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选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海外:南向流入港股提速 外资偏好科技
智通财经网· 2025-10-12 17:08
整体资金流向 - 三季度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3952亿港元,较第二季度流入幅度提升[1][2] - 外资流出速率较前期放缓,稳定型外资第三季度累计净流出664亿港元,流出幅度连续三个季度减少[2] - 南向资金在港股持股市值占比创下新高,港股通持股金额占比由第二季度末的20.7%升至第三季度末的21.8%[2] - 稳定型外资持股市值占比从41.3%降至40.7%,灵活性外资占比维持在19.1%[2] 行业资金流向(流量层面) - 南向资金主要流入港股可选消费、非银金融、医药行业,这三个行业在第一至第三季度均保持净流入[1][3] - 南向资金在第三季度也流入软件与硬件行业,而该行业在第二季度为净流出[1][3] - 灵活型外资流入软件和消费者服务行业,流出可选消费、非银金融及医药行业[3] - 稳定型外资流入医药和硬件行业,流出可选消费、银行及非银金融行业[3] 行业定价权(存量层面) - 外资在港股多数细分行业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及大部分消费板块[1][3] - 南向资金在少数行业有较强话语权,例如运营商、煤炭石化、军工、半导体等[1][3] - 近两年南向资金在半导体、泛消费、泛红利行业的定价权显著提升[1][3]
优化制度满足多元需求 港股市场磁吸力提升
中国证券报· 2025-10-11 04:57
71起 "新经济"与"A+H"构筑双引擎 港股市场正以亮眼数据彰显其独特吸引力。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今年以来港股市场IPO已有71起,较2024年同期增加23起。从行业分布 看,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及可选消费等"新经济"领域企业成为上市主力。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香港上市业务全国主管合伙人及上市业务华东区主管合伙人谢明辉表示,大量 海外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大幅推动港股成交,让估值继续回升,加上政策鼓励内地龙头企业来港上市、 简化A股上市公司的申请上市程序,促使超大型和大型新股项目再次云集香港新股市场,是让香港在第 三季度能够继续稳守全球新股融资排名冠军宝座的原因。 "A+H"上市模式已逐渐成为港股市场募资的重要部分。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今年以来已有 11家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9月以来,包括新诺威、科兴制药、科泰电源等在内的众多A股上市公司公告 筹划赴港上市。 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谌戈认为,"A+H"股的价差不断收窄,将进一步提升港股IPO对内地 企业,特别是已在A股上市公司的吸引力。"港股在上市条件和包容度方面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同时后 续融资的监管规则更加灵活,仅在事 ...
港股集体回调,关注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港股通互联网ETF(513040)等投资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0 13:19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10月10日午间收盘,港股主要指数普遍回调,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下跌0.9%,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下跌1.3% [1] - 恒生港股通新经济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均下跌2.5%,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下跌2.6% [1] - 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最新规模达224.7亿元人民币,港股通互联网ETF(513040)最新规模达53.5亿元人民币,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1] 主要指数构成与估值 - 恒生港股通新经济指数由港股通范围内新经济行业市值最大的50只股票组成,主要覆盖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医疗保健,截至午间收盘该指数下跌2.5%,滚动市盈率为26.8倍 [2] - 恒生科技指数由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30只最大市值港股组成,信息技术及可选消费行业合计占比超90%,截至午间收盘下跌2.5%,滚动市盈率为24.6倍 [3] - 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由30家互联网龙头公司股票组成,主要覆盖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截至午间收盘下跌2.6%,滚动市盈率为26.5倍 [5] - 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由50只流动性好、市值大的消费主题股票组成,可选消费占比近60%,截至午间收盘下跌0.9%,滚动市盈率为22.8倍 [5][6]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由医疗卫生行业50只流动性好、市值大的股票组成,医疗保健行业权重占比超90% [3][4] 行业前景与资金流向 - 华泰证券指出,在美联储新一轮宽松周期开启及互联网与科技新进展启动的背景下,港股情绪或仍有进一步改善空间,科技板块或依然处在布局阶段 [1]
消费行业低迷,原因为何,未来还会起来吗?|第407期精品课程
银行螺丝钉· 2025-10-10 00:06
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添加 @课程小助手 微信,回复「 0919 」即可观看直播回放。 (提示:回复后可以耐心等待几秒哦~) 消费行业的分类 消费行业,跟投资者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最知名的行业。 一般提到消费行业,会有两种:必需消费、可选消费。 文 | 银行螺丝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朋友问,消费有哪些细分行业,长期表现如何? 过去20年,消费行业经历了哪些牛熊市?为啥今年比较低迷,之后还会起来吗? 投资消费行业,需要注意哪些? 针对大家的这些疑问,螺丝钉也通过直播课,进行了讲解。 (1)必需消费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品。 主要是食品饮料,包括酒、乳制品、肉制品等。 (2)可选消费 是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消费品。 主要是汽车、家电、传媒娱乐等。 像之前比较火的新能源车属于可选消费,游戏属于传媒娱乐。 另外,消费行业和一些策略进行叠加,也可以组成新的指数。 比如,消费行业和龙头策略进行叠加,组成了消费龙头指数。 下面这张图,汇总了消费行业的常见指数,方便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消费行业的分类、具体情况等。 消费行业的长期表现 长期来看,消费行业的表现不错。 如下是11个一级行业从2004年年底以来的表现。 ...
