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

搜索文档
暑期过半,餐饮人没等来旺季,怎么了?
创业邦· 2025-08-13 11:46
暑期餐饮行业表现分化 -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5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有望突破25亿人次[5] - 美团数据显示7月以来东北三省烧烤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101% 江浙沪鱼鲜类夜间堂食交易额增长40%以上[7] - 北京烤匠麻辣烤鱼朝阳合生汇店日取号量达1500-2000个 巴奴毛肚火锅日均翻台近5轮[7] - 北京四世同堂景区门店销售额增长15%-20%[7] - 杭州韩式融合料理店周末流水从8000-13000元降至4000-5000元 降幅超50%[7] - 成都豪虾传春熙路门店营业额同比下降60%以上[8] - 安徽合肥粉馆7月19日营业额仅4000元 较5-6月工作日更差[8] - 大理休闲餐厅7月营业额同比下降30%[10] - 长沙私房菜馆生意比3-4月更差 7月下旬已暂停营业[10] - 上海顺风大酒楼近2个月关停5家门店[13] - 7月至今上海王朝大酒店 北京名都酒楼 深圳明香海鲜酒家 成都红杏酒家 南宁金悦轩等知名酒楼陆续停业[13] 行业面临多重压力 - 5月发布"禁酒令"对依赖宴会和商务宴请的中大型餐厅造成冲击[15] - 重庆川菜酒楼6月营收下跌40% 7月底门店转让[17] - 南宁江南区430平酒楼月利润从30多万元降至难以覆盖房租与人力成本[17] - 外卖补贴加大冲击堂食消费 广州北京路烘焙店"几乎没有堂食"[18] - 成都太古里茶饮店7月外卖收入6.3万元 但线上成本占比过半[18] - 外卖订单量上涨但盈利压力加剧[18] 餐饮企业应对策略 - 杭州山野火锅店注重产品好吃 价格品质相符 提供特色体验[21] - 安徽合肥粉馆计划将新门店面积控制在70平米左右 房租控制在15万以内[21] - 辞退收银员改为家人顶替 仅在周末高峰期招聘兼职[21] - 广州cowcow其其关闭永庆坊和江南西门店 专注开30平米以下小店[22] - 新开泰式热炒店采用"小而美+性价比"组合 人均消费40多元[22] - 行业需回归满足消费者"好好吃顿饭"的本质需求[23]
网红餐厅的流量要转化为“留量”
北京青年报· 2025-08-13 09:21
行业现状 - 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对全国24个大中城市的200余家网红餐厅开展专项抽检 涵盖中餐 西餐 火锅 烧烤等多种业态 结果显示食品总体安全状况稳定 [1] - 网红餐厅凭借精美装修 独特菜品和巧妙营销手段在社交媒体迅速走红 吸引大量消费者打卡就餐 成为餐饮界独特风景线 [1] - 知名网红餐厅开业初期常出现大排长龙现象 为餐厅带来丰厚收益并带动周边商业发展 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1] 行业问题 - 部分网红餐厅经历短暂辉煌后迅速衰落 根源在于过度追求流量变现而忽视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提升 [2] - 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损害消费者利益 引发对网红餐厅的信任危机 部分餐厅菜品价格与品质不符导致消费者流失 [2] 监管措施 - 抽查可及时发现食品安全 服务质量 价格等问题 督促餐厅整改 保障消费者权益 问题餐厅将依法严肃处理 [2] - 抽查结果需及时向社会公布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对品质优良的餐厅给予肯定宣传 [2] 发展方向 - 餐厅需提升产品品质 使用优质食材和精湛厨艺提供美味菜品 同时加强服务质量管理 改善用餐环境 [3] - 通过不断创新菜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 增强消费者黏性 推动从"网红"向"长红"转型 [3][4]
百万粉丝也难救,又一家网红开的餐饮店倒闭了
36氪· 2025-08-11 11:28
网红跨界餐饮创业现象 - 网红"粥饼伦"在石家庄开设的"粥饼伦灌饼"店开业仅半年多便关门歇业,未能收回房租成本 [2][3] - 网红"郭老师"在河北沧州开设茶饮店"郭子的茶",未开业便引发大量关注,大众点评评论数一度高达近两千 [6] - 美食博主"好滴多仔"在上海开设创意菜餐厅"阔厅KuaTia",人均消费205元,主打闽菜风味和特色鸡尾酒 [10] - 从街边小吃到西餐厅,网红纷纷进入餐饮行业创业 [11] 网红餐饮创业失败案例 - 搞笑博主刘小策在长沙开设湘菜馆"小湘汇",成为当地"排队王"餐厅 [14] - 网红博主吴夏帆先后开设咖啡店"晚安本杰明"、甜品店"Ouah Ouah"和西餐厅"GOODNIGHT BENJAMIN",后者于今年3月歇业 [14] - 车模李凉凉的"李凉凉重庆小面"3家门店全部关闭,亏损超300万 [14] - 