板块更有可能在 2025 年下半年复苏
高盛· 2025-07-02 11: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对AK Medical、Angelalign Technology、Asymchem (A)、Asymchem (H)、Gushengtang Holdings、Hygeia Healthcare、Kangji Medical、Shandong Weigao Group给出“Buy”评级,对Tigermed给出“Neutral”评级 [2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CDMO 2Q订单势头延续,医疗技术与服务行业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更有可能复苏 [1] 各行业总结 CRO/CDMO - 2Q订单势头从1Q延续,定量更新待中期业绩披露,中国生物科技授权交易增加但对CDMO盈利影响有限,顶级CDMO仅10 - 20%收入来自中国 [2][9] - 投资者关注口服小分子GLP - 1领域,但CDMO因技术复杂未明确相关收入潜力,中国CDMO中WuXi Apptec和Asymchem或最受益;自2024年4Q起中国多数细分领域定价趋势稳定 [2][10] - 政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近期影响有限,关税由客户承担,无大规模订单迁移迹象,印度CXO部分公司有询价转试点项目情况但收益实现尚需时间 [10] - 产能投资按预期推进,如WuXi XDC新加坡工厂、WuXi AppTec TIDES产能等有相关进展 [10][11] MedTech - 2025年上半年手术量温和复苏,下半年有望因基数降低和政策压力缓解而改善,DRG/DIP和VBP政策影响因细分领域而异,新产品VBP实施放缓且续约定价稳定 [14] - 新产品方面,Kangji、Weigao、Yuyue、AK等公司有相关产品推进和销售增长预期;海外扩张仍是战略重点,关税和监管影响可控 [18] 服务行业 - 报销和监管压力持续,DRG/DIP改革负面影响仍为关键挑战,但报销效率有改善迹象,2Q25消费者需求温和 [17] - 为应对挑战,Gushengtang向自费服务转型,Jinxin推广高端产品;海外扩张和并购态度更积极,Hygeia对并购态度渐趋积极 [17][20] 公司指导数据 CRO/CDMO - WuXi Apptec:FY25持续运营业务收入增长10 - 15%,TIDES保持60%收入增长,资本支出70 - 80亿人民币等 [21] - Asymchem:FY25收入两位数增长且利润率改善,资本支出预算高于FY24 [21] - Pharmaron:FY25销售同比增长10 - 15%,资本支出与FY24相近或略高 [21] - Tigermed:FY25收入高个位数增长,新订单增长中两位数 [21] - WuXi Bio:FY25收入增长12 - 15%或持续运营业务同比增长17 - 20%,后续年份收入增长加速 [21] - WuXi XDC:FY25销售同比增长超35%,利润率与FY24持平,资本支出预算14亿人民币 [21] MedDevice - AK Medical:2025年净利润符合共识,净利率稳定在20%,海外业务同比增长20% [21] - AngelAlign:FY25海外病例量同比增长50%,国内增长3%,海外月度盈亏平衡推迟至2027年上半年 [21] - Kangji:FY25销售两位数增长 [21] - MicroTech:FY25销售同比增长40 - 50%,CGMS销售同比至少增长100% [21] - Weigao:FY25收入同比增长10 - 15% [21] 医疗服务 - Gushengtang:FY25收入同比增长超25%,新增15 - 20家新店 [21]
从盈利37亿元到亏损5.3亿元,百利天恒的“一次性收入”游戏还能玩多久
华夏时报· 2025-06-30 19:19
业绩波动与收入争议 - 2024年因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计入经常性损益,归母净利润从亏损7.8亿元飙升至盈利37亿元,同比增幅580%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暴跌98.77%至6700万元,净利润亏损5.31亿元,呈现"悬崖式"下跌 [4] - 市场质疑8亿美元收入性质,认为其不符合"性质特殊和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认定原则 [3] 传统业务萎缩 - 核心产品丙泊酚乳状注射液2024年收入1.32亿元,较2023年下降38%,较2022年3.14亿元下降58% [6] - 丙泊酚毛利率从2022年76.77%降至2024年32.32%,减少44.45个百分点 [7] - 中成药黄芪颗粒2024年收入1.46亿元,较2023年减少1000万元,毛利率从2022年39.87%降至34.15% [9] 集采与新药冲击 - 国家及省级集采导致化药制剂销售价格大幅下降 [5] - 新型麻醉药环泊酚2024年国内销售额接近15亿元,市场渗透率21.5%,对丙泊酚形成替代压力 [8] - 中药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中成药业务成本上升 [8] 