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冰雪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世界级冰雪度假新地标落子太仓 长三角多地竞逐万亿冰雪经济
中国经营报· 2025-06-12 17:24
冰雪产业南下热潮 - 长三角成为冰雪产业巨头必争之地 多个大型冰雪项目密集落地 包括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二期(50亿元)、杭州热雪奇迹(14亿元)、上海耀雪冰雪世界(70亿元) [1] - 行业巨头竞相开拓万亿级市场 长三角多地抢抓冰雪产业发展机遇 政策支持推动冰雪经济加速发展 [1] - 冰雪产业已成为涵盖旅游、赛事、运动、培训等多领域的新兴产业 有望成为扩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1] 太仓冰雪产业发展 - 太仓从"德企之乡"转型为"冰雪之城" 德企数量突破550家 其中60余家为隐形冠军 [2] - 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一期表现优异 开业一年多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雪世界单日最高接待4500人次 [2] - 2024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12万人次(同比增长6倍) 端午小长假接待近2万人次 Club Med连续满房 [3] 太仓阿尔卑斯二期项目 - 二期项目总投资50亿元 规划包含打破多项"世界之最"的室内滑雪场(650米世界最长室内雪道)、两家国际化主题酒店及六大超级娱乐项目 [3] - 项目致力于冰雪、文旅、科技、消费等产业融合创新 预计将吸引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区游客 [3] - 复星旅文积累了三亚·亚特兰蒂斯等项目的运营经验 计划将二期打造为"冰雪+"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6] 长三角冰雪经济布局 - 国务院提出2027年冰雪经济规模达1.2万亿元 2030年达1.5万亿元 [4] - 上海2024年冰雪运动参与人次超400万 浙江2023-2024冰雪季接待127万人次(全国第六) [5] - 浙江加快推进8个县市区冰雪旅游目的地建设 上海计划2025年冰雪运动俱乐部达30家 年参与人次200万 [5] 行业竞争与发展模式 - 长三角冰雪项目注重差异化竞争 如太仓阿尔卑斯二期将创造室内雪场五项"世界第一" [5] - 南方冰雪项目需融合休闲娱乐、高端住宿和亲子内容 以休闲度假形式融入生活方式 [6] - 复星旅文坚持轻资产模式 旗下地中海俱乐部自持度假村仅占15% 主要采用租赁及管理模式 [6]
高地之上起高楼
经济日报· 2025-06-09 06:10
冰雪经济发展新动能 - 哈尔滨新区冰雪经济以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为核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对外开放新纽带 [1] - 第九届亚冬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冰雪产业发展 [1] - 未来目标是扩大冰雪经济影响力,打造"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 [1] 产业培育策略 - 打造特色冰雪品牌:聚焦产业细分领域,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精准匹配消费者需求 [1] - 提升服务质效:加强大数据监控分析调度系统与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客流高峰期服务能力 [1] - 壮大市场主体:通过产业链招商培育骨干企业,增强产业韧性 [1] 业态融合创新 - 延伸"冰雪+"产业链:推动冰雪赛事进景区、街区、商圈,深化传统冰雪休闲运动 [2] - 融合文化资源:将冰雪与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 [2] - 技术创新:拓展"冰雪+科技""冰雪+教育"等新模式,推进数字技术多场景应用 [2] 消费场景升级 - 开发多元化体验:建设虚拟现实滑雪体验和沉浸式冰雪文化展示项目 [2] - 全季转型:坚持"在冬谋夏、以冬促夏",向全季、全龄、全产业转型发展 [2] 区域协同发展 - 加强国际合作:与欧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开展滑雪合作,承办国际赛事 [3] - 搭建东北地区合作平台:推进旅游交通、营销推广、服务标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3] - 目标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集群 [3]
A股冰雪产业持续冲高,冰山冷热、元隆雅图双双涨停,雪人股份涨超7%,舒华体育、中体产业、英派斯跟涨。
快讯· 2025-06-05 09:56
冰雪产业市场表现 - 冰山冷热和元隆雅图股价双双涨停 [1] - 雪人股份涨幅超过7% [1] - 舒华体育、中体产业、英派斯股价跟涨 [1] 行业动态 - A股冰雪产业板块持续冲高 [1]
黑龙江:加力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就业支持计划 - 挖掘先进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就业潜力 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开展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行动 实施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专项行动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2] - 推动消费新热点转化为就业新渠道 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碳 供热 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 推动冰雪运动 冰雪文化 冰雪装备 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持续开展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培育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服务外包集聚区 [2] - 放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就业增量 抢抓国家"两重"建设 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机遇 谋划实施标志性 引领性项目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省级重点项目建设 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 挖掘重点工程项目用工潜力 [2] - 围绕保障重点民生服务促进就业 大力发展中医康养 智慧养老等银发经济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健全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推动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培训 