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

搜索文档
【看见郑州】给足养分 科创企业拔节生长
郑州日报· 2025-05-11 08:03
科技创新成果 - 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行者二号"人形机器人在全球首次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1] - 郑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为神舟二十号提供近30个系列电连接器配套产品 [1] - 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航天面窗应用于神舟二十号任务 [1] - APUS与河南省儿童医院联合推出的AI医疗应用累计服务120万名病患 [2] - 汉威科技获得专利授权1081项(发明专利216项),关键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3]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郑州市出台一揽子科技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培育、成果转化和人才吸引 [1] - APUS获得郑州市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专项支持 [2] - 汉威科技在郑州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中获得"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立项 [3] - 郑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9.9亿元,同比增长169%,占全省44.9% [4] - 到2026年郑州市计划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1000家 [6] 产学研合作与平台建设 - 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与黄河科技学院共建智能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4] - 吉林大学河南技术转移中心落户郑州经开区 [4] -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4] - 郑州市已引进8家一流大学和8家科研机构建设研究院,聚集科研人员1300余人 [5] - 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先进封装中试基地服务20余家客户,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超7000万元 [5] 企业技术突破 - 汉威科技建成行业领先的MEMS传感器生产线,突破"卡脖子"技术 [3] - 某企业研发的气凝胶复合材料可承受2000℃以上高温 [23] - 某新材料企业已孵化16家公司,其中11家落地郑州 [5] - 某企业2024年营收达103亿元,同比增长36% [18] - 某企业研发投入达2006万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8]
2025年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十大创新企业:歌尔股份、汉威科技、EAI科技、北联德电子、志奋领科技……
前瞻网· 2025-03-29 11:09
文章核心观点 智能传感器是新兴领域关键基础和国家信息化数字化重要标志,中国在政策支持下产业取得进展,但产能占比和高端产品有不足,介绍了行业研发、技术进展及十大创新企业情况,还分析了行业产业链上游影响和市场规模 [1][4] 行业政策与研发 -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完善,如《“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加强特色工艺突破 [1] - 2018 - 2022年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研发投入平均规模和强度逐年上升 [1] 行业技术进展 - 代表性厂商多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及功率器件研发,围绕重点产品开展工艺优化 [2] - 兆易创新2024年上半年推出两款PC指纹识别解决方案,拓展至PC领域,还注重产品易用性和可靠性研发,进行机器学习技术平台开发等 [3] - 必创科技聚焦工业过程监测等场景,升级产品、优化工艺、调整供应链,无线温振传感器入围相关证书 [3] 行业市场格局 - 全球智能传感器产业主要由北美、欧洲和日本主导,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3] - 中国智能传感器产能占比低,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4] 十大创新企业情况 歌尔股份 - 成立于2001年,从事声光电精密零组件等业务,智能传感器业务集中在MEMS传感器和微系统模组 [5] - 截至2024年9月30日,持有1800项专利,含704项发明专利,控股子公司歌尔微电子截至2024年10月24日申请597项专利,115项已授权 [5] 汉威科技 - 成立于1998年,专注气体传感器及相关领域,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 [6] - 能生产1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传感器,截至2024年上半年取得989项专利,含187项发明专利,在柔性触觉传感器领域有显著进展 [7] 国家电网 - 成立于2003年,是国有独资公司,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广泛应用智能传感器 [7] - 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截至2025年专利申请数量为954项,布局广泛 [7] EAI科技 - 成立于2015年,是高新技术企业,旗下有4家全资子公司,与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 [8] - 坚持核心技术自研,独创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专利垄断 [9] 志奋领科技 - 成立于2010年,专注创新传感器技术和解决方案,在深圳和西雅图设研发中心 [9] - 主要业务为智能传感器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拥有超120项核心专利 [9] 华景传感 - 成立于2010年,专注半导体MEMS传感器芯片等开发,产品应用广泛 [10] - 截至2025年申请161项专利,2024年12月取得一项压力传感器专利 [10] 联德电子 - 成立于2006年,专注智能高温气体传感器和核心电子陶瓷芯片研发生产 [10] - 汽车传感器是核心业务之一,截至2024年6月申请153项专利 [10] 四方光电 - 成立于2003年,是科创板上市企业,专注智能气体传感器和高端气体分析仪器 [10] - 是国内气体传感器领域领军企业,截至2024年6月申请148项专利,2025年获多项专利授权和申请 [11] 芯感智 - 成立于2010年,专注MEMS传感器芯片及系统设计制造 [12] - 已开发七大品类传感器,截至2025年3月累计申请专利174项,2024年4月获新型MEMS压力传感器封装结构专利 [12] 深迪半导体 - 成立于2008年,是中国首家研发设计商用消费级和汽车级MEMS陀螺仪系列惯性传感器的公司 [12] - 在相关领域有丰富技术积累和知识产权,截至2025年申请100项专利 [13] 行业产业链上游分析 - 智能传感器行业生产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构成,占比50 - 80%,制造和封装材料受基础原材料价格影响有波动性 [14] - 上游制造和封装材料市场成熟,供需稳定、竞争稳定、价格较稳定,但价格变化会影响传感器行业利润 [14] 行业市场规模 2023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1429.6亿元 [15]