研发投入不足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53.32%、132.81%和24.78%,三年平均36.18% [10] - 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25%,低于可比公司平均值53% [11] - 研发人员数量1112人,低于可比公司平均值1519人 [11] 行业专家观点 - 依赖一次性收入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未反映主营业务真实盈利能力 [3] - 产品管线老化、集采冲击、研发投入不足是传统业务下滑深层原因 [9] - 化药和中成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压 [9]
一笔42亿美元的交易:泰它西普“出海”,荣昌生物陷风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2:43
交易概述 - 荣昌生物将自主研发的泰它西普药物授权给美国Vor Bio公司,交易总价值达42亿美元,包括1.25亿美元现金和认股权证以及最高4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1] - Vor Bio获得泰它西普在全球范围内(除大中华区外)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权利 [1] - 荣昌生物还将获得基于销售额的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提成 [1] 交易结构分析 - 交易结构包括4500万美元现金首付、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以及4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2] - 认股权证允许以每股0.0001美元认购Vor Bio 3.2亿股普通股,约占Vor Bio扩大后总股本的23% [1] - 这种"首付+股权+里程碑"的三段式设计是在传统License-out模式上嫁接资本纽带 [2] 公司财务状况 - 荣昌生物2024年营业收入17.15亿元,同比增长58.40%,但净亏损14.68亿元 [3] - 公司货币资金7.62亿元,短期和长期借款总额超过25亿元,资产负债率63.88% [4] - Vor Bio在2024年末现金储备9190万美元,预计可支持运营至2026年第一季度 [2] 产品表现 - 泰它西普2024年销量突破150万支,同比增长94.87% [3] - 维迪西妥单抗2024年销量超过23万支,同比增长36.54% [3] - 两款核心产品销售增速从2024年一季度环比增长24.48%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54% [3] 行业趋势 - 创新药出海模式正从传统"借船出海"向NewCo模式转变 [6] - 2025年1月已有5家公司以NewCo模式成立新公司 [6] - NewCo模式相当于out-licensing加上资金注入,企业可获得前期资金保障并持有股份 [9] 合作伙伴情况 - Vor Bio已宣布裁员95%,仅保留少数员工处理基本运营 [7] - Vor Bio收到纳斯达克不合规通知,需在180天内将股价提升至1美元以上以避免退市 [7] - Vor Bio停止所有临床试验并寻求战略替代方案 [7] 交易意义 - 交易揭示中国创新药出海新逻辑:在资本寒冬中用股权纽带替代现金交易 [10] - 交易成功取决于Vor Bio能否完成战略重组及泰它西普Ⅲ期临床试验数据表现 [10] - 4500万美元现金首付有助于缓解荣昌生物现金流压力 [3]
创新药板块迎来热潮,中欧基金葛兰的时代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6-25 16:17
以2024年License-out交易排名来看,恒瑞、航望、礼新交易总额超30亿美元,恒瑞利润增长主要依赖出 海授权(BD)。百利天恒凭借百时美施贵宝8亿美元首付款实现盈利,尽管后续盈利能力存疑,但资本 市场仍给予较高定价,市值升至1353亿。康方、信达、石药等热门公司手握BD大单或有BD预期,恒瑞 一季度高增长便得益于卖授权。不过,License-out也存在隐患,如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海外授权被渤健 终止。 除基本面因素外,流动性改善也是推动创新药行情的重要因素。此前,流动性不足一直压制港股估值, 恒生单日成交不到1000亿港元,资金集中在头部互联网企业,港股18A企业缺乏关注度,叠加美联储加 息,全球创新药指数大跌。如今,流动性得到改善,港交所Q1日均成交超2200亿港元,港股今年IPO融 资全球第一,外资加速回流,南下资金净买入大幅增加。恒瑞港股再上市市值飙至3900亿,超过A股, 为创新药整体估值提供支撑。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头部创新药逆周期增长确定性较高,需求比传统消费更稳定。然而,创新药行情的 持续性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License-out存在合作终止等风险;另一方面,投融资回暖仍需等待美 ...