炒粉姐将摊位升级为门店"唐应炒粉姐"后悄然闭店 [14] - 网红美食博主马壮实的烘焙店Wmix宣布闭店 [14] 网红餐饮创业失败原因 - 追求排场导致经营成本过高,如"粥饼伦"石家庄店80平方米月租高达2万,"李凉凉重庆小面"装修总投入超200万 [15] - 选址不当,如"李凉凉重庆小面"三家门店均位于商圈,面积较大导致租金支出过高 [15] - 运营管理能力不足,如马壮实承认未打磨好门店模型就贸然开店 [17] - 产品与定位不符,如炒粉姐将炒粉从8元涨至28元,失去市井属性 [17] - 过度注重形象忽视产品,如GOODNIGHT BENJAMIN产品口味仅"一般"水准 [20] 行业观察 - 餐饮作为高频消费场景与网红流量属性高度契合,成为网红创业选择 [21] - 流量仅是吸引客流的敲门砖,成功的餐厅需要打造产品力和运营能力 [21] - 网红餐饮与明星餐饮类似,本质都是流量生意 [21]
萨莉亚中国新掌门上任,能否守住“穷鬼餐厅”的性价比招牌?
犀牛财经· 2025-07-03 17:52
公司人事调整 - 海外事业本部长长冈伸将兼任新成立的(中国)萨莉亚餐厅管理公司社长 7月1日正式生效 [2] - 人事调整可能意味着中国市场战略进入新阶段并透露加速扩张野心 [2]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中国业务营收超25亿元人民币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2.58% [2] - 2025财年一季度中国业务遭遇"增收不增利"困境 北上广营业利润均下滑 同店销售额下降约10% [2] 市场地位 - 亚洲区约三分之二收入来自中国内地 [2] - 目前在中国拥有约450家门店 其中广州200家 上海和北京紧随其后 [2] 竞争环境 - 必胜客推出人均40元的"WOW店"直接对标萨莉亚 [3] - 本土平价西餐品牌不断涌现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3] 战略举措 - 在广州投资建设新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以支持"千店计划"供应链需求 [4] - 计划整合在华业务成立中国总公司统一管理以提高运营效率 [4] 品牌挑战 - 消费者对"萨莉亚没以前好吃了"的吐槽增多 [2] - 部分菜品涨价和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品牌口碑 [2] - "高端西餐平民化"定位的价格优势正在被削弱 [5] 未来发展 - 新管理层需解决扩张同时保持低价策略可持续性的难题 [4] - 能否找到新增长点将决定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命运 [6]
锅圈(02517):精耕餐食零售赛道,拓店重启再添万家
东吴证券· 2025-06-09 16: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9][12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领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饭餐食产品提供商,以零售门店为载体,从火锅食材入手,为C端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餐食产品购买方案,至2024年末门店数量达10150家,在采购、产品、品牌等方面具备优势 [9] - 门店规模进一步巩固供应链壁垒,上游持续整合,下游深挖场景,万店验证商业模式,规模强化核心壁垒,门店规模化提升对上游话语权,销售门店场景价值可挖掘空间较多 [9] - 短期单店营收修复确定性强,中期拓店万家乐观,单店营收修复已有成效且改善有延续性,公司提出5年再开1万家门店的规划,乡镇店型是重头戏 [9]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收为72.8/83.4/94.4亿元,同比+13%/15%/13%;归母净利为3.3/4.0/4.9亿元,同比+43%/22%/23%;对应PE为24/20/16X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领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饭餐食供应商 - 公司过去发展历程分三个阶段,2009 - 2018年为商业模式探索阶段,2019 - 2022年为快速扩张阶段,2023年至今为调整再出发阶段,2024年下半年同店重拾增长,目标新增1万家门店 [17][18] - 以加盟门店为主,2024年直营门店仅15家,销售予加盟商产品是主要营收来源,2024年占比84%,主要围绕火锅场景提供产品,火锅产品占比有下降趋势 [24][28] - 毛利端逐步体现规模效应,费用率近几年有提升趋势,净利率2021年开始回正,2022 - 2024年基本稳定,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连锁业态同行,存货周转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应付账款周转率略低于同行 [31][39] - 公司实际控制人、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明超通过相关公司持有28.87%股权,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43.11%股权,管理团队经验丰富,2023 - 2024年分红率分别为60%、89%,已有2次回购,对资本市场回报意愿较高 [51][56] 锅圈的生意模式:大赛道里的垂类业态,规模是核心壁垒 - 行业属性为容量大、市场分散,在家吃饭的餐食产品市场规模接近4000亿元,竞争格局分散,公司以3%的份额居第一位,赛道参与者包括零售型和生产型企业,零售型企业更具优势 [58][60] - 公司用5年实现万家门店,火锅市场规模大且增速好于餐饮大盘,火锅食材适合发展为垂类业态,公司商业模式和零食量贩有可比性,在规模、供应链整合、消费者端资源开发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65][70] - 公司优势在于规模领先、品牌化、数字化,规模优势强化供应链竞争力,实现性价比路线,品牌建设持续投入,打造国民火锅形象,“门店 + 数字化”挖掘增量空间 [71][84][93] 未来空间:单店营收向上和门店扩张双轮驱动 - 单店营收修复已有成效,2024年6月转正,2024H2加盟门店单店营收同比增长3.6%,2025年1 - 4月同店营收正增长,后续发力点包括产品推新和门店业态延展 [105][109] - 公司计划5年再增万家门店,新开门店侧重下沉市场的乡镇门店,公司供应链等体系支撑发展乡镇市场,乡镇市场改造效果不错,单店销售额和净利率提升,投资回报期缩短 [114][116]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营收预测方面,预计2025 - 2027年门店数量分别净增1000/1500/1500家,单店营收2025年同比增长明显,2026 - 2027年增速放缓,整体营收增速分别为12.6%/14.6%/13.2% [118] - 利润预测方面,预计2025 - 2027年毛利率维稳,费用率随规模效应下降,销售净利率分别为4.7%/5.0%/5.5% [118][119] - 可比公司包括餐食类和食品饮料类连锁企业,公司估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成长性较优,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21]
锅圈(02517):深度研究:万店社区央厨,扬帆再度启航
长江证券· 2025-06-08 23:0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0][12][9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锅圈是中国领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品牌,产品组合覆盖八大类别,满足多样用餐场景,凭借社区门店网络和数字化供应链实现广泛触达,还开发了线上销售渠道 [3][6][18] - 2020 - 2022 年营收爆发式增长,2023 年同比下降,2024 年小幅回升,毛利率先降后升,预计 2025 年同比改善 [6][18][25] - 公司门店数量站稳万店规模,2024 年下半年重回增长,2025 年有望净增 1000 家以上,未来聚焦下沉市场,线上渠道丰富 [7][40][41] - 构建了完备的供应链能力和品牌影响力,采用“单品单厂”模式,参控股 6 家工厂,2025 年预计继续投资,会员体系壮大 [8][55][56] - 中国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快速增长,未来五年公司有望再开 1 万家门店,门店总数达 2 万家 [9][69][83] - 预计 2025 - 2027 年核心经营净利和归母净利可观,对应当前股价估值合理 [10][9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锅圈:从火锅食材,到社区央厨 - 锅圈食汇是旗下明星品牌,产品覆盖八大类别,实现广泛消费者触达,开发线上渠道,致力于提供“多、快、好、省”餐食产品 [18][19] - 2020 - 2022 年营收爆发式增长,2023 年下降,2024 年回升,毛利率先降后升,预计 2025 年改善 [18][25][31] 起步郑州,花开全国 - 锅圈发展始于 2015 年河南郑州,2017 年开首家零售店,2022 年签约门店破万,2023 年股份制改制并上市 [19][24] 收入触底反弹,加盟渠道主导 - 收入先升后降再企稳回升,2020 - 2022 年受益“宅家经济”和加盟店扩张,2023 年因消费场景转移和加盟店扩张放缓下降,2024 年因乡镇市场下沉等因素回升 [25] - 按零售规模,锅圈是市场领先的在家吃饭餐食产品供应商,2022 年在家餐饮产品零售额市占率 3.0%,在家火锅及烧烤产品零售额占比 