固定收益定期
国盛证券· 2025-10-09 20:04
核心观点 - 报告看好科技成长和低位顺周期品种,建议沿用非典型哑铃配置策略,以应对权益市场波动 [1][3] - 在权益慢牛与转债供需矛盾深化背景下,转债回调幅度有限,表现略优于权益市场 [1][33] 市场回顾:市场表现与估值 - 截至9月26日,9月中证转债指数上涨0.41%,跑赢权益市场1.18个百分点,而上证指数月度下跌0.77% [1][7] - 9月权益市场呈现结构分化,科技成长板块表现优异,转债受供需矛盾等因素影响,表现略优于权益 [1][7] - 汽车和电子行业转债领涨,主要受8月乘用车销量同环比双增、AI算力需求增长等因素驱动 [8] - 截至9月26日,全市场可转债算术平均价格为148.09元,环比下降0.20%,处于2023年以来97%分位的高位 [13] - 转债估值上行,全市场可转债平均转股溢价率为40.78%,余额加权平均转股溢价率为42.24%,均位于2023年以来的底部位置 [2][15] - 与8月底相比,9月转债的加权转股溢价率环比上升6.51个百分点 [2][15] - 中盘、低价转债表现更优,信息技术、材料、可选消费是月度表现最好的三个行业,涨跌幅分别为2.48%、1.62%、0.00% [17][22] 市场回顾:持有人结构与一级市场 - 2025年8月上交所可转债市场规模为3918.32亿元,环比减少74.74亿元 [2][23] - 8月上交所前五大持有人为公募基金(1512.42亿元,占比39%)、企业年金(676.97亿元,17%)、保险机构(320.73亿元,8%)、一般机构(251.07亿元,6%)、证券公司自营(268.18亿元,7%) [2][23] - 8月公募基金在上交所增持92.63亿元,而企业年金、保险机构、一般机构和证券公司自营分别减持58亿元、32.32亿元、13.07亿元和21.02亿元 [2][23] - 深交所8月可转债市场规模为3143.34亿元,前五大持有人为基金(1128.31亿元,占比35.90%)、企业年金(430.92亿元,13.71%)、自然人投资者(394.14亿元,12.54%) [2][23] - 8月基金在深交所增持66.96亿元,企业年金增持9.44亿元,而自然人投资者减持35.47亿元 [2][23] - 9月上市新券较少,仅有胜蓝转02、凯众转债和金威转债3只上市,首日价格均在130元及以上 [27][29] 策略布局:投资建议与组合表现 - 建议沿用非典型哑铃配置策略,重点配置政策支持和产业创新推动的科技成长板块,并加入大消费、有色化工等低位顺周期品种 [3][33] - 上期转债优选组合在7-9月期间收益为32.34%,大幅跑赢同期中证转债指数8.13%的涨幅 [3][32] - 具体建议关注热门主题的绩优标的,如AI垂直应用的道通转债、铜基合金材料博23转债、极薄铜箔技术领先的嘉元转债 [3][33] - 同时建议关注消费、化工等低位顺周期板块转债,如生猪养殖龙头牧原转债、石油石化板块的盛虹转债、宠物食品龙头的中宠转2等 [3][33] - 推荐组合包括华懋转债、道通转债、博23转债、嘉元转债、中宠转2等多个行业个券 [35]
机构看好港股科技板块,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港股通互联网ETF(513040)等助力布局港股科技资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9 17:49
港股主要指数表现 - 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下跌0.02% [1] -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0.7% [1] - 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下跌0.7% [1] - 恒生港股通新经济指数下跌1.6% [1]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下跌5.1% [1] 主要ETF产品资金流向 - 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九月份获42亿元资金净流入 [1] - 港股通互联网ETF(513040)九月份获27亿元资金净流入 [1] 主要ETF产品概况与估值 - 恒生新经济ETF(513320)跟踪恒生港股通新经济指数,指数滚动市盈率为26.8倍,自2018年以来估值分位为65.4% [2] - 恒生科技ETF易方达(513010)跟踪恒生科技指数,指数滚动市盈率为24.6倍,自2020年发布以来估值分位为36.7% [2] - 港股通医药ETF(513200)跟踪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指数滚动市盈率为32.0倍,自2017年以来估值分位为49.9% [2] - 港股通互联网ETF(513040)跟踪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指数滚动市盈率为20.5倍,自2021年发布以来估值分位为33.0% [2][3] - 港股消费ETF易方达(513070)跟踪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指数滚动市盈率为22.8倍,自2020年发布以来估值分位为28.6% [4] 行业观点与前景 - 华泰证券指出,在美联储新一轮宽松周期开启、互联网及科技新一轮进展启动的背景下,港股情绪或仍有进一步改善空间 [1] - 科技板块或依然处在布局区 [1]
