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
搜索文档
不遭骂的“预制菜之王”萨莉亚,开始没人去了
36氪· 2025-11-18 17:55
低价是萨莉亚深耕中国市场 22年的核心标签,但这一标签正在松动。 西贝的"预制菜风波"仍未彻底结束,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关于广东汕头万象城西贝门店的闭店通知,导致"西贝闭店潮"成为热门话题。对此,西贝发 布声明回应称,部分门店闭店情况属于正常动态调整,年内将开8家新店。 另一边,曾被西贝送上"预制菜之王萨莉亚,为啥没人骂?"热搜的萨莉亚,则刚度过了一个并不安稳的财年。 但把目光聚焦到中国市场,这份光鲜就打了折扣。报告期内,中国区营业收入为709.61亿日元(约33亿元人民币),同比仅增长6.3%,且增长几乎依赖新 店扩张。核心市场北上广三地营业利润集体下滑,跌幅均超过20%,是近年来盈利表现最差的一年。 萨莉亚是没人骂,却也越来越少人光顾了。 萨莉亚能在中国广受欢迎,关键是足够便宜。而这种便宜,是一种能被时代记住的便宜。它打破了西餐"高脚杯+烛台"的高端滤镜,让无数人以人均40元 左右的成本,体验了人生第一次用刀叉吃预制西餐的滋味。 如今,萨莉亚在中国遇上了非常能卷的对手。别的餐饮品牌纷纷降价,萨莉亚却逆势涨价。曾经的性价比王牌,正悄悄松动。 便宜第一,好吃第二 事实上,萨莉亚最初也没想过卖低价西餐。 19 ...
“尔滨”的浪漫西餐
经济日报· 2025-11-09 09:30
行业地位与品牌价值 - 哈尔滨于2017年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西餐之都”称号,西餐成为其独特的文旅体验[1] - 塔道斯、秋林、哈肉联、马迭尔等老字号不仅是商号,更是城市味觉记忆的“活化石”,西餐已成为哈尔滨人自豪的“本地菜”[3] - 西餐产业与城市旅游业形成良性循环,独特的城市风貌吸引游客,西餐体验加深城市好感,游客需求反推产业优化发展[11] 产品特色与工艺传承 - 经典产品如红菜汤采用番茄熬酱调和,佐以牛肉、土豆、卷心菜和奶油;格瓦斯降低发酵烈度,带有独特麦芽香;罐焖牛肉使用本地牛腩慢炖,体现融合特色[2] - 大列巴在保留俄式大个头特点的基础上,使用本地小麦粉改善口感,并加入啤酒花发酵及果脯坚果,演变为带异域风情的点心[2] - 哈肉联红肠生产历经30多道工序,采用“传统工艺+科技赋能”的生产线,能生产八大类100多种熟食产品[6] - 秋林格瓦斯的生产流程包括将老面制成面包,再加工成面包干进行发酵,并利用剩余面包渣开发出“大列巴”饼干等新产品[7] 市场推广与销售渠道 - 当地企业主动参加全国糖酒会、食品博览会,将美食带向更广阔天地[7] - 产品通过从北方超市专柜到南方便利店货架、直播间推荐及冷链物流车等渠道,最终抵达全国消费者餐桌[8] - 哈肉联将工厂“搬”进柜台,让消费者直观看到红肠制作过程,以有品质地推广至全国[6] 消费场景与旅游融合 - 在中央大街喝格瓦斯、在冰雪大世界后品尝红菜汤、在零下20摄氏度吃马迭尔冰棍等,构成游客独特的味觉与视觉体验[9] - 马迭尔宾馆等历史餐厅本身即是旅游景点,其装潢、氛围及服务员制服构成文旅资源不可分割的一环[10] - 旅游业发展为西餐产业带来客流,催生更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新菜品和更具设计感的新餐厅,与传统老店共同丰富产业版图[10]
必胜客亮相图书市集,餐饮品牌为何越来越热衷“文化味”?