创新药的资本新盛宴:盈利曙光乍现
北京商报· 2025-06-16 21:36
行业趋势 - 2025年国产创新药迎来"DeepSeek时刻",政策支持、研发突破和BD交易推动行业爆发 [1] - 5月底8家企业11款新药密集获批,国产创新药进入收获高峰 [1] - 国家药监局起草《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拟将审评审批时间缩短至30个工作日 [1][10] - 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首付款反超一级市场融资总额 [7]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8] 二级市场表现 - 4月8日至6月16日,A股创新药板块累计上涨32.79%,港股创新药板块指数涨幅超70% [3] - 今年以来逾八成港股18A上市药企股价上涨 [3] - 舒泰神、常山药业、睿智医药等个股涨幅翻倍,其中舒泰神涨幅超500% [3][6] - 信达生物总市值突破1300亿元 [3] - 截至5月30日,医药板块估值为26.47倍(TTM) [4] BD交易与商业化 - 辉瑞为三生制药ADC管线支付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 [7]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合作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获得1.1亿美元预付款及最高52.3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7] - 百济神州预计2025年实现全年经营利润为正,成为行业盈利拐点标志 [11] - 复宏汉霖、和铂医药、康宁杰瑞制药等港股18A企业已实现盈利 [11] - 百利天恒、神州细胞等A股创新药企摘"U",多家明星企业减亏 [11] 研发与竞争格局 - 5月29日获批的11款新药中多款为相关领域"国内首款",1-5月已有20余款1类创新药获批 [10] - 迈威生物的迈粒生是国内首个采用白蛋白长效融合技术开发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药物 [10] - 百济神州的百赫安是国内首款HER2双抗药物及首款胆道癌HER2靶向药物 [10] - 泽璟制药的泽普平是首个国产JAK抑制剂类骨髓纤维化治疗药物 [10] - 国内PD-1/PD-L1领域涌入超100家企业,形成"15款单抗+8款双抗"的拥挤格局 [13] 未来挑战与方向 - 行业加速进入淘汰通道,仅少数企业能实现研发成果、盈利能力和BD突破 [1] - ADC、双抗等平台技术及肿瘤赛道占出海交易超80%,同质化竞争加剧 [13] - 创新药企需聚焦First-in-class/Best-in-class药物,建立差异化优势 [13] - 海外临床试验开发能力和商业化能力仍需提升 [14] - 投资者期待从"何时盈利"转向"稳定分红" [15]
港股创新药重估
经济观察报· 2025-06-15 17:12
港股创新药板块复苏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成为港股涨幅最大板块,超30家药企股价翻倍,其中三生制药涨幅近3倍(市值突破500亿港元),信达生物市值从580亿港元涨至1333亿港元 [2] - 恒生创新药指数已从2021年7月历史低点回涨51%,相当于2020年初水平,80%港股18A上市药企股价上涨 [5][12] - 2025年1-5月18家创新药企递表港交所,6月前半月7家递表创历史纪录 [1][3] 行业估值修复驱动因素 - 医保局探索丙类目录与商保对接,为创新药提供新支付空间 [16] - License-out交易激增:2025年Q1达41起总金额36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三生制药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纪录 [16][19] - 国际资本加速配置港股,南向资金净流入生物医药板块超400亿港元,港股通持仓比例从18%升至22.6% [29][31] 市场情绪与资金动向 - 药企创始人态度从"卖管线救急"转向讨论扩张收购 [11] - 新上市药企打破破发魔咒:映恩生物首日涨116%,恒瑞医药港股首日涨25% [13] - 外资机构认购热情高涨,恒瑞医药基石投资门槛达5亿港元,吸引GIC、高瓴等机构 [30] 历史回调与当前定位 - 2021年7月抗肿瘤研发新规+PD-1同质化导致行业泡沫破裂,恒生创新药指数较高点跌76% [7][9] - 2023年7月指数触底,2025年回升至高点51%水平,但仍低于2021年峰值 [5][12] - 当前估值处于50-60分位,较2022年底10分位显著修复 [27] 行业挑战与潜在风险 - 一级市场融资降温:2025年1-5月融资14.91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 [35] - BD交易可持续性存疑,部分投资者认为情绪推动行情或接近尾声 [33] - 系统性支持不足,支付体系未解决创新药定价问题 [33][34]