外资或进一步增持 基金经理看好港股三大方向
中国证券报· 2025-10-09 06:04
港股市场整体走势与驱动因素 - 10月以来港股市场整体走势较为震荡 恒生指数在10月2日涨超1 6%后 随后三个交易日连续调整 [1] - 港股市场走强受益于三大因素 包括估值修复 投资者情绪修复以及全球货币政策转向 [2] - 全球资本随美联储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而流动 估值优势显著且与内地经济联动紧密的港股市场或站在风口之上 [1] - 港股市场或迎来增量资金涌入 南向资金持续买入 内地投资者对港股低估值品种配置需求旺盛 [2] 资金面与业绩表现 - 港股市场近来备受公募机构青睐 加大对港股的配置成为共识性判断 外部资金流入意愿显著增强 [1][2] - 全球资金再配置需求有望打开再定价窗口 叠加风险偏好回暖 港股优质特色产业优势或受益 [2] - 2025年上半年超过1230家港股企业实现营收增长 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行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速均超10% 成为盈利增长核心引擎 [2] - 上半年港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改善 呈现出鲜明的“新兴驱动”特征 [2] 科技板块投资价值 - 恒生科技指数波动性因竞争加剧 AI投资资本开支增加及外部扰动而加大 但长期依然值得关注 [3] - 港股科技品种更多聚焦于AI应用 软件等“软科技” 与A股聚焦半导体等“硬科技”有区别 未来市场焦点或从算力芯片扩散到AI应用 [3] - 截至9月15日 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为23 32倍 位于近五年32 84%分位水平 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3] - 海外AI应用2025年以来加速落地 海内外人工智能模型差距或重新收窄 2025年下半年或迎来新一轮核心模型升级 [3] 新消费与创新药板块前景 - 潮玩 新茶饮 美妆美护等新兴消费领域有望继续保持较高业绩增速 是公募机构重点关注方向 [4] - 随着美联储降息 投融资活动有望改善 CXO方向2025年可能会迎来基本面拐点 具有较高配置价值 [5] - 持续看好国内创新药企研发成果以及海外授权合作的长期机会 10月到11月窗口期很多BD业务有望落地 [5] - 创新药板块近期波动加大源于前期涨幅积累及市场认为定价较高 但公募机构对行业信心依旧维持在相对较高位置 [5]
港股市场回购统计周报 2025.9.29-2025.10.5-20251006
港股市场回购周度概况 - 本周(2025年9月29日至10月5日)港股市场总回购金额为30.7亿港元,较上周的48.4亿港元明显回落[11] - 本周进行回购的上市公司数量为48家,较上周略有减少[11] - 市场热度回落与本周仅有4个交易日有关[11] 重点公司回购活动 - 腾讯控股(0700.HK)本周回购金额最高,达22.02亿港元,回购数量为329.80万股,占总股本的0.04%[10][11] - 汇丰控股(0005.HK)本周回购金额为3.21亿港元,排在第二位[10][11] - 安踏体育(2020.HK)本周回购金额为2.00亿港元,排在第三位[10][11] - 云工场(2512.HK)本周回购数量占总股本比例最高,达1.65%[10] 行业回购分布 - 从回购金额看,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金融和可选消费行业[14] - 从回购公司数量看,信息技术行业最为活跃,有11家公司发起回购;工业、可选消费和医疗保健行业并列第二,各有8家公司;金融行业有6家公司进行回购[14] 回购行为的意义 - 上市公司回购行为通常意味着公司认为当前股价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旨在向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并稳定股价[23] - 港股市场历史上的回购潮往往发生在熊市,并随后伴随上涨行情,回购数据对市场走势有一定指导意义[23]
2025年前三季度创业板排行榜
Wind万得· 2025-10-02 06:33