贝壳财经· 2025-10-20 15:39
公司近期市场活动 - 必胜客亮相2025秋季场北京图书市集,首次在该市集设立摊位,提供美食并展示文创产品 [4][5] - 全新秋季菜单中的秘汁炭烤风味牛堡和法式黄油风味嫩鸡披萨在超过300个摊位中成为受欢迎的“能量补充站” [1] - 公司推出与北京名胜景区“合影”的创意明信片和DIY钥匙链等文创周边,提升了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和体验感 [1][5] 公司文化融合战略 - 必胜客深入探索文化与美食融合,通过联名产品和主题餐厅成为社交媒体热搜和打卡热门 [1] - 公司自2016年起推出多种主题餐厅,包括“改革开放中国时尚发展变迁”、电影主题和“悦读食光”读书日主题等 [9] - 本土化战略全方位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和主题日,例如打造“过大年主题餐厅”、“兔儿爷主题餐厅”(携手11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兄弟主题餐厅”(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和“动画中国年”主题餐厅 [9][13] 行业消费趋势 - 消费者对餐饮需求从饱腹转变为追求全方位体验,主题餐厅和文创周边带来的沉浸感和情绪价值成为重要选择因素 [10] - 根据《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截至2023年底全国沉浸餐饮项目数量为117项,消费市场规模为10.82亿元,从2019年到2023年项目数量增长率为303.4%,消费市场规模增长率为266.8% [11] - 《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近六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44.8%的青年关注“品质升级” [12] - 《2025年中国披萨行业研究及消费趋势报告》指出43.9%的消费者希望获得食材自由搭配与味觉递进体验,36%的消费者重视食材“稀有属性”,31.5%的消费者追求“口味新奇,突破想象边界” [15] 公司业务模式升级 - 公司调整发展策略,将餐厅定位为“餐饮+生活+社交”三位一体的空间,从餐饮提供者转变为生活方式引领者 [14][17] - 必胜客连续与数十家国内外顶尖IP(如原神、地下城与勇士、EVA、鸣潮)合作,将二次元潮流符号融入门店与餐品,“必胜客玩具”成为社交媒体搜索热门 [14] - 公司通过全价值链创新构建覆盖“产品—渠道—供应链”的品牌价值链路,产品以消费者为中心迭代,渠道数智赋能,供应链兼顾效率与责任 [16] - 线下门店体系包含标准店、WOW门店模式和PIZZERIA门店模式三种类型,以满足性价比和高品质并存的消费趋势分化 [16] - 截至2023年所有门店使用整合人工智能系统,围绕安全、效能、品质管理,功能包括优化订单生产节奏、AI品质检测、设备智能管理,以监测食品安全风险、提升运营效率并减少食物损耗浪费 [16]
汇聚五大洲43个国家近万家环球美食餐厅 门店密度全国最高 上海“西餐+”创新消费场景亮眼
解放日报· 2025-10-09 09:45
行业复苏与市场表现 - 上海西餐行业迎来强劲复苏,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入境游第一站,西餐门店密度位居全国前列[1] - 2024年上海西餐门店数量达9793家,同比增长4.17%,彰显市场强劲需求与从业者信心[3] - 西餐大众化趋势明显,广泛被认知并接受,融入日常饮食,预计大众化西餐将在行业中越来越火热[4][5] 国际化与本土化特征 - 上海已汇聚五大洲43个国家近万家环球美食餐厅,拥有如“驻沪办”特色的地道风味西餐厅[2] - 不少沪上西餐厅由境外人士经营,例如FOUND158汇聚20余家环球美食餐厅,老板或主理人多是境外人士[2] - 西餐入沪有本土化改良传统,从“海派老三样”到现代融合菜如牛骨髓拌饭、贵州酸汤鱼汉堡、青花椒风味炸鸡,成为明星产品[2] 消费趋势与业态演变 - 西餐业态呈现从高端宴请向轻食化、简餐化演变趋势,消费者更注重餐食品质与价格平衡[3] - Bistro模式流行,提供平价菜肴和高性价比美酒,涵盖早午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酒吧的“五餐经济+日咖夜酒”[4] - 典型品牌如光明玖壹玖客单价在150元上下,顾客以白领和旅游散客为主,分食模式成为常态[3] 创新商业模式与场景融合 - 零售品牌积极探索“西餐+”创新消费场景,例如路易威登餐厅、杜嘉班纳咖啡馆、Prada荣宅等,提升品牌曝光与营收[5] - 西餐与零售融合形成良性循环,例如MUJI餐饮客单价六七十元,成为白领工作日食堂,并能有效为零售区域引流[5][6] - “西餐+”模式持续深化,西餐将更紧密地嵌入“吃游购娱”都市生活全链条,成为商业活力与创新力的体现[6]
初代网红餐厅开全国首家烘焙店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5 22:21
业务拓展 - 蓝蛙全国首家烘焙门店开业 将原国贸店酒水吧改为烘焙产品橱窗[2] - 新门店保留汉堡及牛排等常规产品 烘焙档口提供独立菜单 包括香蕉蛋糕 蔓越莓核桃欧包及燕麦红枣乡村面包等[2] - 烘焙产品定价区间为12-42元/份 相较于品牌大几十元的汉堡产品显得较为亲民[2] 门店规模 - 品牌于2002年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 至2022年11月已覆盖中国23个城市共79家门店[2] - 2023年初门店数量增至83家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 截至2025年8月中旬在营门店数为84家[2] 公司背景 - 蓝蛙关联公司为蓝蛙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4年8月 法定代表人为何波[2] - 公司注册资本2571万美元 由NEW PRECISION LIMITED全资持股 经营范围含餐饮管理与服务[2] 历史事件 - 2023年3月蓝蛙北京悠唐门店被曝光存在后厨卫生隐患问题[3] - 公司当时发布声明称成立专案组进行内部自查 涉事门店主动停业整顿 并同步开展全国门店飞行检查[3]