发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 及时扩大物业服务人员配备 [2] - 拓宽劳动者城乡基层服务空间 因地制宜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加大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供给 稳定基层项目招募规模 支持投身法律援助志愿服务 支持引导社会组织持续拓展服务空间 [2] - 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规模 盘活各地教育类 卫生类等事业单位编制资源 鼓励高校结合需要开发管理助理 教学助理 学生服务助理等辅助类工作岗位或见习岗位 [3] 经营主体稳岗拓岗计划 - 提高各类经营主体就业吸引力 鼓励国有企业带头吸纳就业 稳定招聘规模 健全民营企业解难纾困长效机制 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 集中组织"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 [4] - 加大减负稳岗支持力度 开展规范涉企执法 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等专项行动 落实省级中小企业稳企稳岗基金担保贷款投放等普惠金融政策 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 降低稳岗扩岗专项贷申请门槛 提高授信额度 [4] - 鼓励用人单位更多吸纳就业 及时兑现税收优惠 就业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 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纳入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范围 用好龙江现代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支持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4] - 推进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加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力度 完善岗位归集发布制度 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等服务载体建设 发挥市场化服务机构作用 密集开展专项服务活动 [4] - 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 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分行业分领域推动实施重点产业领域专项培育计划 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 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宣传推广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 [4] - 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用工 适时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 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规范劳务派遣用工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 推动劳动就业领域矛盾风险多元化解 [5] 创业推进计划 - 推进"创响龙江"行动 构建"创业培训 创业服务 创业孵化 创业活动"四创联动的支持体系 借鉴支持开发区的政策举措 研究推出支持创新创业园区的政策 培育增长动能 就业潜能 [7] - 推进创业重点事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强化部门协同 数据共享 系统对接 为创业主体提供集成化服务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打造"一网受理 一链办理 一次办好"的创业服务新模式 [7] - 推进创业孵化载体服务质量提升 推动创业孵化载体加强自身建设 完善培育 孵化 加速等服务链条 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孵化载体可面向重点群体安排一定比例场地 按规定落实创业补贴 一次性奖补等一揽子帮扶支持措施 [7] - 推进创业融资便利化 按规定落实财政贴息 取消反担保等政策 优化创业担保贷款经办流程 推广线上申请 审批 放款等业务模式 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纯信用贷款 创业扶持贷款等业务 [7]
今年辽宁重点推进24项标志性改革
辽宁日报· 2025-05-20 09:41
国资国企改革 - 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推进省属企业"一企一策"改革 促进国有资本资源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集中 [1] 民营企业发展 - 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央地合作重大项目、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长效机制 [1] - 探索建立规范涉企执法、防止拖欠企业账款、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长效机制 [1] 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 健全推动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机制 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2] -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进行单列管理 建立尽职免责机制 [2] -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实行分类评价制度 深化"帽子治理" [2] 新质生产力发展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制定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支持计划 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2] - 培育装备制造、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2] - 建设辽宁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探索数据流通交易权责确认和利益保护机制 [2] - 建设沈阳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 推进大连数据基础设施隐私保护计算试点 [2] - 制定低空经济产业扶持政策 打造研发制造、低空飞行、综合服务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2] 银发经济与冰雪产业 - 建立支持银发经济发展机制 探索布局银发经济产业园区 出台老年用品、养老服务、健康医疗等细分领域支持政策 [3] - 制定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全产业链支持政策 探索建设冰雪运动装备器材特色产业园区 [3] 基层治理 - 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模式 完善"12345热线+网格化"工作机制 [2] - 加强以县级为重点的综治中心建设 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2]