探寻“广州屏”成长秘籍:新型显示产业已成城市新支柱
南方都市报· 2025-03-25 20:36
文章核心观点 - 广州新型显示产业已成为城市新支柱产业 被定位为"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新兴支柱产业[3] - 广州通过"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与数智化绿色化转型[4] - 三家代表企业(视源电子 奥松电子 粤芯半导体)展示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3][8][11] 企业案例与业务发展 视源电子 - 2005年成立 从显示主控板卡业务起步 2024年营收超220亿元人民币[4] - 主营业务涵盖液晶显示主控板卡和交互智能平板设计研发与销售[4] - 自研希沃教学大模型 整合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支持长图文生成[5] - 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 实现教案生成 互动游戏设计 课堂教学质量分析[7] - 产品覆盖全国81%中小学(17万所)280万间教室 日均超800万教师使用平台[7] - 课件共享交流量超10亿份 海量数据支撑大模型竞争力[7] - 投资20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基地 实现全业务链条能力构建[7] 奥松电子 - 2003年成立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 - 建成国内领先传感器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量产线 实现30余款智能传感器产业化[8] - 构建芯片设计 制造 封装测试到终端应用全产业链链条[8] - 高精度气体传感器实现检测精度和稳定性国际领先 填补国内空白[8] - 成立国内首个智能传感技术概念验证中心 汇聚产业链企业与科研机构[9] - 产品应用于智能制造 智慧城市 新能源汽车等领域[9] 粤芯半导体 - 2017年成立 广东省首个全面量产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11] - 一期项目2018年3月打桩 2019年9月投产 2020年12月满产[12] - 三期项目2024年12月28日通线投产 创18个月量产 15个月满产纪录[13] - 全部建成后月产12英寸晶圆8万片 满足大湾区功率分立器件 电源管理芯片等需求[13] - 重点布局AI边缘芯片领域 涵盖电机驱动 传感器 电源 应用于机器人 手机 电脑 汽车[14] 产业协同与城市发展 - 人工智能产业为半导体企业提供巨大市场 国产替代需求压缩投产至满产时间[14] - 大模型爆发导致数据处理存储交换需求增长10-100倍[14] - 企业选择产业集聚城市 城市培育核心技术企业 形成价值共生生态关系[9] - 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产学研合作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创新链条[9]
重磅!2023年中国及31省市智能传感器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前瞻网· 2025-03-24 15:49
重磅!2023年中国及31省市智能传感器行业政策汇 总及解读(全)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转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必创科技(300667)、敏芯股份(688286)、四方光电(688665)、森霸传感(300701)、中 航电测(300114)、日盈电子(603286)、士兰微(600460)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传感器行业国家相关政策;各省市智能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 1、政策历程图 近年来,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智能传感器作为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感知层基础核心元器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智能传感 器发展,政策重点聚焦在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 2、国家层面政策汇总及解读 ——国家层面智能传感器行业发展政策汇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微机电系 统(MEMS)等特色工艺突破后,先后发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 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及《"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十四五"规划政策支持 ...
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 深圳光明打造产学研用新范式丨解码光明科学城“蝶变”之路
证券时报· 2025-03-21 08:27
光明科学城科研成果转化模式 - 深圳光明科学城实现产学研无缝衔接,实验室与产业孵化平台距离仅50米,加速工程化验证[1] - 区内企业如湾影科技完成多轮融资估值数亿元,布林凯斯2024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1] - 科学城以市场化基因驱动科研成果转化,导向"可应用""能上市",支撑产业集群发展[2] 科研基础设施与创新载体 - 合成生物大设施为全球最大合成生物学装置,2024年12月投入运行,实现实验自动化与高效筛选[4][5] - 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为全球首个跨物种脑科研平台,支持脑疾病治疗技术产业化[5] - 已建成22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3大科学设施及鹏城云脑Ⅲ等在建项目[6] 科学家与企业家双栖生态 - 粒影生物创始人张影兼具科学家与企业家身份,公司2024年营收与研发投入均超千万元[10] - "首席科学家+CEO"模式普及,如布林凯斯结合学术积累与市场化管理实现技术转化[11] - 区内158名学者入选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人才总量近19万,配套住房、教育等保障措施[12] 产业集群与政府赋能 - 2024年光明区GDP达1721.3亿元(+8.6%),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50.2%[14] - 智能传感器企业从2021年16家增至超140家,产值超百亿元,获评国家级特色集群[15] - 政府设立50亿元智能传感产业基金,建设明湖智谷产业园释放150万㎡产业空间[16]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模式,科研团队与企业共享空间与设备[11][20] - 龙头企业与高校组建7个创新联合体,如创维光伏与中山大学合作钙钛矿电池研发[20] - 光明引导基金注资企业如工匠社,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验证[21]