增设烘焙店 蓝蛙餐厅上演“变形记”
北京商报· 2025-09-05 00:11
公司业务动态 - 蓝蛙餐厅将北京国贸店酒水吧改造为烘焙产品橱窗 开设全国首家Bakery门店 [1][2] - 烘焙产品售价区间为12-42元/份 相比公司大几十元的汉堡产品定价更为亲民 [1][2] - 门店保留原有汉堡牛排等常规产品 新增香蕉蛋糕 蔓越莓核桃欧包 燕麦红枣乡村面包等烘焙品类 [2] - 烘焙产品支持打包或堂食 后续可能根据经营效果在其他门店复制该模式 [2] 公司发展状况 - 公司近两年增长明显放缓 门店数量从2023年初83家增至2024年8月中旬仅84家 [4] - 公司通过时段优惠活动吸引客流 包括周一汉堡买一送一 周三牛排套餐198元(原价258-288元) 周五啤酒买一送一等 [4] - 公司隶属AmRest Holdings SE商业集团 该集团在中欧和东欧运营逾2200家餐饮门店 [3] 行业市场环境 - 2024年烘焙专门店市场规模同比增长5.2% 达1105亿元 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160亿元 [5] - 烘焙市场竞争激烈 国际品牌进入本土市场 地方品牌全国扩张 茶饮超市老字号等跨界分羹 [4][5] - 消费者对味觉情绪疗愈需求持续增长 烘焙作为疗愈消费组成部分 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 [5] 战略转型分析 - 公司通过拓展烘焙业务寻求新增长点 旨在吸引更多消费者并丰富消费场景 [4] - 西餐业务与烘焙品类具有协同性 原有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基础可为新业务提供初始流量 [5] - 公司需明确差异化定位 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困境 [1][5]
餐厅增设烘焙店 初代网红餐厅蓝蛙上演“变形记”
北京商报· 2025-09-04 20:53
公司业务动态 - 蓝蛙全国首家Bakery门店在北京国贸店完成升级 将原酒水吧改造为烘焙产品橱窗 产品包含香蕉蛋糕 蔓越莓核桃欧包等 售价区间为12-42元/份 [1][4] - 烘焙产品支持打包或堂食 消费者可购买后到店内及观景台用餐 目前该店型仅此一家 若经营效果较好将复制该模式 [4] - 公司通过时段优惠活动吸引客流 包括周一汉堡买一送一 周三牛排套餐198元(原价258-288元) 周五啤酒买一送一等 [8] 公司发展状况 - 品牌2002年进入中国 2023年初门店达83家 截至2025年8月中旬在营门店数为84家 近两年门店扩张明显放缓 [8][9] - 2023年3月被曝出后厨食品安全问题 涉事北京悠唐门店停业整顿 同年5月因经营过期食品被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罚款5万元 [9] - 公司隶属AmRest Holdings SE商业集团 该集团在中欧和东欧拥有逾2200家餐饮门店 [5] 行业市场环境 - 2024年烘焙专门店市场规模同比增长5.2% 达1105亿元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160亿元 [11] - 烘焙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国际品牌持续进入本土市场 本土网红品牌 茶饮 超市及老字号品牌均参与竞争 [10][11] - 消费者对质价比需求提升 烘焙产品因满足味觉情绪疗愈需求 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10][11] 战略转型分析 - 通过烘焙业务拓宽消费场景 提升非正餐时段坪效 实现从正餐向全时段轻餐转型 [9][10] - 利用西餐品牌基础与烘焙业务的协同性 打造健康高品质产品组合 增强用户黏性 [10][11] - 需加强烘焙产品供应链管理 保质期控制和口感一致性 避免因扩张影响品质 [11]
萨莉亚中国新掌门上任,能否守住“穷鬼餐厅”的性价比招牌?
犀牛财经· 2025-07-03 17:52
公司人事调整 - 海外事业本部长长冈伸将兼任新成立的(中国)萨莉亚餐厅管理公司社长 7月1日正式生效 [2] - 人事调整可能意味着中国市场战略进入新阶段并透露加速扩张野心 [2]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中国业务营收超25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2.58% [2] - 2025财年一季度中国业务遭遇"增收不增利"困境 北上广营业利润均下滑 同店销售额下降约10% [2] 市场地位 - 亚洲区约三分之二收入来自中国内地 [2] - 目前在中国拥有约450家门店 其中广州200家 上海和北京紧随其后 [2] 竞争环境 - 必胜客推出人均40元的"WOW店"直接对标萨莉亚 [3] - 本土平价西餐品牌不断涌现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3] 战略举措 - 在广州投资建设新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以支持"千店计划"供应链需求 [4] - 计划整合在华业务成立中国总公司统一管理以提高运营效率 [4] 品牌挑战 - 消费者对"萨莉亚没以前好吃了"的吐槽增多 [2] - 部分菜品涨价和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品牌口碑 [2] - "高端西餐平民化"定位的价格优势正在被削弱 [5] 未来发展 - 新管理层需解决扩张同时保持低价策略可持续性的难题 [4] - 能否找到新增长点将决定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命运 [6]
一块饼底吃掉半个中国市场!00后追捧的“老网红”凭啥火35年?