今年外资企业“地方行”第二站走进“黑土地”——冰雪经济渐成外资竞逐新赛道
经济日报· 2025-05-20 06:03
外资企业在黑龙江的投资动态 - 雀巢集团在哈尔滨累计发放奶资203亿元,辐射奶户3.3万户,并投资建设了部分水解蛋白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线[1] - 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过去10年在黑龙江累计投资超10亿元,建成亚洲研发中心与智能化生产基地[2] - 沃尔沃汽车大庆工厂累计生产整车超50万辆,出口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超2600亿元[2] - 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计划在黑龙江探索"新能源+储能"一体化项目,打造"中外碳中和示范区"[4] - 丸红株式会社计划联合本地企业开发冰雪装备制造、跨境旅游线路,打造东北亚冰雪产业生态圈[3] 黑龙江的产业发展优势 - 黑龙江"中国大粮仓"的独特资源禀赋吸引外资企业投资[1] - 黑龙江拥有高端汽车产业集群,沃尔沃大庆工厂成为全球生产体系标杆[2] - 黑龙江农业资源与生物技术潜力高度契合,诺和新元计划开发绿色饲料添加剂[3] - 2024-2025冰雪季哈尔滨接待游客9035.7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37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16.6%[3] - 黑龙江与加拿大在农业、能源、林业等领域高度契合,可共同开拓东北亚市场[4] 外资企业的本地化战略 - 雀巢集团将全面加快本地化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华投资[1] - 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将提高产品本地化程度,推进适合中国应用的农业装备研发[2] - 沃尔沃汽车计划2025年引入更多智能化技术,巩固黑龙江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2] - 万豪国际希望借助离境退税政策进一步开拓入境游市场[3] - 艾斯科技已将黑龙江纳入新建工厂选址清单,计划在电气设备、能源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5] 外资企业对黑龙江的投资信心 - 外资企业通过"龙江行"活动共商合作、共谋发展[1] - 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看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机遇[2] - 外资企业认为黑龙江的冰雪经济成为竞逐的新赛道[3] - 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计划在四大维度发力与黑龙江合作[4] - 外资企业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坚定了投资信心[5]
冬博会将于10月在京举办 发布中国冰雪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新闻网· 2025-05-16 10:55
2025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 - 2025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将于10月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举行,主题为"向世界 再出发" [1] - 邀请奥地利、日本、德国等冰雪强国参与,国际化率预计超过60% [2] - 将实施全球城市伙伴计划、中国冰雪欢迎世界计划及飞地计划,促进中外冰雪交流 [2] 活动安排与产业对接 - 设置冰雪资源采购对接会,聚焦大、中、小型雪场、冰场与上下游资源对接 [2] - 产业对接会推动政府与企业合作,提供全周期定制化服务,定向邀约冰雪采购团 [2] - 冰雪旅游俱乐部、旅游路线等将联动参与 [2] 产业研究与成果 - 继续发布《中国冰雪产业研究报告》,该报告为全国首份融合冰雪产业全领域的行业报告 [2] - 计划成立冰雪研究院,汇聚全球冰雪产业智慧,提供专业智力支持 [2] 北京市石景山区合作与规划 - 石景山区将深化与冬博会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冰雪企业落户 [3] - 加强冰雪场地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产业链,构建冰雪运动、旅游、文化、科技生态体系 [3] 历届冬博会成果 - 自2016年以来,累计吸引国际奥委会、国际冬季两项联盟等国际协会及30余个国家参与 [3] - 参展品牌覆盖冰雪装备、科技研发、文旅融合等全产业链,国际化率达68% [3]
如何释放南方地区冰雪经济潜能
经济日报· 2025-05-08 06:15
冰雪经济发展现状 - 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2700亿元增长至2024年970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2] - 吉林省2023-2024冰雪季接待游客1.25亿人次(+121%),旅游收入2419亿元(+140%) [2] - 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2024-2025冰雪季接待游客121万人次(+10%) [2] - 长三角地区拥有15家室内滑雪场,居全国第一 [2] - 冰雪经济呈现"北强南弱"格局,北方形成完整产业链,南方面临技术成本高、装备国产化率低等挑战 [3] 冰雪经济产业链特点 - 融合旅游、运动、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多元业态 [2] - 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 [2] - 能激活装备制造、数字服务等关联产业 [2] - 南方人工造雪能耗占雪场运营成本近50% [3] - 高端造雪机、压雪车等进口依赖度较高 [3] 区域发展差异与机遇 - 北方年均雪期超140天且积雪稳定性高 [3] - 南方冰雪消费渗透率提升可显著扩大市场规模 [4] - 浙江省和江苏省雪场数量分别达23个和22个 [2] - 北方生态承载约束增强,"北雪南移"成为优化方向 [4] 技术创新方向 - 需突破冰雪装备"卡脖子"关键技术 [4] - 研发新技术新材料降低造雪及维护成本 [4] - 构建虚实交互场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 [4] - 支持中小企业开发专项技术 [4] 产业发展策略 - 发展"冰雪+"融合业态(如冰雪+康养) [5] - 推动北方资源与南方资本市场优势结合 [5] - 鼓励利用废弃厂房、仓库改建雪场 [5] - 建设低碳冰雪场馆 [5] 消费市场培育 - 哈尔滨春节假期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20.4%) [6] - 徐州整合冰雪、采摘、美食等元素创新消费模式 [6] - 需优化消费环境、健全标准体系 [6] - 推动滑雪从单一运动向度假休闲融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