12.7% [25] - 收入结构中,加盟渠道占比下降,其他渠道提升,火锅类产品收入占比降至 80%左右,收入结构渐均衡 [27][29] - 毛利率先降后升,2020 - 2021 年徘徊在 10%左右,2022 年改善,2024 年承压,预计 2025 年改善 [31] - 费用开支表现稳定,利润率短期承压,2025 年预计费用开支占收入比重稳中略降 [33] 创始人连续创业,高管职业经理人化 - 创始人杨明超有餐饮行业连续创业经验,1998 年涉足夜市经济,2013 年创立“小板凳老火锅”,2015 年成立锅圈供应链,2017 年转向 C 端零售 [37] 渠道:线下网络规模化,线上引流做补充 店效持续改善,店数重回增长轨道 - 门店数量经历调整后站稳万店规模,2024 年下半年净增 490 家,2025 年有望净增 1000 家以上 [40][41] - 2024 年之前门店结构高线化,未来聚焦下沉市场,打开更大开店空间 [40][41] - 店均收入连续两年承压,2023 年显著下滑,2024 年降幅收窄 [43] - 加盟体系规模持续扩张但增速放缓,单加盟商开店数波动,反映战略从“快速铺量”向“精细化运营”过渡 [46] - 加盟流程分两个核心阶段,准入与筹备以资质审核和标准化落地为核心,运营支持与闭环管理聚焦标准化运营和持续管控 [48] 线上引流补充,新渠道积极尝试 - 线上渠道包括锅圈 APP、微信小程序、抖音等社交商务平台,与美团、饿了么合作提供外卖到家服务,实现广泛消费者触达 [40][53] - 2024 年抖音渠道总曝光量突破 62.1 亿次,“99 元毛肚自由火锅套餐”等毛肚火锅套餐累计售出超 5 亿元 [53] 内功:高效供应链 + 综合品牌力 高效供应链:单品单厂,持股提升 - 全国拥有 6 家参控股工厂,采取单品单厂策略,2024 年收购逮虾记 41%股权、投资成立苗苗酸汤食品公司,2025 年预计继续投资 [56] - 2021 - 2023 年自有产能快速增长,总设计产能从 2021 年的 4,675 吨增至 2022 年 24,734 吨,实际利用率从 42.7%升至 60.2% [57] - 自产产品收入占比逐渐提升,2021、2022 及 2023 年 1 - 4 月,自产产品收入分别为 1.45、5.76、1.89 亿元,占比分别为 3.7%、8.0%及 9.1% [63] 综合品牌力:会员体系持续壮大 - 会员规模加速扩张,2023 年 4 月至 2024 年 12 月,会员数从 2240 万人增至 4133 万人,2024 年下半年增速明显 [65] - 预付卡业务增速跃升,预付卡金额从 2022 年的 6.1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9.9 亿元 [65] - 聘请岳云鹏为代言人,推出 IP“锅宝”,品牌形象逐渐丰满 [67] 展望:五年规模翻番,聚焦下沉市场 - 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受追求健康饮食的消费者青睐,中国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市场 2022 - 2027 年复合年增长率达 20.7% [9][69] - 单身经济下,方便食品有发展空间,锅圈可强化一人食预制菜研发抢占市场份额 [72] - 火锅行业规模扩张与场景分化并存,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居家消费重要,与火锅食材零售协同发展 [74] - 烧烤行业景气成长,社交场景主导,2015 - 2024 年市场规模从 1218 亿元增至 3537 亿元 [79] - 未来五年公司有望再开 1 万家门店,乡镇等下沉市场主导,门店总数有望达 2 万家 [9][83] - 从人口密度看,门店扩张还有 50%以上空间,按全国每十万人锅圈门店 1.10 家,全国可容纳超 1.5 万家门店 [83] - 从乡镇覆盖范围看,未来有望增加约 50%门店,假设 20%乡镇可开 1 家店,总量有望达 7731 家 [87]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 预计 2025 - 2027 年核心经营净利分别为 3.66、4.38、5.24 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 3.58、4.30、5.16 亿元,对应当前股价估值分别为 21/17/14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0][90]
锅圈:在家餐食龙头经营创新,万店社区央厨重回扩张-20250601