搜狐财经· 2025-06-22 09:41
品牌发展历程 - 1990年在北京东直门开设首家门店,初期定位高端西餐厅,人均消费相当于城镇居民月工资[2] - 2003年启动"欢乐餐厅"战略转型,第100家门店启用新招牌,通过装修、节日活动、互动体验重塑品牌形象[9][11][14][15][17] - 2018年提出"新必胜客,总有新发现"品牌主张,2019-2023年推出会下雪披萨、故宫联名、亚运限定等创新产品[74][75] - 2020年推出限时自助餐并形成年度惯例,2022年上线"比萨堡",2023年推出MY BOX自享小盒切入一人食赛道[57][76] 产品策略 - 早期以超级至尊披萨为核心产品,搭配罗宋汤、蒜香面包构建西餐认知[6][7] - 2000年代推出"缤纷异国行"系列,开发德式猪肘、希腊奥运等主题披萨,年更新率超25%[19][28][54] - 持续本土化创新:烤鸭披萨历经3代改良,2023年推出龙井虾仁披萨等杭味单品[44][45][75] - 2023年超级至尊系列升级:芝士量增加50%至120克,新增咸蛋黄卷边等5款新品[79][81] 市场定位演变 - 90年代人均食品消费700元时期定位高端精致餐饮[2][8] - 2003年城镇居民食品支出达3105元时转型"欢乐餐厅",切入大众休闲餐饮[29][31] - 2010年slogan改为"Pizza and More",强化西式休闲餐饮专家定位[56] - 2020年后通过IP联名、二次元元素吸引年轻客群,覆盖全年龄段消费场景[77][61] 竞争策略 - 面对竞争者采取差异化路线:通过高频菜单更新保持市场引领地位[37][66] - 2005年推出下午茶,2009年切入商务午餐,2012年布局早餐,构建全时段餐饮场景[53][55][57] - 2022年实施"一价到底"价格策略,30款主线产品降价以应对市场分化[77] 行业洞察 - 披萨品类具有强包容性:既可承载高端食材,也适合大众化创新[90][91] -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从1990年700元增长至2003年3105元,驱动餐饮消费升级[2][29] - 餐饮行业趋势从单一品类向多场景融合演变,必胜客实现从早到晚全时段覆盖[58][60]
门店全关,知名网红餐饮品牌倒下了
虎嗅APP· 2025-06-03 21:52
核心观点 - 网红餐饮品牌萄木全国门店已全部关闭,标志其彻底退出市场 [1][10] - 品牌曾以希腊风格、全时段经营和差异化场景设计快速崛起,但在性价比、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问题突出,导致最终失败 [4][12][13] - 网红餐饮普遍忽视产品和服务等核心要素,过度依赖营销和打卡模式,难以持续吸引消费者 [15][16] 门店全关,又有网红餐饮品牌倒下了 - 萄木2020年创立于深圳,主打希腊风格西餐,提供异域美食和"一店一主题"的多元场景 [3][4] - 品牌实行10:30-02:00超长时段经营,覆盖早午茶、下午茶、晚餐及夜间酒吧全消费场景 [4] - 2020-2023年快速扩张,截至2023年11月累计开出12家门店(含筹备中),半数位于深圳,其余分布在杭州、武汉等地 [5][6] - 2024年起门店数量急剧缩减,2月减至9家,5月停更公众号,8月起各地门店陆续关闭,最终全国门店全部关停 [8][9][10] 价不配位,是压垮品牌最后一根稻草 - 消费者普遍反映品牌性价比低,价格过高(如三明治100+元,滑蛋86元)且出品不稳定 [12][13] - 服务质量差强人意,被指"本末倒置"过度追求网红打卡而忽视菜品和服务 [13] - 在异域美食热度减退和高性价比餐饮冲击下,品牌劣势暴露无遗 [13] 忽视餐饮经营核心,终将难逃"出局"命运 - 网红餐饮通病:重环境布置和营销,轻产品、服务和运营等核心要素 [15] - 消费者愈加理性,更重视菜品质量、就餐效率和成本,不愿长时间排队打卡 [16] - 网红餐饮在品牌调性和性价比上均无优势,难以与连锁餐企或大众餐饮竞争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