市场板块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创业板50指数大幅上涨58.77%,表现强于其他板块50指数 [1] - 2025年三季度末创业板总市值达17.87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增长28.96%,增幅高于北交所和沪深证主板 [3] - 2025年前三季度创业板总成交额为83.38万亿元,单只个股平均成交额达599.87亿元,高于上证主板、科创板和北交所 [5][6] - 2025年前三季度创业板日均换手率为5.84%,资金交易活跃度高于沪深主板和科创板 [7] - 2025年三季度末创业板市净率为4.50倍,高于沪深主板,但低于科创板和北交所 [11] - 2025年三季度末创业板融资余额达5120.6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1740.33亿元,显示杠杆资金买入规模较大 [13] - 2025年三季度末创业板融券余额为15.99亿元,较年初增加7.61亿元 [15] 市场个股表现 - 2025年三季度末宁德时代以1.85万亿元市值位居创业板首位,中际旭创、东方财富、新易盛等16家公司市值均超过千亿元 [16] - 剔除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后,2025年前三季度胜宏科技以581.06%的涨幅居首,联合化学、思泉新材、舒泰神等6家公司涨幅超过300% [19] - 2025年三季度末东方财富融资余额达277.92亿元居个股首位,宁德时代、新易盛、中际旭创等5家公司融资余额均超过100亿元 [21] IPO发行情况 - 2025年前三季度创业板共有27只新股成功发行,与2024年同期持平,其中三季度发行9家,环比二季度的6家增加3只 [27] - 2025年前三季度发行的创业板公司分布在5个行业,工业行业以12家位居首位,信息技术和可选消费行业发行数量均在5家以上 [29] - 2025年前三季度发行的创业板公司中,有22家以“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的标准一上市,占绝大多数 [32] - 2025年前三季度发行的创业板公司中,广东以9家领先,江苏有7家,浙江和上海各有3家 [35] - 2025年前三季度创业板公司IPO合计融资193.16亿元,同比增长22.10%,其中3家融资额超过10亿元,其余融资均在10亿元以内,占比达88.89% [38] - 2025年前三季度IPO融资中,联合动力以36.01亿元领先,汉朔科技、恒鑫生活等16家公司融资规模均在5亿元以上 [42]
2025年前三季度中资企业IPO排行榜
Wind万得· 2025-10-01 11:18
中资企业全球IPO市场概况 - 2025年前三季度,中资企业全球市场共完成IPO上市197起,较2024年同期增加46起 [1][3] - 同期全球IPO募资总规模达2215.31亿元,较2024年前三季度大幅上升95.86% [1][6] - 港股市场已成为中资企业IPO主要融资渠道 [1] 全球市场IPO数量与规模 - 分季度看,2025年一、二、三季度分别完成IPO上市65起、65起和67起,均较2024年同期有所上升 [3] - 募资规模分季度为一季度358.45亿元、二季度1075.75亿元、三季度781.11亿元 [6] - 分市场看,A股市场IPO上市76起,港股市场63起,海外市场58起 [8] - 分市场募资金额:A股市场759.74亿元,港股市场1382.82亿元,海外市场72.74亿元 [9] 全球市场行业与头部企业分布 - 分行业募资规模:工业、可选消费和信息技术位列前三,募资额分别为672.64亿元、455.38亿元和360.89亿元 [12] - 募资规模前两名企业为港交所上市的宁德时代(377.01亿元)和上交所上市的华电新能(181.71亿元) [15][16] - 全球IPO募资额Top20企业中,有12家在港交所上市 [16] A股市场IPO详情 - 2025年前三季度A股IPO数量为76家,其中深交所36家,上交所24家,北交所16家 [17][22] - A股IPO募资总规模759.75亿元,分季度为一季度165.82亿元,二季度214.21亿元,三季度379.72亿元 [19] - 分交易所募资:上交所451.61亿元,深交所255.99亿元,北交所52.14亿元 [24] - A股IPO公司行业分布集中于工业(28家)、可选消费(15家)和信息技术(15家),募资规模均超百亿 [27] - 分地区看,江苏、广东、浙江上市企业数量领先,分别为20家、14家和13家 [30] 港股市场IPO详情 - 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场IPO募资规模为1382.82亿元,同比增幅显著,其中二季度募资819.20亿元,同比上升960.18% [35] - 港股IPO公司行业数量分布:医疗保健17家,信息技术14家,可选消费13家 [38] - 分行业募资规模:工业行业最高,达489.11亿元 [38][39] - 上市企业地区分布:上海(11家)、浙江(10家)、广东(9家)数量居前 [40] 海外市场IPO详情 - 2025年前三季度海外市场中资企业IPO发行数量为58家,募资总规模72.75亿元 [43][45] - 海外IPO公司中,工业行业公司18家,数量居首;可选消费行业募资规模最高,为38.23亿元 [48] - 上市企业地区分布:香港地区公司30家,数量遥遥领先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