港股创新药重估
经济观察网· 2025-06-13 22:49
港股创新药板块复苏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成为港股涨幅最大板块 超过30家创新药企股价翻倍 其中三生制药涨幅近3倍市值突破500亿港元 信达生物市值从580亿港元涨至1330亿港元 [1] - 恒生创新药指数从2021年7月历史高点下跌76%后 目前已回升至历史高点的50% 相当于2020年初水平 82%的18A上市药企股价呈现上涨趋势 [3] - 2025年1-5月港股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14.52亿美元 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12] 市场活跃度提升 - 2025年初至今18家创新药企递表港交所 6月前半月7家递表刷新历史纪录 [1] - 映恩生物港股上市首日涨幅116% 恒瑞医药港股上市首日收涨25% 打破此前创新药企破发惯例 [3] - 外资律所产能饱和拒接新项目 内资律所和财经公关加速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 [3] License-out交易激增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41起 总金额369.29亿美元 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6] - 三生制药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出海纪录 石药集团披露3项潜在交易每笔约50亿美元 中国生物制药预告重量级交易后股价单日涨19.29% [5][6] - 2023年下半年License-out首付款金额首次超过二级市场融资额 成为未盈利药企主要资金来源 [5] 资金流向变化 - 沪深港股通持有恒生创新药市值比例从18%升至22.6% 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超400亿港元 [10] - 恒瑞医药港股认购门槛达5亿港元 获新加坡GIC、景顺、瑞银等全球机构认购 [9][10] - 国际资本加速配置香港市场 2024年9月以来欧美长期基金增加港股配置 [8] 行业信心转变因素 - 医保局探索丙类目录与商业保险对接 为创新药提供新支付渠道想象空间 [4] - 美联储2024年9月降息50个基点 预计至2025年中累计降息175个基点 全球流动性改善 [9] - 企业研发能力获国际认可 但行业系统性支持仍待完善 支付体系改革是关键 [11]
21专访|华盖资本曾志强:创新药出海是一种双赢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8:22
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热潮 - 2025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 接近2024年全年519亿美元的规模 [1]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超60亿美元全球独家开发协议 创下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首付款纪录(12.5亿美元 占总金额1/5) [1] - 跨国药企通过License-out获得中国高性价比创新药 中国药企则借助国际巨头渠道拓展全球市场 形成双赢格局 [2] 行业现状与资本动态 - 创新药行业经历2021年港股/科创板高点后进入探底回升阶段 当前估值仍低于合理水平 [3] - 2023年以来诚益生物(20.1亿美元)、映恩生物(1.7亿+15亿+13亿+10亿美元)、舶望制药等企业接连达成大额BD交易 [3][4][5] - 映恩生物2024年港股IPO募资2.1亿美元 创2022年以来18A生物科技公司融资纪录 [5] 投资策略与行业趋势 - 华盖资本采取"早期+并购"双轨策略 年投资规模超十亿元 预计中国药企数量将从5000家整合至300-500家 [6] - 优质创新药企标准:临床需求差异化(如一品红痛风药)、技术平台领先性(如舶望制药小核酸)、强BD能力 [6][7] - 退出路径包括IPO(首药控股/映恩生物)、BD分红、并购回购 当前一级市场投资回暖但资本更趋理性 [7][8] 代表性交易案例 - 诚益生物GLP-1药物授权阿斯利康:1.85亿首付+18.25亿里程碑+销售分成 [3] - 映恩生物ADC药物三连授权:BioNTech(1.7亿+15亿)、百济神州(13亿)、GSK(3000万+10亿) [4] - 舶望制药高血压药物II期临床触发诺华里程碑付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