国联证券· 2025-06-01 08: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3][5][11][12][16][1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品牌,围绕“在家吃饭”场景切入火锅、烧烤等餐食大赛道,结合终端加盟模式提供多元、质优且具性价比的产品,构筑万店规模优势,夯实“社区央厨”地位 [3][10][11][14] - 经历疫情前后经营浮沉,公司创新门店模型,践行爆品策略、夯实会员生态建设并驱动同店回暖,门店重回增长区间 [3][10][11][14] - 展望后续,公司有望以“优质供给+性价比优势+美食平权理念”实现可持续成长 [3][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价复盘:同店+扩店积极驱动上涨 - 历史股价波折,近期涨幅明显,2025年3月末至5月16日,公司股价涨幅达61.7% [20] - 复盘历史股价,不同阶段受新股效应、消费环境、宏观政策、限售股解禁、同店及拓店情况等因素影响 [20] 公司概况:火锅烧烤类食材社区央厨 发展历程:销售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展 - 公司从河南发展至全国,销售渠道从B端向C端拓展,2015年创立面向B端供应火锅食材,2017年开始搭建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销售网络,2019年总部迁至上海,门店网络快速扩张 [27][28] 主营业务:火锅烧烤等食材供应商 - 收入来源分为产品销售和综合指导服务两部分,产品销售主要渠道为加盟商,2024年收入占比为97.6%,综合指导服务收取固定金额的年度综合指导服务费 [30] - 销售即食、即热、即煮和预制食材,主要包括火锅和烧烤类产品,产品组合涵盖八大类别,致力于开发自有品牌产品 [35] 股权结构:创始人为实控人 - IPO前经历多轮融资,获多家明星资本投资,2023年11月2日在港交所上市,基石投资者包括恒顺醋业和锦鼎资本 [37] - 以创始人为核心的管理团队拥有丰富经验,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公司股权较为集中,控股多家上游食材供应企业 [40][41] 财务分析: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增强 - 门店网络扩张助力营收增长,规模效应下实现扭亏为盈,2020 - 2022年营收增长,2023年下滑,2024年转正,经调整净利润2022年扭亏为盈 [43] - 规模效应下成本控制能力强,盈利能力有所提升,毛利率从2020年的11.1%提升至2023年的22.2%,2024年小幅下滑,销售费用率此后有所回落 [45] - 公司运营能力良好,财务状况健康,存货账龄在50 - 70天内,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回落至51天,资产负债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经营性现金流2022年转正 [47] 行业分析:公司领先布局在家吃餐食行业 市场规模:生活习惯改变+冷链物流配套驱动行业增长 - 2018 - 2022年在家吃饭市场规模CAGR为14.7%,疫情加速行业发展,2020年/2022年分别同比增长33.3%/12.13% [49] - 配套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驱动行业长期发展,供给端冷链物流相关资源配置完善,需求端新消费趋势出现,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占比预计从2022年的4.55%提升至2027年的13.22% [53] 竞争格局:行业格局高度分散 - 在家吃饭餐食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按2022年零售额统计,前5大零售商市占率为11.1%,锅圈是龙头,市场占有率为3%,按自有品牌零售额计领先优势更明显,拥有业内最大的线下零售门店网络 [59] 竞争优势:产品+渠道+供应链三位一体 产品:好吃不贵,多元SKU满足在家餐食需求 - 多元SKU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基于用户洞察持续迭代升级,截至2023年4月30日提供710余个SKU,2023年/2024年间分别新推339/412个SKU [70] - 产品价格具备竞争力,与社会餐饮渠道对比优惠60% - 80%,与超市零售渠道对比优惠20%左右,推出的质价比产品实现良好引流,如2024年毛肚火锅套餐全年累计销售5亿元 [78] - 会员数据持续提升,消费频次上行,截至2024年12月末,注册会员数量达41.3百万人,同比增长48.2%,2024年预付卡预存金额达约9.9亿元,同比上升36.6% [82] 渠道:加盟模型健康,万店继续扩张 - 依托加盟模式快速扩张,以小加盟商为主,截至2024年末,拥有15家自营门店,10135家加盟店,2024年向加盟商销售产品收入占比达84.2% [86] - 前期投入低,单店模型健康,标准店初始投入仅需20万元左右,单店利润率保持在8% - 10%的区间内,2024年来通过多种手段优化单店营收和利润 [87] - 布局全国主要地区,2024H2重回扩张区间,截至2024年末门店网络达10150家,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门店以下沉市场为主,2024年净新增287家乡镇门店 [88] - 管理半径不断扩张,潜在门店空间或在2万家,单人管理门店数量增加,长期门店空间或在2.2万家左右,下沉市场仍有8000多家拓店空间 [93][95] 供应链:深度参与上游供应,高效反馈保障质量与盈利 - 垂直整合产业链,深度参与产业链上游,收购多家食材生产企业,2021 - 2024年间,自产比例提升,毛利率由9.0%跃迁至21.9% [97] - 简化供应链运营,产品高效快速周转,基于简化高效供应链运营和数字化管理,实现全国大部分门店次日达,2021 - 2024年间,存货周转天数由63天回落到51天 [102] 盈利预测、估值与投资建议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门店分别净开1000/1500/1800家,向加盟商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7%/15.7%/16.3% [106] - 预计2025 - 2027年其他销售渠道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0%/16.0%/12.0%,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1%/11.8%/13.9% [109]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71.2/82.4/95.2亿元,对应增长率分别为10.1%/15.6%/15.6%,毛利率分别为22.0%/22.2%/22.4%,核心经营净利润分别为3.6/4.5/5.4亿元,3年复合增速为20% [109] 估值与投资建议 - 选取多家公司作为可比公司,最新收盘价对应的2025年可比公司平均PE为17倍,考虑到公司处于调整成长期,给予公司2025年25倍经调整PE,对应目标价3.59港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110]
发放七轮消费券,上海静安文旅消费季即将启幕
中国经济网· 2025-05-16 15:13
文旅消费季活动概况 - 上海静安文旅消费季将于5月19日启动 通过支付宝平台发放文旅消费券 涵盖住宿 展览 演出 影视 出版 文创衍生等重点文旅商户 [1] - 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年 2025年聚焦大平台 大IP 潮品牌三大特点 推动文旅企业营收增速 实现文旅商体展破圈联动 [1] - 消费券发放共七轮 联合支付宝自有媒体平台"沪小游"和"蓝花火"宣传静安特色文旅资源 [1] 消费券发放细节 - 2025年消费券分为"住宿券"和"文创券"两类 总计发放超万张 [2] - 参与酒店将叠加预订优惠 并向预订用户推送演出展览优惠 实现交叉引流 [1] 重点参与商户 - 酒店行业:阿丽拉上海为首家城市度假型阿丽拉酒店 延安饭店为上海60年代六大饭店之一 曾获评"上海十大经典建筑" [2] - 影院行业:佰映三克映画为上海首家餐饮影院 百美汇影城为香港百老汇院线高端品牌 吸引南京西路商圈白领 [2] - 演艺行业:英国原版音乐剧《SIX》首次登陆中国 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 [2]
T11生鲜超市8家门店全关 新零售再“洗牌”
北京商报· 2025-05-13 19:28
公司动态 - T11北京朝阳公园店于5月12日正式闭店调改 恢复营业时间未知 该店为2019年开出的全国首店 [1][3] - 公司此前在北京 上海 武汉三地共开设8家门店 目前所有门店均已关闭 官方小程序无法搜索到门店信息 [3] - 2022年起公司尝试多种转型 包括将部分门店改为T11超级折扣店 压缩SKU 增加折扣单品 以及开设生活方式集合店 但均未扭转颓势 [3][4] - 公司曾公布朝阳公园店经营数据 试营业一年内累计活跃用户近15万 客单价180元以上 鲜食销售占比超65% [5] 融资历史 - 2018年公司成立当年获得IDG 光大控股新经济联合领投的1亿元天使轮融资 [4] - 2020年4月完成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 由和玉资本领投 [4] - 2021年完成B轮1亿美元融资 由阿里巴巴领投 鸿为资本跟投 和玉资本继续跟投 [4] 商业模式 - 经营品类包括生鲜 一般食品 中餐 西餐 日料 咖啡饮品 日杂等 [5] - 推出四种店型 地铁商改物业店 商业独栋物业店 shopping mall店 社区店 根据客群差异进行打造 [5] - 朝阳公园店提供近7000个全球优选生鲜SKU 主要服务门店3km半径内客群 [5] 行业分析 - 传统商超纷纷转型 新零售品牌寻求更稳健发展方向 [1] - 专家指出公司未形成生鲜特色商品和自有品牌结构 加工食品区域缺乏烟火气 市场吸引力有限 [4] - 在一线城市仅靠生鲜难以支撑超市运营 需从选品 服务等全方位提升 [5] 未来计划 - 朝阳公园店将对经营商品及经营模块进行大范围调整和迭代 走品质和客户体验路线 [1] - 专家建议调改应注重提升卖场烟火气 为消费者提供到店理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